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件事情的興趣,是將這件事情堅持下去最重要的因素。如果不是自己喜歡的事情,即便是在一開始的時候做的很好,最後厭倦了,煩了,很容易就會將其拋棄;但是,如果是自己喜歡的事情,即便是一開始做得並不是那麼出色,也會好好堅持,想辦法去把這件事情做得更好。
2005年,在第31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循環賽中,中國少年柳智宇將德國天才舒爾茨打敗,最終奪冠。而今,15年過去了,舒爾茨已經斬獲了數學界的諾貝爾獎——菲爾茨獎,而柳智宇,卻選擇了青燈古佛。
柳智宇的爸爸是學校的物理老師,媽媽是工程師,從小,柳智宇就被 家裡面寄予了厚望。他的學習一直被家裡重視的,他們很注重對柳智宇的培養,在日常生活中,柳智宇基本上都是在學習,家裡給他準備了充足的學習資料。所以,柳智宇也幾乎不看電視,對人也是很有禮貌的,他就是我們所說的「別人家的孩子」。
柳智宇是有些孤僻的, 長時間的學習,使得他養成了安靜的性格,他和旁人的溝通是相當少的,一心都撲在學習上。在外人看來,柳智宇相當的優秀,但是,卻沒有人真正去了解他的內心。長期的學習,使得柳智宇有些喘不過氣來,但是,父母卻沒有發現這一點。
在2005年將德國的天才少年舒爾茨打敗後 ,大家便開始將柳智宇稱作是「數學天才」,後來 ,柳智宇也因此被保送到了北大。這一切看起來是十分的順利,人們似乎都可以見到柳智宇那閃著光的未來了,但是,柳智宇卻選擇了出家。
在大學期間,身邊沒有了父母的控制,柳智宇也開始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他喜歡文學,喜歡儒家思想,但是,最後卻對佛學情有獨鍾。後來,他加入了學校的禪學社,漸漸地,喜歡上了吃素食,還有靜靜地打坐。2007年開始,柳智宇就開始頻繁地參加各種活動,在參加了各種佛教的聚會活動後,柳智宇已經對佛學痴迷了。於是,在大學畢業後,雖說已經拿到了麻省理工的錄取通知書,但是柳智宇還是選擇了出家,從此不問紅塵事,長伴青燈古佛。
而當時那個輸了柳智宇的 德國天才舒爾茨,則是一直堅持著研究自己喜歡的數學。舒爾茨的父親也是物理學領域的佼佼者,他的母親也是計算機科學家,都是很優秀的人。但是,舒爾茨的父母只是培養孩子對數學的興趣,而不是在意最後的結果怎麼樣。在大學期間,憑藉著自己對數學的熱愛,舒爾茨提前將自己的學分修滿了,在24歲的時候,就已經博士畢業。
在德國,舒爾茨是最年輕的教授,後來,他一直在自己所熱愛的領域發光。在29之前, 就已經在國際的比賽中獲得了10項大獎,在2016年獲得了德國的「萊布尼茨獎」;在2018年,年僅31歲的舒爾茨便獲得了「菲爾茨獎」,菲爾茨獎被稱作是「數學界的諾貝爾獎」,可見舒爾茨在數學上的優秀。
對比兩人的遭遇,可能很多人會為柳智宇感到可惜,但是,對於他來說,這就是最大的快樂。
很多家長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時候,都會忽視孩子的心理,其實,科學的教育很重要,畢竟,孩子也不是學習的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