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血液的誕生將為醫學界帶來福音

2020-12-03 生物谷

人工血液作為粉末存儲有一天將徹底改變急診醫學,為創傷的受害者提供更好的生存機會。

研究人員已經製造出了一種人工紅細胞,能有效地獲取肺部的氧氣,並將其輸送給全身各個組織。

這種人造血液可以凍幹,更方便醫生和醫護人員解決不時之需,高級研究員Allan Doctor博士說。 他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一個至關重要的保健專家。

「這是一種看起來像辣椒粉的乾粉,」 Doctor說。「它可以在一個醫生可攜帶的IV塑膠袋、救護車或一個背包內存儲一年或更長時間。 當他們需要使用的時候, 用無菌水衝洗袋子,混合,並在現場就可隨時準備注入。」

人造血細胞,大約為正常紅細胞大小的五十分之一 , 是由合成聚合物包裹的純化人類血紅蛋白製造, Doctor說。血紅蛋白是血紅細胞內的組分,攜帶氧氣到達全身。

據估計,多達70%的戰場上死亡是由於失血引起的衝擊而非危及生命的重要器官受傷, Doctor說。此外, 在美國每年創傷死亡的人數中大約有20000人是由於到達處理中心之前失血導致的。

尋找一個人造血液代用品已經進行了80多年, 但是最接近之前的嘗試在兩個主要方面已經失敗, Doctor說。

早期版本的人工血液可以捕獲肺中的氧氣,但之後不能有效地釋放氧氣到組織和器官中,他說。

「裸」血紅蛋白和一氧化氮之間也有一個意想不到的反應,一氧化氮是由血管內皮釋放的一種物質,使血管舒張和開放, Doctor說。

「血紅蛋白消耗這些分子,導致血管收縮,」 Doctor說。「當他們試圖把裸血紅蛋白放置入血液中時,導致了心臟病和中風。」

合成聚合物包裹的最新人造血細胞似乎解決了這兩個問題, Doctor解釋說。 塗層是由該研究的首席研究員, 伊利諾伊大學生物工程助理教授Dipanjan Pan研發的。

當血液穿過身體時聚合物表面對血液pH值產生化學反應,Doctor說。 當血液pH值較高時它捕獲氧氣, 當血液pH值較低它又釋放氧氣。

「肺部血液pH值高, 組織內較低, 在沒有足夠氧氣的組織內甚至更低,」 Doctor說。「通過將氧親和力與血液pH值相關聯,我們模仿正常紅細胞的行為。」

聚合物塗層也可以防止血紅蛋白與血液中一氧化氮的反應,從而防止危險的收縮血管,他補充說。

還有一個好處,因為聚合物塗層是「免疫沉默的」,人造血液可用於任何人,不管血型如何, Doctor說。

實驗室對小鼠和大鼠進行的測試證明,人工紅細胞可以有效地提供氧氣給需要的組織,研究人員報導。

「我們用血液代用品替代了70%的血容量,」 Doctor說。「這些小鼠區別於接受另一些小鼠輸血的小鼠。」

除了緊急場合,人造血液還可以用來幫助保持捐贈器官在到達接受者過程中活著,以及補充醫院心臟搭橋等複雜手術期間的常規血液供應,他建議。

然而,人造紅細胞永遠不會完全取代真實的紅細胞, Doctor說。

一方面,它們不能像正常紅細胞一樣持續留在血液中。

「一個正常的紅細胞循環周期大約是120天。 現在這個紅細胞,我們設計的循環時間大約是三分之一天到半天,」 Doctor說。 「我們可以操作,讓它們循環好幾天,但我嚴重懷疑我們能不能使它們達到正常紅細胞的循環時間。」

這些人工紅細胞設計的也只能運輸氧氣, 並沒有正常紅細胞所提供的其他很多功能。

其他功能包括對組織的抗氧化性保護,調節血液流動,幫助免疫反應,幫助形成血凝塊和痂, Doctor和威斯康辛州血液研究所血液中心高級調查員Alan Mast說道。

「我更多的把這些看做人工氧載體,因為它們與正常紅血細胞不一樣,「過去的美國血液學會主席Mast說。 他沒有參與這項新研究。 「紅細胞可以做很多其他生理性的事情。」

儘管如此, Mast說這些人造細胞的發展還是「令人興奮的」。

「這可以為受傷的士兵買來時間,直到他們能被送去醫院,「Mast說。「在沒有現成的血產品的農村地區或創傷性事件發生的地方這一產品也可能是有用的。」

不要指望它可以在任何地方都能很快獲得, Doctor警告說。在推向人類測試之前它仍然需要在兔子和猴子身上測試。 在動物身上的研究結果常常無法在人類身上產生類似的結果。

「那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道路,可能需要10年時間我們才能確定它是否會在人身上起作用,」 Doctor說。

這項研究的發現將於星期六在美國血液學會的年度會議上展示出來。在發表於同行評審的雜誌上之前,這些研究結果通常被視為初步研究結果。(生物谷Bioon.com)

