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未來有可能會成為戰場通信的活中繼

2020-12-05 騰訊網

大眾機構網4月29日消息,在未來某個時候,動物或將成為活的軍事通信中繼站,讓巨大或激烈交鋒的戰場上的士兵彼此保持通信。美國軍方擬用鳥和狗組建簡易短期網絡,增強戰場上網絡的恢復和使用能力。

這個提議是海軍研究生學院的網絡創新與試驗中心提出的,理念是讓訓練有素的狗或鳥裝備小型電子設備,作為數據鏈路,將軍事通信信號進行轉播,擴大它們的有效範圍。按照這種想法,鳥是一種「空中生物節點」,可與無人機一同發揮作用。

與使用傳統的無線電通信相比,利用這種「生物節點」,步兵排等小型部隊能更快地與總部或支援部隊取得聯繫。例如,美軍可用它來與偏遠地點的傳感器保持聯繫,持續監視敵軍動向。由於動物的體型小,所以不容易被檢測到。而且它們也不像無人機那樣,容易受到幹擾和其他電子反制裝置的影響。訓練有素的動物可以分散開來,然後在特定的地點再次集結起來,再次形成臨時通信節點鏈條。

動物經過生物節點訓練後,可直接列入軍籍。其他的軍用動物包括:用於巡邏軍事基地,執行特種任務,嗅探地雷的軍犬;訓練後可與海軍人員一起工作,搜索和標記魚雷的海豚等。照此來看,「生物節點」動物與其他動物並無不同,而且可能危險性還更低。

不過,雖然動物可以發揮一定的作用,但它們的本能和需求也可能會讓它們喪失作用。戰場上非常混亂,尤其是爆炸聲和巨大的噪音非常多,很可能會把鳥嚇跑。狗也需要定期補充食物和水等。

