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寇興耀16日晨於瓦拉納西市訊 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了取經路上各國的風土人情、地理經濟、名勝古蹟。重走取經路組委會也安排參觀一些玄奘之後的建築,以開闊視野。
14日晚上,考察隊伍到達德裡南邊的古城阿格拉。15日,隊員們遊覽了印度建築藝術的瑰寶泰姬陵(如圖)等。從16世紀到18世紀,阿格拉一直是印度首都。這裡有3處世界遺產,讓我們大飽眼福。
雅穆納河西岸的紅堡是莫臥兒王朝的皇宮,由王朝的第三代皇帝阿克巴開始興建,1565年動工,後邊3位皇帝接著建設,至1660年建成。由於幾位皇帝愛好品位不同,建築樣式形成不同風格。
導遊介紹,第三代皇帝喜歡用紅砂巖石。第四代皇帝喜歡雕刻,第五代皇帝喜歡用白色大理石,第六代皇帝喜歡紅白石兼用。莫臥兒王朝第二代皇帝時印度就將波斯細密畫藝術引到國內,王宮裡用紅砂巖石興建的宮殿雕上細密的圖案,華麗無比,色彩上十分和諧。這種風格像洛陽漢墓石槨上的細密圖案,只是洛陽的人物畫居多。
第五代皇帝沙賈汗是位重情意的君主。即位前,他在皇宮裡舉辦的節日婦女市場上見到了有波斯血統的將軍女兒姬曼,一見鍾情,懇求父親讓他娶姬曼。成婚後,他出徵或出遊均帶著姬曼同行。沙賈汗因與父親發生矛盾被放逐7年,姬曼一直伴隨著他。為表感激,沙賈汗即位後賜她封號「蒙泰姬·馬哈兒」,意為「宮廷的王冠」。印度人簡稱為泰姬。
也許是上天嫉妒這段好姻緣吧。1631年,泰姬在為沙賈汗生下第十四個孩子後,感染產褥熱。臨終時,她希望沙賈汗為她建造一座不朽的陵墓,使她流芳百世。
泰姬死後,沙賈汗邀集多名建築設計師設計這座陵墓。陵墓1632年動工,耗費巨資,動用民工2萬多人,整整建了22年方建成。陵墓背靠雅穆納河,建築用紅砂巖石興建局部鑲嵌白色圖案。中間主殿全部取材白色大理石,內外用五彩寶石嵌成細密花紋、經文。
泰姬陵建成後,沙賈汗每隔7日必披上白衣去獻花。他還計劃用黑色大理石給自己在泰姬陵對面隔河建一座相同的陵墓,中間用橋連接起來。未等願望實現,他便被兒子奪了王位,被軟禁在與泰姬陵隔窗相望的阿格拉古堡的一個小房間裡,直到去世,才得以與妻子合葬,黃泉相見。
阿克巴皇帝一直沒有孩子,一位先知給他提供了一塊風水寶地。他在這裡建起新的皇宮,全用紅砂巖石,加上細密畫雕刻藝術,又成為建築經典。
沙賈汗的兒子奧朗則布是名偏執狂,宗教上強權推行伊斯蘭教,甚至扒掉印度教神廟建設伊斯蘭廟宇,使很多珍貴的建築珍品遭到毀壞。
我們在勝利門皇宮,見到維修人員正在雕鑿石料,維修皇宮。佛教當年諸多的輝煌建築,如果保留至今,會帶來多大的旅遊價值與民族自豪感!
15日夜,考察隊員兵分兩路,分別駕汽車、坐火車趕往印度教聖城瓦拉納西。
返回洛陽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