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電磁軌道炮電流分布的新方法,提升彈丸發射性能

2020-12-18 電氣技術

電磁軌道炮電流分布特性與其發射性能密切相關,局部區域電流密度過大會導致電樞和軌道熔蝕磨損、界面熔化沉積、轉捩電弧等現象,嚴重影響電樞和彈丸的發射穩定性,造成軌道和內膛絕緣的損傷。


脈衝功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華中科技大學)、強電磁工程與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華中科技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的研究人員阮景煇、陳立學、夏勝國、王增基、李立東,在2020年第21期《電工技術學報》上撰文,總結了國內外針對電磁軌道炮電流分布特性的相關研究和優化電流分布的若干措施,可為電磁軌道發射的工程應用提供技術支撐。


電磁軌道發射是一種採用電磁力將物體加速至超高速的新型發射技術。與傳統電接觸不同,電磁軌道發射工作處於一種極限滑動電接觸的狀態,具有工作時間短、電流幅值高、電流密度大、接觸壓強高、相對滑動速度快等特點。在這種極限工作條件下,電樞和軌道具有獨特的電流分布特性。


據了解,電磁軌道炮電流分布特性與其發射性能密切相關,電流在局部區域的集中可能導致電樞和軌道的熔蝕損傷,造成界面熔化沉積。同時,局部溫度過高導致電樞和軌道機械強度的下降,造成電樞和軌道失接觸,引發電樞振動、轉捩電弧等現象,嚴重影響電樞和彈丸的發射穩定性,造成軌道和內膛絕緣的損傷。電樞電磁力的縱向分量加速彈丸,其垂直分量提供電樞和軌道間接觸壓力,電流分布特性也決定了彈丸推力和樞軌接觸壓力的動態變化。


因此,電流分布特性關係著電樞和彈丸的發射穩定性、發射器內膛壽命等,優化電流分布特性對提升電磁發射的性能具有重要意義,而揭示電磁軌道發射中電流分布特性是開展電磁發射技術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華中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了樞軌界面狀態、樞軌材料、樞軌結構、驅動電流對電流分布特性的影響規律,提出了馬鞍C形電樞在改善電流分布上的優勢,闡述了影響電流分布的三種物理效應——趨膚效應、臨近效應和速度趨膚效應,總結出了優化電流分布的若干措施,為電磁軌道發射的工程應用提供技術支撐。


研究人員認為,目前對於採用固體電樞的電磁軌道炮來說,優化電樞和軌道的結構設計是改善電流分布最有效的途徑。電樞喉部採取馬鞍設計能夠有效減小電樞中的電流密度峰值,提高電流分布的均勻性。但馬鞍電樞喉部的曲率半徑較小,喉部頂點的電流密度大,磁矩效應仍可能出現。


針對這一問題,他們在馬鞍C形弧面電樞的基礎上提出進一步的結構優化:增大馬鞍電樞喉部曲率半徑能夠有效緩解電樞喉部的電流集中現象。相比於馬鞍電樞,優化後得到的馬鞍圓弧電樞能夠為樞軌接觸面提供更好的初始接觸壓力和電接觸性能。


在固體電樞電磁軌道炮系統中,保持電樞軌道界面良好的電接觸至關重要。在電流位於上升沿的發射起始階段,往往可以發現電樞材料熔化沉積集中在軌道的外側,這表明該階段電流在電樞邊沿集中的特性。


研究表明,提高軌道電阻率或降低軌道高度能夠減小電樞尾翼邊沿的電流密度。為了提高軌道電阻率,可以採用內外分層的軌道結構;為了減小炮尾部分的軌道高度,可以考慮將軌道設計成鋸齒狀。


結合國內外對電流分布特性的研究現狀,目前電流分布的改善措施主要集中在樞軌結構設計和樞軌材料技術兩方面。其中,優化樞軌結構設計是最有效且廣泛使用的手段,樞軌材料技術目前尚不成熟,所開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電樞和軌道表面塗層的研製領域。


