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東北發展受困 港人反對港深融合

2021-01-11 觀察者網

旨在解決香港住房困難卻引發反對浪潮

眾所周知,香港地少人多,平均每個家庭居住面積不足50平米,供求失衡下樓價10年間翻了超過3倍。在新界東北建立新市鎮項目正是基於解決香港住房緊張的考慮而提出的。1998年首次提出,2007年正式列入「香港十大基建工程」,到目前為止經歷了三次面向全體公眾諮詢,卻到近期最後臨近實施一刻遭遇民眾強烈抗議。

9月22日,負責香港土地和規劃的發展局罕見地在香港報紙刊登全版廣告,簡介新界東北土地的整體開發計劃。同時,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出席《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規劃及工程研究》論壇,致辭開篇便主動強調新界是為了解決香港人的住房需要發展規劃而建。最後一輪公眾諮詢的收尾活動吸引了逾5000名市民參加,最後因人數爆棚,被迫由室內移至室外草坪。就在陳茂波致辭之時,「反對深港融合」、「保衛香港」、「撤回發展」等口號聲此起彼伏,反對者與支持者口誅之餘更推撞動武,秩序大亂,被香港媒體戲稱為「草原大戰」。

為何發展新區、解決居住問題卻引發反對浪潮?原來,公眾諮詢文件上的「促進深港融合」字樣是癥結所在。說到底,還是由於香港人對內地人的本能擔心與排斥,怕新界東北淪為「深圳後花園」、「雙非富豪城」。

在新界東北建立新市鎮項目遭到香港民眾激烈反對

新界的尷尬:瓜田李下

新界之所以會引起港人如此大的擔憂,擔心建立起來的新市鎮成為「深圳後花園」,一方面是此前政府津津樂道的「港深融合」口號,另一方面,新界的地理位置很敏感,作為香港唯一和內地直接接壤的區域,新界一直是內地移民的首選落腳點,也是中國貿易、物流的匯集地。這不得不讓港人擔心。

此次引起爭論的新界東北新市鎮,為古洞北、打鼓嶺和粉嶺北三區合併而成,佔地共7.87平方公裡,和深圳羅湖最短距離只有700米,步行8分鐘即到邊境,可謂與深圳最近的居民區。按規劃,建成後新市鎮可提供5.4萬住宅單位,其中四成為政府資助廉租房(即「公屋」),其餘為可供出售的商品房,料可容納約15.2萬人居住。早在1998年選址便已確定,按原定日程,今年可完成公眾諮詢,2013年出臺具體方案,第一批住宅計劃於2022年建成。換言之,這個歷時24年的項目,現在正進行了一半,而且正處於平衡意見、確定規劃方向的關鍵時點。

新界一直是內地移民的首選落腳點

香港人「習慣性害怕」

在擁擠的市區外建立衛星城是全世界政府通用的招數,為什麼到了香港,卻引來這麼多反對,被貼上這麼多標籤?

這可歸因於近兩年香港民眾對內地居民的排斥心理漸強,並逐漸演變成易於一觸即發的「火藥桶」。「限制自由行數量,刻不容緩!」這是繼年初的「蝗蟲」海報後,另一份在香港各大論壇上流傳的充滿煽動字眼的海報,並配上一名中年內地婦女蹲在路邊吃盒飯的照片:這是大多數港人心目中內地自由行的形象。

新界北區區議員曾勁聰向本報表示,區內居民對發展持肯定態度,但擔心新建的住宅區會迅速被內地人「佔領」。

「現在最靠近羅湖口岸的上水,幼兒園70%的兒童都是『雙非』(父母皆非香港人的小孩)。」曾勁聰說。他指出,很多受教育程度高的香港居民並不是歧視「雙非」,但當自己的小孩學位被搶佔,被迫跨區尋找學位時,會有很強烈的不公平感。

此外,曾勁聰提到近年很多內地人出於小孩讀書和資產配置的考慮到新界買樓,居民直接的感覺是「內地人將樓價炒貴了」。據美聯物業顯示,北區樓價2008年至今已累升了一倍,由每平方米2.5萬港元升至近5萬港元。

