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殷玉波,河北省保定市第三中學數學高級教師,《中學數學教學參考》雜誌編委。主要研究方向有高考備考和數學文化與數學美。2009年至今,在《中學數學教學參考》、《數學通訊》等國家級學術期刊發表文章70多篇,其中5篇被中國人民大學資料複印中心《高中數學教與學》全文轉載。
我與數學欣賞
殷玉波(河北保定三中)
我第一次見到數學欣賞這個名詞是在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0年1-2期,當時第一篇就是著名數學教育家張奠宙先生與柴俊博士合寫的文章《欣賞數學的真善美》,我對這篇文章愛不釋手,每天都看,裡面的很多內容幾乎能背下來。看了張先生的文字,我激動和慚愧。激動的是數學原來可以這麼美好,慚愧的是我所教的數學是死的,張先生的數學是鮮活的有生命的!所以,我要努力,開發數學中蘊含的真善美,體會欣賞數學的真善美,賦予數學生命與活力。
在隨後的幾期中陸續刊登了幾篇,每篇我都認真學習。後來,大概是2010年10月,我去北京的火車上,突發靈感,寫了一篇《欣賞橢圓》,得到張先生很高的評價,後來一直默默努力,學習、思考和寫作,到目前已經發表了幾篇。數學欣賞給我的教學帶來了無限生機和樂趣,我願意把我的個人體會介紹給大家。
1.什麼是數學欣賞?
欣賞的中文含義是領略、讚賞、觀賞、喜歡,還有佩服。包含著一種在喜好、傾慕的前提下愉快、積極的接受、沉浸並享受某種客體(或對象)的情感。可見欣賞是一個與主觀意識和心理傾向緊密相關的概念。
數學欣賞的概念在實際語境中遠比想像的要複雜些。經過幾年的學習思考,我個人更認同張景中院士的觀點。什麼是數學欣賞呢?現在,我是這樣認為的:
數學欣賞是教育數學的一部分。教育數學是著名數學家張景中院士早在1995年提出來的一種思想,其目的就是把數學做的簡單一些。張院士說,「把學數學比作吃核桃,核桃仁美味而富有營養,但要砸開才能吃到它。數學教育要研究的,是如何砸開核桃吃核桃,重點在教育。教育數學呢,則要研究改良核桃的品種,讓核桃更美味,更營養,更容易砸開吃淨,重點在數學上。簡單地說教育數學就是改造數學使之更適宜於教學和學習,是教育數學為自己提出的任務。」
改造數學使之更適宜教育和學習,這些更多的是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的任務。中學老師們主要是把數學大師們開發培育的優良果實進行深加工,加上輔料、增加一些地方特色等,使得老少鹹宜,更有利於吸收,這應該是數學欣賞的目的和任務。
還可以理解成,數學大師們就是花匠,負責哺育改良花的品種,中學老師不一定會種花,但是要會賣花。要把這些花賣出去賣得好,最好會賞花,知道這些花美在何處。如果還會插花,那麼你的花一定能賣得更好。我想這也是數學欣賞的目的之一。
總之,我認為數學欣賞就是把學術形態的數學,轉變成教育形態的甚至具有藝術形態的數學。
2.數學欣賞要欣賞什麼?
在數學中,哪些內容可以成為欣賞的對象呢?著名數學家丘成桐曾接受《光明日報》記者採訪時說:「數學是一門很有意義、很美麗、同時也是很重要的科學,從實用角度講,數學遍及物理、工程、生物、化學和經濟,甚至與社會科學也有很密切的關係。文學最高境界是美的境界,而數學也具有詩歌和散文的內在氣質,達到文學性的方面,達到一定境界後,也能體會和享受到數學之美。數學既有文學性的方面,也有應用性的方面,我對這些都感興趣,探討它們之間妙趣橫生的關係,讓我真正享受到了研究數學的樂趣。」
可見,在邱先生來看,數學具有真善美三個層次的表現力。數學之美具有簡潔、生動、應用性等特徵,數學之美滲透於數學的知識、結構和模式中。
3. 什麼是數學的真善美
朱光潛說萬事萬物都具有真善美。真是指科學性,善是指實用性,美是指美感。所以所謂數學的真,就是數學的真理屬性。數學的善,則是指數學的應用價值。至於數學的美,則是數學藝術價值的一種體現。
4.如何進行數學欣賞
張奠宙先生說:欣賞, 是教育的一部分。數學教育則是為了欣賞數學文化和數學思維的真善美。數學教育缺少了「欣賞」環節,使得許多人無法喜歡數學,以至厭惡數學,遠離數學。那麼如何進行數學欣賞?
