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揚
從上山的起始地觸口往上看,阿里山在雲端中。大巴經過一個半小時左旋右轉的艱難行程,方才抵達主峰地域的開闊林地「神木」。在山路上看到了太多的檳榔林,竹林(竹身極高),海拔2450米的「神木」因巨樹蔽天空氣潮溼而更具蒼茫而神秘的原始森林況味。
這裡屬於阿里山制高點塔山範圍,因大面積的巨木群且有「姐池」、「妹池」和高山櫻花林等勝景,而成為了一個精彩的中心觀景地。 「神木」是一棵樹的名字(由此而成為地名),此刻這棵從周公攝政年走過來的大樹就在我們的眼前。 「神木」生命盛期身高52米,基幹腰圍23米,要十來個人才抱得攏。現在我們看到的這棵樹,業已少了當年風採,基幹部位仍然保留,上端的主幹不大完整,原因是自1956年起先後兩次遭遇雷擊,尤其是後一次雷災摧毀了這棵三千年壽樹。1997年,其三分之一的主幹被放倒,便成了今日我們看到的模樣。 「神木」前圍著許多人,大家都以驚奇的目光瞻看曾經的「全球第二樹」(第一樹在美洲,號稱「世界爺」)。主幹上端有幾株樹幹,抽出翠綠株葉。關於這一現象,有幾種說法,我覺得比較可信的是當年放倒主幹的時候,用特殊的手段在上面栽種了幾棵樹苗,以象徵「神木」生命的延續,巨樹自身其實已經走進歷史。
神木之地樹種以檜木為多,也有肖南、亞極、扁柏等等。離「周公檜」不遠的地方,有一棵神奇的「三代木」,外圍的第一代進入千歲之後漸次枯乾,卻在一息尚存的時候在樹心生出第二代。如今第二代也根老殼空,殘存的軀體中又有新的樹幹冒出,已經長到三米高,那分明是第三代了。由於此地多千年老樹,所以當地人已經在不遠處「物色」到了阿里山新的標誌性「神木」,此樹於東漢光武帝時面世,今年2300歲,身高43米,基幹腰圍13米,俗稱「光武木」。旅遊團的熊姓導遊是臺灣人,他說阿里山由18座山峰組成,範圍很大,相鄰的玉山更是高達3952米,這些山裡有多少古樹大樹,誰也說不清。他相信會有比老神木更大的樹,只是因為人跡罕至而沒有發現而已。
在神木的中心地帶,一條穿行於林中的鐵軌映入眼帘 ,那是火車的軌道。關於阿里山森林小火車,是早有所聞的,但這樣的鐵傢伙一直通到兩千多米的高山上,則並不在我的預想之中。順線望去,看到了路邊的一座小木屋 ,上面有「火車售票處」字樣。近處停著一個火車頭,除了鋼鐵的部分,身段是紅色的。
這條高山鐵路是日治時代的產物。日本1895年佔據臺灣,1903年便規劃築造這條森林鐵路。我想探險家齊藤音作在阿里山發現大片珍貴紅檜林的時候,其喜悅之心大抵是出於獵奇和新鮮,臺北日本總督府的政、經專家就不一樣了,他們獲訊後敏感地發現了一個潛力豐厚的資源。這條鐵路於1911年建成通車,其後的漫長歲月,沿線有多少珍貴木材和其他資源被運往日本?據說日本各地的神社、寺廟、高檔民居中,常有阿里山紅檜木的身影,即便在神木地區,我們也看到許多經歷了歲月的老樹殘樁。耐人尋味的是就在離老神木百步之遙的所在,遺留著一座灰黑色的石碑,上面幾個漢字記不清是什麼內容了,這是當年的日本人在這裡築造的。「宗主」們自知砍樹太多,從宗教的意義上感應到了對林木的不恭,因而立此慰林碑,以尋求摧殘者自我心靈的某種平衡。瞅著這個黑乎乎的物體,我覺得這其實也是一種自我嘲諷,日本人在樹木生命的面前倘若真有愧意,那麼他們對因強度勞動而死在大山裡的臺灣伐木工,築路工,又表示過什麼呢?對樹木的主人,對大山的主人,對這座島嶼的主人,表示過什麼呢?
當然阿里山確實是美麗的。峰嶺之美,森林之美,山地湖、池之美,日出、雲霧之美,難以言喻。筆者曾經登過廬山、泰山、峨眉、五臺、大別山,這些華夏名山以各自獨具個性的形象留在了我的記憶裡。阿里山高峰上集團式的巨樹直衝雲天,匯成極為壯觀的超時空生命畫面,其顯示的不僅是堅韌的宇宙生命偉力,還讓人滋生充滿悲歡故事的深長歷史感。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小夥壯如山呀」——看到了阿里山的姑娘,也看到了阿里山的小夥,他們現在忙著的是種茶賣茶,修路護林,或者在一些服務機構推介阿里山的好風景。山腰上的一家茶葉店裡,穿原住民服裝的賣茶姑娘為顧客斟了幾道不同的茶品後,便用靈巧的手撥弄電子計算機,算著臺幣和人民幣的比價,用不錯的普通話告訴顧客,如果臺幣不夠,付人民幣也可以。這位身材頎長臉部輪廓清晰的姑娘是阿里山鄉人,說那兒有許多制茶廠,這裡上下山路邊賣茶葉的都是前店,廠子在各個鄉裡頭。「珠露」和「龍珠」是負有盛名的阿里山好茶,我們自然要買一點了。
沒見到小火車上山來,原來去年山頭上的一棵老枯樹滾下來,恰好砸在行駛中的火車上,7噸半的大木頭啊,釀成五死幾十傷的大慘劇,鐵路只好停運。把森林小火車改為遊客觀光車,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事故可防也難防,是這條「世界第三高山鐵路」永遠的難題。倒是我們身處的險峻但有較高質量的盤山公路,顯得十分的繁忙而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