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色正常,氣味不錯,感覺有點意猶未盡……」
工作日的上午,你的同事在朋友圈發了這樣一條點評。
請假打卡網紅餐廳去了?還是在點評公司食堂?
不,答案更有可能是:
他/她在帶薪拉屎。
簡單的「蹲完坑回頭看一眼」,已經滿足不了關注健康、朋克養生的年輕人了。
關注、記錄、分享自己的便便情況,早已成了許多人的日常。
有人記在備忘錄裡,有人選擇與朋友分享。
還有人發現了記錄大便時間、形狀的APP,開始每天使用、瘋狂安利。
便便,當代年輕人的健康密碼。
1
你,了解自己的便便嗎?
大多數人對於便便的態度,都是「不關心怎麼來的,只關心怎麼沒的」。
除了在提上褲子後對它投去深情一瞥外,你應該不想在其他任何場合見到便便。
但是,對大便的來龍去脈有一個清晰的了解,應該是當代人的必修課。
畢竟,連自己的大便都不了解,怎麼能妄想了解整個世界呢?
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大便的誕生過程,大概是這樣的:
火鍋、燒烤、小龍蝦、鍋包肉、奶茶裡的珍珠……等等美味的食物在口腔中被咀嚼,經過唾液的初步消化,通過食道,進入胃部。
胃部肌肉會將食物、液體和消化液混合。
這些原本外觀精緻、各具特色的食物,現在人設徹底崩塌,融為一體,變成了漿狀的食糜。
隨後,胃慢慢地把食糜,倒進你的小腸裡。
小腸不斷蠕動,推動混合物進一步消化:
吸收水分、營養物質進入血液,消化中產生的廢物進入大腸。
你吃下去的食物,離變成便便越來越接近了。
消化系統,從食物到便便的蛻變之旅 / 圖源參考資料
消化過程中產生的廢物、未完全消化的食物、液體進入大腸後,大腸會吸收水分,將它們「榨乾」。
(所以有便意一定不要長時間憋,否則會給大腸提供更多壓榨水分的機會,讓大便更乾燥。)
便便就此成型!
最後,大腸蠕動著,將便便移入直腸,臨時儲存。
在直腸中囤積的大便積累到一定程度(一般是100毫升)時,糞便就會刺激直腸壁中的神經,將要大便的信息傳達給脊髓中的初級神經中樞。
接著,脊髓再向大腦發出信息:請求排便。
這時你開始產生「我想便便」的感覺。
如果時機不對,你的大腦會對肛門發送抑制指令,兩片括約肌開始收縮,確保不讓便便排出。
等你終於在廁所就位,吉時已到:
大腦解除了抑制指令,括約肌放送,肛門打開,直腸收縮產生壓力,將糞便泵出體外。
2
拉完,記得回頭看一眼
拉完便便後,就來到了為這次如廁注入靈魂的環節:回頭看看。
別小看這個過程,大便的形狀、顏色、氣味……對於評估各類腸道疾病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997年,英國的布裡斯託皇家醫院就開發出了「布裡斯託大便分類法(Bristol stool scale)」。
作為一種臨床評估和研究工具,將人類糞便的形態分為了7類:
一顆顆硬球,表面凹凸的香腸狀,表面有裂痕的香腸狀,像香腸或蛇一樣(而且表面光滑),斷邊且光滑柔軟的塊狀,粗邊蓬鬆的塊狀/糊狀,水狀且無固體塊(完全呈液態)。
光看圖就有內味兒了/布裡斯託大便分類法, 圖源參考資料
除了形狀,便便還擁有顏色、氣味、排便感覺等多個指標。
是淺咖啡色、深咖啡色、綠色、黃色,或是紅色?
是略有香氣、基本無味、臭豆腐味、榴槤味,或是臭到要命的死魚味?
排便感覺是輕鬆、困難,或是「意猶未盡」?