張奠宙先生進一步指出,欣賞數學的真善美大致有以下途徑。
* 對比分析, 體察古今中外的數學理性精神;
* 提出問題, 揭示冰冷形式後面的數學本質;
* 梳理思想, 領略抽象數學模型的智慧結晶;
* 構作意境, 溝通數學思考背後的人文情景。
以文《欣賞橢圓》為例。文中主要說了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 從克卜勒到嫦娥飛天,欣賞橢圓應用之美;——善
(二) 從外形欣賞橢圓,感受橢圓圖案之美;
(三)從學術形態欣賞橢圓,感受數學之理性精神;——真
(四)從教育形態來欣賞橢圓,感受美能啟真。——美能啟真
其中(一)、(二)兩方面主要介紹了我們看到的、了解到的橢圓,是真實的橢圓,感受到橢圓實實在在的美,但是這樣的橢圓沒有思維的介入,不是數學上的橢圓。所以,在第(三)部分通過對比三種橢圓的證明,欣賞數學中的橢圓,感受數學的理性精神。通過對比還發現用解析法證明非常簡單,這是為什麼呢?分析原因,查找證據,得出「對比三種證法,不能僅僅滿足於證法3的簡單,應著重欣賞其背後蘊含的重要思想和重大意義。」這樣就把解析幾何的意義也揭示了出來。
後面的美學設計,就是課堂實錄。在推導標準方程過程中,突然發現式子是整式,而且很對稱,符合美學標準,而標準方程是分式還不對稱,為什麼還要化成標準形式呢?於是就產生了文中的對話。
這段對話也給了我巨大的啟發,正如丘成桐先生所言:數學之美滲透於數學的知識、結構和模式中。數學的美其實也蘊藏在我們的日常教學生活中。
5.我與數學欣賞
我與數學欣賞從2010年開始結緣。經歷了幾個春秋,我也做了很多努力,有很多探索。我認為數學的真善美不能僅僅用來欣賞,更要有發現美、呵護數學美的心靈。
以下幾個方面的個人思考,也許能給大家一些啟發:
5.1並不成功的數學欣賞課
當初開設數學欣賞課有兩個想法,一是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再就是看看學生的反映。當時正好教高一,有時間去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審美情趣,初步計劃每周上一節,每個學期上四節,邊學習,邊總結。
第一期(高一下學期),我主要是和學生一起學習雜誌上的文章,我把這些文章複印後發給學生們,課上一起討論學習。學習文中的例子,體會其中的數學意境,分析其中的數學意義。討論也是以文章中的例子為線索,模仿文中的例子自己構造一些事例,然後進行對比分析。
但是,很艱難,多年的機械的數學解題訓練,學生的大腦幾乎僵化;學生的課業負擔很重,很多人都是帶著作業去的。由於一些內容與考試無關,與他們的學習內容無關,所以他們就一邊聽我講,一邊寫作業。就這樣,第一期上了四節課就草草的結束了。
第二期(高二上),這一期又上了四節課。經過一段時間的自我學習,結合學生實際進行了自主研發,用真善美的觀點直接與學生的實際問題接觸,發生碰撞,看看能不能撞擊出火花。這次有一定效果。舉例如下:
通過與學生一起學習我也很受啟發,數學欣賞不能為了欣賞而欣賞,必須源於現實生活,用於課堂,這樣學生才會真的喜歡。
以上工作,對於數學欣賞來說,是很膚淺,雖然功利化傾向嚴重,但是畢竟有了一些起色。
第三期(高二下),只上了一節課就被迫停止了。經過長時間的薰陶,這時候我和學生們都有了很大進步。這次上課就是一個題目:在數學上有很多「規定」,為什麼要這麼規定?難道是「約定俗成」還是「別有用心」?請舉例,並說明理由。
這個題目切入點很好,張先生說數學欣賞就是欣賞數學文化與數學思維的真善美,這個題目就是想把其中的理性思考揭示出來。再有這個題目也抓住了學生的心理,因為經常有學生對於「規定」的內容不理解,解題時經常犯錯誤,甚至有的內容老師們都不理解,這就給數學的理解和解題帶來很大麻煩,甚至還有的學生想自己規定一些內容。
雖然這次只上了一節課,但是已經把大家調動了起來,課後很多學生找到我談自己的見解,都很有見地。
在開設數學欣賞課的同時,數學欣賞已經融入了我的課堂。從文7,文8中既可以看到師生對課程的開發,也可以看到數學欣賞給課堂教學帶來的生機.
