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 魚米之鄉 " 的江蘇,盛產的蝦蟹、魚類是不少吃貨的最愛。近年來,江蘇的水產養殖不僅更加科學環保,吃起來也越來越乾淨、營養啦!6 月 12 日— 15 日,現代快報記者前往常州、蘇州、鹽城、淮安等地,對江蘇的圍網養殖整治、池塘水淨化、稻漁種養等新興的生態養殖模式進行了探訪,並從江蘇省海洋與漁業局處獲悉,2019 年 6 月底前,近 4.5 萬畝太湖圍網養殖將全部被拆除。

△東太湖流域圍網養殖
更環保:明年 6 月,近 4.5 萬畝太湖圍網養殖將被拆除
在蘇州市東太湖流域,太湖水比往年乾淨不少,經過多年治理,這裡的水質常年保持在 3 類左右。水面不遠處是一片片圍網,十分顯眼。
據了解,太湖的圍網養殖開始於上世紀 80 年代,面積曾達 20.43 萬畝的峰值,太湖大閘蟹產業也成為了太湖漁業的支柱產業。為了治理太湖的生態環境,2007 年開始圍網養殖進行綜合整治,圍網養殖面積大大縮減。目前太湖共有圍網養殖面積 44981 畝,2887 個養殖證持證人。近年來,太湖圍網養殖年產量保持在 2700 噸左右,年產值近 4 億元。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和省人民政府對太湖水汙染防治的重大決策,今年 4 月 13 日,蘇州市人民政府和和江蘇省海洋與漁業局發布了關於《關於太湖圍網拆除的通告》,太湖圍網拆除工作拉開帷幕。今年 5 月 23 日,《關於太湖圍網拆除補償方案的公告》出臺。按照要求,今年 12 月 31 日前,完成養殖設施的移交工作。2019 年 6 月底前全面拆除 4.5 萬畝太湖圍網養殖。據測算,一戶養殖面積為 15 畝的養殖戶至少將得到 47.43 萬元的經濟補償。
太湖大閘蟹的品牌如何保護 ? 吃貨們還能吃到香噴噴的太湖蟹嗎?現代快報記者獲悉,今年太湖沿岸的池塘標準化改造工作已在積極開展中,通過標準化池塘養殖,太湖大閘蟹品牌將得到保護。" 與圍網養殖的太湖大閘蟹相比,池塘養殖的太湖大閘蟹在口感上差異不大。" 太湖漁業管理部門表示,接下來還將加大河蟹品種的放流力度,確保太湖野生大閘蟹資源的延續和恢復。
" 近年來,江蘇一直在加快漁業轉型升級。" 據江蘇省海洋與漁業局副巡視員費志良介紹,目前,全省十大湖泊網圍養殖面積由 2008 年的 140 萬畝壓縮到目前的 80 萬畝,對保留的圍網全部實行生態化養殖,小區化管理。
△金壇池塘循環水生態養殖
更健康:池塘循環水生態養殖,吃起來更安全
養殖池塘的水環境維護,一直是水產養殖重要的一環。近年來,江蘇省海洋與漁業局推廣池塘水淨化及循環利用養殖等模式,取得了不少成效。
常州市金壇區的 " 淨水漁業 " 是一個典型案例。栽種複合型水草,是河蟹的天然餌料,也能防止水體富營養化料;投放螺螄、濾食性魚類,達到了水體生物自淨的效果;完全不用藥物,使用微生態製劑,分解養殖動物的排洩物、殘存飼料 ……
如何處理養殖廢水?金壇區嘗試利用當地的窪地、荒地,打造人工溼地,用作溼地淨化區。在清塘時,將需要清理的水依次排入包含溼地在內的各個淨化區,被重新淨化的水,便可重新存到養殖池塘中。這種循環水養殖模式,大大減少了養殖對環境的汙染。
除此之外,進行池塘循環水生態養殖的還有蘇州市相城區的陽澄湖大閘蟹養殖、鹽城市建湖縣的九龍口衝浪魚養殖等 …… 目前,江蘇省池塘工業化生態養殖模式已推廣到 46 個重點縣市區,累計建成設施水槽 20.1 萬平方米。
△盱眙縣黃花塘鎮盧溝村的蝦稻共生
助致富:稻蝦綜合種養,全縣農民增收超 4 億元
不用化學肥料、農藥,通過低碳、環保方式生產出生態、環保的龍蝦和水稻,實現生態和效益雙豐收 …… 目前,江蘇省稻蝦綜合種養發展形勢火熱,並積極探討藕 - 蝦、芡實 - 蝦、菱 - 蝦等多種綜合種養模式,稻漁綜合種養面積已達到 50 萬畝。
自從 2015 年盱眙全縣推廣蝦稻共生種養以來,已為全縣 10000 多名農民找到了創業致富之路,農民增加相關收入超過 4 億元。
蔡海林是一位轉業軍幹,他與合作夥伴自主創業農業發展公司,在革命老區淮安市盱眙縣黃花塘鎮的盧溝村,承包土地開展稻蝦共作、荷蝦共作。今年首度養殖的龍蝦已經起獲,每天毛利潤達 2 萬元到 3 萬元不等。他告訴記者," 養蝦使農民有活幹、有錢賺,也能帶動周邊廣大農戶逐步走上富裕路。"
" 黃花塘鎮從 2015 年開始做蝦稻共生綜合種養,從當時的 500 多畝,一直擴大到現在的 28000 畝。" 黃花塘鎮人武部長盧玉華告訴現代快報記者,進行蝦稻共生綜合種養後,第一年農藥使用量就減少了 50%,到 2017 年,當地產的稻米已經達到歐標米的標準。現在,生物製劑已經幾乎完全取代了常規的農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