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便移植有大作用?就像是換了一個人,被稱為人體「第二大腦」!

2020-12-04 科技爆發點

人身體還有第2顆大腦?糞便移植有這麼大作用?就像換了一個人!

大腦是操控人身體的重要器官,每個人只有一個,如果大腦出現意外,身體將無法正常的揮動,我們還從未聽說過有誰擁有2個大腦,如果每個人都有2個,那麼一個大腦壞了就能使用另外一個了。很明顯,這是根本不可能會實現的,在醫學界,最近宣布發現了人身體的「第二顆大腦」,這是怎麼回事呢?它到底在哪裡呢?

人體內排洩物的作用

糞便在我們的眼中是非常汙穢的東西,在解決完之後,就被瞬間衝進馬桶了。其實糞便作為人體的排洩物,還是有一定的作用的,比如在尿液當中就有豐富的磷元素,而糞便可以被收集起來放在沼澤池裡進行發酵,產生天然氣,這些在我們眼中看起來非常噁心的東西,卻有著大大的用途。美國就有這樣一個機構叫做糞便銀行,在這裡每個人可以將自己的糞便儲存起來,每一個工作人員都會認真的篩選捐贈的糞便,要求也是非常嚴格的,在入選之後可以得到40美元的報酬,而這些樣本會被保存起來進行一些醫學研究,還有一些被製成了糞菌膠囊,用於一些臨床的醫學研究。

人體的第二大腦

這個被醫生們所稱作第二大腦的地方,其實就是腸道菌群,對於這一個神秘的領域我們還有太多的未知,甚至它的神秘性和複雜性已經超出了人的大腦,所以將其叫為第二大腦一點都不為過。同時科學家們也發現了一些比較神秘的現象。腸道菌群的改變或許可以用來治療自閉症,曾經我們以為自閉症是一種精神類的疾病,是我們的大腦出現了問題,但是當腸道菌群到環境改變之後,卻發現大腦曾經出現的一系列精神問題,在同一時間被治癒了,所以很多科學家推測腸道菌群或許和人類的神經有一定的關係。

其實所謂的腸道菌群,其實就是糞便移植。通過這樣的方式,人的身體會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甚至在做過糞便移植之後,會出現體型甚至性格上的轉變,就像是一個人更換了另外一個大腦一樣。為什麼糞便移植的改變會給人體帶來如此巨大的改變呢?

腸道菌群的作用

科學家認為有以下的這兩個原因,首先第1個就是腸道當中的各種細菌其實是和人類共享同一個身體的。人體的細胞已經足夠多了,但是這些細菌的總數大約是人體細胞的1.3倍左右。與其他細菌的寄生方式不同,這些腸道菌群似乎已經成為了身體的一部分,早就與身體密不可分,也不斷向身體的各個器官發送命令,很多的行為舉止都是受到這些細菌的控制的。細菌控制人的身體,聽到這樣的結論,很多人都會感到不可思議,生活當中的很多跡象早就已經證明了這一點。很多女生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會非常喜歡吃東西,吃一些甜甜的蛋糕或者是暴飲暴食,心情會瞬間舒暢很多。

第2個是腸道當中的神經元數量眾多,在大腦當中有超過1000億個神經元,而在腸道當中就有5億個,可能覺得這根本就不算什麼,但是5億個神經元確實很多的動物都達不到的數量。在人的身體當中還存在著太多的秘密,把腸道中的腸道菌群稱為是第2個大腦一點也不為過。對此你有怎樣的看法呢?