香蕉風評被害 / 「便了麼」APP截圖
這些特徵,都會說明你的身體狀況。
便便的形狀,往往和人體水分含量聯繫在一起。
一般來說,大便的四分之三都是水分,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成分是固體。
除了被消化後剩餘的食物殘渣外,還有一些不能被消化的物質,以及脫落的細胞、細菌等。
按照上文提到的布裡斯託大便分類法,正常的大便形狀應該是表面光滑的香蕉型:
這說明水量和固體物的含量不多不少,是一坨完美的便便。
香蕉風評再次被害 / 「便了麼」APP截圖
如果你的便便出現了許多裂痕,或者是一顆一顆的堅果狀,那麼說明你缺水了。
過於乾燥的大便難以通過腸道,就容易導致便秘。
如果你的便便過於軟滑,甚至完全變成了一灘水,那麼很有可能,你在經歷,或即將經歷腹瀉。
正常的便便顏色一般呈現淺褐色到深褐色之間,具體的色號由膽汁分泌多少決定。
你的便便是哪個色號? / 「便了麼」APP截圖
如果出現了特殊的顏色,就代表著你的身體可能出現了疾病。
如果便便呈現黑色,最近你又沒有吃過豬血、鴨血等食物,那有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
如果便便呈現鮮紅色,首先回憶一下最近有沒有吃紅心火龍果,如果沒有,那要考慮痔瘡、肛裂等的可能性。
如果顏色太黃,有可能你吃了過多的主食和甜食,或者去檢查一下黃疸等症狀。
最後,如果便便呈白色,那有可能你患有膽道梗阻,需要儘快就醫,進行進一步檢查。
氣味同樣重要。
在理想的情況下,排出的便便並不會臭,甚至還帶一點奇妙的清香。
糞臭素稀釋上千倍之後,就會有茉莉花香味,理論上可以用來做香水。
可惜人很少會達到理想狀態。
一般狀態下,你的便便可能會沒有味道,或者是有臭味,但能夠忍受。
這些臭味來自於吲哚、糞臭素、硫醇、硫化氫等,都是在人體消化過程中產生的物質。
如果你的便便呈現出一股腐臭味兒,或者臭氣燻天,那很有可能你最近的飲食結構出現了問題——吃肉過多,腸道消化不良。
或者,胰腺疾病、消化道出血、直腸潰爛,也會導致腐敗的惡臭味。
當便便出現了魚腥味兒時,需要及時就診,因為你可能患有阿米巴腸炎。
或許會有人問,既然形狀、顏色、氣味都了解了,那麼便便……是什麼味道的呢?
根據成分分析,便便大概可能會呈現苦鹹酸俱全的複合味。
苦,來自膽汁。
膽汁能夠促進消化,但建議還是不要通過吃便便來補充。
鹹,是因為食物在消化過程中,吸收了大量含有鹽類物質的人體體液。腹瀉越嚴重,裡面的鹽含的越多。
它還會有點酸,這和腸道中的菌群有關:它們將碳水化合物分解為各種酸類物質——你可以把便便的產生過程,理解為另類的「酸奶」釀造過程。
常規味道之外,如果你吃了一些人體無法消化的東西,便便裡面也會含有它們的味道。
喜歡吃辣的人,便便可能是辣的;喜歡吃韭菜的人,便便可能有一股韭菜味兒;喜歡吃金針菇的人……
3
如何拉出漂亮便便
便便是腸道健康的晴雨表。
這層重要的身份,讓許多人心甘情願捏著鼻子,仔細觀察便便。
許多APP也抓住了這個痛點,根據上廁所的時長、便便的特徵,分析用戶的身體情況,同時給出改善方法。
誰不希望一番努力後,看到色澤漂亮、長相順眼的便便呢?
想要拉出優美的便便,首先要保持飲食結構的平衡。
多吃些粗糧、水果和蔬菜,增加腸道蠕動,促進排便;少吃些葷腥油膩,不然你的便便不僅會非常難拉,還可能很臭。
然後,是被視為「糊弄學」代表作,其實十分有效的方法:多喝點水。
喝水不僅能夠保持便便的光滑程度,讓它能夠輕鬆地排出體外,還能夠讓人及時補充必要的水分,保持身體健康。
畢竟便便的75%都是水。
擁有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也有助於優美便便的生成。
注意保證睡眠充足、心情愉悅,最好適當來點運動。
因為長期熬夜會造成內分泌失調,長久的壓力也會增加腸道負擔,極有可能讓你的便便變成醜八怪。
此外,便便的姿勢,也是不得不提的內容。
一般而言,蹲姿要比坐姿會更快促進便便的排出,但這並不是最重要的。
用什麼姿勢拉屎,隨你高興就好,重要的是一定要速戰速決。
佔坑時間過長,容易導致下肢充血,進而引發便秘、痔瘡等症狀。
最後,不要迷信「每天排便才健康」的說法。一周拉3~10次便便,都是正常的,沒有必要為了湊次數而強行便便。
如果便便的樣子不盡如人意,選擇無視和胡思亂想都不可取,還是要及時就診,聽取醫生的建議。
祝你每次上完廁所,驀然回首,都能看到健康優美的便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