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不移推進我國轉基因技術研究應用

2021-01-15 生物谷

農業是現代生物科學發展前沿和生物技術應用最重要的領域之一。推進轉基因技術研究與應用是發展現代農業、實現科技創新、確保糧食安全的戰略選擇和必由之路,也是目前國際科學技術競爭的焦點。

一、全球轉基因作物發展勢頭強勁,不可阻擋

最近,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發布了全球轉基因作物育種產業發展的最新統計資料。2009年全球有25個國家商業化種植轉基因作物,另有32個國家批准轉基因產品進口或進行大田試驗;包括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等12種作物在內的轉基因作物總種植面積繼續快速增長,總面積已達1.34億公頃,較2008年增長7%,較產業化初始的1996年增長近79倍。全球大豆種植面積的四分之三(77%)、棉花總面積的近一半(49%)、玉米總面積的四分之一(26%)、油菜總面積的五分之一(21%)均為轉基因品種。轉基因作物育種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和顯著的生態效益已得到充分顯現,其推廣應用速度之快更創造了近代農業科技發展的奇蹟。伴隨生物安全管理日趨規範和科學實踐的不斷積累,轉基因作物安全性進一步得到保障,公眾的認識也逐步走向科學和理性,轉基因產品不僅受到廣大農民歡迎,也為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所接受。生物技術發展趨勢已不可阻擋。

除了上述幾種作物,一些國家近年也批准了其它多種重要糧食和經濟作物的商業化種植或大規模試驗應用。以水稻為例,美國於1999年批准了耐除草劑水稻LLRICE06和LLRICE62的商業種植,加拿大和墨西哥批准進口,可以食用;從1998年開始,美國批准含溶菌酶、乳鐵蛋白、人血清白蛋白三種用於保健治療的轉基因水稻在控制條件下種植,面積不斷擴大,2007年種植區域除堪薩斯州外還增加了北卡羅來納州;伊朗於2004年也批准了轉基因抗蟲水稻的商業化種植。

還值得注意的是,以提高作物抗逆性和改善營養、增進健康為主要目標的新一代轉基因作物的研究開發速度近年顯著加快,已成為國際技術競爭的熱點。目前國內外正在積極研究的「第二代」轉基因作物,包括富含維生素、不飽和脂肪酸等營養成分的水稻、大豆、玉米,具有保健、防病或抗癌功能的蔬菜、油料作物等。這些作物不僅因產品附加值的顯著提高而受到生產者的青睞,預計也會受到廣大消費者的歡迎。不少第二代轉基因作物又被稱為「植物生物反應器」,即利用轉基因作物生產功能蛋白(藥用蛋白、營養保健蛋白、飼料用酶製劑、生物材料、工業原料等),較之以防治病蟲草害為目標的第一代轉基因作物市場開發前景更為廣闊。

二、發展轉基因作物育種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戰略選擇

我國是擁有13億人口的農業大國。中國政府高度重視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我們僅用了全球9%的耕地,生產了世界25%的糧食,養活了世界21%的人口,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然而,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面對著越來越大的保障農產品供給的壓力和今後10年增產1000億斤糧食的目標、面對著耕地銳減、資源短缺、環境汙染、災害頻發、水域富營養化等諸多的矛盾,面對著超過4000萬農民脫貧致富的艱巨任務,保障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仍是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

以轉基因技術為核心的生物技術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的學科。它以現代生命科學的發展為基礎,能夠按照預先的設計改造生物體(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或加工生物原料,為人類生產出所需的產品(如糧食、醫藥、食品、能源、化工原料等),可以實現傳統技術手段的更新,加快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大幅度地提高農業生產率,從而為我國農業科技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難得的發展機遇。