雷鼎鳴相信,標籤的背後是土地利益之爭。「香港是一個極度注重私人財產安全的地方,政府主導的大型開發肯定涉及徵地,賠償金額還需要逐個談。我曾經聽到一個新界原住民抗議說反對發展,但接著馬上說如果給夠足夠的賠償,就支持!涉及到土地利益的事情,任何政府處理起來都很麻煩。」

新界東北新市鎮 或實行「港人港地」

9月21日,梁振英主動召集媒體,指住房問題是現時香港面臨的最大民生問題,香港的樓價和租金已脫離市場的負擔能力,公屋輪候人數亦越來越多,非常需要類似新界東北新市鎮的大型發展計劃。梁振英反問道:「我上臺以來已實施一系列以香港利益為先的重要措施,包括雙非孕婦零配額和落實港人港地,又叫停一籤多行,你說我們會不會將新界的重要部分割讓給深圳?」梁振英續而呼籲,請勿將新界發展「政治化、標籤化」。

9月23日,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再次澄清,政府絕不會在新市鎮建立專門服務內地旅客的大型商場,最新的規劃已經去除了深港融合的因素。他懇切地說:「我希望各界以香港整體利益為先。」

陳茂波強調,為了徹底消除構建「內地富豪後花園」的疑慮,會考慮對新市鎮的私人住宅實施「港人港地」。「港人港地」是9月6日香港政府首推的限購措施,即對規定的樓盤只放開予香港永久居民購買,且在其後的30年內轉售對象也必須是永久居民。

如何緩解香港內地的矛盾?

民眾對內地居民的排斥心理漸強,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主任雷鼎鳴歸咎於以下兩點:首先是香港經濟表面上有增長,但經過物價調整後,實質已停滯了8年。經濟不景氣導致社會流動性差,年輕一代看不到前途怨氣很大。在個別媒體、政客的鼓吹下,部分市民接受了「內地人炒高樓價」、「內地人搶走工作崗位」等看法。

其次,雷鼎鳴認為現時香港的政制不完善,議員靠10%的民眾選票便可當選,於是越來越多的議員走極端路線,對很多社會經濟議題持「非黑即白」的一邊倒態度,雖不代表大多數香港人的意見,但卻容易得到議席,媒體有時也需要這些喧譁取寵的觀點吸引眼球。

雷鼎鳴還表達了他的擔憂。「現在香港失業率只有3.2%,很大程度是拜旅遊、零售市道暢旺所賜。內地現在對高素質的商品有需求,香港正好可以滿足,地理上又離得近,相當於有消費紅利。但現在有人說『自由行』是蝗蟲,內地旅客情緒肯定會受到打擊,相信遲早會有其他替代香港的旅遊熱點,香港的紅利很快消失。」

中原地產創辦人兼董事施永青接受本報採訪時也表達了同樣的憂心,「如果我是內地旅客,香港人這麼不歡迎我,我為什麼還要來?」

施永青說,接觸到的大多數香港人都對內地遊客友好,一些極端的言論被部分媒體和政客大肆渲染,把港人複雜情緒中的負面因素放大。「我相信香港的有識之士都不想看到現在的狀況。市民間的兩地關係發展到這個地步,可謂親者痛,仇者快。」

雷鼎鳴則強調,香港政府不應對逐漸惡化的市民心態視而不見,可主動發起一些有建設性的辯論,用實際的數據證明封閉化的香港對經濟各環節、對市民收入和生活都沒有好處。「一個有效的溝通機制,是香港政府順利施政的大前提。」

未來該如何舒緩兩地矛盾?施永青建議,香港可效仿義大利旅遊城市威尼斯和尼泊爾的喜馬拉雅山景區,對遊客徵收基建稅、旅遊稅,以此來篩選消費能力高的「優質遊客」。「比如一進入香港境內每個旅客都繳500元旅遊稅,這樣他就不會只買300元的奶粉,肯定會去消費更貴的東西,為香港增加更多就業和收入。而且稅收不能針對內地旅客,應體現香港一視同仁的法治精神。」施永青相信這種「寓禁於徵」的方法,遠勝於現時只靠海關和警察打擊水貨客。

