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便便「出賣」了你能有多胖,「糞便移植」或可改善人體健康 Genome Biology 論文推薦

2021-02-22 科研圈

新一項研究表明內臟脂肪含量與高度遺傳獲得的腸道菌群多樣性直接相關。這一發現將為心血管疾病以及代謝類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提供新理論基礎。

來源 ScienceAlert

撰文 David Nield

翻譯 劉書琬

審校 卓思琪



最新一項研究表明,肥胖與腸道內菌群的多樣性有著直接的聯繫。(論文信息見文末)。

 

該研究是目前探究菌群多樣性和肥胖程度相關性規模最大項目,表明了患肥胖症的風險很可能與我們從父母那裡繼承的腸道菌群相關。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的研究者們分析了1313例糞便樣品中的微生物,並將其與6項肥胖指標(身體質量指數(BMI)、上肢-下肢脂肪比等)進行了比對。

  

數據分析表明,菌群的多樣性與內臟脂肪(即腹部周圍脂肪)含量緊密相關——菌群多樣性越低,內臟脂肪含量越高,反之亦然

 

同時,研究者還對3666對雙胞胎的糞便樣品進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內臟脂肪含量有著高度遺傳性

 

首席研究員 Michelle Beaumont 表示:「從這項研究中可以看出,糞便中菌群多樣性與肥胖(特別是腹部肥胖)、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有著明的聯繫。」

 

儘管該聯繫的機制尚未明確,但是過多的內臟脂肪與心臟疾病、代謝類疾病間的緊密關聯確屬事實。因此,任何減少內臟脂肪的幹預都會對此類疾病的治療、預防有所幫助。

 

隨著我們對腸道菌群了解的深入,它在人體健康中的扮演的角色也漸漸深入人心。維持腸道細菌多樣性,對於食物消化、對抗疾病都至關重要。

  

此前的研究發現,微生物群可影響慢性疲勞症候群、抑鬱症、焦慮症和中風的風險

 

從長遠來看,研究者們希望能直接通過調節腸道菌群來改善人體健康。目前已有證據表明,給鼠體移植糞便可以有效地重建其胃內菌群、清除某些超級細菌。

 

小鼠體內的研究暗示著「糞便移植」的巨大潛力。目前,研究者們正嘗試利用糞便冷凍乾燥片來促進人體內健康微生物的生長。但是鑑於腸道菌群與肥胖之間的關係尚未完全解析,研究員稱人體「糞便移植」的成功還為時過早。

 

研究員 Jordana Bell 表示:「腸道菌群調控人體健康的機理的精準程度、糞便移植等幹預手段的安全性、有效性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原文連結:http://www.sciencealert.com/your-gut-bacteria-could-predict-your-level-of-belly-fat-v2

 論文基本信息

 

【題目】Heritable components of the human fecalmicrobiome are associated with visceral fat

【作者】Michelle Beaumont, Julia K. Goodrich,Matthew A. Jackson, Idil Yet, Emily R. Davenport, Sara Vieira-Silva, JustineDebelius, Tess Pallister, Massimo Mangino, Jeroen Raes, Rob Knight, Andrew G.Clark, Ruth E. Ley, Tim D. Spector, and Jordana T. Bell

【刊期】Genome Biology

【日期】September 26, 2016

【DOI】10.1186/s13059-016-1052-7

【摘要】

Background: Variation in the human fecal microbiota has previouslybeen associated with body mass index (BMI). Although obesity is a global healthburden, the accumulation of abdominal visceral fat is the specificcardio-metabolic disease risk factor. Here, we explore links between the fecalmicrobiota and abdominal adiposity using body composition as measured by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in a large sample of twins from the TwinsUKcohort, comparing fecal 16S rRNA diversity profiles with six adipositymeasures.

 

Results: We profile six adiposity measures in 3666 twins and estimate theirheritability, finding novel evidence for strong genetic effects underlyingvisceral fat and android/gynoid ratio. We confirm the association of lowerdiversity of the fecal microbiome with obesity and adiposity measures, and thencompar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fecal microbial composition and the adiposityphenotypes in a discovery subsample of twins. We identify associations betweenthe relative abundances of fecal microbial 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 (OTUs)and abdominal adiposity measures. Most of these results involve visceral fatassociations, with the strongest associations between visceral fat andOscillospira members. Using BMI as a surrogate phenotype, we pursue replicationin independent samples from three population-based cohorts including AmericanGut, Flemish Gut Flora Project and the extended TwinsUK cohort. Meta-analysesacross the replication samples indicate that 8 OTUs replicate at a stringentthreshold across all cohorts, while 49 OTUs achieve nominal significance in atleast one replication sample. Heritability analysis of the adiposity-associatedmicrobial OTUs prompted us to assess host genetic-microbe interactions atobesity-associated human candidate loci. We observe significant associations ofadiposity-OTU abundances with host genetic variants in the FHIT, TDRG1 andELAVL4 genes, suggesting a potential role for host genes to mediate the linkbetween the fecal microbiome and obesity.