擁有自主產權的抗蟲棉的研究開發是我國獨立發展農作物生物育種,打破跨國公司壟斷,搶佔國際生物技術制高點的成功事例。截至2008年底,我國已獲審定的抗蟲棉品種共有160個;河北、山東、河南、安徽等棉花主產省抗蟲棉種植率達到了100%,累計推廣應用面積已達3.15億畝,新增產值超過440億元,農民增收250億元。抗蟲棉的應用不僅有效控制了棉花、玉米、大豆等作物棉鈴蟲的危害,還由於降低了70-80%的殺蟲劑用量,有效保護了農業生態環境,減少了農藥中毒事故。抗蟲棉的開發還有力促進了我國農業生物技術研究水平的提升,推動了新型棉花種子業的形成;產品不僅在國內市場上爭得了絕對優勢,而且走出國門,在國際棉花種業市場佔有了一席之地。

在轉基因作物開發上,我們也有深刻的教訓。近年來,外國轉基因大豆如潮水般湧入,短短幾年便控制了我國市場。國內大豆生產與加工之所以陷入受制於人的被動境地,其根本原因並非對國內非轉基因大豆保護不力,而在於大豆轉基因技術自主研發實力的不足。這一事件發人深省,再次提醒我們:發展轉基因作物育種是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戰略選擇。

三、推進我國轉基因技術研究與應用,搶佔國際競爭制高點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並一貫支持轉基因生物育種的發展。早在上世紀80年代,在「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方針的指引下,中國農業生物技術產業迅速崛起;經過十餘年的努力,我國建立了比較完整的轉基因作物育種研發和管理體系,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具有轉基因作物獨立研發能力的國家之一。然而,應當看到,雖然我們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目前僅在棉花、水稻、玉米等少數作物、少數基因上取得一定的優勢或特色,自主創新能力仍然不強,產業化機制尚不健全,整體實力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從全球來看,轉基因作物育種技術及其產業在經歷了技術成熟期和產業發展期之後,目前已進入至關重要的,以搶佔技術制高點與經濟增長點為目標的戰略機遇期,圍繞基因、人才和市場的國際競爭正日趨白熱化。儘管競爭策略有所調整,某些跨國公司力圖搶佔和控制中國轉基因作物市場的基本戰略沒有根本改變。還應注意,近年來個別具有國際利益集團複雜背景的極端環保組織勢力迅速擴張,在對「基因安全」的認識上不斷製造混亂,企圖幹擾我國政府決策,阻止轉基因技術的發展。總之,對於未來農業生物技術領域國際競爭的激烈性與複雜性,我們要有足夠的準備和全面的對策。為此,更應抓住轉基因重大專項實施的契機,堅定不移地推進轉基因技術研究與應用。(生物谷Bioon.com)

 

 

