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文明的備份
假如你的資料非常珍貴,那就應該有個備份,這是常識。
那麼你覺得地球需不需要一個備份,以防萬一呢?
這時你可能會想,地球怎麼會有問題呢?人類正處在空前繁榮的階段,這不是杞人憂天嗎?而個體的生老病死,又總是在這個星球上循環往復、連綿不息,哪怕未來的某一天世界末日來臨了與我們又有什麼樣的關係?
如果以年、月、日來看,地球和人類文明大概率是高枕無憂的,說不定恐龍也是這樣想的,現在我們也知道會有什麼樣的後果了。
因為一旦我們跳出慣式,把「焦距」拉的足夠遠,從整個宇宙的歷史角度來觀察,那麼這種擔心就不無道理。真正導致大規模文明滅絕的,並不是均勻發生的災難,可能99.99%的時間裡人類都是平安無事的,但瞬間的小概率事件可能就會終結整個人類文明。
在我們的太陽系中,直徑大於1千米的小行星的數量可達190萬顆,它們散落在宇宙中,四處漫遊。在太空中,你基本上看不見他們,即使太空研究機構專門會追蹤一些有潛在威脅的小行星,但多數情況下,在小行星從空中翻滾而下之前,我們根本無法得知,它是否會撞擊地球,而一旦撞擊,那可能就是滅頂之災。
這就能解釋,為什麼人類要費那麼多資源、冒那麼大風險,去探索太空。
因為危機始終存在,所以要為人類文明做一個備份。
而選擇火星的原因,就是因為火星有穩定的大氣層,雖然其成分和地球相去甚遠,但已經可以抵禦大部分來自宇宙的射線和流行侵襲,不至於像月球一樣坑坑窪窪。
在變幻無窮的宇宙中,我們能找到這樣一個與地球相似度較高的星球,距離我們也不算遙遠,我們已經非常幸運了,但當我們談論開發將人類遷移到其他星球的能力時,我們並不是在放棄地球,而是為了再給人類一個機會。
馬斯克的星球夢想
這也是為什麼,在成立SpaceX時,馬斯克直接拋出了人類移民火星計劃。發生在1969—1972年的人類登月活動,儘管只有12個人親身抵達月球表面,但在某種程度上,每一位地球人,哪怕當年不曾出生的地球人,都像是「去」過了整個月球,整個人類文明集體分享了那段偉大地探險和記憶。
當陸地空間被透支,人類的選擇只剩下向深海和地下空間出發,或是向上飛向太空宇宙。
普通人的自我實現,可能是百萬年薪、週遊世界,即便是小時候的太空夢,也會隨著人的長大與成熟一點點的消失,只有這些科技大佬,還像不會長大的孩子,夢想著最荒唐也是最瘋狂的事情。
馬斯克說過:很多人錯誤地認為,高新技術一定會逐年提高。但實際上,只有當很多人付出巨大努力的時候,一項技術才得以發展,如果沒人為這項技術繼續努力,它就會倒退甚至消失。
所以馬斯克想做的,就是延續20世紀60年代的星球夢想,前往比月球更遙遠的地方。
窮儘自身的想像力、意志力、科技、財力的一搏,讓人類不再停留在原地兜兜轉轉。曾經人類的實習不允許我們持續這樣的太空活動。
而現在,我們已經準備好,再次敲響火星的大門。
就像阿姆斯特朗雙腳踏上月球表面後,留下的那句話:「對一個人來說這是一小步,但對人類來說卻是一個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