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5年,臨沂市按照「建管分離」的改革思路,調整城市市政管理體制,將城市道路、橋梁、排水、照明等市政設施運行管理職責從住建部門調整到城市管理部門。調整後,臨沂市城市管理局負責北城新區、濱河景區和內環路、中環路共計69條道路、126座橋梁和2條高架快速路的養護管理,總長度達448千米、總面積達1320萬平方米。
面對新職責、新任務,臨沂市城市管理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為人民管理城市的工作理念,提出「養早養小、預防為主,儘量小修、減少中修、避免大修」的工作思路,大力推廣使用新技術、新工藝、新平臺,建立科學精細的管養機制,持續強壯「城市骨架」,保障城市運行安全,助力經濟社會發展。
推廣新技術,促進養護作業高水平
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臨沂市城市管理局緊跟城市道路橋梁養護管理技術發展潮流,積極推廣應用新技術,大幅提高了養護作業水平。
2016年6月,針對道路裂縫、網裂等病害修復問題,經多方考察比優,引入較常規灌縫更經濟管用的「TIT嵌固抗滑表處封層」技術。該技術在對路面進行微銑刨、拉毛處治的基礎上,進行TIT嵌固抗滑表處材料的灑布,為原路面提供填封、抑制鬆散、防水、抗滑、抗磨耗等全面保護。與傳統處理工藝相比較,施工封閉交通時間大大縮短,封層厚度僅有1~3毫米,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道路施工對車輛通行的影響,快速提高路面的美觀度與行車舒適度,實現了節約養護成本與提升養護水平的雙贏。據估算,相同單位養護時間縮短60%,養護成本節約40%。
針對人行道易損毀、普通道板壽命短的問題,2018年下半年就應用「壓花地坪」技術,在通達路祊河橋上鋪設人行道3500平方米,與混凝土澆注同步施工壓模,一次性成型。經過通行試驗,大幅度降低了損毀率,也方便了後續養護。2019年,又在金雀山路沂河橋、劉家道口沂河橋推廣應用1萬餘平方米。
針對金雀山路沂河橋橋體結構耐久性下降的問題,改變傳統粘鋼板橋梁加固方法,使用預應力碳纖維板加固新技術,有效解決了傳統粘鋼板技術強度低、耐久性差等問題。該橋恢復通車後,檢測加固強度達鋼筋的5倍,橋體結構耐久性顯著增強。
在2020年的西中環道路大修工程中,又採用「I-Pave灌入式高性能抗車轍路面」技術,以大空隙瀝青混合料為基礎,填充水泥砂漿,形成兼具瀝青、水泥路面性能的剛柔並濟的複合型路面。該技術具備超強的抗車轍性能,並且防滑、耐久、美觀,無收縮、無裂縫,非常適合用於重載交通及交叉路口,且灌注效率高,只要兩個小時即可開放交通,大大縮短封路時間,減小了交通壓力。
採用新工藝,做到養護作業高質量
如何在有限的養護資金條件下,儘可能地提高養護水平、延長使用壽命,是擺在城管人面前的一個難題。對此,臨沂市城市管理局積極拓展思路,向科技要效益、要資金,在道路養護工作中大量新工藝、新材料,實現了養護質量和使用壽命的雙提高。
針對道路裂縫等路基隱患問題,2017年就在全省首次採用NK-T102型地聚合物注漿修復。該技術無須開挖道路基層,主要採用NK-T102型地聚合物專利材料,注入提前鑽好的注漿孔,漿液會慢慢在道路路基中通過滲透、填充、壓密、擴張,擠走基層結構縫隙內的積水和空氣,從而形成漿脈,使道路結構緻密,缺損得到彌補,增加路基及基層的穩定性,提高道路承載力。該技術不僅工期短、造價低,還可隨時施工、隨時撤離,大大減輕了通行壓力。2020年7月,該技術榮獲「臨沂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針對更改交通標線造成的路面損傷問題,2017年採用「超表處」工藝,對汶河路、湯河路等部分路段進行修復。該工藝使用超表處封層車,依次將層間界面劑、乳化高粘瀝青(或液體高粘瀝青)、集料、乳化高粘瀝青(或液體高粘瀝青)、表面保護劑等材料,五層同步灑撒布施工至原路面,達到了抗滑能力強、封水效果好、行車噪聲低、性價比高、使用壽命長、快速開放交通、低碳環保等效果。截至目前,修復路面運行狀況良好,延長路面使用壽命3年以上。
