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婦女被人工合成血液救活 屬世界首例

2021-01-17 環球網

國際在線專稿: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澳大利亞新聞網5月5日綜合消息,澳大利亞一名婦女出車禍後失血過多生命垂危,被醫生用人工合成血液成功救活,屬世界首例。

2010年10月,33歲的澳大利亞婦女塔馬拉·科克利發生嚴重車禍,頭骨、肋骨、肘部多處骨折,心肺功能衰竭,脾臟破裂,失血過多,生命垂危。在被送往墨爾本的阿爾弗雷德醫院後,醫護人員發現科克利是一名「耶和華見證人」的信仰者,這一信仰使得她不能接受輸血。當時醫生斷定,科克利活不過24小時。

就在這時,該院外傷醫生馬克·菲茨傑拉德忽然想到使用血液替代品——HBOC-2-1(血紅蛋白氧載體),這是一種利用牛的血漿人工合成的血液替代品,由美國軍方研製而成的。菲茨傑拉德醫生說:「我們想到使用血液替代品,但只有美國才有,而且只有10個單位。在取得聯繫後,美國方面把10個單位的產品都給了我們。」在輸入了替代血液後,科克利的血紅蛋白逐漸上升,她漸漸甦醒,如今已經恢復了健康。

據介紹,菲茨傑拉德醫生曾參與了美國的人工合成血液研製,因此對這種產品非常熟悉。他表示,採用人工合成血液救治患者,對於世界性的血液短缺有重要啟示。據悉,這種替代血液不需要血型的匹配,不需要冷藏,在常溫狀態下可以保持3年之久。對於缺乏足夠血源的偏遠地區而言,這可能是挽救失血患者生命的最佳選擇。

