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充電解決方案的下一個問題:磁感應還是磁共振?

2021-01-19 一鳴網

一鳴網特別報導(Johnny):對於共享充電在共享經濟領域的火熱,一鳴網所持的一個基本觀點為:充電的確是一個需求存在,但關於充電寶能否成為解決這個需求的產品,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這個問號主要基於無線充電技術的崛起和成熟。


在前幾周,一鳴網發表了一篇關於採用一種基於Qi標準的磁感應技術來提供無線充電服務的項目,主要面向B端的餐飲商家。這種模式的好處在於消費場景強烈,而且固定在臺面佔用空間較小,最主要的是安全便利使得其很容易成為餐飲品牌向消費者提供的一種附加服務。目前他們已經取得了麥當勞等餐飲品牌的合作資質,下一步計劃在全國鋪設40萬臺左右的充電設備。


基於Qi標準磁感應無線充電配置場景


當然也有必要來普及一下關於無線充電的技術標準。當前市場中主流的無線充電技術有三種:電磁感應、無線電波和共振作用;主流的無線充電標準有四種:Qi標準、A4WP(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標準、PMA(Power Matters Alliance)標準、iNPOFi技術。(備註:在CES2015大會上,A4WP與PMA兩大陣營宣布合併為AirFuel)


而A4WP與Qi的「電磁感應技術」有所區別,但這兩種技術各有千秋。前者傳輸效率可能較低,但可以實現稍遠距離的無線充電。後者需要近距離接觸,例如將手機放在一個底座上,不用接線就可以通過感應充電,但這樣充電效率較高。另外一個比較明顯的區別是基於磁感應技術的產品成本較低,而目前直接適配A4WP標準的終端設備還不存在,需要提供支持配件方可使用充電服務。


因此關於無線充電解決方案提供商們面臨的一個問題便是兩種技術的選擇。一鳴網以此為出發點採訪了行業的另外一家企業——微鵝科技。微鵝科技是國內第二代無線充電技術領域的極具名氣的公司(產品是參考國際無線充電聯盟A4WP的Rezence標準),其獨立研發的Wi-Po磁共振無線充電技術,現已獲得三十多項核心專利。微鵝科技採用的第二代高頻磁共振無線充電技術,使得充電距離達到了50mm,有效充電面積也提高了25倍,可實現一對多充電,且產品已通過FCC認證。


基於磁共振技術的微鵝科技的無線充電解決方案的商家配置場景


CEO餘峰為我們解答了關於主流技術的選擇疑惑,他表示:無線充電解決方案主要基於兩個應用領域:小功率(幾十瓦)的消費應用場景和大功率的工業應用場景(例如電動汽車)。針對微鵝來講,其主要是基於消費類的電子產品選擇和磁感應技術的不自由的考量(Qi標準的磁感應技術充電距離只有5mm,充電面積也很小,只能採取一對一的充電方式),所以選擇了磁共振技術來切入。至於未來的終端設備到底會支持磁感應技術多一些還是支持磁共振技術多一些,是建立在技術的成熟度和消費者的使用體驗這些依據之上。


微鵝科技CEO——餘峰


對於目前市面上並沒有直接支持磁共振技術的終端設備的問題,餘峰則否認了會成為微鵝科技拓展產品的阻礙一說:「任何一個技術都會經歷從產生到逐漸成熟的過程,微鵝便是處在這樣的過程裡。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微鵝是一個開拓者的角色。而且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微鵝並不是在搶奪當前的存量市場(以Qi為標準的磁感應技術),雖然磁感應技術存在已久,但市場佔有率並不高,因此大家是站在同一個市場面前,而這個市場是全新的。」


微鵝科技的產品構成


值得一提的是,無線充電技術被業界公認會成為未來充電技術的發展方向,對於當前火熱的共享充電項目,微鵝科技CEO餘峰也向我們發表了看法,他們剛剛與致力於共享充電的來電科技達成了戰略合作。餘峰表示:「充電還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需求,共享充電寶在這個需求的解決上有它的用武之地。無線充電和充電寶最後要達到的目標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滿足用戶的充電需求,但二者的技術實踐路線區別很大。在小場景共享充電方面,使用充電寶對消費者和商家來說接受程度都比較低,因為充電寶技術含量較低,且需要充電;但是使用無線充電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除了在科技感和體驗上更好意外,它科技實現與場景的完美融合。除了與來電合作,我們現在也在招募城市合伙人為大家的出行充電一起努力。」


目前微鵝科技的商業模式主要是面向B端來輸送產品和技術,對於在未來會不會直接將產品推向C端的考慮,餘峰表示:「微鵝科技還是一家以技術驅動的公司,我們清楚自己擅長做的事情,不能因為C端的利潤營收高就切入我們不擅長的領域。事實上,這也是我們在過去幾年的發展過程中,得到的經驗和教訓。」