相關會議推薦

2017第三方檢驗實驗室發展論壇

會議時間:2017.03.30-2017.03.31     會議地點:上海

會議詳情: http://www.bioon.com/z/2017cl/

相關焦點

  • 人工耳蝸,一個醫學界的奇蹟
    以前,他們也許永遠不能夠完整感受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的,但是,因為人工耳蝸的誕生,這個世界上從此多了一些幸福的生命,少了一些孤獨的患者。那麼,人工耳蝸到底是什麼呢?人工耳蝸是一種電子裝置,由體外言語處理器將聲音轉換為一定編碼形式的電信號,通過植入體內的電極系統直接興奮聽神經來恢復或重建聾人的聽覺功能。
  • 海慈醫療集團血液透析團隊成功完成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術
    半島記者 齊娟8月20日,海慈醫療集團血液透析團隊成功為一名難以建立自體動靜脈內瘻的尿毒症患者實施了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術,打通了患者的生命通道。開展人造血管內瘻術,標誌著我院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技術邁上新的臺階。患者葉女士患有糖尿病十多年,四年前進入尿毒症期,進行血液透析治療至今。
  • 齊魯醫院血液透析團隊成功完成即穿型人工血管安裝
    6月2日,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血液透析團隊成功完成該院首例即穿型人工血管動靜脈內瘻成形術,這項技術的開展,標誌著該院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技術邁上新的臺階。患者2年前罹患腎臟病,後病情逐漸加重達透析標準,目前已以股靜脈置管作為臨時通路開始透析治療。
  • 派特CT(PET-CT)落戶上饒五院為患者帶來福音
    為周邊地區群眾的健康事業帶來了福音。如今,8個多月過去了,派特CT的應用情況如何呢?帶著這份關注我們採訪了上饒市第五人民醫院派特CT中心主任段早輝教授。  段早輝教授告訴我們,由於宣傳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許多人目前都還不知道上饒五院有了派特CT這個設備。有的人即便知道了也不甚了解,所以,從業務量來看,人數不算多,每個月大概有一百多例,累計還不到一千。
  • 「人工精子」可信性在法遭質疑 研究成果或將產生23億歐元效益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法國裡昂一家生物科技公司日前宣布一項「新技術」:在實驗室環境下培育出「完全成熟」的精子細胞,為全球無數不育男性帶來福音。英國《獨立報》稱,這一消息在醫學界引起轟動,但不少西方媒體對新成果態度謹慎,稱這一重大「醫學突破」仍需驗證。
  • 人工血管將帶來什麼
    &nbsp&nbsp&nbsp&nbsp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餘瑾毅通訊員何葉&nbsp&nbsp&nbsp&nbsp歐陽晨曦曾是武漢協和醫院原血管外科醫生,在德國留學時參與過部分人工血管研究。
  • 新興技術、數字解決方案將為水行業帶來增長福音
    水管理公司利用數位技術的潛力,將大大提高水處理廠的效率、盈利能力和恢復能力。通過將業務數位化運營,水管理公司可以從實時數據和分析能力中獲取見解,預測結果或危機,以便在關鍵問題升級之前及時進行幹預。馬來西亞Air Selangor公司是馬來西亞最大的水運營商。作為其數位化轉型的一部分,該公司已開始將其業務數位化,目的是成為未來的數字水務公司。
  • 人造血液成功誕生!不受任何血型限制!
    目前,這種人造血液已經在實驗兔身上實驗成功。其被用於10隻處於大出血狀態的實驗兔身上,結果是:6隻實驗兔因此獲救,在其體內產生了與其本身血液相同的效果,完全沒有引發血液凝固等副作用。是的,你沒有看錯,人造血液真的來了!今後,人們可以無需獻血,就能生產出以假亂真的新鮮血液。
  • 幹細胞療法:3大臨床應用領域,為醫學界帶來顛覆性改變
    幹細胞有望實現創傷和病理組織的修復、解決各種疑難雜症,為醫學界帶來顛覆性改變。人類關於幹細胞的臨床研究起源於成體幹細胞,最早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與胚胎幹細胞相比,成體幹細胞因獲取容易、致瘤風險低和倫理學爭議少。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現階段國內外均重視幹細胞的臨床應用研究,形成幹細胞療法、組織工程和定向誘導3大臨床應用領域。
  • 3D列印,給眾多需要器官的患者福音!不要放棄!
    3D列印心臟3D列印心臟就是其中一種,全球每年都有幾千萬人忍受因心臟病帶來的痛苦。但是現在一個好消息來了,瑞士的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學院,成功研發出世界上首款3D列印的心臟,該心臟採用矽膠材料。其內部結構和外形跟真正的心臟基本相同,這款心臟重達390克體積679立方釐米,內部有左右心室,但是心室之間不是瓣膜,而是完全密閉的腔室,在外部泵作用下膨脹和收縮,驅動血液穿過心室泵像全身。為了模擬心臟,使用的液體也是跟人體血液粘度相同。