責任編輯:齊瀟涵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成功創建世界首例人工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中新社上海8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繼2010年美國科學家創建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之後,中國科學家又讓「人造生命」獲得重大突破——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條染色體的真核細胞。這一合成生物學領域具有裡程碑意義的科研成果,北京時間8月2日獲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
  • 血液透析新通道 航空總醫院完成首例人工血管移植物內瘻術
    點擊查看 近日,航空總醫院腎內科血管通路團隊成功完成了醫院首例人工血管移植物內瘻手術。  郜同心主治醫生手術中據腎內科通路組長郜同心主治醫師介紹,患者張女士,今年55歲,在航空總醫院行血液透析治療已6年。
  • 人工肝+血液濾過 陝西首例集成血液淨化技術成功實施
    近日,西安市胸科醫院重症醫學科為一例亞急性血行播散性肺結核患者實施了集成血液淨化技術。據了解,此項技術成功實施在陝西省尚屬首例。考慮到患者病情緊急,為儘快搶救患者生命,經專家團隊討論決定,立即為患者行床旁持續血液淨化治療,即人工肝+血液濾過。7月19日,郭玉琪主任和團隊為患者實施了人工肝+血液濾過治療。手術過程中使用兩臺血液淨化儀實施串聯,一臺進行血液濾過,將患者體內多餘水分及中小分子毒素濾除,後再經過第二臺血液淨化儀進行血漿分離後,進行血漿膽紅素吸附+血漿灌流,降低患者體內膽紅素水平和抗原抗體複合物。
  • 人工再造生命體?華大基因等成功合成染色體
    據人民日報3月10日消息,在合成染色體的過程中,他們還突破了生物合成方面的多項關鍵核心技術,比如:突破合成型基因組導致細胞失活的難題,設計構建染色體成環疾病模型,開發長染色體分級組裝策略,證明人工設計合成的基因組具有可增加、可刪減的靈活性,等等。這些技術將幫助在全世界的生命科學研究和相關實際應用中大顯身手,其價值不可估量。
  • 江西省人民醫院舉行首例血液淨化護理遠程查房
    6月10日下午15時,在江西省人民醫院遠程會診中心,江西省人民醫院與永豐縣中醫院血液淨化醫護團隊首次在空中相會,雙方共計40餘名醫護人員在線,籌備已久的一場遠程護理查房「首秀」即將開始。這是我院血液淨化室首次專門就基層醫院提出的臨床護理問題開展遠程查房,話題圍繞著一名人工血管維持性透析患者的血管護理展開。
  • 世界首例人工繁殖南跳巖企鵝在日本誕生
    新華網北京6月24日電 據日媒報導,日本大阪府大阪市港區的水族館成功實現世界首例南跳巖企鵝的人工繁殖。研究機構通過DNA鑑定表示,本月上旬孵化的三隻企鵝中,有一隻是通過人工授精誕生的。據報導,該水族館於2011年4月開始進行人工繁殖實驗。
  • 我國科學家成功創建世界首例人工單染色體真核細胞
    央視網消息:2010年,美國科學家創建了世界上首個「人造生命」——原核生物支原體,引發世界關注。時隔八年,中國科學院研究團隊與國內多家單位合作,在國際上首次人工創建了單染色體的真核細胞,取得了合成生物學領域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
  • 打通生命線:國內首例下肢即穿式人工血管內瘻建立
    今天在長沙舉行的「2016年中國海峽醫生集團聯盟、海峽血液透析血管通路腔內治療高峰論壇暨湖南省血管通路學組年會」上,發布了國內首例下肢即穿式人工血管內瘻建立手術成功實施,標誌著湖南血管通路建設邁入國際化水平。
  • 日本成功研發小型人工肺 建立小型的人工血液循環系統
    日本成功研發小型人工肺 建立小型的人工血液循環系統 2020年4月16日 HuangJiang來源:網際網路 繁體
  • 莆田市開展首例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成形術
    東南網莆田12月22日訊(通訊員 薛秉瑋 陳建飛)日前,莆田學院附屬醫院腎內科陳洪副主任醫師帶領的血管通路團隊成功實施了莆田市首例針對血液透析患者的人工血管成形術。該手術的成功實施,為莆田市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治療開啟了新的篇章。
  • 澳在人工腎臟培育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原標題:澳在人工腎臟培育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新華網墨爾本10月8日電(記者宋聃 徐儼儼)澳大利亞科學家8日宣布,他們成功地在實驗室培養皿中培育出全球目前「最接近實物的」人工腎臟。這一突破有望為腎衰竭患者們帶來希望。
  • 快來看看港珠澳大橋的人工島,驚豔世界、無與倫比!
    2017年6月5日,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北車道鋼封門拆除完成,標誌著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實現了單向貫通。由於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已於2016年9月27日貫通了,因此從整個大橋看,北車道已基本貫通。待本月底,海底隧道南車道的鋼封門拆除後,港珠澳大橋就全面貫通了。此前,超級建築給大家介紹過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梁建設、沉管隧道建設以及最終接頭施工的有關情況。
  • 人工血液有望未來十年內被用於拯救創傷患者
    不過,科學家們有望在未來10年內藉助人工血液及時拯救更多創傷患者的性命。科學家們希望,人工血液能夠凍幹,並以粉末狀儲存,從而方便戰場上的護理人員和軍醫使用。該項技術突破的核心在於模擬紅血細胞的微小合成細胞。紅血細胞會捕捉氧,然後在身體內流動時緩慢釋放氧。該類人工細胞的開發者是華盛頓大學團隊,它會將氧帶到體內組織,已經被證明適用於動物。
  • 港府: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屬內地司法管轄範圍
    聲明表示:港珠澳大橋建設及開通並沒有改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21號》所訂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界線及範圍;亦沒有改變香港及內地就港珠澳大橋的司法管轄權的劃分。聲明還提到,珠海市公安局於十二月九日在廣東省公安廳網頁公布,珠海市公安機關於十二月十日至二十二日期間,在大橋東人工島設立安全檢查站。
  • 加入水就能注射:人工血液未來十年內或用於救命
    不過,科學家們有望在未來10年內藉助人工血液及時拯救更多創傷患者的性命。科學家們希望,人工血液能夠凍幹,並以粉末狀儲存,從而方便戰場上的護理人員和軍醫使用。該項技術突破的核心在於模擬紅血細胞的微小合成細胞。紅血細胞會捕捉氧,然後在身體內流動時緩慢釋放氧。該類人工細胞的開發者是華盛頓大學團隊,它會將氧帶到體內組織,已經被證明適用於動物。
  • 人工血液的誕生將為醫學界帶來福音
    研究人員已經製造出了一種人工紅細胞,能有效地獲取肺部的氧氣,並將其輸送給全身各個組織。這種人造血液可以凍幹,更方便醫生和醫護人員解決不時之需,高級研究員Allan Doctor博士說。 他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一個至關重要的保健專家。「這是一種看起來像辣椒粉的乾粉,」 Doctor說。
  • 蘇州科技城醫院完成首例即穿型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手術
    蘇州科技城醫院完成首例即穿型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手術 2019-03-31 18: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齊魯醫院血液透析團隊成功完成即穿型人工血管安裝
    6月2日,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血液透析團隊成功完成該院首例即穿型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成形術,這項技術的開展,標誌著該院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技術邁上新的臺階。患者2年前罹患腎臟病,後病情逐漸加重達透析標準,目前已以股靜脈置管作為臨時通路開始透析治療。
  • 港珠澳大橋創下多項第一 「兩島一隧」鑄就世界工程奇蹟
    從2011年5月15日到2011年12月7日,120個鋼圓筒一步一步在風浪不息的伶仃洋上,圈出了兩座島,從設計到施工,這樣的建島方式在全球尚屬首例。這並不是港珠澳大橋島隧建設上唯一的世界第一;為了建設海底隧道,施工方建設了全球首例深埋沉管隧道;為了對接34個隧道結構,數萬噸沉管在13米至44米不等的水深處進行無人對接,誤差控制在2釐米內,被喻為「海底穿針」。
  • 中國科學家合成全球首例單染色體酵母菌株
    新華社倫敦8月1日電(記者張家偉)中國研究團隊日前合成出全球首例只有1條染色體的「簡版」酵母菌株,而不是這種菌株常見的16條染色體。這一研究揭示了染色體結構與細胞功能的新關係,或有助於基因組缺陷疾病的治療。  研究成果1日在線發表於英國《自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