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蔡雋思:港青懷包容之心 重走範長江之路

2021-01-11 大公資訊

要查看此視頻,請啟用JavaScript,並考慮升級到高版本瀏覽器支持HTML5視頻

  

  香港新華集團董事蔡雋思接受大公網專訪。大公網記者張文杰攝

  大公網8月24日電(記者計夢慧)2015年,是中國抗日戰爭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值此歷史時刻,由香港《大公報》發起的「範長江行動」在全國範圍內展開,香港各大學傳媒學子重走當年《大公報》記者範長江的採訪之路,近距離感受祖國大江南北的變化發展。

  1935年7月,26歲的範長江受大公報派遣,歷時十個月,行程六千餘裡,足跡涉及四川、陝西、甘肅、青海和內蒙古五個省區,他以一個記者的獨特眼光,報導了當年作為抗戰大後方的西北地區各方面的狀況,並首次向世人披露了紅軍長徵和陝北革命根據地的真實情況,在全國引起轟動。

  「範長江行動」港澳傳媒學子國企行。大公網記者張文杰攝

  「這次範長江活動的目的就是希望讓傳媒系的同學多接觸內地,從多角度看待事件。」香港新華集團董事蔡雋思對大公網記者表示,無論是正面、負面的情況,敏感、不敏感的話題,「當他們都看過之後,就不會因為那些在香港被無限放大的負面問題去片面思考,而會有一個更加全面的了解。」

  冀香港走出掙拗 重回經濟城市

  從「佔領」運動到衝擊港大校委會,香港青年在外界的印象中似乎已經變成了「激進」的代名詞,蔡雋思解釋認為,大部分的香港青年還是理性的,有一部分青年從小被灌輸了民主、自由這些理想化的理念,抑或是受到朋輩的影響和驅動而去參加「佔中」等活動。

  「我相信大部分香港人都是想香港好,想人人都能夠安居樂業。」蔡雋思認為,尊重「一國兩制」和「港人治港」,尊重經過千錘百鍊來之不易的《基本法》亦是港人的普遍態度,「發生的這些事情我也覺得很遺憾,但是我們應該看看怎麼樣才能把香港撥回經濟城市這個中心,而不是回歸後慢慢變成一個政治城市。」

  談到港大學生衝擊校委會,蔡雋思也同很多港大的學生交流過,他說,師生們都非常痛心疾首,「百年港大的名聲不是一朝一夕搭建起來的,若是就因此毀於一旦,無論是老師還是校友都將會非常遺憾。」他呼籲那些港大學生會的成員們思考,自己是不是代表了選舉他們的學生,有沒有考慮過當初投票給他們的學生是否認可這些行為。

  尊重歷史 尊重不同的聲音

  近年來,國民教育在香港施行,社會各界也呼籲增強香港青年對內地的了解,包括他們對國家的認同感,但在香港一直備受爭議,究其原因,蔡雋思指出反對國民教育的人,其實是屏蔽了過往的歷史,就像日本要刪改教科書一樣,否定歷史。蔡雋思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他認為國民教育在香港不應該變成洗腦式的灌輸教育,而是應該多樣性地融合到日常教育中,例如兩地多一些交流,在中小學階段將中國的歷史知識帶到課堂中來,增加多角度的評論。

  蔡雋思指出,歷史應是需要後人去客觀看待和尊重的,青年人也有權知道中國的歷史文化,更應將這些歷史視為他們的一部分,「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不了解傳統文化,不理解歷史史事,如何認識現在的香港?蔡雋思覺得真正是當前社會缺乏對這些領域的認知,所以出現了很多矛盾造成了悲劇,「這是我們不願意見到的。」

  在這次範長江行動,蔡雋思看到了令他感動的一面,「不同的同學,身處不同的環境,也去了不同的地方。他們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他們是肯聆聽不同的意見,再去思考,然後採取發表自己的感受。」蔡雋思非常鼓勵和支持這樣的方式,在他看來,港人也應當進行自我檢討,反省自己是不是在一味苛責內地人行為的同時,也沒有盡到自己尊師重道的義務,是不是發表了所謂要求民主的言論而不容許其他聲音的存在,這些問題都值得香港的年輕一代深思。

  

香港新華集團董事蔡雋思。大公網記者張文杰攝  

  循祖父足跡 踏上內地之旅

  「我是一名中國人,怎能不去內地看看?」蔡雋思的祖父蔡繼有對東北有著很深的感情,循著爺爺的足跡,蔡雋思大學畢業後踏上了東北的土地。在這裡,他也體驗過春運的「煩惱」,沒買到回香港的機票,也沒有直達的火車,蔡雋思只能買了站票到另一個地方去轉機,和農民工擠在了同一個車廂裡。

  對蔡雋思來說那是一段有趣的經歷,從小在城市裡長大的他從來沒有見過真正的農民,加上新聞裡一些負面形象的報導,農民在城市孩子裡的印象中就是「很窮,沒文化,不文明。」

  然而,當蔡雋思近距離接觸他們的時候,才發現「他們比城裡人更加樸素,更加實在,更加有家庭的溫暖。」這次範長江行動中,也恰恰有幾條「接地氣」的線路讓傳媒學子有機會深入了解當地民眾的生活,摘去他們的有色眼鏡,還原傳媒的客觀公正。