由於電磁場所輸出的電流和磁場分布是其他物理場的輸入和基礎,且各物理場之間高度耦合,那麼在通過各種措施改善電流分布時應注意所帶來的不利附加效應,例如:


1)提高軌道電阻率在減小電樞尾翼邊沿電流密度的同時也增大了軌道上的電流損耗,焦耳熱的積累會導致軌道嚴重發熱甚至燒蝕。針對這一問題,應將軌道電阻率調整於合理範圍內,並採用耐燒蝕的軌道材料。


2)增強型軌道炮為彈丸所提供的更快出膛速度需要更長的軌道與之匹配,炮身的加長不利於電磁軌道炮的整體設計。同時,炮身內的強磁場可能干擾彈丸的制導裝置等器件的正常工作,對電子器件的可靠性提出更嚴苛要求。


3)延緩驅動電流的上升沿在提高樞軌電流分布均勻性的同時,將導致電樞啟動較慢並且在低速階段發生嚴重的電流熔蝕。


該研究團隊指出,在電磁發射的工程應用中,應綜合考慮系統可靠性、安全性、經濟性等因素。在滿足發射性能指標的條件下,應根據實際情況對樞軌結構、樞軌材料及其他發射參數進行調整,合理選擇電流分布的優化方案。

以上研究成果發布於2020年第21期《電工技術學報》,論文題目為「電磁軌道炮電流分布特性研究綜述」,作者為阮景輝、陳立學、夏勝國等。

相關焦點

  • DIY手持式電磁軌道炮 威力驚人
    電磁軌道炮(Rail Gun),即利用電磁發射技術製成的一種先進的動能殺傷武器。與傳統的大炮通過火藥燃氣壓力作用於彈丸不同,軌道炮是利用電磁系統中電磁場的作用力,其作用的時間要長得多,可大大提高彈丸的速度和射程。因而引起了世界各國軍事家們的關注。
  • 這位創客造出了手持式電磁軌道炮!
    另外還需要預先警告一下,這裡沒有教程,如果你決定自己動手研製一臺,請注意相關法律法規。電磁軌道炮(Rail Gun),即利用電磁發射技術製成的一種先進的動能殺傷武器。與傳統的大炮通過火藥燃氣壓力作用於彈丸不同,軌道炮是利用電磁系統中電磁場的作用力,其作用的時間要長得多,可大大提高彈丸的速度和射程。因而引起了世界各國軍事家們的關注。
  • 鑄21世紀戰場利劍 美海軍研究新型電磁軌道炮
    ---美海軍研究新型電磁軌道炮電磁軌道炮是使用電磁加速技術發射彈丸的一種電能武器。美海軍軌道報發展現狀經過多年的努力,用於電磁軌道炮的科學技術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已經可以在軍事應用中進行實踐探索,並為研究電磁軌道炮作戰系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是美國防部決定研究DDG-1000綜合電力系統艦,為新一代電能武器系統包括軌道炮的研究打開方便之門。因為軌道炮所需要的電力取決於發射彈丸的速率。
  • 俄羅斯電磁軌道炮的炮彈速度接近第一宇宙速度
    「上陣作戰」為時不遠相比於傳統火炮利用燃氣壓力推動彈丸,電磁軌道炮主要依靠電力和磁場驅動物體達到超高速度,具有初速高、射程遠、作戰成本低、附帶毀傷低等巨大優勢,未來將成為研製新概念武器和人類太空探索的重要技術手段。電磁軌道炮看上去技術較為簡單,但要實現真正「上陣作戰」仍有較大難度。
  • 說電磁炮無煙無焰,試驗中炮口卻有,為什麼?
    由於不會產生化學反應,因此在理論上電磁炮發射彈丸時不會有火焰產生,也不會有煙霧和聲響。  現在發展的軌道電磁炮就是在兩根導電軌道上加入導電的彈丸,然後給軌道通入方向相反的電流,進而在軌道間產生了磁場,而這個磁場與穿過炮彈的電流之間產生洛倫茲力,最終將彈丸發射出去。
  • 美吹噓電磁炮威力 遭俄專家啪啪打臉