相關焦點

  • 港三高官齊談新界東北發展:不遷不拆不可行
    梁振英表示,香港寸土寸金,人口又不斷增加,住戶數目亦隨之增多,港府在保育的同時也需要做好發展的工作。「在保育和發展之間要取得平衡,不能夠為了做保育而保育」,他說,新界東北新市鎮發展計劃是港府一個中期、重要的新市鎮發展計劃,而且是一個重要的土地和未來公營和私營房屋供應的新來源。
  • 陳茂波:新界東北新發展區不是「深圳後花園」
    新華網香港9月22日電(記者 王小旎)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陳茂波22日表示,新界東北新發展區是為香港人建設的居民小區,而非坊間謠傳的「深圳後花園」或「雙非富豪城」,也不是內地人可以免籤證購物的地方。
  • 香港新界東北區 發展規劃再引爭議
    證券時報記者 呂錦明  「香港新界東北區發展計劃」,被外界視為香港特首梁振英力爭在任內解決港人住房及土地供應的一件利器。日前,這項計劃的修訂方案再次進入港人視線,但是和上次一樣,修訂方案又一次引發爭議,主要原因是港府公布的計劃是要先進行古洞北及粉嶺北涉及333公頃土地的發展,但其中並未將位於古洞南面的粉嶺高爾夫球場納入計劃範疇。
  • 立法會遇暴力衝擊 香港開發新界為何這麼難?
    港英時代,為容納新增人口,新開發多個新城鎮,比如現在繁華的荃灣、沙田區,是1960年代所開發;1970年代一口氣開發了屯門、粉嶺、上水、元朗、大埔及馬鞍山等地,接納了抗戰後數以百萬計的內地移民;1980年代開發了現今的大型居民區將軍澳與天水圍;1990年代則開發了東湧,那裡也是內地遊客喜愛的迪士尼樂園所在地。  「專制」的港英政府離開後,新界開發變成了燙手山芋。
  • 中國香港新界為什麼有那麼多荒山野嶺和空地?為什麼沒開發?
    「專制」的港英政府離開後,新界開發變成了燙手山芋。近年環保組織、居民開始出來抗議,如今教育界和反對派也加入其中,抗議浪潮越滾越大。 新界地近深圳。自1990年代末開始,剛剛誕生的香港特區政府就展開「新界東北規劃及發展研究」,籌劃在新界東北的古洞北、粉嶺北、打鼓嶺、洪水橋等地興建新市鎮,然而因為種種抗議聲,這一「研究」竟研究了16年。
  • 港珠澳大橋將於2016落成 新界西大動脈全面打通
    據香港大公網消息,港珠澳大橋將於2016年落成,這不單是一項大型基建工程,更將為香港特別是大嶼山以至新界西帶來重大改變,令新界西的「大動脈」全面打通,帶動香港的未來經濟重心亦很大可能會向西移。港珠澳大橋跨越珠江口伶仃洋海域,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香港將會與澳門及珠江三角洲西岸、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等高速發展地區連接,形成一小時流通經濟及優質生活圈,只需約20分鐘車程便可由香港往來澳門和珠海,這將大幅減省香港與珠三角和鄰近區域的陸路運輸成本和時間,促進區域貿易和經濟發展。
  • 「等的就是今天」:新界農地10年升值10倍 香港政府1200億港元新界...
    本報記者 江家岱 香港報導  歷時逾20年,香港特區政府在7月4日公布了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的規劃綱要。  記者翻閱幾大地產商的年報資料,其中以李兆基旗下的恒基地產擁有最多的新界農地儲備,共計4280萬平方英尺;新鴻基地產和新世界發展分別擁有2700萬和2045萬平方英尺,長江實業約有997萬平方英尺。  其中,恒基地產詳細公布了位於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的農地儲備。
  • 香港新界社團聯會第11屆常務理事會就職典禮舉行
    新界社團聯會會長梁志祥在致歡迎詞中說,新界社團聯會新一屆35位常務理事會中,包含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4名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21名區議員。新界社團聯會力求進入香港各級議會,目的是要更好地支持香港特區政府依法施政,並透過參政議政,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 惠州市惠城區(香港)聯誼會 慶祝香港回歸暨新界西分會成立