  「靠自己」創造自我價值 貢獻社會

  從蔡雋思的祖父白手起家創業開始,蔡雋思獲得的家庭教育理念就是「靠自己」,「如果自己都不能發展出去,都是依靠別人,怎麼對這個社會有貢獻,怎麼對社會創造價值,對自己創造價值?」無論是做生意還是做公益,蔡雋思和他的弟弟妹妹都會在旁邊學習,他們從父輩們的言傳身教中積累經驗,「至於能學習多少,就看自己的本領了,最後還是靠我們自己。」這個觀念一直紮根在蔡雋思的腦海裡。

  蔡雋思的祖父蔡繼有生前向來秉持「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理念,積極參與慈善公益事業致力捐資辦學,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曾將五三八九號小行星命名為「蔡繼有星」,以表彰他對科教事業的卓越貢獻。他的父親蔡冠深亦是有名的慈善公益人物,捐資逾數億並創立了20餘項科教基金。對作為後輩的蔡雋思來說,這既是一份壓力也是一種動力,將鞭策自己在這個平臺上作出更多的努力。

  對於慈善公益,蔡雋思也有自己的觀點,他表示做這些公益更依靠自身的經驗,希望有新的想法能影響到年輕人,讓他們也感受到公益的喜悅,也讓他們發自內心的做一些公益的事情,把「公益助人為快樂之本「這個理念推廣出去。蔡雋思指出,去幫助有需要的人,這些人不只是貧窮的人,還有那些知識面缺乏的人,這些都是慈善公益的對象。