    二戰之後,受制於技術的發展水平,既不能製造出更強大的磁場,也難以產生更強烈的電流,因此電磁軌道炮的研究,一度停頓了數十年之久。電磁爭雄美軍進行多次試驗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起,一方面美蘇爭霸的冷戰格局對新概念武器提出了需求,另一方面科學發展攻克了一些技術難題,軌道炮重新崛起。
  • 美軍電磁軌道炮終於上艦測試,然而,中國電磁軌道炮卻神秘失蹤了
    圖為美軍電磁軌道炮測試據以往公開報導,電磁軌道炮被認為是顛覆海戰的新概念武器,其發射的彈丸初速高達每秒2000米該武器打擊空中目標可以發射動能彈丸,打擊水面軍艦目標可以發射高爆彈丸。美國海軍從上世紀末就開始了電磁軌道炮的研發,目前所知的有兩家國防供應商在美國海軍服務,一家是BAE系統(BAE Systems),另外一家是通用原子公司(General Atomics)製造。
  • 用電磁炮發射衛星?別想啦
    電磁炮發射試驗電磁炮真能將衛星送上天嗎?有哪些障礙需要克服?你別說,用電磁炮發射衛星,麻煩還真不少。麻煩一:不可承受的過載一個物體從靜止達到一定的速度,它速度相對於時間的變化率就是加速度。麻煩二:強大的摩擦力電磁炮彈在軌道上運行,它需要與導軌緊密接觸,這樣電流才能順利通過進而形成迴路。當彈丸高速運動時,它與軌道間會形成非常大的摩擦力,摩擦力會產生熱量,熱量會傳遞給電磁軌道和彈丸本身。
  • 電磁軌道炮將配055大驅,射程達200公裡全球首例,美軍尚未部署
    據日本媒體13號發表的文章稱,我們國家正在抓緊電磁軌道炮的研製工作,而不久前在權威媒體上公布的大型艦炮的實物畫面也佐證了日本媒體的這個說法,由我們國家的海軍工程大學技術團隊研發的電磁軌道炮即將在國產大型水面艦船上列裝。
  • 秒懂軌道電磁炮的原理——祝賀中國電磁發射進入武器化階段
    在我們探討電磁發射之前,先來簡述下傳統火藥發射。在傳統的化學能發射過程中,彈體和發射藥是前後布置的,後部的火藥被點燃,造成體積迅速地膨脹,推動彈體在槍管或是炮膛裡加速前進。這樣帶來的缺點是:第一,彈體和裝藥不能完全分離,增加了重量;第二,火藥的燃燒爆炸是瞬間發生的,這個給彈丸加速的過程是沒法精確控制的,而且後坐力也不可避免;第三,化學能的發射有速度限制,即彈丸的在炮管的出口速度大概被局限在1219米每秒,這就大大限制了固定重量彈丸的動能,毀傷力無法得到提高。
  • 國產電磁炮技術遭洩?科研人員步步淪陷,最後關頭終被逮捕
    我們都知道,現在隨著我國科技實力與科研水平的不斷提升,在近些年來,類似於高能雷射武器和電磁炮這種原來只能在電影,科幻小說當中看見的「科幻」裝備,
  • 中國電磁軌道炮開始量產?媒體稱或裝備055大驅
    臺灣媒體的文章認為,大陸解決了艦艇對新式主炮的供電問題,電磁炮研製進展迅速,很可能會安裝在055驅逐艦改良型上,射程達到200公裡。不過大陸軍事專家表示,僅憑目前有限的信息很難得出國產電磁炮即將量產的結論,具體性能也很難評估。從國際上看,目前電磁炮的發展面臨儲能裝置小型化、發射導軌壽命、制導系統環境適應性等諸多工程技術難題,電磁炮的武器化和實用化可能還需要一定時間。
  • 電磁炮24秒內連射兩次,就這射速而言,夠得上連續發射