一鳴網文章同步平臺

艾瑞丨百度百家丨藍鯨TMT

微博丨界面丨UC號丨品途網

網易媒體開放平臺丨搜狐公眾平臺|艾瑞網


相關閱讀

阿里巴巴王堅|方洪波|王健林|復旦高材生鄭文丞|紛享銷客

竇贏|李瀟|消費升級|經濟學大咖朱天|楊燦海,一起動麼

小米雷軍|紅杉資本沈南鵬|省心寶劉毅|樓事浪潮裡的逆行者|

直播第二春|淘票票的夢想|蔡鴻亮KO高薪體制|90後創業宣告死亡

職業經理人創業維艱|豆瓣時間背後|小豬短租融資困境

影遊聯動如何破除「快消品」魔咒|內容創業真相




報導|創業蜂巢|MR學院|Who說|研究

用多元化的方式探索TMT行業發展趨勢|讓發生的發聲

一年7000餘篇新聞報導,全平臺數億閱讀,百萬訂閱用戶,平臺、大數據、視頻、互動,我們將以更專業的態度,更多元化的方式致力TMT產業研究,趨勢判斷,打造第一乾貨內容分享平臺。






相關焦點

  • 磁感應或磁共振,哪個更適合於無線充電?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45521.htm  無線電源技術領域近期的活動引起了一些思考,採用什麼樣的解決方案才是理想的?對於消費類市場,磁感應(Magnetic Induction,簡稱 MI)或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t,簡稱 MR)都是備選方案。
  • 解讀磁感應與磁共振 無線市場的主導技術
    消費者對電池供電可攜式電子設備的需求,以及極不方便的不斷進行充電等因素促使該技術的應用高速增長。具有無線充電功能的可攜式設備發展非常迅猛,隨著這種趨勢的繼續,無線充電將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種可攜式設備使用習慣。   考慮到開發標準、小型化解決方案和低成本等因素,磁感應(MI)和磁共振(MR)是消費類市場上的兩種主要無線充電傳送技術。
  • 無線充電黑科技:磁共振技術
    繼共享單車後,共享充電寶成為又一個備受資本追捧的「風口」。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院數字所的無線充電創新團隊,他們正研發一種高效率的無線充電「黑科技」,這支團隊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終身教授,IEEE Fellow王曉東帶領,核心成員有六名博士,均有研究無線通信和電子電路的背景。團隊依託深圳先進院數字所,專注於磁共振針對小功率應用場景的技術研發、產品定製。
  • 科學範|無線充電之路
    Qi標準與AirFuel Inductive標準相似程度很高,均使用磁感應技術,兼容性比較高;而AirFuel Resonant則與前兩者完全不同,使用的是磁共振技術。因此我們不需要把WPC和AFA完全對立,因為無論充電器還是接收器在選擇標準的時候,最先考慮的可能是使用磁感應還是磁共振技術。無線充電技術分類無線充電方式主要分為非放射性和放射性兩大類型。
  • 強化FOD/LOD技術,半導體廠商猛攻磁共振無線充電
    高通歐洲區資深行銷總監Joe Barrett表示,為消弭終端消費者使用磁共振無線充電產品的安全疑慮,該公司已研發出獨家的FOD和LOD技術,並搭載於旗下的無線充電技術方案,其包含無線充電技術及參考設計。
  • 科學範|無線充電之路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Qi標準與AirFuel Inductive標準相似程度很高,均使用磁感應技術,兼容性比較高;而AirFuel Resonant則與前兩者完全不同,使用的是磁共振技術。因此我們不需要把WPC和AFA完全對立,因為無論充電器還是接收器在選擇標準的時候,最先考慮的可能是使用磁感應還是磁共振技術。無線充電技術分類無線充電方式主要分為非放射性和放射性兩大類型。
  • 無線充電各種原理方案的比較 無線充電的技術瓶頸
    我們通常認為電和磁是相關聯的,所以在論及無線充電的原理問題上,大多還是基於電磁感應現象或者由此而衍生出來的。新名稱標誌著兩大集團將努力攜手共進,儘快將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的無線充電解決方案標準進行統一,共同與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 (WPC)的Qi無線充電標準相競爭。
  • 首部國標出爐 無線充電前景無限
    ■標準解決實際難題  「剛買了國內造車新勢力的電動汽車,但是發現很多地方各個品牌的充電樁大多不通用,在城區的充電站充電,時常要排隊。」電動汽車用戶陳先生向記者表示。的確,近年來,我國電動汽車在政策、資金、市場推動下,湧現了眾多品牌。但是,令許多電動汽車用戶苦惱的「充電焦慮」中,除了城區的充電排隊現象司空見慣之外,最大的問題是不同品牌之間的充電樁大多不通用。
  • 無線充電原理分析
