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查看此視頻,請啟用JavaScript,並考慮升級到高版本瀏覽器支持HTML5視頻
香港新華集團董事蔡雋思接受大公網專訪。大公網記者張文杰攝
大公網8月24日電(記者計夢慧)2015年,是中國抗日戰爭及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值此歷史時刻,由香港《大公報》發起的「範長江行動」在全國範圍內展開,香港各大學傳媒學子重走當年《大公報》記者範長江的採訪之路,近距離感受祖國大江南北的變化發展。
1935年7月,26歲的範長江受大公報派遣,歷時十個月,行程六千餘裡,足跡涉及四川、陝西、甘肅、青海和內蒙古五個省區,他以一個記者的獨特眼光,報導了當年作為抗戰大後方的西北地區各方面的狀況,並首次向世人披露了紅軍長徵和陝北革命根據地的真實情況,在全國引起轟動。
「範長江行動」港澳傳媒學子國企行。大公網記者張文杰攝
「這次範長江活動的目的就是希望讓傳媒系的同學多接觸內地,從多角度看待事件。」香港新華集團董事蔡雋思對大公網記者表示,無論是正面、負面的情況,敏感、不敏感的話題,「當他們都看過之後,就不會因為那些在香港被無限放大的負面問題去片面思考,而會有一個更加全面的了解。」
冀香港走出掙拗 重回經濟城市
從「佔領」運動到衝擊港大校委會,香港青年在外界的印象中似乎已經變成了「激進」的代名詞,蔡雋思解釋認為,大部分的香港青年還是理性的,有一部分青年從小被灌輸了民主、自由這些理想化的理念,抑或是受到朋輩的影響和驅動而去參加「佔中」等活動。
「我相信大部分香港人都是想香港好,想人人都能夠安居樂業。」蔡雋思認為,尊重「一國兩制」和「港人治港」,尊重經過千錘百鍊來之不易的《基本法》亦是港人的普遍態度,「發生的這些事情我也覺得很遺憾,但是我們應該看看怎麼樣才能把香港撥回經濟城市這個中心,而不是回歸後慢慢變成一個政治城市。」
談到港大學生衝擊校委會,蔡雋思也同很多港大的學生交流過,他說,師生們都非常痛心疾首,「百年港大的名聲不是一朝一夕搭建起來的,若是就因此毀於一旦,無論是老師還是校友都將會非常遺憾。」他呼籲那些港大學生會的成員們思考,自己是不是代表了選舉他們的學生,有沒有考慮過當初投票給他們的學生是否認可這些行為。
尊重歷史 尊重不同的聲音
近年來,國民教育在香港施行,社會各界也呼籲增強香港青年對內地的了解,包括他們對國家的認同感,但在香港一直備受爭議,究其原因,蔡雋思指出反對國民教育的人,其實是屏蔽了過往的歷史,就像日本要刪改教科書一樣,否定歷史。蔡雋思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他認為國民教育在香港不應該變成洗腦式的灌輸教育,而是應該多樣性地融合到日常教育中,例如兩地多一些交流,在中小學階段將中國的歷史知識帶到課堂中來,增加多角度的評論。
蔡雋思指出,歷史應是需要後人去客觀看待和尊重的,青年人也有權知道中國的歷史文化,更應將這些歷史視為他們的一部分,「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不了解傳統文化,不理解歷史史事,如何認識現在的香港?蔡雋思覺得真正是當前社會缺乏對這些領域的認知,所以出現了很多矛盾造成了悲劇,「這是我們不願意見到的。」
在這次範長江行動,蔡雋思看到了令他感動的一面,「不同的同學,身處不同的環境,也去了不同的地方。他們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他們是肯聆聽不同的意見,再去思考,然後採取發表自己的感受。」蔡雋思非常鼓勵和支持這樣的方式,在他看來,港人也應當進行自我檢討,反省自己是不是在一味苛責內地人行為的同時,也沒有盡到自己尊師重道的義務,是不是發表了所謂要求民主的言論而不容許其他聲音的存在,這些問題都值得香港的年輕一代深思。
香港新華集團董事蔡雋思。大公網記者張文杰攝
循祖父足跡 踏上內地之旅
「我是一名中國人,怎能不去內地看看?」蔡雋思的祖父蔡繼有對東北有著很深的感情,循著爺爺的足跡,蔡雋思大學畢業後踏上了東北的土地。在這裡,他也體驗過春運的「煩惱」,沒買到回香港的機票,也沒有直達的火車,蔡雋思只能買了站票到另一個地方去轉機,和農民工擠在了同一個車廂裡。
對蔡雋思來說那是一段有趣的經歷,從小在城市裡長大的他從來沒有見過真正的農民,加上新聞裡一些負面形象的報導,農民在城市孩子裡的印象中就是「很窮,沒文化,不文明。」
然而,當蔡雋思近距離接觸他們的時候,才發現「他們比城裡人更加樸素,更加實在,更加有家庭的溫暖。」這次範長江行動中,也恰恰有幾條「接地氣」的線路讓傳媒學子有機會深入了解當地民眾的生活,摘去他們的有色眼鏡,還原傳媒的客觀公正。
「靠自己」創造自我價值 貢獻社會
從蔡雋思的祖父白手起家創業開始,蔡雋思獲得的家庭教育理念就是「靠自己」,「如果自己都不能發展出去,都是依靠別人,怎麼對這個社會有貢獻,怎麼對社會創造價值,對自己創造價值?」無論是做生意還是做公益,蔡雋思和他的弟弟妹妹都會在旁邊學習,他們從父輩們的言傳身教中積累經驗,「至於能學習多少,就看自己的本領了,最後還是靠我們自己。」這個觀念一直紮根在蔡雋思的腦海裡。
蔡雋思的祖父蔡繼有生前向來秉持「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理念,積極參與慈善公益事業致力捐資辦學,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曾將五三八九號小行星命名為「蔡繼有星」,以表彰他對科教事業的卓越貢獻。他的父親蔡冠深亦是有名的慈善公益人物,捐資逾數億並創立了20餘項科教基金。對作為後輩的蔡雋思來說,這既是一份壓力也是一種動力,將鞭策自己在這個平臺上作出更多的努力。
對於慈善公益,蔡雋思也有自己的觀點,他表示做這些公益更依靠自身的經驗,希望有新的想法能影響到年輕人,讓他們也感受到公益的喜悅,也讓他們發自內心的做一些公益的事情,把「公益助人為快樂之本「這個理念推廣出去。蔡雋思指出,去幫助有需要的人,這些人不只是貧窮的人,還有那些知識面缺乏的人,這些都是慈善公益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