    對於電磁炮來說,連續發射具體是什麼技術要求題目中並未說清。從2017年美軍實驗來看,24秒內連續射擊了兩次,僅就這個射速而言,已經夠得上連續發射了。考慮到大約150MM左右的口徑,這個射速並不慢。此前美國多次炫耀他們的電磁炮,相對而言連續發射最大的難度在於需要迅速裝彈和較高的電流電壓。如果作為實戰部署,則必須考慮燒蝕和散熱。畢竟系統連續發射會對炮管形成燒蝕和腐蝕,同時產生的高溫則需要進行冷卻散熱。這一些都勢必會影響電磁炮的連續發射能力。
  • 等離子炮、電磁炮 這些「新概念炮」向未來戰場走來
    當前,電磁炮、雷射炮和等離子炮這3種帶有神秘色彩的高技術武器,越來越受到各國青睞,世界各主要軍事強國紛紛加大投入和研發力度,已在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在未來戰爭中,這些新概念武器,或將嶄露頭角一戰成名,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動能之王」——電磁炮  電磁炮是一種高能、遠程、多任務的武器,可區分為軌道炮、線圈炮和重接炮。
  • 中國的電磁炮有多厲害?主力艦艇都要裝備,可以反導和反衛星
    電磁炮是利用電磁發射技術製成的一種先進動能殺傷武器。與傳統大炮將火藥燃氣壓力作用於彈丸不同,電磁炮是利用電磁系統中電磁場產生的洛倫茲力來對金屬炮彈進行加速,使其達到打擊目標所需的動能,與傳統的火藥推動的大炮,電磁炮使用的力量可大大提高彈丸的速度和射程。電磁炮分為如下幾種:線圈炮、軌道炮、電熱炮和重接炮。其中線圈炮又稱交流同軸線圈炮,由加速線圈和彈丸線圈構成。
  • 電磁發射飛彈有哪些優點?
    電磁發射技術是一種新概念軍事技術,其藉助電磁力做功,將電磁能轉化為彈丸的動能,完成各種作戰任務。與常規火炮化學發射方式相比,電磁發射方式具有明顯的優勢。電磁發射能提供較大動能,彈丸速度快,精度高,射程遠,威力大;發射過程不易受到幹擾,無噪聲、無煙霧效應產生,武器系統生存能力強此外,其炮彈體積小,質量輕,這樣可顯著提高武器系統的攜彈量,減少後勤負擔。
  • 電磁炮發射時為何那麼大煙?其實有2個原因,很多人都猜錯了!
    《變形金剛2》中的美軍電磁炮,現實中還沒到這麼華麗且具備實戰能力的地步這門還有很多試驗沒完成的樣炮才是美國電磁炮研製的真實水平不過,在電磁炮研製成功前,不少人對這種新式武器的看法很難樂觀起來。就拿美國人來說,在這方面的研製工作起步早,起點也高,進展卻並不很快。如果看看相應公開的照片,還可以看到電磁炮試驗裝置在發射彈丸時還有大量的火焰和煙霧。
  • [動圖]火花四濺:史上最強民間自製磁軌炮
    注意這個磁軌炮開火時威力巨大,觀眾一定要躲遠一點,不信看這隻豬:首先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磁軌炮,磁軌炮,也叫電磁軌道炮
  • 每秒2500米初速,32兆焦動能:艦炮專家助中國電磁炮反超美軍!
    近日,某官方網站公布了最新一屆光華工程科技獎候選人的名單,其中披露了不少國產先進武器的研發情況,其中國產最新的艦載電磁炮性能曝光,完全達到了和美國並駕齊驅的水平。相反,國產艦載電磁炮在多名專家的合力攻關上,已經實現對美國的反超。
  • 什麼樣的炮彈性能能超過飛彈?電磁軌道炮,難怪中美俄都大力研發
    電磁軌道炮,是炮彈的一種衍生品。我們都知道,炮彈的射程一般都比較近,只有幾十公裡左右,跟飛彈的遠距離攻擊比起來,炮彈只能攻打一些近距的目標。而且炮彈不具有精確的定位功能,所以它的精準度較飛彈低了許多,但為什麼還要研發炮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