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像得到,自己一出生打的疫苗就是利用轉基因技術研發生產的嗎?一名新生兒出生兩天內就需要接種第一針B肝疫苗,而目前使用最多的B肝疫苗就是利用轉基因技術製成的基因工程疫苗,此種疫苗可以預防所有已知亞型B肝病毒的感染。
世界肝炎日,醫護人員為兒童接種B肝疫苗(光明圖片楊俊鵬/攝)
醫學界為什麼要研發基因工程疫苗?還得從傳統疫苗的缺陷講起——
傳統的疫苗主要分為滅活疫苗和減毒活疫苗,滅活疫苗是選用免疫原性好的細菌、病毒等,經人工培養,再用物理或化學方法將其殺滅製成,保留免疫原性但失去繁殖能力,需要多次重複接種才可獲得持久免疫力。另一種主要的傳統疫苗是減毒活疫苗,是從自然界篩選出毒力減弱或基本無毒的病原微生物,經過人工培育變異後製成的,這種疫苗要求接觸人體後無反應或者只有輕微反應,實際上是毒力小而只引起免疫反應卻不會致病的「活病毒」。
由此可見,「活病毒」疫苗依然存在感染的危險性,而滅活疫苗由於是「死疫苗」,則需要加大劑量多次接種,不僅十分繁瑣,還有免疫失敗的可能性。再加上傳統疫苗造價高、生產效率低下,對運輸、儲存條件等要求苛刻,醫學界不得不調整方向,探索新的出路。
鑑於此,利用轉基因技術研製的「第三代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登陸」了醫學領域。科學家用「基因剪刀」將病毒中攜帶關鍵抗原蛋白的那段DNA剪裁下來,並裝載進可以將這段DNA表達出來的載體中,完成了「火藥裝填」,再將加工好的載體轉移到具有快速繁殖能力的受體細胞內,如大腸桿菌、酵母菌等,就能大量生產出我們需要的疫苗了。
九價HPV疫苗可預防92.1%的宮頸癌 (光明圖片尹志燁/繪)
與傳統疫苗想比,基因工程疫苗既具有與減毒活疫苗相當的免疫原性,又由於其擁有的病毒DNA序列僅是單一的蛋白基因,基本沒有毒性逆轉的可能,因此不存在減毒疫苗那樣毒力回升的危險。而且轉基因技術工藝相對簡便 ,使得生產成本較低、適於大量生產,能夠有效降低疫苗價格。此外,基因工程疫苗可製成凍幹苗,更易於運輸和保存。最重要的是,基因工程疫苗可通過將多種病毒DNA質粒簡單混合的方式,就可把生化特性類似的抗原結合在一起,組成多價疫苗,從而使一種疫苗達到針對多個抗原表位的免疫保護作用,使疫苗生產的靈活性大大增加。
提起多價疫苗,想必大家都想到了最近很火的HPV疫苗,或許你也意識到了,這種擁有2價、4價、9價區別的疫苗,正是利用轉基因技術研製的基因工程疫苗。轉基因技術的應用還遠不止如此,科學家正在使用這項技術,進一步研發針對HIV等病毒的疫苗,為疑難疾病的預防貢獻力量。
一直以來,作為新興技術的轉基因落地推行難免由於公眾的了解不夠而造成偏見。每每談起轉基因,很多人下意識地把目光局限於能不能吃、是不是經過食品安全認證等方面。事實上,人類利用轉基因技術的歷史遠比大家想像中要早,轉基因技術發光發熱的領域也遠比大家熟知的更廣泛。面對這樣一種在醫藥、工業、農業、環保、能源、新材料等多領域廣泛應用的技術,我們應該先摘下「有色眼鏡」,去全面、綜合地認識它,這樣,才能在了解的基礎上還轉基因技術一個客觀、公正的評價。(光明網基因科普團隊)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