———— / END / ————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北鬥與5G強強聯手組成的導航通信系統,如何影響未來戰場
    以往的5S技術,有一個很重要的戰術作用就是支持精確化打擊。高精度、精確打擊十分依賴通信系統的精準指揮。隨著衛星導航技術的不斷完善,應用更全面,結合微電子信息、人工智慧、紅外成像、毫米波、合成孔徑雷達及數字地球等先進高科技,再加上5G技術的應用與發展,進一步擴大了通信系統優勢方的戰場行動優勢。
  • NASA想建商業性火星數據中繼衛星網絡
    《航天新聞》12月5日報導包括擬在20年代發射的一個火星亞表面冰搜尋軌道器,NASA未來火星探測任務可望由一個商業衛星星座來充當通信中繼系統。星上還可能會配備雷射星間鏈路,以便能進行中繼衛星之間的相互通信。NASA總部火星探測計劃主管艾恩森11月30日在NASA行星科學諮詢委員會會議上說,該中繼星座將會是某種形式的「商業貢獻」,儘管NASA與工業界之間這項安排的具體性質還有待敲定。
  • 量子通信成為現實,「墨子號」是最大功臣,首次實現千裡級通信
    例如一隻貓的狀態不是活,就是死,但如果把貓放到了量子世界裡,它是活和死疊加。這種疊加狀態使得貓極為脆弱,只要有人去接觸它,它就可能朝著活或死的狀態變化,這個過程充分體現了量子的疊加性和不可複製性。 如此理想的通信方式卻遲遲無法得到實際應用,這是為何?
  • 鵲橋號發射成功 將成為世界首顆連通地月中繼衛星
    鵲橋號發射成功 將成為世界首顆連通地月中繼衛星 2018-05-21鵲橋號研製方表示,順利發射和在軌應用後,鵲橋號將成為世界第一顆連通地月的中繼衛星、第一顆地球軌道外專用中繼通信衛星、第一顆在地月拉格朗日L2點上採用Halo軌道的衛星,這是中國在月球探測領域的新突破,標誌著中國將率先掌握地月中繼通信技術。5月21日5時28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鵲橋號中繼星發射升空。圖為發射現場。
  • 日本建立光數據中繼衛星無線電通信幹擾對策實施總部
    和光學數據中繼衛星,建立了「重要的無線電通信幹擾對策實施總部」。光數據中繼衛星,因此九州通用通信局將於11月27日(星期五)到發射日宣布將設立「重要的無線電通信幹擾對策實施總部」,以加強無線電波監測系統。
  • 日本成功發射中繼衛星 雷射通信系統帶寬達1.8千兆
    北京時間11月29日15點25分,日本在種子島航天中心,使用H-2A火箭發射了一枚JDRS-1高軌中繼衛星,用於為日本的軍用、民用遙感衛星進行數據中繼。JDRS-1中繼衛星預期壽命10年,搭載了由JAXA(日本宇航研發機構)研發的雷射通信系統,通過近紅外雷射束與遙感衛星連接,實現高速數據傳輸,帶寬達到1.8Gbps。在它之前的Kodama中繼衛星通信速度僅為約240Mbps,服役15年後已在2017年退役。
  • 如果有一天,未來戰場機器成為主宰
    作為一位特別喜歡歷史戰場的人,今天突然腦子短路,想寫點涉及遐想未來的內容,例如未來戰場到底會是什麼樣子?在前不久剛停戰的亞阿戰場上,我們已經看到雙方都在大量使用無人機(前提是有多少無人機),軍用機器已經在現代戰場上,開始逐漸顯現它們的恐怖殺傷力,現在如果沒有制空權,地面的一切目標將無處躲藏。
  • 嫦娥四號中繼衛星有了一個詩意的名字 猜猜是啥?
    嫦娥四號中繼衛星有了一個詩意的名字  在4月24日舉行的2018年「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上,我國嫦娥四號中繼衛星的名字正式揭曉——「鵲橋」。它將在地面測控站與未來落在月球背面的嫦娥四號探測器之間,搭建一座傳輸信號與數據的橋梁。
  • 無人機基站,中繼和終端是怎麼回事?
    無人機基站與地面基站相比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更強,因此也可以將無人機部署在沒有基礎設施覆蓋的區域提供緊急通信連接。在地震、海嘯、山洪等自然災害發生的時候,地面基站常常會被毀壞,災害地區的通信基礎設施損壞不能提供通信服務,這使得救援行動的開展受到較大的阻礙。
  • 如果有一天,未來戰場智能機器成為主宰
    作為一位特別喜歡歷史戰場的人,今天突然腦子短路,想寫點遐想涉及未來的內容,例如未來戰場到底會是什麼樣子? 不說未來,就說現在:即使戰場上的人類士兵意識到了無人機的存在,迅速躲進坑道去逃命,但無人機依然可以憑藉靈活的盤旋尋找最佳攻擊角度,一個炸彈下來瞬間灰飛煙滅。 如果沒有制空權,就連曾經不可一世的「陸戰之王」坦克,如今也只會是個移動的「鐵包肉」活靶子。
  • 可見光通信:點亮世界 通聯未來
    由此看來,與無線電波通信這位「老大哥」相比,可見光通信在基本原理上雖無特別不同,卻有著「青出於藍」的特殊優勢。   傳輸帶寬更大。當前,傳統的無線電波通信正面臨「頻譜短缺」的窘境,10~60吉赫茲的可用頻譜,搶佔優先使用權的趨勢更加明顯。而可見光通信頻譜寬度比現有無線電波可用帶寬高4個數量級,完全不用擔心頻譜不夠用的問題。   組網運用更活。
  • 聚焦|美國的軍事通信系統