  • 奇點臨近:福音還是噩耗——人工智慧可能帶來的最大挑戰
    那時再說「機器人」或者「人工」或「人造」,也都可能不合適了。我們將不再擁有命名權而是可能被命名,甚至名實俱無。比較極端的兩種反應,一種是高度樂觀,甚至覺得人類將進入一個無比美好的新紀元,人工智慧將為全民共享,甚至為滿足人們的所有欲望提供充裕的物質基礎。還有一種反應則是非常悲觀,覺得人類的毀滅甚至就是在近期的毀滅將不可避免,末世將要來臨。而這兩極也可能相通,一些人甚至可能認為即便人類轉型成矽基生物也是好事,那將為人的「物質體」乃至極樂和永生、為「新的物種」開闢道路。
  • 人類皮膚類器官問世,或為脫髮者帶來福音
    人類皮膚類器官問世,或為脫髮者帶來福音 2020-06-12 04: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最新4代人工腎的科研進展,尿毒症的傳統治療將被顛覆!
    目前,納米科技、3D列印技術、生物醫學技術、人工智慧技術大行其道,備受追捧,而這些新技術與患者們最關心的人工腎的結合,醫學界更是翹首以盼。更高科技的人工腎,預測主要有以下四代:第一代:可穿戴人工腎這種可穿戴人工腎實際上還屬於透析機的濃縮精華版,同時利用透析液回收技術,使得患者可以隨身攜帶,不用成天待在透析室。
  • Nature:幹細胞給血液疾病治療帶來新福音
    2014年8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來,從科學家們揭開幹細胞一代神秘的面紗後,一種治癒各種血液疾病和免疫疾病的方法即近在眼前。研究人員發表在《自然》雜誌上一篇論文表明,他們首次明確了體內引發造血幹細胞的生產機制,發現在骨髓和臍帶血內造血幹細胞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們可以補充人體的血液細胞的供應。一些白血病患者已經成功地使用造血幹細胞進行了移植治療,醫學專家認為造血幹細胞有可能有更廣泛的應用。首席研究員Peter Currie教授解釋說,理解造血幹細胞如何自我更新進行血液細胞補充是幹細胞生物學的核心理論。
  • 維護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線
    隨著經濟發展,醫療保障的普及,終末期腎臟病患者得以依賴血液淨化長期存活。然而,如果血管通路出現併發症,這不但會影響透析效果,嚴重時甚至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如何建立一個功能良好的血管通路、維護和處理併發症是目前腎內科醫師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介入技術是K/DOQI指南推薦的血管通路併發症的診治方法。該方法安全,簡便,有效,比手術更具有優勢。
  • 日本明年或將發射衛星 為人類帶來人工流星雨
    當流星雨來臨時,千百顆流星划過夜空,如同綻放的煙火,帶來轉瞬即逝的美麗。流星雨作為一種可遇而不可求的天文現象,廣受天文愛好者追捧。但有沒有想過,有一天人類可以人為的製造一場流星雨呢。這顆衛星計劃於明年1月17日發射,將為人類首次帶來人工流星雨。據日本共同社等媒體報導,這顆衛星由日本太空創業公司ALE研發,長寬分別為60釐米,高約80釐米,重約68千克。衛星進入預定軌道後可按指令釋放出直徑約1釐米的特殊顆粒物,它們在進入地球大氣層時燃燒,可形成流星雨效果,有助於人們研究自然界隕石和流星的機制等。
  • 每日電訊報:人工心臟為病患延長五年壽命
    參考消息網12月23日報導 外媒稱,一顆人工心臟首次移植成功,將為病人提供五年額外壽命。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12月21日報導,這個在巴黎喬治·蓬皮杜醫院移植給病人的人工心臟靠表式電池提供動力,而電池可置於體外。它還利用一系列「生物材料」來降低人體出現排斥的可能性。
  • 血源緊張 中國人工血液替代產品市場潛力巨大
    血源緊張 中國人工血液替代產品市場潛力巨大
  • 神奇:仿生眼問世,給盲人帶來了福音。重磅:超越人眼睛不是夢!
    所謂仿生眼,實際上就是打造一個視網膜假體,通過一系列光電信號轉化,將信號傳遞給視神經,並傳導入大腦。隨後,這些信號會被解析為圖像,仿生眼就能成功「看」到了。據介紹,這款仿生眼的功能和真人的眼鏡功能十分的相似,而且今後可能會在醫療或者AI機器人的領域上有一定的幫助。
  • 【科技趨勢】中國「人工血液」獲突破
    中國利用幹細胞技術製備「人工血液」獲重大突破。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野戰輸血研究所、全軍幹細胞與再生醫學重點實驗室裴雪濤團隊歷經10年集智攻關,建立了「人工血液」製備工藝,並通過幹細胞技術,成功製備出「人工紅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