相關焦點

  • 農業部就推進轉基因技術研究與應用答記者問
    近期,記者就推進轉基因技術研究與應用,專題採訪了農業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負責人。    問:我國為什麼要推進轉基因技術研究與應用?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解決十三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突破耕地、水等資源約束,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長期有效供給,歸根結底要靠科技創新和應用。推進轉基因技術研究與應用,是著眼於未來國際競爭和產業分工的重大發展戰略,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徑。
  • 農業部:積極穩妥地推進轉基因生物技術的研發應用
    發布會上,針對記者提出的「農業部是如何看待轉基因育種方面的問題?」,陳萌山表示,轉基因的問題,社會非常關注,也有不少議論。農業部將本著對廣大消費者高度負責的態度,始終堅持加快研究,推進應用、規範管理、科學發展的指導方針,依法強化監管,加大科普宣傳,積極穩妥地推進轉基因生物技術的研發與應用。」
  • 我國抗除草劑轉基因技術突破重圍
    2011年,全球耐除草劑性狀的轉基因農作物佔到總轉基因農作物種植面積的59%。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美國孟山都等公司在投巨資開展基因研究和開發的同時,申請並獲得了上百項與草甘膦抗性相關基因的專利。目前推廣的抗草甘膦作物品種中,有69.2%由孟山都研成。   我國每年因雜草引起損失約佔糧食總產的10%。
  • 銀河證券農牧行業點評:關注種業技術攻關 轉基因品種或加速推進
    我們從當前國內糧食自給情況出發,分析相關品種供需情況以及對種業的需求;同時分析轉基因種子當前的進展情況,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基於上述分析,我們認為可重點關注種業企業,主要源於轉基因種子加速推進以及未來市場化帶來的規模增厚,建議關注隆平高科、大北農、登海種業、荃銀高科等。其次,我們建議關注與糧食生產、耕地相關的個股,包括蘇墾農發、北大荒等。
  • 基因晶片技術在轉基因食品檢測中的應用
    基因晶片技術是20世紀90年代興起的前沿性生物技術。該技術具有快速、高效、大規模、高容量、高並行性等特點。轉基因食品是用轉基因生物技術生產和加工的食品,也叫基因修飾食品(GMF),具體包括2類:包含基因修飾組分的食品和食品基料;由基因修飾生物生產,但並不包含基因修飾組分的食品。轉基因食品作為一種新型的食品種類,其安全性一直是人們所關心的熱點。
  • 我國在轉基因領域的專利技術
    我國對轉基因技術的研究已有20多年。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實行的863計劃,其中就包括轉基因育種項目。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獲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重大育種價值的關鍵基因100多個,轉基因專利總數位居世界第二。
  • ISAAA:中國批准轉基因水稻刺激全球第二輪轉基因應用高潮
    作為一家追蹤全球生物技術作物情況的非盈利機構,農業生物技術應用國際服務組織(ISAAA)今年第一次選擇中國發布上一年全球主要市場的生物技術作物採用情況的研究年度報告,該組織的首位創始資助人Norman Borlaug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也是一位生物技術和轉基因作物的堅定支持者。
  • 私募高毅鄰山加倉隆平高科 或下注轉基因技術成果應用
    對於上述現象,湖南一家私募人士對記者表示,「高毅鄰山1號的基金經理草根出身,偏好逆向抄底,在國家政策支持下,以轉基因為代表的生物技術和成果應用逐漸掀開『面紗』,新一輪生物技術周期機遇正在開啟,這可能是其大手筆持續加倉的邏輯之一」。
  • 轉基因生物技術育種: 機遇還是挑戰?
    摘要 轉基因生物技術是一項全新的育種技術, 也是當前國際上進展最快、競爭最激烈的研究領域之一。自20世紀90年代生物技術育種誕生以來, 轉基因作物的商品化應用及由此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就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
  • 專家詳解轉基因水稻玉米安全性及應用前景
    而轉基因技術所操作和轉移的一般是經過明確定義的基因,功能清楚,後代表現可準確預期。因此,將轉基因技術與常規育種技術緊密結合,可相得益彰,大大提高品種改良效率。  轉基因技術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應用最為迅速的重大技術之一」,已成為世界各國增強農業核心競爭力的焦點。轉基因技術作為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的核心,在緩解資源約束、保障食物安全、保護生態環境、拓展農業功能等方面已顯現出巨大潛力。
  • 農業部:對轉基因農產品慎重推廣應用
    中新社北京3月6日電 (記者 石巖)中國農業部副部長餘欣榮6日在此間指出,對轉基因農產品,中國將遵循「非食用—間接食用—食用」的推進步驟,慎重地進行推廣應用。
  • 轉基因食品安全法律規制研究