5.3 數學欣賞的幾個注意問題
數學欣賞是很有價值的一個平臺,是一線老師一個很好的專業發展方向,這已經引起了很多有識之士的關注。筆者通過切身感受,認為朝著這個方向發展需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儲備:
5.3.1豐富的數學教學經驗和紮實的數學功底;
我是一直抱著數學欣賞必須走進課堂,數學欣賞必須站在高考之上的想法來研究數學欣賞的。
以《簡易邏輯欣賞片段》(文3)為例。剛開始是改寫中數參2010年12期《人人都要講道理》一文,主要是看到這篇文章不夠生動活潑。當時正好剛講完這一章,上課時給學生開了一個「遲到並且來晚」的玩笑,發現這個玩笑與有點相像。在這裡運用邏輯的思想,把學生一直都出現的類似的問題說清了,認識到邏輯的力量很大。再有,絕大多數老師把這部分當做知識點來學習,只熟悉怎麼考,認識深一點的,在解題的時候會運用充要條件來分析問題。但是教材的真正目的,肯定不只是對邏輯現象的總結。基於這樣的想法,我開始研究、改寫。
第一次我結合教學實際把文章寫成「人人都要學點邏輯」。但是這並沒有跳出高考的包圍,也沒有對邏輯知識很好的很全面的理解,甚至發生錯誤理解,張先生的評語是「文字流暢, 可讀性強。但是文中 「複合命題」的否定和命題的否定有根本區別。尤其是文章沒有提到量詞,任意選取一個, 存在一個, 是很遺憾的。簡易邏輯不簡易,作者需要仔細思考。」
我仔細研究張先生的評語,看了很多書,書上對這部分的介紹也很少。我就在整個高中數學的系統下思考,對量詞和充要條件有了初步的認識,為了避免對邏輯知識的介紹,改寫成「簡易邏輯不簡易」,但是對邏輯知識掌握還是不夠準確。這次張先生給我梳理了思路,並且舉了很多例子,幫我開闊思路,還鼓勵我說「修改稿較前有進步, 但是離開「欣賞」還有距離,欣賞時一定要有人文背景,也就是講故事。文章開頭用遲到、晚來,我覺得很好。可是,這違反了簡易邏輯的哪一條?這好像在邏輯上沒有錯,請考慮。簡易邏輯不簡易,全文中的邏輯內涵需要仔細琢磨,認真學習, 不可含糊。
請你開闊思路, 從日常生活中找故事, 再聯繫到數學問題。不要著急, 是一個思考學習過程。切忌把文章寫成邏輯知識介紹。」
結合這次的指導意見,我努力學習一些美學作品和文學作品,大力改造原文,努力突出人文意境。但是這次還是沒有打通數學意境與人文意境的聯繫,只是在數學之外下功夫。
最終張先生的評語是「原文還是很差。鑑於中學老師能夠跳出「高考」桎梏,就很不容易,應予鼓勵。所以我做了大幅度的修改。」
仔細揣摩這句話,我認識到本文的價值,就是跳出了高考的桎梏。從這幾句話中也可以看出張先生對我國的中學數學教育的關切之情,和對年輕教師的關愛之意!我深受感染和鞭策。
我與張先生並不認識,所有交往都是通過《中數參》為媒介。反思與張先生的交往,每次都給我很大啟發,也讓我內心感到很溫暖。通過這幾次交往,我深深認識到,數學欣賞的前提是對數學知識必須有一個真正的認識,融會貫通之後,才能在一定層次上進行欣賞。
5.3.2具備一定的文學功底;
數學是一門公理化的科學,所有命題必需由三段論證的邏輯方法推導出來,但這只是數學的形式,而不是數學的精髓。大部份數學著作枯燥乏味,而有些卻令人嘆為觀止,其中的分別在那裡?
