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47屆國際數學奧數比賽讓中德兩個奧數天才相遇,一個是正在讀高三的柳智宇,一個是幾何算術方向的第一人Peter Scholze。在比賽中柳智宇成功打敗了彼得·舒爾茨,摘取了桂冠,成為了當時轟動一時的數學天才,被滿天鋪地的新聞報導,然而兩個人的命運卻截然不同。
大學畢業後柳智宇出家當了和尚,人稱賢宇法師;彼得·舒爾茨獲得了數學界諾貝爾獎,成為了全球最具影響力之一的數學家,現任德國波恩大學教授,為什麼同是奧數天才,兩人的命運卻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這其中究竟發生了什麼?
柳智宇出生於湖北的一個普通家庭,從小孤僻內向的性格讓他善於思考,後來憑藉著優異的成績考入了華師一附中的理科實驗班,慢慢地開始展露出了他的數學天賦。2005年,正在讀高二的柳智宇在第31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循環賽為中國隊奪得一枚金牌,成為了數學新聞人物,2006年進入數學奧林匹克賽的國家隊,在打敗德國天才彼得·舒爾茨後,被保送北京大學數學系。
柳智宇在讀北大時,加入了「耕讀社」,這個社團與龍泉寺有說不清道不明的淵源,因為一手創辦這個社團的鄧文慶就在此剃度出家。後來柳智宇又曾對團員說最近自己有時會計較利益關係,無法做到真正無我忘我的人,想開辦討論班幫大家一起脫離「苦海」,於是這世界便少了一個數字天才,多了一個賢宇法師。
對於柳智宇當時的做法,老師和同學都認為柳智宇的境界遠在他們之上,已經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反觀敗給柳智宇的德國天才彼得·舒爾茨,柳智宇當時以逆天之舉的表現徵服了在座的選手和評審們,只有彼得·舒爾茨一人輸得不服氣,於是2007年他又參加了國際奧數比賽,這次競爭對手沒有柳智宇,他輕鬆地獲得了冠軍。自2004年到2007年,彼得·舒爾茨連續參加了4次,只有2006年是銀牌,其餘3次都是金牌,實力不可謂不強悍。
2018年8月1日,年僅30歲的彼得·舒爾茨在巴西裡約熱內盧舉行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獲得了數學領域最高榮譽——菲爾茲獎,這個獎項被譽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
彼得·舒爾茨一直被譽為數學界的神話,14歲自學大學水平的奧數,16歲研究費馬大定理證明,大學期間2個學期完成了碩士學科,將288頁的複雜數論證縮減至37頁,24歲成為波恩大學最高級別教授,30歲獲得數學界諾貝爾獎「菲爾茲獎」,低於獲得該獎項數學家的平均年齡有近10歲,成為了幾何算術方向第一人。
看了彼得·舒爾茨的履歷,被譽為天才也不為過,而作為打敗天才的「怪物」,柳智宇被稱為「少年高斯」,日後在數學界的成就絕不可估量,可是他卻做出了讓所有人都大跌眼鏡的決定——出家當和尚。為了反對兒子的決定,父母真的是心力交瘁,他的母親還為此大病一場。
對於柳智宇的做法,有很多不一樣的評價:
有人認為「這不是浪費教育資源嗎?上了這麼多年學一點社會責任感都沒有」;
有人認為「他所有的思考都是深入到最終極的問題,已經達到脫離的俗人的境界,而且追求思想的覺悟,是中華民族文人的一項傳統,所以能夠理解」;
亦有人認為「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權力,人各有志,我們憑什麼判斷別人孰是孰非?」。
不知道你們是怎麼看待柳智宇的做法呢?歡迎評論留言。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