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各種野果,時節不同野果不同,尤其是秋季,野果更加的豐富,有我們熟知的八月瓜、獼猴桃、板慄等,而有一種漿果類野果,是秋季獨有,比栽秧泡甜,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下這種野果——甜泡。
泡,是筆者家鄉對於聚合類漿果的統稱,比如三月泡、四月泡、栽秧泡、烏泡、甜泡、酸泡等,同屬懸鉤子屬,其中三月泡、四月泡、栽秧泡、烏泡是春夏季節成熟,甜泡是秋季成熟,酸泡則是冬季成熟。
甜泡,懸鉤子屬多年生灌木,學名川莓,一般高度在2米左右,再高就會發生側倒,常見於路邊、荒地、山坡、溝谷、土埂等地,主要分布於西南跟兩湖。通常我們所熟知的莓類植物,大多有刺,而甜泡莖幹及葉子均無刺,葉肥大,葉背有白色小絨毛,長度在15-20釐米、寬度8-15釐米,白色花朵,果穗較長,一般在30-60釐米,漿果為紫黑色聚合漿果,果醬為紫黑色,味道甘甜。
在筆者家鄉,很少有人稱川莓,都是叫甜泡,不僅可以食用,其實甜泡具有不錯的藥用價值,據【土家藥】介紹,烏泡:祛風除溼,止嘔,活血,根用於肝炎,感冒;葉研末後加菜油調敷用於燒燙傷。
每年的農曆9月,是甜泡成熟的季節,小時候上山放牛,把牛趕到荒地或山坡後,就跟夥伴進山找野果吃,其中最喜歡的就是甜泡,板慄要上樹且刺手,還不一定找得到掛果的野生板慄,刺梨太酸且刺多,獼猴桃好吃卻需要拿回家悶熟後才能吃,而甜泡則可以直接食用,分布較多,放牛的地方,多事荒地或少樹的山坡,正是甜泡喜歡的生長環境,很輕易就能找到。每次吃甜泡後,放牛娃們都是大花臉,不僅嘴皮上是紫色,就連臉上都是甜泡的紫色汁液,狼吞虎咽後的戰果。在山裡,夥伴們吃泡類果子,不是一顆顆的吃,而是摘來放到手心,然後大口大口地吃,那叫一個過癮。
雖然甜泡分布地較多,由於過去亂砍濫伐嚴重,大部分家庭用柴量大,做飯、烤火、煮豬食等,都會用到木柴,導致周邊比拇指大的灌木或各種雜木都很難在放牛的地方看到,所找到的甜泡植株也不大,不像現在,原來的山路已變得雜草叢生,森林覆蓋也越來越好,隨處可見碗口粗的各種木材,而甜泡更是自然生長,有的路邊,甜泡都已形成了綠籬。
遠離家鄉很多年,今年有幸在家,前些天上山找板慄,在路邊看到了一片一片的甜泡,一串串甜泡掛滿枝頭而無人食。山上再也見不到放牛娃,曾經的夥伴都已成家,而現在的孩子更不會上山,望著大片的甜泡,忍不住摘了就往嘴裡送,還是小時候的味道,滿滿的回憶。
甜泡很多地方沒有分布,通過此文介紹,當你到產地旅遊時,不妨嘗嘗我們小時候的零食之一,真心好吃。朋友們,你的家鄉有甜泡嗎?你吃過甜泡嗎?你們家鄉都怎麼稱呼呢?歡迎留言交流分享。
了解更多農村趣事,點擊關注【下壩毛哥】,帶你一起,知農事、親自然、長知識。喜歡此文的,歡迎收藏、轉發分享,你的點讚是筆者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