    戰術通信系統主要由基本通信工具、平臺通信系統和野戰地域通信網構成,其中基本通信工具主要有無線電臺、數據鏈、通信衛星、電話、傳真等基礎設施;平臺通信系統主要指飛機、坦克、水面艦船和潛艇等作戰平臺以及指揮所的通信設施;野戰地域通信網是指在一定的作戰地域內開設若干個幹線節點或通信中心,通過電纜、光纜、微波中繼線路、衛星通信線路和機載中繼線路以及數據鏈路等方式互連,形成一個柵格狀可移動的公用幹線網
  • 中國首次實現全光量子中繼,這又是什麼新神通? | 科技袁人
    傳統的中繼大家都很熟悉,就是通信網絡中用來擴展通信距離的中繼站。顧名思義,量子中繼就是量子通信網絡中用來擴展通信距離的中繼站嘍?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量子通信網絡的中繼站並不一定要用量子中繼!另一種中繼也是可行的,叫做「可信中繼」(trusted repeater)。也就是說,我們有兩種選擇,量子中繼和可信中繼。
  • 深空測控網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深空光通信技術
    圖3給出了NASA深空網未來所採用的提高深空通信數據接收速率的技術途徑和數據傳輸能力提高的預期效果。美國在2013年9月發射的「月球大氣與粉塵環境探測器」,對月地雷射通信技術進行了演示驗證,實現了月地間下行622Mb/s和上行20Mb/s的通信速率。同射頻(RF)通信鏈路相比,光通信工作頻率(約為200-300THz)要比Ka頻段的32GHz載頻更高。
  • 衛星被劫持也安全:「墨子號」刷新無中繼量子密鑰分發距離
    這一實驗成果不僅將以往地面無中繼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間距離提高一個數量級,並確保即使在衛星被攻擊、遭控制的極端情況下依然能實現安全的量子保密通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通過視頻連線,向媒體介紹最新量子通信的科研突破成果。
  • 潘建偉院士:未來預期構建天地一體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技術體系
    歷經百年,它不僅成為物理、化學、天文、生命等學科在內的整個現代自然科學的支柱,而且促進了一系列現代科技的發展。>(圖1),直到外界對它進行觀測,這個疊加態才會塌縮到經典的狀態,死貓或者活貓。基於可信中繼的遠距離量子通信技術,於2017年建立了總長2000餘公裡的城際光纖量子通信幹線「京滬幹線」。
  • 日本利用雷射通信技術將先進的中繼衛星送入軌道
    日本一顆搭載雷射中繼技術的衛星星期天(11月29日)發射升空,執行從軍用和民用地球觀測太空飛行器高速傳輸數據的任務。根據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任務頁面的信息,這種衛星有效載荷被稱為雷射利用通信系統(Laser using Communication System,簡稱LUCAS),它將使用雷射技術從近地軌道衛星發送數據。
  • Nature:潘建偉團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無中繼糾纏量子密鑰分發
    魚羊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量子通信,又獲裡程碑式突破。這一次,依然來自潘建偉教授團隊——「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實現了1120公裡長距離無中繼糾纏量子密鑰分發。比如中國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就是通過32個中繼節點「接力」轉發,實現了連接北京、上海,貫穿濟南和合肥全長2000餘公裡的量子通信骨幹網絡。而利用「墨子號」作為中繼,中國科學家已經在自由空間信道實現了7600公裡的洲際通信距離。
  • 衛星移動通信現狀與未來發展
    摘要:衛星移動通信系統具有覆蓋範圍廣,對地面情況不敏感等優勢,已經成為地面移動通信領域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是在空中、海洋、荒漠戈壁等地面無線網絡難以覆蓋的地方。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衛星通信技術也取得了較大成就,但是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本文簡介紹衛星通信技術,以及就目前衛星通信技術發展現狀進行描述,展望其未來發展趨勢。
  • 雷射通信——繼量子通信後中國又一通訊技術領先世界
    雷射通信是無線通訊的其中一種,以雷射光波信號作為傳輸信息的載體,在太空星際和大氣中直接傳輸。利用雷射開發的通訊技術有以下優點:單色性好、方向性強、光功率集中、難以竊聽、成本低、安裝方便、見效快等。該系統採用兩顆地球靜止軌道(GEO)數據中繼衛星(EDRS-A和EDRS-C)為低軌道(LEO)太空飛行器和地面控制中心進行實時數據中繼,構建「太空數據高速路」,並以商業模式運營。因此,「歐洲數據中繼系統」取得的一系列進步,將讓其成為世界上首個商業化運營的高速率空間雷射通信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