丘成桐先生認為,大略言之,數學家以其對大自然感受的深刻膚淺,來決定研究的方向,這種感受既有其客觀性,也有其主觀性,後者則取決於個人的氣質,氣質與文化修養有關,無論是選擇懸而未決的難題,或者創造新的方向,文化修養皆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參見丘成桐《數學與中國文學的比較》)
在我們身邊,絕大多數數學老師不怕做題,說話也很有水平,但是怕寫。因為寫出來的東西總是與自己要表達的意思相差很遠,如果還要有一定的文學性,就更難了。其實,寫東西不是天生的,是練出來的。只要堅持多看,堅持多寫就能寫好。除此之外,還要留心,用心,注意同一件事別人是怎麼遣詞造句的。總之,從模仿開始,不斷練筆,不斷積累。
除了上面所說的幾點之外,我還向語文老師學習。每次寫完文章,第一個讀者就是我們學校的語文老師,當然這個語文老師要認真,有一定水平,最好還年輕,因為年輕的能看懂數學內容。我每次找到他們總是先說,不要看具體內容懂不懂,先看布局謀篇,再看語言表達,然後再看能否看懂具體內容。在文《簡易邏輯片段欣賞》中提到「數學欣賞超越了簡單的理解和求證的過程,是一種融會貫通之後淋漓盡致的快樂甚至幸福.」就是一位語文老師看了本文之後說的話。這句話也道出了我內心深處的真摯感受,也是我研究寫作數學欣賞類文章得到的真情實感。
還有一位語文老師,看了我的文章之後,甚至改變了他的人生方向。他說「我覺得最重要的不只是對裡面的數學知識的掌握,更是對數學學科的認識,乃至對「做學問」的認識。直觀上感覺頭腦受到了某種激發、洗刷。這讓我想到「冰山一角」的理論,看上去是一個個獨立的山峰,其實在深層上它們是一一相連的。一般的人只能認識到這或者那兒是什麼山,高明一點兒的人會告訴你所有山的名字,而您告訴了我那幾座冰山其實是一座,還告訴我通往山頂的路充滿了快樂!」
當然這是他們謙遜的話,恭維的話,真正的是我與他們接觸,學會了很多寫作技巧,有很多數學意境,要經過與他們討教、學習才知道是否合適。
5.3.3最好懂得一定的歷史(包括數學史)
2002年8月20日,丘成桐接受《東方時空》的採訪時說,「我把《史記》當作歌劇來欣賞」,「由於我重視歷史,而歷史是宏觀的,所以我在看數學問題時,常常採用宏觀的觀點,和別人的看法不一樣」。
我也經常告訴我的學生說,歷史使人有高度,數學使人有深度,如果二者結合,那麼你就會天下無敵。我們不需要天下無敵,只要自己看問題有一定高度就好。
我個人非常喜歡歷史,尤其喜歡中國近代史,沒事的時候就喜歡看一些歷史書籍,而且是反覆看,揣摩政治家如何高瞻遠矚、縱橫捭闔,軍事家如何運籌帷幄、決勝千裡。其實很多老師喜歡歷史,可能只看一些歷史故事,缺少聯繫起來看問題,歷史的看問題。我還喜歡數學史,從2003年秋季開始,我每年都要給學生開設數學史選修課,自己查找、整理資料,力求對學生數學學習有一定啟發,對自己教學有用。幾年堅持下來了,有很多收穫。
5.3.4有一些美學常識
羅丹說:世界上並不缺少美,關鍵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那麼,誰能給我們一雙慧眼呢?我認為學一些美學知識,掌握一點美學的分析方法很重要。我剛剛看到張奠宙先生的《欣賞數學的真善美》一文時,我就想什麼是事物的真善美?為什麼張先生要說這個反映了數學的「真」,那個反映了數學的「善」?等等。說什麼也想不通,內心很痛苦。想不通沒關係,先從模仿開始,動手做起來,慢慢積累材料,慢慢篩選。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語文老師桌案上朱光潛的《談美》,愛不釋手,每天有時間就看,很受啟發,還寫了很多學習體會。
中學數學教材曾經飽受批評,枯燥、乏味、理論性強、抽象度高等。目前的課標教材雖然想盡辦法,進行了很大改進,但是仍然有很多的不足。比如,教材中成品太多,發現太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真」.其次,割斷了數學與文學、哲學、藝術等的聯繫,使學生見不到各個學科間的聯繫與相互為用,這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善」.自然地,也體會不到數學的思想,這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美」.把數學的真善美隱藏起來,實際上並不利於學生數學的學習,反而會使學生喪失對理性追求的興趣.
