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臨床創新的技術革命!——「中醫經絡微創技術」科技成果評價會...

2020-12-02 鳳凰山東站

近日,由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主辦的「中醫經絡微創技術」科技成果評價會在北京舉辦。

會議旨在發揮中醫獨特優勢,為健康中國助力;探討祖國傳統的針灸技術在治療各類疾病的重要作用;科學評價中醫經絡微創技術在實際臨床中的廣泛應用。

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黃堯洲,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教授陳信義,中國科協企業創新服務中心總工李赤泉,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研究員李建榮,河北廊坊愛德堡醫院副主任醫師龐振石,山東省鄆城縣人民醫院主任醫師季雪蘭,山東德州陵城區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朱風彬等嘉賓出席了此次評價會。

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會長助理兼副秘書長張勇生主持會議。

來自於北京白廣闊中醫醫學研究院的院長白廣闊,是本項目的主要科學技術報告人,也是中醫經絡微創療法的創始人,現任青海仁和按摩康復醫院院長、同是還是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骨傷分會經絡微創委員會會長、中國科學院老專家技術中心智庫委員、中國民族衛生協會經絡微創技術培訓基地主任、中國民族衛生協會高新技術國醫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國際針灸醫師、著名脊柱微創專家、全國骨病學術委員會副主席、國醫講師團特聘專家、中醫適宜技術講師。

白廣闊院長

白廣闊在二十歲開始學習疼痛,拜訪全國各地針刀、軟外、針灸、手法等名師大家三十餘人,將古中醫經絡學、朱漢章針刀醫學理論、宣蟄人軟組織外科學與張天民的弓弦力學,以及西醫的筋膜理論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獨特理論體系,獨創「中醫經絡微創療法」,專業治療頸腰椎病及脊柱相關疑難雜症。從事疼痛工作二十多年,通過臨床上數十萬例的病例證明了該療法的確實有效性。獲得病患極大好評!中央電視臺2018年在《發現之旅》頻道對該療法給予15分鐘專題報到。中醫經絡微創技術原來曾獲得中醫高新適宜技術的前提下在2019年9月又被國家衛健委主管部門、國醫大師李佃貴領銜的北京中西醫慢病防治促進會授予全國推廣的慢性病康復適宜技術。2019十月經絡微創技術再次榮獲中醫適宜技術——中醫治未病適宜技術推廣項目!

白廣闊在會上談到,中醫經絡微創療法,根植於五千年中醫沃土,以安全有效、天然無痛為目標,致力於為大眾傳播古為今用的健康治療方法和技術,造福廣大疼痛患者!

白廣闊表示,經絡微創技術團隊將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慢性病管理、疾病診療和康復中的獨特作用,為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和服務,增強社區中醫藥醫養結合服務能力貢獻一份力量。我們一定不辜負各位領導、專家們的重託,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用更多、更有效地針刺治療技術去解除更多患者的病痛,以此來回報國家、回報社會對我們經絡微創技術的支持與認可!

會上,與會專家分別發言,分享了各自的觀點。他們認為,中醫經絡微創技術經過了多年實踐驗證,治療效果突出,凝聚科技成果亮點,應進一步推廣應用。其特點主要在於中醫經絡微創技術是以骨盆和脊柱為中心,以經筋經絡、弓弦力學、運動康復學為理論指導,以經絡微創針刀、刃針、圓利針為工具來治療頸肩腰腿痛及脊柱相關病症和筋性疑難雜症的一項技術;針柄設置有摩擦紋路內凹型曲面手持面;針身每隔10mm有一個感覺凸起,方便施術者掌握進針深度;針頭為等腰寬梯形、等腰窄梯形及等腰三角形,方便施術者在不同部位與組織進行切割及針刺操作。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該項目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一致同意通過科技成果評價。