 

Conclusions: Our results provide novel insights into therole of the fecal microbiota in cardio-metabolic disease with clear potentialfor prevention and novel therapies.

【連結】http://genomebiology.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3059-016-1052-7

 

閱讀更多

內容合作請聯繫

keyanquan@huanqiukexue.com

這裡是「科學美國人」中文版《環球科學》服務科研人的微信號「科研圈」。我們:

· 關注科學進展與科研生態

· 推薦重要前沿研究

· 發布科研招聘

· 推送學術講座與會議預告。

歡迎長按二維碼關注。

相關焦點

  • 糞便移植--中國數字科技館
    糞便移植?相信看到這個詞你一定已經瞪大了眼睛,是的,你沒有聽錯,也沒有理解錯,就是把一個人的糞便移植到另一個人的大腸裡。是不是聽起來就覺得很噁心?但事實上,這種手術在近些年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到臨床診療當中,具體操作就是將健康的人或動物經過液化的糞便引灌入患者的腸道中,通過改變患者的腸道環境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有沒有覺得不可思議?
  • 【南昌肛腸醫院】漫話便便三:看懂你的健康衛星雲圖了嗎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便便的價值絕不是作為大糞那麼簡單。肛腸專家指出,糞便是人體腸道的「衛星雲圖」,從中可以分析出腸道的「氣候」狀況。是陽光燦爛?還是颳風下雨?糞便都會告訴你。關鍵看你是不是個有心人,能不能看懂這張「衛星雲圖」。
  • 15歲少女ICU命懸一線,救了她的居然是便便!
    「便便」也能治病? 而且還是某些疾病的 首選治療方法?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下神奇的「糞菌移植」。
  • 人類基因組計劃(genome project)的「非官方」延續
    針對人類基因組編寫計劃可能帶來的倫理、法律和社會影響,他們特別強調有必要讓公眾從一開始就參與其中。他們指出,人類基因組計劃(genome project)也曾被一些人認為有爭議性,但現在被視為是最偉大的探索壯舉之一。人類基因組計劃(genome project)從1990年持續到2003年,重點是基因測序,讓研究人員能夠「閱讀」基因組。
  • 人體內真的有宿便嗎?那些「賴」在腸道中的便便,對身體有影響嗎
    那麼人體內真的有宿便嗎?我們先來看看食物的消化和排洩過程。食物經過咀嚼,進入過胃部和胃酸混合以後,基本上被消化了,然後進入小腸吸收,營養物質被吸收以後進入大腸。在大腸,殘渣中的水分被吸收了,於是慢慢聚集形成了糞便,最後進入直腸排出。從正常情況下看,是不存在所謂的「宿便」的。不過,直腸末端的糞便並不是馬上就會排出,而是等聚集到一定數量的時候才集中排出。
  • 世界首個便便資料庫需要你的幫助,你的便便可以訓練人工智慧模型
    >,但實際上,糞便是我們腸道健康的直接產物。(是的,確實是7位胃腸病學家的工作,他們會記錄下他們在圖片中看到的東西)根據布里斯托排便量表(Bristol stool scale),糞便可以分為七類,它可以告訴你和你的醫生你是否便秘,是否缺乏纖維,是否有嚴重症狀等等。醫生對你便便的洞察將有助於訓練人工智慧模型,讓它們理解醫生在圖片中看到的同樣東西。
  • 科學家嘗試通過移植糞便方法改善樹熊挑食問題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據香港「東網」6月19日報導,近日,澳大利亞有科學家發現,可通過移植樹熊糞便改變其飲食習慣,從而提高存活率。該研究有望成為「樹熊救星」,也有助於保育其他瀕危物種。澳大利亞西雪梨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樹熊的獨特飲食習慣與其消化系統有關,可吃哪種尤加利葉,取決於其腸道寄居了哪種微生物,因而大大局限了牠們的食物選擇。研究團隊得出以上結論後,利用這特性做試驗:在全國20個地點收集200隻樹熊的糞便,將進食某一品種尤加利葉的樹熊糞便,移植到以另一品種尤加利葉維生的樹熊腸道。
  • 便便達人:一款「有味道」的 App
    作者:相信大家手機中都有「樂動力」、「Moves」、「美柚」等或記錄運動情況或記錄經期的健康類應用,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安裝一款記錄便便的應用?說到這裡,有人會問:為什麼要記錄便便,記錄便便有意義嗎?便便是指人或動物的食物殘渣排洩物,便便的形態、顏色、含水量、排便頻率和速度等均能反映人體飲食習慣和腸道健康。如此真實反映你身體狀況的東西還不值得記錄嗎?今天就給大家推薦一款可以記錄便便的App——便便達人。