事實上,不僅中學教材飽受批評,中學老師的課堂也有很多詬病,很多人把主要原因歸結到高考上,我認為是不對的,其實應試沒有錯,錯在不能搞應試教育。我們無力改變高考,卻能夠改變我們自己,我們有能力讓我們的課堂變成有生命力的課堂,有真善美的課堂,成為學生數學學習的樂園。
下面一段話是學生對數學欣賞的肯定:
殷老師:在你沒有給我們授課之前,還不曾知道數學是那麼的美妙與神奇,還可以以欣賞的眼睛去學習數學。學數學不僅要學,還要學習她的內涵,她的美,她的用途,現在的自己越發的感到數學真的很美,鍛鍊自己的思維,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都不會退縮!因為最難以捉摸的往往是最美的。
很多學生有類似的看法,所以無論對於教材還是教法,數學欣賞都大有可為!
5.3.5在數學之外尋找靈感
數學欣賞要有靈感。靈感來自哪裡呢?我的經驗告訴我主要來源有兩個:一是來自課堂;二來自現實生活。來自課堂,來自學生,這一點需要老師有欣賞的意識,善於發掘;來自生活,就是要會在數學之外做文章。朱光潛先生說:靈感的培養不必限於讀書。人只要留心,處處都是學問,藝術家往往在他的藝術範圍之外下功夫,在別種藝術之中玩索得一種意象,讓它沉在潛意識裡去醞釀一番,然後再用他本行藝術的媒介把它翻譯出來。
丘成桐也說,文學家為了達到最佳意境的描述,不見得忠實地描寫現象。數學家為了創造美好理論,也不必依隨大自然的規律,只要邏輯推導沒問題,就可以盡情地發揮想像力。
不少偉大的數學家,以文學、音樂來培養自己的氣質,與古人神交,直追數學的本源,來達到高超的意境。
老師們也都有很多鮮活的例子(如文7),這裡不在贅述。
6.4數學欣賞對教學的啟發
數學欣賞不僅僅是教會學生學會數學,喜歡數學,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品質、人格。數學欣賞也是一種意識,一種愛的意識,而且這種愛可以傳遞。下面僅舉一例:
高三複習簡易邏輯,一天我去上課,發現班主任在訓斥學生,我看到學生們面有不悅,怕影響學生情緒。以前遇到這種情況總是安慰學生幾句,說幾句「老師都是為了你,大家要努力」等等,這樣不疼不癢的話根本不起作用,還可能勾起更多不好的回憶。
我靈機一動說,請大家拿出練習紙,把這道題做一下:寫出下列命題的逆否命題「如果你恨一個人,就不要告訴他錯在哪裡。」學生們都笑了,於是整節課非常順利的完成。當時正值教師節來臨,有一位學生贈給我一本波利亞的《怎樣解題》,扉頁上寫著如下一段話:您是我見過的最有個性的老師。一年以來,我們不僅學到了知識,更多的是一份做事的態度,做人的準則。高中,我們知道了怎樣學數學;高中,我們領略了以數學為主題的文章的魅力;高中,我們提高了學習的能力,能動性和自主性。您的一言一行都是我們成長道路上最珍貴的財富。
學生的認可是對數學欣賞的最大鼓勵,讓我們一起加油吧!
參考文獻[U1]
1.張奠宙,柴俊 欣賞數學的真善美,中學數學教學參考「J」,2010,1-2,
2.殷玉波 欣賞橢圓,中學數學教學參考「J」,2011,1-2,8-10
3.殷玉波 簡易邏輯片段欣賞「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1,10,6-8
4.朱光潛 談 美「M」金城出版社,2006-9-1,
5.丘成桐 數學與中國文學的比較「J」網絡
6.張景中 走進教育數學系列叢書總序「M」科學出版社北京2011,1,1-11
7.殷玉波 指數函數引入片段欣賞,中學數學教學參考「J」,2013,3,57
8.殷玉波 繪聲繪色繪數學,數學通訊「J」,2012,5,63-66
9.黃秦安,劉卓達,聶曉穎 論數學欣賞的「含義」、「對象」與「功能」——數學教育中的數學欣賞問題 數學學報「J」,2013,1,8-12
【來源】文衛星數學生態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