相關焦點

  • 中醫是偽科學?經絡不存在?
    雖然現代的醫學技術很發達,但我們也不可能把醫生24小時帶在身邊,何況身體不適時,就算醫生在身邊,也不可能馬上為你手到病除。而且很多人生不起病,因為醫院的「消費」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起的。但人吃五穀雜糧,哪有不生病的?所以,最好的醫生就是我們自己,掌握一些經絡、穴位保健的知識,通過經絡調動身體的自我修復功能很有必要!
  • 科技話題:中醫經絡研究、最大飛行鳥類、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
    科技話題:中醫經絡研究、最大飛行鳥類、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空中飛行物探測、磁場、「朱諾號」探… 2020-11-13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今日科技話題:中醫經絡研究、最大飛行鳥類、我國陸地生態系統固碳能力、空中飛行物探測、磁場
    1中醫經絡研究獲重大進展 我國學者發現經絡間質通道組織液定向流動軌跡之後,該團隊的又一重大發現,為進一步證實中醫經絡的存在提供了強有力的科學證據。張維波團隊在中醫經絡方面研究成果的最新進展正在逐漸完善這一關鍵證據,它或將顛覆世界醫學界對於中醫學科的基本認知,為中醫理論在醫學和科學界獲得認可奠定基礎。
  • 中醫搞數據中心:望聞問切也會有「阿爾法狗」
    「阿爾法狗」    砥礪奮進的五年·科技成果  「『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毒,所得三百六十物後形成《神農本草經》。  「跨時空的『望聞問切』,藥物配送到家,診治效果靠可穿戴設備來探測反饋……」坐擁了3400餘萬中醫病案首頁數據、臨床科研信息共享數據和中醫館健康信息雲數據等中醫主要數字資源的中醫藥數據中心,劉保延有底氣暢想中醫新業態的誕生,他認為未來會有中醫界的「阿爾法狗」,給行醫者做助手。  藉助數據,劉保延和團隊力求讓中醫獲得科學性的證據、並擁抱未來。
  • 「聚焦新中醫研究,展望新中醫未來」學術研討會在上海隆重召開
    這是目前中醫振興的方向,也是未來新醫學的發展方向。雖然目前各項資源尚不完善,但我們應放開馬力幹,利用物聯網和網際網路作為推動中醫藥跨學科研究發展的載體,充分發揮學校的優勢和學術特色,學習海內外醫療「黑科技」,形成資源合力,共同促進中醫現代化的發展。」
  • 經絡,中醫的謊言?一個治三叉神經痛的辦法,證實經絡存在
    最近這些年,總有讀者朋友和我探討一個問題——中醫裡頭的經絡,倒是存不存在?對此,我想說,中醫現代研究到目前為止,對經絡到底是什麼,沒有形成確切的共識。在這方面,一直都是有進展,無突破。但是,這不等於經絡不存在。
  • 人民日報:中醫針灸價格咋這麼低?
    《全國醫療服務價格項目規範》為所有項目規定了技術難度係數和風險係數。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會長陳珞珈介紹,針灸取穴需要深厚的理論與技術功底。但在《規範》中,中醫66%的項目風險係數為0—39,西醫63%的項目風險係數為40—79。中醫項目難度和風險係數低,會影響對中醫項目價格的制定。
  • 傳承精華•守正創新:五神營養開闢中醫食療新紀元
    在這場中西醫學術盛宴上,匯集了眾多知名中西醫專家學者,以「中西合璧·傳承創新」為主題,聯合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中醫藥發展新模式和中醫外治法的臨床經驗及其獨特優勢與未來發展等內容。作為專注做中醫食療領域的創新代表企業,煙臺五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應邀參加了本次會議。
  • 醫用紅外熱像儀技術,國家中醫藥行業重大專項
    我國經過50多年的臨床醫學研究和20多年中醫科研臨床研究,今天的紅外熱成像技術越來越趨向高精度和智能化的應用,尤其在國家支持力度加大,越來越多的醫學專家參與到紅外熱成像技術在臨床應用方面的研究工作,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不斷的公布,給廣大患者帶來便捷,安全,全面的健康管理體驗。
  • 中醫診脈究竟是「故弄玄虛」,還是真有臨床意義?
    很多人對中醫的印象,可能都有診脈這個畫面,因為診脈是中醫的獨特符號,只要一看到診脈的畫面,就會聯想到中醫。那麼,中醫診脈究竟是故弄玄虛?還是真的對臨床有意義呢?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在外行來看,或多或少會認為,中醫脈診為炫技,既然望診、聞診、問診都能把人體的生理病理信息收集的八九不離十,那為何還需要切脈呢?實則不然,中醫脈診如果那麼容易被代替,就不會延續了幾千年,而且脈診所捕捉的信息,往往是很關鍵的。因此,中醫脈診的確之於臨床,是具有參考價值的。
  • 助力未來醫學 中醫智慧走進生物傳感與納米技術論壇舉行
    近日,梅奧診所與明尼蘇達大學共同舉辦了2018年「生物傳感與納米技術論壇」。來自全球的醫療專家和不同學科背景的權威專家,聚焦疾病監測和診斷的生物傳感器和納米醫學,特別是生物傳感與臨床領域的融合和集成,共同分享醫學與現代科技的協同創新的最新研究成果。
  • 中醫的奇蹟——中醫量子八卦腹診療法