    在那之後又有無數嘗試和發展,我們就看幾個:2009年1月,WiPower公司制定磁共振標準「A4WP」,支持高達50W的功率傳輸,距離可達5釐米,功率傳輸頻率為6.78 MHz。2010年7月,無線電力聯盟(WPC)制定磁感應標準「Qi」。
  • 高通Halo無線充電系統設計原理解析(高通Halo無線充電工作原理)
    Halo就是高通在本次Formula E比賽中推出的車用無線充電系統,它的原理就是利用磁共振效應來對電動或混動車輛的動力電池組進行非接觸式充電。這個充電過程無需使用傳統的電纜即可進行,在需要充電時,車主僅需要將車輛停放在Halo的充電板上方即可,因此更加方便、省力。
  • iphone8無線充電原理詳解
    什麼是iphone8無線充電   蘋果一直以來都是整個IT圈「技術風向標」,那麼這一次iPhone8/X新增的無線功能是不是真有那麼好用,有無存在問題?   iPhone8/X採用的是Qi(Chee)無線充電標準,另外還有兩個主流無線充電標準:Power Matters Alliance(PMA)和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A4WP)。   其中Qi由首個無線充電的行業標準組織WPC推出,PMA和A4MP經過合併歸屬於新的AirFuel聯盟。
  • 具備這四個特徵,才有資格稱為下一代無線充電技術
    因此市場迫切需要「下一代無線充電技術」來實現無線充電技術「實現無線化、移動化的能源自由接入」的初衷。可見,技術的發展還需要一定的周期,當下的無線充電還面臨許多的技術壁壘。ueVednc三類無線充電技術對比現有的無線充電技術,雖然充電可以充,但還是存在缺陷。
  • 羅姆推出Qi車載無線充電解決方案
    全球知名半導體製造商羅姆(總部位於日本京都)推出支持近距離無線通信NFC*1的車載無線充電解決方案。本解決方案由羅姆開發中的車載級(滿足AEC-Q100標準*2) 無線充電控制IC「BD57121MUF-M」(發射端)、意法半導體(以下簡稱「ST」)NFC讀取器IC「ST25R3914」以及控制用8位微控制器「STM8A系列」構成。
  • 從接收端到發射端來剖析無線充電晶片產業
    產業鏈逐漸成熟分工明確,線圈方案成主流: 無線充電包括發射端還是接收端,產業鏈主要包括方案設計、電源晶片、磁性材料、傳輸線圈、模組製造等幾個環節。方案設計環節通常由終端廠商提需求,方案廠做設計,難度很高。
  • 可穿戴設備的無線充電功能解決方案
    可穿戴設備的無線充電功能解決方案 電子設計 發表於 2019-03-21 08:05:00 可穿戴設備正作為電子元件的一個重要市場領域而迅速興起。
  • 英飛凌推出針對電磁感應式無線充電的認證解決方案
    從接口來看,這款晶片支持I²C通信接口,它是一個從器件(slave),也就是說這款晶片並非主控晶片,它會跟無線充電的主控制器或者一個MCU通過一個I²C接口進行對接,來完成硬體上的連接。這是一個交鑰匙(Turnkey)的方案,所以在提供給客戶的方案裡既包含了安全晶片,同時也包含對應的一套主機軟體—HostCode,提供原始碼形式,整體原始碼約十幾KB。
  • 常見的無線充電技術方案對比,附技術原理圖分析
    技術原理 從具體的技術原理及解決方案來說,目前無線充電技術主要有電磁感應式、磁共振式、無線電波式、電場耦合式四種基本方式。這幾種技術分別適用於近程、中短程與遠程電力傳送。 各種無線充電方式都有各自的特點,具體比較如表1所示。
  • 電動汽車無線充電電磁安全性的最新研究進展
    電動汽車(EV)以其清潔節能、低噪聲、起步平穩等特點受到了廣泛關注,而無線充電技術具有安全、便捷等優點,是電動汽車供電技術未來發展的趨勢之一。但是,隨著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的推廣,其安全問題也勢必會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之一,在安全性問題中,電磁洩漏是亟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電磁洩漏與能量的有效利用、人體健康等都直接相關。
  • 英飛凌推出業界首款用於實現安全無線充電的身份驗證解決方案
    英飛凌科技安全互聯繫統事業部大中華區市場經理張慶峰介紹說:「OPTIGA Trust Charge是業界首款可用於Qi 1.3無線充電標準的嵌入式安全解決方案。利用OPTIGA Trust Charge進行設備身份驗證,可有助於防止使用危險的假冒充電器損壞消費類設備,並保護消費類品牌免受聲譽問題的影響。
  • 5米無線充電射頻技術成真
    有分析師指出,iPhone 8除了會將現有5V1A充電器升級為5V2A之外,還會支持無線充電方式。這意味著iPhone 8充電便可以擺脫數據線的束縛,無線充電市場也將迎來一個新的高潮。近日,高度集成電源管理、AC/DC電源轉換、充電和藍牙低功耗技術供應商Dialog半導體公司與Energous聯合推出了下一代RF無線充電解決方案–Watt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