  • 糞便移植有大作用?就像是換了一個人,被稱為人體「第二大腦」!
    糞便移植有這麼大作用?就像換了一個人!大腦是操控人身體的重要器官,每個人只有一個,如果大腦出現意外,身體將無法正常的揮動,我們還從未聽說過有誰擁有2個大腦,如果每個人都有2個,那麼一個大腦壞了就能使用另外一個了。很明顯,這是根本不可能會實現的,在醫學界,最近宣布發現了人身體的「第二顆大腦」,這是怎麼回事呢?它到底在哪裡呢?
  • CRISPR-Cas12a : 為你打開高效的基因編輯大門 | Genome Biology
  • Genome Biology|近期內容更新
    亮點論文Invasive DNA elements modify the nuclear architecture of their insertion site by KNOT-linked silencing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 糞便移植改變大腦?沒錯,又是腸道菌的「功勞」
    糞便移植改變大腦?,我們聯想到的都是將健康人的糞便移植到患者體內,從而幫助患者治療某種疾病。來自東英吉利大學、佛羅倫斯大學和Quadram研究所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就把老年小鼠的糞便移植到了年輕小鼠身上,並且發現年輕小鼠的學習與記憶能力受到了損害。通過進一步的研究,團隊了解到這種移植其實對參與海馬體關鍵功能的蛋白質表達產生了負面影響。海馬體是大腦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記憶、學習、空間導航、情緒行為等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改不了吃屎的可不止是狗!動物們多喜歡吃便便?
  • 「粑粑」能治病?專家:糞菌移植作用多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院供圖多地醫院開展糞便捐獻與研究;專家表示,「糞菌移植」可治療腸炎、便秘或腹瀉、消化道感染等疾病新京報訊 (記者戴軒) 糞便可以治病?雖然聽上去不可思議,但對糞便的利用已經成為醫學界相關專業的熱點研究領域。
  • 【南昌肛腸醫院】漫話便便七:便便為何有不同性狀?
    生活當中如果你細心觀察就一定會看到便便的各種形狀變化,這裡面到底有哪些學問呢
  • 便便聞起來臭,吃起來...
    提到便便的由來,大部分人都會立即想到便便其實是食物消化以後的殘渣。這樣理解當然沒錯,但具體是怎麼形成的呢?在人體中,有一條流暢的便便生產線,這條生產線從嘴巴開始運行,期間經歷了胃、小腸、大腸等多個「部門」,直到菊花部位的括約肌為糞便打開大門,一條成熟的便便才算是順利出廠,結束了它的人體之旅。
  • 菊紋,糞便識別測健康,斯坦福智能馬桶研究登上Nature子刊
    至少,史丹福大學的一篇論文是這麼說的。在這篇論文中,研究者發明了一種「菊紋識別」智能馬桶,可以利用深度學習技術識別你的「菊紋」和便便,從而達到健康監測的目的。目前,該論文已經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期刊上發表。
  • 這屆年輕人,開始在朋友圈曬便便了|便秘|布裡斯|蠕動|大腸|膽汁...
    ,當代年輕人的健康密碼。,往往和人體水分含量聯繫在一起。,分析用戶的身體情況,同時給出改善方法。、水果和蔬菜,增加腸道蠕動,促進排便;少吃些葷腥油膩,不然你的便便不僅會非常難拉,還可能很臭。,驀然回首,都能看到健康優美的便便。
  • 醫學界發現「第二大腦」,糞便移植竟和換腦手術效果相似?
    你知道「糞便銀行」的存在嗎?美國的Open Biome就是這麼一所,這個銀行的工作人員會非常嚴格地篩選每一位捐贈糞便的人,大約只有0.5%的人才能夠入選。入選以後,每提供一次樣品,就能得到40美元的報酬。
  • 46萬元買腎非法移植,湖南8人組織出賣人體器官獲刑
    薛慶東等8名被告人犯組織出賣人體器官罪,被判處二年至四年不等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法院審理查明,2017年5月,黃某因患尿毒症向李文強提出非法腎移植需求。後因手術失敗,黃某進行了移植腎臟摘除手術,2017年12月底因病去世。手術失敗後,李文強退還5.8萬元,薛慶東退還10萬元,馮志啟退還9.99萬元,李想等5名被告人退還1.5萬至6.5萬元不等金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