相關焦點

  • 醫學界發現「第二大腦」,糞便移植竟和換腦手術效果相似?
    甚至有臨床醫師將樣品進一步凍幹,製成了糞菌膠囊。腸道菌群是目前人類醫學還不太了解的一個神秘領域,這個領域甚至比我們的大腦還要神秘,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和醫生將我們的腸道稱為「第二大腦」。樸實無華的糞便移植,也會表現出像移植大腦一樣某些神秘的現象。
  • 糞便移植改變大腦?沒錯,又是腸道菌的「功勞」
    糞便移植改變大腦?2020-10-14 06: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時光派研究院 時光派提及糞便移植
  • 糞便移植--中國數字科技館
    糞便移植?相信看到這個詞你一定已經瞪大了眼睛,是的,你沒有聽錯,也沒有理解錯,就是把一個人的糞便移植到另一個人的大腸裡。是不是聽起來就覺得很噁心?但事實上,這種手術在近些年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到臨床診療當中,具體操作就是將健康的人或動物經過液化的糞便引灌入患者的腸道中,通過改變患者的腸道環境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有沒有覺得不可思議?
  • 腹部是人體「第二大腦」
    ◆ 毛頌讚  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為,人類除了大腦之外,還有「第二大腦」,那就是腹部。
  • 專家:糞菌移植作用多
    專家表示,除了對一些消化疾病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利用「糞菌移植」這一新手段,能對高血壓、肥胖甚至抑鬱症起到緩解作用。多家醫院面向社會誠招糞便捐獻者捐獻自己的糞便,還能獲得報酬。近年來,令人敬而遠之的「粑粑」開始成為醫學上的「明星」,越來越多的醫院向社會公開徵聘「粑粑」捐獻者。
  • 科學家驚人發現,你的身體內有「第二大腦」,它決定你的健康
    16:01:23 來源: 科普空門使者 舉報    在我們的普遍認知中,雖然大腦才是人體最主要的決策機構
  • 你的便便「出賣」了你能有多胖,「糞便移植」或可改善人體健康 Genome Biology 論文推薦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的研究者們分析了1313例糞便樣品中的微生物,並將其與6項肥胖指標(身體質量指數(BMI)、上肢-下肢脂肪比等)進行了比對。  數據分析表明,菌群的多樣性與內臟脂肪(即腹部周圍脂肪)含量緊密相關——菌群多樣性越低,內臟脂肪含量越高,反之亦然。
  • 為什麼我們的大腦器官不可以移植?
    利用當前的科學,我們可以移植許多人體器官,比如胰腺、腸道、胸腺……在器官中,腎臟、肝臟和心臟是最常見的移植器官。甚至科學家也在研究如何用3D模型替換人體器官。但是有一種器官是不能移植的,那就是大腦,讓我們來看看為什麼我們不能移植大腦。
  • 「不死之腦」與腦移植,換腦能否幫我們實現永生?
    出品:"格致論道講壇"公眾號(ID:SELFtalks)以下內容為華中師範大學副教授王欣演講實錄:神秘莫測的大腦每個人都有一個小宇宙,就是我們的大腦。腦佔我們體重的2~3%,但是要消耗我們20%的能量,可見腦的工作非常繁忙。有一個詞叫腦洞大開,在圖中可以看到有2個腦洞。
  • 世界首例頭顱移植手術在中國宣告成功,人體換頭將不再是夢!
    這是一個現代科學和醫學技術急速發展的時代,器官移植也屢見不鮮,但是頭顱移植,是只有在小說和電影中才會出現的情節。換頭,《聊齋志異》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妙手神醫陸判官給書生朱爾旦先是換了一個心臟,令其文思大進考中舉人,而後,當書生提到妻子不美時,陸判官為朱妻換上了一顆美人頭。換頭這一貫穿古今中外的科幻設定,如今可能成為事實,據外媒報導,一名身患霍夫曼肌肉萎縮症的俄羅斯男子欲將自己的「頭」交給一名義大利臨床醫生,以移植一副健康的身體,進行世界上首起「換頭術」。
  • 組織碎屑甚至糞便都可提取
    人的每一個細胞內都有22對常染色體和1對性染色體,共23對46條。每一對染色體分別來自其父母一方,每一對染色體上都儲存了大量最基本的遺傳單位——基因。  「正是這些基因,決定了一個人所具有的全部遺傳特徵。這既包括人類的共有特徵,也包括個體獨有的特徵。」冀強說。有意思的是,人的基因有3萬個,老鼠的基因也有3萬個左右,可是人卻成為了人,這是因為人體的基因遠比老鼠的要複雜得多!
  • 大腦移植、記憶傳輸了解下?換了之後還是自己嗎?《超腦48小時》