相關焦點

  • 「十年禁漁」對長江意味著什麼?——專訪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
    新華社上海1月6日電題:「十年禁漁」對長江意味著什麼?——專訪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新華社記者王辰陽從2021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10年禁漁全面啟動。長江千百年來養育了華夏子孫,大家的努力又將為長江的水生生物贏得寶貴的10年休養生息。處在時間節點,很多人不禁想問:為什麼要實行長江「十年禁漁」?為何是10年的時間長度?10年後長江會有什麼改變?日前,記者專訪了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
  • 遊記 | 深入高黎貢山,重走遠徵軍之路
    這次,我們重走高黎貢緬懷先烈,展望未來—— 徒步中國 · 高黎貢▲這裡是雲天之戰戰場遺址雲天之戰——1942年5月4日,日軍佔領騰衝, 15日我軍預備第二師進入騰衝對敵遊擊。此時風變大,有雨點飄落,站在高黎貢山之巔,遠望著怒江峽谷的雲霧繚繞,頗有指點江山,一覽眾山小的感覺。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申福建 ‖ 範長江初心的涵養與升華
    範長江初心的涵養與升華, 歷經艱難曲折,但他矢志不渝,奮勇向前。孕育「愛國為民」初心 範長江是宋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範仲淹第 31 代孫,其祖父範延馨是個有名望的晚清秀才,經常給範長江講述先祖範仲淹的故事,教育他要努力奮鬥、精忠報國。範長江時常模仿祖父,搖頭晃腦、抑揚頓挫地吟誦範仲淹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 溫家寶用繁體字給港童回信:體現自信與包容
    溫家寶用繁體字給港童回信:體現自信與包容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6月07日 10:5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近日給香港新界方樹福堂基金方樹泉小學五年級學生李雪瑩回信
  • ...專訪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
    新華社上海1月6日電題:「十年禁漁」對長江意味著什麼?——專訪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新華社記者王辰陽從2021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10年禁漁全面啟動。長江千百年來養育了華夏子孫,大家的努力又將為長江的水生生物贏得寶貴的10年休養生息。處在時間節點,很多人不禁想問:為什麼要實行長江「十年禁漁」?為何是10年的時間長度?10年後長江會有什麼改變?日前,記者專訪了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
  • 張愛軍會見香港新華集團執行董事、總裁蔡雋思一行
    宿遷網訊(記者 魏歡慶 柏志勇) 6月17日下午,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愛軍在星辰國際酒店會見了香港新華集團執行董事、總裁蔡雋思一行,雙方就進一步加強合作進行了深入交流。  張愛軍對蔡雋思一行的到來表示歡迎,並對香港新華集團把宿遷作為重要的布局點給予高度讚賞。
  • 北緯30度的又一個秘境,跨越橫斷山脈、重走金珠瑪米之路
    這條緯線貫穿世界上許多令人難解的自然及文明之謎的所在地. 古 埃及 金字塔群, 神秘的 北非撒哈拉沙漠 , 傳說中的大西洲沉沒處,以及令人驚恐的「 百慕達三角區。而江達這個特殊而神奇的地理位置,無疑讓它充滿著傳奇般的色彩。江達因處覺普溝口而得名,是四川、青海、西藏三省(區)的結合部位,也是藏東的門戶,舉世聞名的川藏公路317國道經過這裡。
  • 20180801 重走威爾遜之路科學考察日記04
    2018年8月1日,我們從武漢出發,一路向西開始了重走威爾遜之路。早上八點在武漢長江傳媒大廈集合,出發前儘管天氣炎熱,我們熱情依舊,身穿公司為我們精心準備的服裝一起合影。九點準時出發,車上我們討論著考察計劃,對旅途充滿著期待,嚮往著沿途的美景,憧憬著遇見那些盛開的花兒。
  • 以人類技藝詮釋飛鳥築巢 - 築巢計畫II:青背山雀 / 範承宗
    裝置外觀,如同鳥巢 ©定影影像感謝 範承宗 對gooood的分享來自山林間的青背山雀,是棲息於中高海拔山區的臺灣特有亞種雀鳥,因黃綠色的背部羽毛而得名青背山雀,在日月潭也能見到牠們▼頂視圖 ©定影影像臺灣藝術家範承宗的築巢計畫,向自然裡的動物建築師學習築巢,這次他在日月潭的創作關注著青背山雀的築巢方式,將其築巢的流程與方法,以人類的木繩構造技藝詮釋,在伊達邵碼頭為登岸的旅人築起一座小歇片刻的巢。
  • 「2015重走海上絲綢之路」活動平潭啟航
    「2015重走海上絲綢之路」活動平潭啟航東南衛視《揚帆走「海絲」》全景呈現4月20日上午9點整,「2015重走海上絲綢之路」活動啟航儀式在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東澳碼頭舉行。
  • 「青說青聽」 入腦入心 浙工大成立全省首支青年科學家理論宣講團
    「青說青聽」 入腦入心 浙工大成立全省首支青年科學家理論宣講團 2021年01月07日 05:26:11來源:浙江在線記者 紀馭亞 通訊員 劉慧琪 陳曼姣   浙江在線1
  • 長江長江,我是黃河!山東港口呼叫武漢港
    長江長江,我是黃河!是橫跨三千多年歷史的武漢港我在黃渤海畔港通四海,陸聯八方你在長江之濱內連九省,貫通南北 今天黃海、渤海呼叫長江、漢水今天山東港口呼叫武漢港
  • 一個真心喜歡你的女人,面對你的這些缺陷,大多會有一顆包容之心
    我們會發現,一個真心喜歡你的女人,在面對你以下的六個缺陷的時候,大多是會有一顆包容的心的,並不會因為你的這些缺陷,而選擇與你發生爭吵:說了一些打擊她的話每個人看待問題的角度都是不太一樣的,畢竟所要面對的事情,對彼此所造成影響的程度,也是各不相同的。
  • 流放之路:刷圖之餘來聊聊劇情 復仇順便拯救世界
    《流放之路》是紐西蘭開發商Grinding Gear Games(GGG)研發的一款角色扮演遊戲,國服由騰訊代理,遊戲上線已經8個賽季了,但很多玩家卻對遊戲的劇情不甚了解。流放之路共有十章劇情,由於劇情都是靠文字對話推動,所以很多玩家都選擇了跳過,今天小編就繼續為大家梳理流放之路的劇情。
  • 「十年禁漁」對長江意味著什麼?
    新華社上海1月6日電題:「十年禁漁」對長江意味著什麼?——專訪長江「十年禁漁」政策首倡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曹文宣新華社記者王辰陽從2021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10年禁漁全面啟動。長江千百年來養育了華夏子孫,大家的努力又將為長江的水生生物贏得寶貴的10年休養生息。
  • 張彤:讓長江流域的「毛細血管」暢通
    ——專訪四川樂山市市長張彤    建設長江經濟帶的最大難點在於行政壁壘和體制障礙。    對此,四川省樂山市市長張彤接受了《瞭望東方周刊》專訪。    構建岷江水運大通道    《瞭望東方周刊》:對接長江經濟帶建設,樂山自身的定位和戰略布局是什麼?
  • 植物筆記|懷玉山的「苦」
    中秋長假不願跟著大部隊扎堆,全宅在家裡又實在心有不甘,畢竟八天的假期,如果都在家裡觀賞堵車,好像對不起誰似的。
  • 溫大城院志願者原班人馬重走母親河 發起水質檢測行動
    母親河之水,一年後的你,容顏是否改善?  今年五一,溫大城院志願者原班人馬重走母親河。昨天,正式對外公布檢測結果:這1年,24條河水的水質變好了,31條變差,35條沒有發生大變化。  溫大城院黨委書記周東說,「民間水質檢測的意義並不在於數據,而在於通過這種方式引起社會對環保的重視。」
  • 從文學書寫看長江之變
    從先秦的老莊、屈原到唐宋的李白、蘇東坡,再到現當代的沈從文、廢名、汪曾祺、王安憶,他們書寫長江的作品中,不乏懷人、思鄉、憶事、感時的典範之作,我們從中既能看到長江流域的風物之變,又能窺見中國人精神文化風貌的變遷軌跡。
  • 【長三角】通州灣長江新出海口重大工程開工 計劃明年底開港
    一百年後的今天,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舉旗定向,推動全面開放,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處在「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交匯點上的通州灣,作為我國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開放格局中的重要樞紐,再次走到時代的聚光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