    圖:惠州市惠城區(香港)聯誼會慶祝香港回歸暨新界西分會成立,賓主合照  惠州市惠城區(香港)聯誼會(下稱聯誼會)於5月15日假大埔林村許願樹廣場舉行「慶祝香港回歸十九週年暨新界西分會成立就職典禮」,該會會長王觀強
  • 港府稱免費提供疫苗,藥劑師學會揚言:港人對內地疫苗沒信心!
    昨天,港府宣布,要採取「雙管齊下」的策略採購疫苗,侯選對象包括內地及海外研發或生產的新冠疫苗。而採購的數量,將是足以供應全港人口的兩倍,優先接種疫苗的組別預計約300萬人。港府宣稱,香港已參與由世衛牽頭的新冠疫苗全球獲取機制,採購供應港人35%人口的疫苗劑量,作為照顧社會中最脆弱群組的需求的安全網。同時,還將與個別疫苗製造商籤訂預先採購協議,以獲取更多供應。
  • 新界北區香港陽江千名義工撐政改 2017一定要得
    圖:義工團賓主合照  香港特區政府政改方案的通過,是對香港的政治、經濟、民生影響巨大,有利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為令本港巿民進一步了解「落實2017普選特首」的歷史使命,由「新界社團聯會北區地區委員會」及「香港陽江義工團
  • 美英插手「港人偷渡案」庭審,外交部:立即停止幹涉中國司法主權
    【環球時報記者 葉藍】28日,「12港人偷渡案」在深圳市鹽田區人民法院開審,涉案者包括涉嫌違反香港國安法、曾在港被捕的「香港故事」成員李宇軒等。此案在香港社會引發高度關注。12名港人今年8月底涉嫌偷渡臺灣時被廣東海警截獲,其後一直拘留在深圳鹽田看守所。
  • 香港福建社團聯會新界西分會舉辦2019年己亥新春聯歡晚會
    2019年02月22日 16:14:10 來源:東南網香港站 賓主合影  (記者黎夏怡)2月18日晚,香港福建社團聯會新界西分會(下簡稱「新界西分會」)在香港荃灣舉行2019年己亥新春聯歡晚會。
  • 【香港要聞】「港人港地」3萬元一呎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顏倫樂) 在政府不斷加辣下,樓市依然高燒不退,專供港人置業的
  • 民進黨當局宣稱要為港人設立庇護所,臺媒:蔡英文嘴上喊「撐香港...
    【環球時報報導】面對涉港國安立法,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日前拋出「香港人道救援行動方案」,由陸委會統籌規劃。親綠的《自由時報》7日披露了相關安排,未來將集中安置無法自覓住處的港人。不過輿論大都對蔡英文挺港存疑,認為她一向是靠嘴支持。
  • 專訪蔡雋思:港青懷包容之心 重走範長江之路
    值此歷史時刻,由香港《大公報》發起的「範長江行動」在全國範圍內展開,香港各大學傳媒學子重走當年《大公報》記者範長江的採訪之路,近距離感受祖國大江南北的變化發展。蔡雋思認為,尊重「一國兩制」和「港人治港」,尊重經過千錘百鍊來之不易的《基本法》亦是港人的普遍態度,「發生的這些事情我也覺得很遺憾,但是我們應該看看怎麼樣才能把香港撥回經濟城市這個中心,而不是回歸後慢慢變成一個政治城市。」
  • 丘成桐:很多港人對中國歷史和知識大不如前
    有些人甚至提出「港獨」主張,在街頭遊行中,也有少數港人舉起了英國米字旗和殖民地時期的港英旗,這引起了丘先生的高度關切。有抗議者突然高舉港英旗幟,大喊「中國人滾回中國」。10月1日,數十名香港人走到中聯辦門外,一邊揮動港英旗幟,一邊高叫內地不要幹預香港事務的口號,發出「中國人滾出中國去」、「香港要獨立」、「南京條約萬歲」等口號。11月,甚至有一名「港獨」青年手持港英旗去日本供奉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參拜。這些現象讓丘成桐先生非常不解。
  • 「港版火神山」初步竣工丨香港一日
    「港版火神山」2月2日,港府宣布將以「組合屋形式」擴充檢疫中心的隔離單元。同日,柴灣「鯉魚門公園渡假村」內正式展開第一期擴建工程。該地自1月23日起被闢為香港四個檢疫中心之一,用於隔離與新冠病毒感染確診患者有過「緊密接觸」,但未出現病症或不需要留院接受治療的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