科技縱覽 | 年度最小滿月時刻公布;研究稱感染新冠癒合後可能會脫髮

2020-11-05 運城市科學技術局

運城科技大市場 昨天


國內新聞

10月24-30日



年度最小滿月時刻公布

本周將上演「火星合月」、「最小滿月」。天文預報顯示:①30日凌晨4點左右將現火星合月天象,皎潔的明月與紅色的火星看上去會非常接近;②31日晚,2020年最小的滿月將出現,這樣的遠地點最小滿月約13-14個月出現一次;③31日是「天王星衝日」,一年中觀看天王星的最佳時機。(來源:央視新聞)


嫦娥四號完成第23月晝工作

據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微信公眾號消息,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完成第23月晝工作,分別於10月23日21時40分和12時,按地面指令完成月夜模式設置,進入月夜休眠。在23個月晝的科學探測中,著陸器上月表中子與輻射劑量探測儀開展了國際上首次月表實地粒子輻射環境探測。(來源:中國新聞網)


我國研發出神經損傷或可修復導電水凝膠

外周神經組織可以將生物電信號從大腦傳遞到身體其他部位。而外周神經的損傷通常會導致慢性疼痛、神經紊亂、癱瘓或殘疾。現在,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可拉伸的導電水凝膠,或許未來可以用於修復這些類型神經的損傷。近日,南京大學教授沈群東及其合作者在《美國化學會·納米》雜誌(ACS Nano)發表了這項研究結果。(來源:科技日報


青島海底發現一戰大型沉艦

近日,考古人員在青島膠州灣外圍海域發現1處一戰時期大型沉艦遺址,採集到100餘件文物。考古人員共採集到武器彈藥、扇葉、水管閥門、皮革鞋墊、煤塊等文物100餘件,其中可復原文物45件,帶有文字的文物2件。出水文物及相關文獻記載等為遺址的性質判斷提供了重要佐證。(來源:新華社)


國內首座體育綜合訓練風洞正式啟用

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十一院獲悉,該院承建的國內首座體育綜合訓練風洞,10月25日在二七廠國家冰雪運動訓練科研基地正式啟用。該風洞填補了國內專門用於體育訓練測試的大型綜合風洞空白,性能處於行業領先水平。(來源:科技日報)


國際新聞

10月24-30日



研究稱感染新冠癒合後可能會脫髮

據日本放送協會報導,近日,日本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對新冠治癒患者的後遺症情況進行了跟蹤調查。結果顯示,部分治癒患者出現了脫髮、氣喘和長時間嗅覺失靈等後遺症。(來源:中新網)

研究稱運球表明具有捕獲水的能力

英國《自然·天文學》雜誌26日發表的兩項研究中,美國科學家團隊報導了對月球上水分子以及可穩定捕獲水的月球區域的不模糊探測,結論認為月球上約有4萬平方米的表面具有捕獲水的能力。這些發現對將來的探月任務具有重要啟示意義。(來源:科技日報)


美研發低溫催化法將塑料變廢為寶

美國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科學》雜誌撰文指出,他們採用一種簡單的低溫催化方法,將很多塑料內包含的聚乙烯聚合物轉化成了高價值的烷基芳族分子,後者是很多工業化學品和消費品的基本原料。新方法簡單且成本低廉,為塑料廢物的循環再利用開闢了新途徑,不僅環保且具有經濟效益,可謂一舉兩得。(來源:科技日報)



韓國將研發輕型航母「核心技術」


據《簡氏防務周刊》網站10月28日報導,韓國國防採購計劃管理局10月27日宣布,韓國政府官員和國防研究人員舉行了第一次會議,討論韓國海軍下一代輕型航母「核心技術」的研發。報導稱,此次會議是朝著研發輕型航母核心技術邁進的第一步,共有7家機構和公司將參與研發,研發工作計劃於2024年前完成。(來源:環球網)


福島核反應堆排放水或可損壞人類DNA

據CNN近日報導,國際綠色和平組織23日警告稱,福島核反應堆排放到海裡的汙染水,含有放射性物質,有可能損害人類的DNA。(來源:環球網)



