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6月4日威爾遜從宜昌出發,第一站到達三遊洞。這是我們今天要考察的地點。2018年8月1日,我們從武漢出發,一路向西開始了重走威爾遜之路。早上八點在武漢長江傳媒大廈集合,出發前儘管天氣炎熱,我們熱情依舊,身穿公司為我們精心準備的服裝一起合影。九點準時出發,車上我們討論著考察計劃,對旅途充滿著期待,嚮往著沿途的美景,憧憬著遇見那些盛開的花兒。
全體考察隊員合影(2018.8.1於武漢)
從武漢出發經過4個小時的車程,終於抵達第一站素有「三峽門戶、川鄂咽喉」著稱的宜昌,來到了「巴楚文化」交融之地。下車的那一刻,長江水和著秀美的俊峰迎面而來,讓人從武漢燥熱的環境中逃離出來,回到了大自然母親的懷抱。我們一行人深深地感受到了當地清秀俊美的山河風光、溫和氣候和當地名不勝數的小吃及熱情好客的當地居民。
三峽風光(2018.8.1於宜昌三遊洞景區)
第一站三遊洞是威爾遜之路的出發地,在這裡,威爾遜發現了巴蜀報春,三遊洞是三峽地區最負盛名的文化古蹟之一,因唐宋兩代分別有三位詩人和文學家來此遊歷並留下詩文而得名。三遊洞前,是清澈碧透的下牢溪,水石相擊,飛珠濺玉。沿洞旁小路登上山頂的至喜亭,西眺可見大江雄姿;在那峰巒疊嶂之中,長江像一把利斧,闢開一線通道,直瀉西陵峽口,激流咆哮,破門而出,流經三遊洞旁,則水勢轉平,江面豁然開闊,呈現險夷交替之奇觀。
姚崇懷教授、潘延賓副教授、桂柳柳工程師等人拍攝野地鍾萼草(2018.8.1於三遊洞入口)
我們的考察沿長江支流下牢溪岸邊到長江邊圍繞三遊洞景區走了一圈,歷經2個小時,我們欣賞著美麗如畫的風景,觀察豐富的園林植物資源。此地海拔較低,沿途植物均為常見種類,拍攝到的有榔榆、蠟梅、牡荊、宜昌莢蒾、中華秋海棠、裸芸香、美登木、川鄂爬山虎、赤匏、掌裂草葡萄、爬藤榕、常春油麻藤、黃堇、凹葉地錦、鐵線蕨、烏蕨、貫眾等,而巴蜀報春由於花期已過,我們並沒有發現。其中爬藤榕為本地最為常見的藤木植物之一,可應用與園林中垂直綠化。
潘延賓副教授、姚崇懷教授、路凱生等老師觀察爬藤榕(2018.8.1於三遊洞)
在三遊洞印章園一角偶遇一場獨具地方特色的小曲節目,很遺憾時間所限,我們沒有能夠入園一觀,該節目有一個很符合地方景色的名字——風華絕代。晚餐在黑魚郭我家酸菜魚餐館,我們終於體驗到了當地飲食及所說的酸、辣、鹹味。總之,此地景美,食美,氣候美,給我們一行有了一個美好的開端。
路凱生老師拍攝三遊洞景觀(2018.8.1於三遊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