    換腦倒不如說是記憶傳輸,這都是基於傑利克的腦殘情節。傑利克在年幼時腦袋受過傷,大腦的一部分出現了障礙,差不多就像是電腦儲存壞了一部分,與CPU連接不上了。所以這部分大腦沒怎麼用,剛好可以把探員的記憶傳輸到裡面去。這種大腦創傷的情況極為少見,差不多是百萬分之一。
  • 大腦植入晶片,人體冷凍技術?人類未來30年的發展趨勢
    在等到合適的肺移植之前,病人的部分心肺功能都是由這個「體外膜氧合」來完成的,包括這次的新冠肺炎也是這樣。晶片植入法植入技術在未來還有可能用到的地方就是晶片植入。這個晶片就像一粒米一樣大,通過高速噴射的方式植入到我們的皮膚裡,一般是在手臂上,因為速度比較快,所以你根本感覺不到疼痛。而晶片裡面會儲存我們的全部個人信息,比如你的身份證電話銀行卡駕照護照等等。
  • 腸道是人的「第二大腦」,發起脾氣來影響50多種疾病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消化器官,而且具有免疫作用。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俄羅斯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家梅契尼可夫提出,世界上最好的長壽秘訣就是腸道健康。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一項研究表明,在人體胃腸道組織的皺褶中有一個組織機構,即「神經細胞綜合體」,其實就是腸道內的神經系統。
  • 人體內的微生物與哪些疾病有關?如何維持「微」平衡?
    達文西曾說,人體是大自然中最完美的事物。經過百萬年進化,人類有了靈巧的手腳、能說出各種語言的聲帶、擁有抽象和具象思維的大腦…… 關於對人體的探索,從未停止過。近日,來自美國、英國、德國的科學家們重新定義了「人」的含義。
  • 糞便移植逆轉PD-1耐藥:真的有效!你敢嘗試麼?
    PD-1抗體、PD-L1抗體、CTLA-4抗體等免疫治療的療效大打折扣;免疫治療有效的人群和無效的人群,腸道菌群的種類、數目和比例構成大有不同;在小鼠試驗中,將那些免疫治療有效的老鼠糞便移植到那些原本對免疫治療無效的老鼠體內,那些原本對免疫治療無效的老鼠,變成對免疫治療有效。
  • 人體器官移植的倫理促進意義
    楊耕身  衛生部近日發布《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臨床應用管理暫行規定》。新規將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規定提出:對不符合法律法規和醫學倫理學原則的,不得開展器官移植。醫療機構每例次人體器官移植前,必須將人體器官移植病例提交本醫療機構人體器官移植技術與倫理委員會進行充分討論,並說明人體器官來源合法性及配型情況,經同意後方可為患者實施器官移植,等等。  人體器官移植倫理委員會這個機構名稱悄然地出現在一部法律當中,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同時也表明,在立法化解器官移植與傳統倫理的衝突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 腸道是人體「第二大腦」 消化好不好影響心情
    格爾森等人強調,情緒的很大一部分受腸道神經系統影響,例如「忐忑不安」就是腸道對生理壓力或緊張的提示信號,甚至,人類幸福感的體驗依賴於從腸道這個「第二大腦」向上傳至大腦的信息。腸道是人體「第二大腦」腸神經系統不完全受大腦支配眾所周知,大腦是支配人的意識、思維、情感、運動和接受各種感覺的器官,人類具有的「五大感覺」——觸覺(或叫膚覺)、味覺
  • 孩子常鍛鍊「人體第二大腦」,不僅促進大腦發育,記憶力也會更好
    ——託爾斯泰人體的第二大腦指的就是手,因為人的手部有著非常多的密集的神經纖維,與人的大腦也有著非常重要的聯繫。根據科學家的研究,人的手部有超過了100萬根神經纖維連接著,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常說「十指連心」,由於手部的神經密集,導致它特別的敏感。研究表明,人的五個手指分別對應了大腦的某一個區域,適當的鍛鍊手部能夠對大腦起到積極的影響。
  • 腸道菌群——你所不知道的人體「第二基因組」
    腸道中與人體共生或寄生的微生物如細菌、原生動物、病毒等可被稱為人類的「第二基因組」,「第二基因組」有著龐大數量和類群基礎的細菌,其分布平衡對人體健康尤為重要。一些常見的疾病包括糖尿病、哮喘、慢性腹瀉、腸易激綜合症(IBS)、炎症性腸道病(IBD)、肥胖症、免疫力低下等都被發現與細菌分布平衡的失調有密切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