來源:網絡綜合(侵刪) 圖片: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感染新冠痊癒後可能會脫髮
    世衛組織:這種情況感染新冠並非不可能在美國國防部的一項研究稱>佩戴口罩乘坐客機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非常低之後世界衛生組織提醒乘飛機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雖然非常低,但並非不可能世衛組織稱,目前已發表的研究文獻中沒有大量記錄此類傳染,但不代表這不會發生。世衛組織還表示,該組織目前了解到至少兩項有關機艙傳染的案例研究。世衛組織還提出,不應允許生病的人和確認有新冠接觸史的人乘機,但是現代噴氣式客機的換氣系統能夠快速濾過病毒和微生物。
  • 月亮變「瘦」了,年度最小滿月時刻公布,你想和誰看?
    月亮變「瘦」了,年度最小滿月時刻公布,你想和誰看?07: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10月月底的天空同樣充滿驚喜,天文預報顯示,30日凌晨4點左右將現火星合月天象,31日晚2020年最小的滿月也將出現
  • 最新研究:感染新冠痊癒後可能會脫髮
    據日本放送協會(NHK)23日報導,近日,日本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對新冠治癒患者的後遺症情況進行了跟蹤調查而在針對其中58人的追加調查中,發現有14人(男性9人、女性5人)在出現症狀後的2個月左右開始脫髮。進行此項研究的該研究中心醫生森岡慎一郎表示,出現脫髮的原因,「可能是因治療時間過長出現的心理問題所致」。(中新網)
  • 牛津研究稱新冠初次感染後六個月內再感染可能性極小
    牛津大學周五發表一項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新冠再感染的研究報告,研究顯示,感染過新冠病毒的人,6個月內再次感染新冠的可能性「極小」。這項研究通過對今年4月至11月的30周時間內,牛津大學醫院的12180名衛生保健工作者進行調研,首次揭示了人們在感染新冠病毒後,能多大程度預防再次感染。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新的發現是令人興奮的,因為是人們理解新冠免疫如何發揮作用的重要一步。
  • 研究發現新冠感染八個月後仍有記憶性免疫反應 為疫苗帶來希望
    人類對新冠病毒的免疫機制正在有更多的了解。繼牛津大學上周五發表了一項關於新冠再感染的大規模研究後,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周一也在預印版網站上發表論文稱,初次感染新冠的人至少可以防止八個月內再次感染。領導該研究的莫納什大學(Monash University)稱,該研究提供了迄今為止最強有力的證據,以證明抗新冠病毒的疫苗可能會長期發揮作用。
  •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可能會感染宿主腸細胞
    新華社倫敦5月19日電(記者張家偉)英國《自然·醫學》雜誌日前發布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研究人員基於對腸類器官以及病患糞便樣本的分析發現,新冠病毒有可能會感染宿主的腸細胞,這表明除呼吸道之外,新冠病毒可能還存在其他的傳播途徑。
  • 研究稱一系列鼻腔問題可能是感染新冠的早期跡象
    據外媒BGR報導,巴塞隆納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系列鼻腔問題可能是感染新冠病毒的早期跡象。參與研究的一些新冠患者出現了鼻腔乾燥的現象,而另一些患者則感覺到鼻腔內有一種奇怪的感覺。研究發現,鼻腔乾燥等症狀實際上可能是新冠患者失去味覺和嗅覺能力的前兆。
  • 這周六,年度「最小滿月」登陸天幕
    玲瓏小巧的年度「最小滿月」和天王星衝日天象將在10月31日登陸天幕。新華社資料圖 10月31日將發生年度「最小滿月」。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會員、北京古觀象臺專家王玉民介紹,月面視直徑總變化,由於月球繞地球的軌道是橢圓形,因此月亮和地球之間的距離有遠有近,距離最近的位置稱近地點,最遠的位置稱遠地點。10月31日2時45分月亮通過遠地點,這時地月距離約406394.3公裡。20小時之後,22時49分是滿月時刻。
  • 英國研究:感染新冠病毒後,抗體水平會「迅速降低」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近日公布一項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患者痊癒後攜帶的病毒抗體,會隨著時間逐漸消失。有美媒形容,這一結論可能會對「群體免疫」論者構成「當頭一棒」。然而,中國研究人員早在6月份就已經做出類似發現,並在英國期刊上公布。
  • 澳研究顯示:感染新冠病毒後免疫力至少維持8個月