    大國醫普凡教授  中醫量子八卦腹診療法,同國醫大師普凡教授結合40餘年把脈經驗,歷經6年反覆臨床實踐而開創。其以易經智慧、八卦原理為理論依據,以「大道至簡」為原則,同時運用中醫陰陽五行思想,對人體經絡所關聯的五臟六腑與節氣時辰相結合,把中醫傳統把脈技術放大一千倍,進而轉化為「腹部診療」將中醫藥材量子化,透過與人體生物能量的共振與諧振,瞬間診斷出病症,以及病患的性格、生活方式、心理創傷等,深層疏通人體經脈,重新排列五臟六腑細胞微粒子的自然正常序位,使體內的細胞粒子運動開始有序化,進而影響到相關的一切臟腑生物分子的序化效應
  • 西安市中醫醫院陝西省名中醫張曉峰
    張曉峰,男,主任醫師,陝西中醫學院兼職碩士研究生導師陝西省名中醫,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中華中醫藥學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婦科專業委員會委員,陝西省中醫藥學會婦科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陝西省青年中醫理事會副理事長。二十多來一直堅持臨床實踐和學術鑽研,對中醫婦科專業領域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具有自己的學術見解,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主要研究方向:中醫及中西醫結合治療月經病及不孕症。先後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參編著作多部,獲科研成果2項。
  • 科博會惠民創新成果「接地氣」,機器人也能變坐堂「中醫」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原標題:機器人「望聞問切」裸眼能看3D電影 科博會惠民創新成果「接地氣」  記者:孫杰科技創新驅動經濟升級發展,也實實在在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昨天,作為中關村論壇展覽板塊的科博會迎來最後一撥觀眾,眾多接地氣的惠民創新成果,讓特意來體驗的市民久久不願離去。程功 北晚新視覺供圖科博會上,人機協作機器人HC10演示系統現場演示物品的抓取,展示其人機協同的能力。
  • 人民日報一線視角:中醫創新呼喚「李時珍」
    「陰陽五行、虛實寒熱」等中醫思想,被不明就裡的人冠以「不科學」的帽子;中醫藥長期處於被過度質疑的境地,甚至有人認為科學改造中醫,就須放棄中醫原創思維,廢棄望、聞、問、切等中醫臨床手段。應該說,中醫藥現代化絕不等於西醫化。被迫「轉基因」,中醫的合理內核面臨「嬰兒和洗澡水一起倒掉」的危險,中醫藥的生命力何在?
  • 中醫課程列入臨床醫學類專業必修課
    到2025年,全省計劃建成10個左右醫學省級以上一流學科,60個左右醫學國家級、省級一流本科專業;計劃建成50門左右國家級、省級醫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200門左右醫學線上線下一流課程;計劃建成10個左右國家級、省級臨床醫學、中醫學、公共衛生等教學案例共享資源庫……1月5日,省政府辦公廳發布《遼寧省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實施方案》,提出上述內容。
  • 中醫至高境界「知五」——調情志、正脊椎、通經絡、安臟腑、養...
    以「調情志—正脊椎—通經絡—安臟腑—養氣血陰陽津精」五個方面為治療法則。同時,做到「五分治,五分養」的習慣,並堅信中醫,遵守原則,永不放棄,則絕大多數疾病必定康復!第三步:通經絡通經絡——絕大多數人都存在經絡不通暢的情況,但病人經絡不通情況更為明顯,因而多會表現出一些臨床症狀,因此,為了人體更健康,均需疏通其全身經絡或重要經絡的氣血,才可解決問題。具體方法有推拿、按摩、針灸、刮沙、點穴、電療、運動、藥浴、宗筋療法等。通經絡:是說人的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途徑,氣血通過經絡輸送達到濡養全身,滋潤臟腑的作用。
  • 陝西省名中醫梁君昭受邀講授《醫林改錯》與中醫辨治血瘀病證
    本次學術年會線上、線下同步進行,邀請了國內知名專家學者進行專題講座和學術交流,共享中西醫心血管病治療領域的最新成果。陝西省名中醫、陝西省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西安市中醫醫院心血管病專家、研究生導師梁君昭主任醫師應邀在大會作《與中醫辨治血瘀病證》專題學術報告,通過中醫經典《醫林改錯》闡述中醫辨治血瘀病證的臨床體會。
  • 臨床療效是評價中醫優勢的金標準(一線抗疫群英譜)
    從1月25日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就率領第一支國家中醫醫療隊奔赴武漢市金銀潭醫院,至今,黃璐琦和他的團隊仍在武漢抗疫一線。目前黃璐琦和他的團隊在為已出院的患者配恢復期的中藥,並給予指導,形成了一套完整改善肺功能的方法和技術,患者症狀明顯減輕,改善率達到70%,患者回訪效果滿意。
  • 權威中醫藥學術機構首次評估,基於中醫特色優勢與科技影響力評價...
    12月29日,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信息研究所聯合中華中醫藥學會醫院管理分會發布《基於中醫藥特色優勢和科技影響力的中醫醫院評價研究報告(2020年)》,並附《基於中醫藥特色優勢和科技影響力的公立地市級及以上三級中醫醫院TOP100(2020年)》,公立地市級及以上三級中醫醫院名單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