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人類歷史,我們會發現,擇偶很少與浪漫愛情有關。婚姻往往是政治的、經濟的、實用的,並且是具有家庭目的的,唯獨不是因為彼此相愛。在以往,女性會比男性更容易接受他們不愛但是各方面都很完美的伴侶結婚;而現如今,人們在婚姻中則更加強調愛情的必要性。
所以,大家會堅持另一個人的品質,例如熱情、誠實以及激情等,它才是婚姻的前提。但是在歷史的長河當中,這是一個新生的事物,是在我們這個時代背景下產生的。
雖然數不勝數的詩人或者作家會熱情讚美,或理性分析、批判,總結出一個又一個的愛情真諦。但是我們對這個奇妙現象背後的心理學理解卻不是那麼深刻,然而,愛情它獨有的魅力,吸引著、折磨著大千世界的我們。它能讓你快樂的飛向雲端,卻也能讓你痛苦的跌入萬丈深淵。
我們來看一下心理學對於愛情的解讀,這裡不得不介紹美國的心理學家羅伯特·斯騰伯格。它在心理學上非常的有建樹,首先分享一下斯騰伯格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情。
羅伯特·斯騰伯格(Robert J. Sternberg,1949- )美國心理學家,最大的貢獻是提出了人類智力的三元理論。此外,他還致力於人類的創作型、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等領域的研究,提出了大量富有創造性的理論與概念。
他小的時候做了一個智力測驗,得到了一個很低的分數,這讓他很困惑,他覺得自己挺聰明的,為什麼會得這麼低的一個分數呢。這個困惑一直持續到他的讀書生涯,後來他考上了耶魯大學,並且在選擇專業的時候選擇了心理學,並且把專業定在了研究智力上 ,要好好研究這個困擾他這麼多年的問題,最後提出了著名的斯騰伯格「智力三元論」,非常具有代表性 。
他也找到了當年困惑的原因,傳統的智力測驗測量智商只是測試的是某一個單一的成分。而他自己提出來的則包含更多的層面。
之後,他又開始研究愛情。提出了一個「愛情三元論」。我們都知道,三角形是很穩定的,我們中國人也非常喜歡三,比如,三生萬物,發言、總結很多人也都喜歡說三點。
愛情三元論的三個要素:親密、激情、承諾。
斯騰伯格指出,愛情是由這三個元素組成的,如果是「愛」,就同時包含著三個方面。但是每個人在每個階段所佔的比例是有差異的,不同成分組合起來就構成了不同的愛情。
親密
親密包括:熱情、理解、交流、支持和分享這些特點。一般來說,它發生在有著真正溫暖的友情中,心心相吸並且能夠彼此愉快的交流,認可對方的關係中的價值。有了這種親密,這就是「喜歡」。但是不會激發激情,或者說你和ta不會有共度餘生的這種渴望。有親密不一定能產生愛情,但是如果有一個朋友確實激起了你的激情,ta離開你之後,你會強烈的思念ta,這時候關係就已經超越了喜愛,變成別的了。
所以這可以是「喜歡」和「愛」的區別。
激情
激情就是來電的「感覺」,包括強烈的想要與另外一個人成為一個統一體的狀態。
在愛情關係當中,性的需要似乎是引發這種激情體驗的主導形式。當然性是以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兩個人靠近,拉拉手,擁抱都屬於性的感覺。你想要並願意去靠近對方,一種被吸引的感覺。當我們被不太熟悉的人激起欲望時,也會有這種體驗,所以,一見鍾情也常常發生在這個成分當中。
激情成分是直接指向迷戀的,也是愛情的必備元素之一。這也能夠理解生活當中有很多的男閨蜜,一起十幾年,但是兩個人之間就是沒有愛情。就是因為缺少了這個成分,有的最後卻成功了。
在這些方面,我們可以增加一些男性和女性的性別魅力,能夠促進激情的產生。例如,男生更勇猛、強壯,健身,練練肌肉。女生擦點香水,化一點妝,塗口紅,做一下造型。所以我們看到「迷戀」和「真愛」之間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愛比激情要更為深刻和豐富。
承諾
承諾是愛情中的必備元素之一,代表的是一種態度。有兩層含義,第一個是在短期方面一個人做出了愛另一個人的決定,例如,我不能暗戀,我要表白了,或者說我們要向我們的朋友宣布我們兩個是情侶。
第二個是在長期方面,指那些為了維持愛情關係而作出的承諾或擔保。例如結婚。在青年大學生階段,更多的是短期的這種決定。所以就會有戀情公開,在大眾面前宣布,我們兩個是一對,這一點非常重要。這個是我的男朋友,這個是我的女朋友。我的擁有權,同時也是相互之間一種身份的確認,具有排他性。
所以,在一段戀情關係中,有的人會選擇隱戀,選擇隱藏自己戀愛的這種關係,不讓其他人知道。還有一些異地戀的,她不會告訴別人說,我自己已經有了男朋友或女朋友了,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原因。
最後,我覺得在兩個人決定成為戀人之前可以先看看兩個人能否做聊得來的朋友,可以更多的去了解對方。如果喜歡對方並且有飽滿的熱情,那就去勇敢的去愛,認真對待,相互坦誠,相互接納。在關係中相互成長,成為真正的自己。
思享〇
歡迎來敲門
思考·分享·從零出發
【以人為本·懸壺濟世·繼承發展·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