    澳大利亞一項研究顯示:感染新冠病毒後免疫力至少維持8個月科技日報北京12月23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2日報導,澳大利亞研究人員首次揭示,感染新冠病毒後,具有保護性的中和抗體至少能在人體內留存8個月,可以防止其再次感染。
  • 澳大利亞一項研究顯示:感染新冠病毒後免疫力至少維持8個月
    科技日報北京12月23日電(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2日報導,澳大利亞研究人員首次揭示,感染新冠病毒後,具有保護性的中和抗體至少能在人體內留存8個月,可以防止其再次感染。研究人員稱,這項研究是對抗新冠病毒的疫苗可能長期有效的最有力證據。
  • Science公布年度十大科學突破!新冠疫苗居首位
    來源 |新華社美國《科學》雜誌17日公布其評選的2020年十大科學突破,「以創紀錄的速度開發和測試急需的新冠疫苗」當選頭號突破。中國、美國、歐洲等地科研人員在2020年年初獲得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後,便嘗試不同技術路線研發疫苗。疫苗研發通常需要數年時間,但在全球科學界共同努力下,2020年年底前已有新冠疫苗獲批使用。
  • 嬰兒感染新冠病毒途徑或查明
    來源:科技日報研究人員對新生兒感染新冠病毒進行分類。圖片來源:《自然·通訊》在線科技日報北京10月20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通訊》雜誌19日發表一項醫學研究稱,歐洲科學家團隊根據對176個報告病例的分析認為,大部分新生兒感染新冠病毒是由環境暴露引起的。這一發現同時也表明,30%的報告病例可能是從母親那裡感染的。
  • 感染新冠病毒後免疫力至少維持8個月
    科技日報北京12月23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2日報導,澳大利亞研究人員首次揭示,感染新冠病毒後,具有保護性的中和抗體至少能在人體內留存8個月,可以防止其再次感染。研究人員稱,這項研究是對抗新冠病毒的疫苗可能長期有效的最有力證據。
  • 德專家稱全球99.5%新冠感染源自意北部變體毒株;西安兩區開啟「交房即發證」新模式丨七點早知道
    2020年我國植髮市場規模或突破200億元,而且脫髮正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大批90後已經加入到脫髮大軍。,德國病毒學專家日前表示,目前全球99.5%的新冠感染病例,均可追溯到義大利北部地區發現的一種新冠毒株變體。
  • 懷疑自己感染新冠的人
    英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研究報告《與新冠病毒共存》稱,有些新冠輕症患者出現長期症狀他們的長期病症並非孤例。10月15日,英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Research, NIHR)發布研究報告《與新冠病毒共存》(Living with COVID-19)稱,有一部分新冠輕症患者出現了持續三個月以上的長期症狀。
  • 美高校研發APP通過人的聲音檢測新冠感染;谷歌公布用戶定位數據...
    矽谷前沿科技周報又跟大家見面了。上周科技界發生了哪些大事呢?讓小探帶你來看看吧!首先,大公司方面,谷歌公布用戶數據,幫助各國抗疫;美國第三、四名電信運營商T-Mobile,Sprint合併;矽谷各大科技巨頭開始布局短視頻行業,抖音海外版能否應對競爭?前沿科技方面,卡耐基梅隆大學發布一款可以通過語音檢測新冠病毒的APP。
  • 《心血管研究》:全球約15%的新冠死亡病例與空氣汙染有關
    由空氣汙染造成的死亡率研究人員稱,這些數字是對新冠肺炎死亡人數的估計,如果人口暴露在較低的空氣汙染中,並沒有化石燃料和其他人為因素的排放,那麼新冠肺炎引起的死亡應該是可以避免的研究人員強調,用健康指標公布的這一比例並不能證明空氣汙染與新冠肺炎死亡率之間存在的直接聯繫,而是一種間接影響。包括共病在內的健康因素可以相互惡化,從而導致病毒感染的致命健康後果。
  • 最新研究!3次感染出現,新冠還會讓人變蠢,康復者痛苦發聲
    越來越多的醫學證據和患者證詞表明,新冠患者在患病數月後無法擺脫影響在首次感染新冠病毒後的六個月內,病毒可能會在病人體內休眠,並造成病人的二次感染。具體情況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人們也會反覆感染新冠。
  • 貓可能會被感染新冠,但沒什麼好慌的
    更引人關注的是武漢病毒所的石正麗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於近日在預印本平臺發布的研究——一個血清學報告:貓體內的冠狀病毒中和抗體研究。他們對疫情爆發前(2019年3-5月)的39份和疫情爆發後的102份貓血清樣本做研究發現,疫情爆發前的樣本均未檢測出新冠病毒抗體,但疫情爆發後的102份樣本中有15份呈現抗體陽性(ELISA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