    ,隨著轉基因生物技術的研究開發,轉基因食品已經走進了人們的生活。從20世紀80年代轉基因技術及其產品問世以來,轉基因食品研發和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市場上的轉基因食品已有上千種,主要有轉基因大豆、玉米和番茄等。許多國家包括我國都在積極進行轉基因食品的研究和開發。但我國至今還未針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這說明我國相關立法具有一定的滯後性。因此,對我國轉基因食品安全的研究,只能從我國對農業轉基因生物或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的有關規定入手。
  • 農業掀起「基因」浪潮,基因編輯和轉基因技術商業化提速
    我國轉基因作物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是開展這項新技術研發最早的國家之一。2008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啟動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當年10月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強調,實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儘快獲得一批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的優良品種。隨後出臺的《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也對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提出明確研發方向。
  • 每日糧油:我國北方玉米產區、黃淮大豆產區轉基因研究有所突破
    7月15日,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發布《2020年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生產應用)批准清單》,其中包含玉米、大豆各一種。這是近十年來第二批獲得生物安全證書的國產轉基因玉米、大豆。而就在此前,我國有關部門剛剛審批公布了一批2020年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批准清單,其中就包括大北農培育的新型轉基因大豆品種,詳見下文:每日糧油:國產轉基因大豆國外種植 目前已獲批可進口至國內 不過,與上次相比,上次批准為獲準進口品種(國外種植生產之後可以進口至國內),而此次則是獲得生產應用批准。
  • 科普解讀:轉基因技術目前應用在哪些領域
    21世紀以來,以轉基因技術為核心的現代生物技術被廣泛應用於農業、醫療、工業等各個領域,成為國際上研究應用的焦點,同時也由於環境和食品安全風險的爭議受到質疑。從轉基因技術在作物育種上的應用與實踐來看,隨著科學技術進步,育種技術從最初的自然馴化、人工選擇、人工誘變、雜交育種,逐步發展到現在的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分子設計育種和轉基因育種技術。
  • 還在反對轉基因?習大大原來是這樣支持轉基因的
    作為一個新生事物,社會對轉基因技術有爭議、有疑慮,這是正常的。對這個問題,我強調兩點:一是確保安全,二是要自主創新。也就是說,在研究上要大膽,在推廣上要慎重。轉基因農作物產業化、商業化推廣,要嚴格按照國家制定的技術規程規範進行,穩打穩紮,確保不出閃失,涉及安全的因素都要考慮到。要大膽創新研究,佔領轉基因技術制高點,不能把轉基因農產品市場都讓外國大公司佔領了。」
  • 研究:除了農業外,「轉基因」在醫學上還有這個應用
    什麼是「轉基因」轉基因是一項和基因操作有關的技術,應用於醫療和農業。雖然被大眾所熟知的「轉基因」多是源於轉基因在農業中的應用,殊不知,轉基因在醫學領域已經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轉基因的應用1、「轉基因」用於醫學目前所生產的,用於嬰幼兒時期接種的疫苗,大多是通過轉基因技術生產的;用於糖尿病病人身上的胰島素,同樣也是轉基因工程菌生產的,這時候可能會有人提出疑問,為何不能通過常規的手段,生產提取出疫苗和胰島素這類藥物呢?
  • 轉基因種業專題報告:國際轉基因種業發展歷程的啟示
    在 1975 的全球轉基因商討會議上,參會者最終宣布轉基因項目可以在嚴格的規章制度下進行。自此之後,全球多數的政府部門開始大力支持並推進轉基因的研究,轉基因新時代就此開始。1980 年,美國最高法院宣布科學家可以為轉基因細菌申請專利,成為第二個對轉基因技術發展起到了強力推進的事件。
  • 科學時報 陳曉亞:轉基因技術是科學造福人類重要體現
    什麼是轉基因技術?轉基因生物及產品是否安全?這都是目前大眾普遍關心的問題。6月10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曉亞以《轉基因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為題作綜合學術報告,介紹了轉基因技術的發展、應用以及安全問題。「在過去幾十年裡,轉基因技術經歷了誕生、成長到大規模商業化應用等階段。」
  • 轉基因作物進入「成熟秋天」?—新聞—科學網
    據這位農民高級技師介紹,光是2010年秋季,他種植的164畝抗蟲棉,收入就達到16.2萬元。 對祖茂堂這樣的棉農來說,轉基因棉花豐實了他們的「錢袋子」。 據統計,從1997年到2016年,國內95%的棉花都應用了抗蟲棉,產量提高了10%。棉農總收入增加了1567億元(232億美元),平均每公頃(等於15畝)收入增加了2470元人民幣(366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