按照預防性養護和改進修復性能相結合的工作思路,2018年以蒙河路、兵聖路、算聖路為試點,採用「微表處」新工藝對破損道路進行養護修復。微表處厚度僅1釐米左右,在改善路面的抗滑性能、降低路面滲水、進行車轍修復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採用該工藝後,道路路面性能得到明顯改善,路面平整度和美觀度明顯提高,並有效延緩了路面老化和鬆散。
2019年以來,結合城市品質提升行動,大力推廣「彩色透水混凝土」工藝,對濱河路、孝河路、汶河路等路段2萬餘平方米人行道進行改造提升。這種彩色透水混凝土人行道具有色彩鮮明、彈性柔性良好、步行舒適度高、排水性高等特點,在集中降水時能夠使雨水迅速滲入地下,減輕排水設施的負擔,還兼顧良好的耐磨性和抗凍融性,真正達到了「大雨過後不存水,小雨時候不見水」的效果。
針對破損橋梁伸縮縫修復問題,採用橋梁無縫伸縮縫工藝,將橋板接縫上面的橋面鋪裝層替換為高彈性的特殊瀝青混合料,這類混合料可以吸收由溫度和交通負荷作用產生的橋板位移,現場形成結構性膨脹伸縮縫系統,保證伸縮縫的表層不會開裂損壞,並且養護時間縮短了50%。該工藝在濱河路涑河橋、劉家道口沂河橋試點應用,取得良好成效。
搭建新平臺,實現日常監管高效能
城市道路點多、線長、面廣、量大。為實現對每一條道路和每一座橋梁的精準動態管理,臨沂市城市管理局歷時兩年打造「智慧道路橋梁養護管理信息系統」,運用WEB-GIS、手機APP等手段,將日常巡查、養護施工、竣工結算、養護統計、路政管理等工作在系統上流程再造,建立起一套從病害發現到處置、驗收、結算等「一條龍」信息化管理機制,有效地解決了日常監管難、施工統計難、養護建檔難的問題,並榮獲「臨沂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該平臺的建成運行,實現了四個方面的效能提升。一是養護管理信息自動「記憶」。從「病害」發現、工單上報到「病害」處治、竣工驗收的道路橋梁養護全過程資料信息均可按照模塊自動生成,形成全鏈條、閉環式的記憶信息,避免了繁瑣的人工整理,杜絕了檔案歸集的遺漏和人為幹擾因素。二是養護管理信息快速查詢。將音像、紙質等各類存儲介質信息全部轉化為電子檔案,並系統整理歸檔。只要輸入道路、橋梁的名稱,其建成時間、養護面積、維修次數、維修面積、維修資金等信息就會自動顯示,省時、省力、快速、高效。三是養護管理資金結算評審快速精準。各個養護管理環節均實時真實記錄,據實反映出養護全過程的每個細節、具體步驟,解決了人的失誤和操作不標準導致的數據不準確問題,為市財政部門結算評審提供了可靠的數據資料,事半功倍。四是日常養護管理效率大幅提高。根據道路橋梁的歷史養護數據,自動分析生成各類圖表,變抽象為具象,便於分析研判,有針對性地確定養護措施,調整養護方式,在保證養護效果的同時,節省大量養護資金。截至2019年,該平臺高效處置市管道路橋梁養護工單1.3萬餘個,完成工程款結算5700餘萬元,而該系統的研發費用僅14.6萬元。
城市管理永遠在「路上」。臨沂市城市管理局將始終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用心管好每條路、每座橋,用城管人的「辛苦指數」換來廣大市民的「幸福指數」,為推動臨沂由大到強、由美到富、由新到精戰略性轉變貢獻城市管理力量。(梅楠)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並註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繫: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