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們一直聽到這樣一個詞叫「密切接觸者」,在流行病學調查當中,我們以這次的這個新冠病毒肺炎為例,像它的密切接觸者的定義,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什麼樣算密切接觸呢?對此,上海市疾控中心新冠肺炎現場工作組副組長潘浩表示,其實我們對病毒來講是一個認識的過程,在早期的時候,我們所有的科學家都不知道這個病是怎麼傳播,但是隨著對這個病越來越認識,對這個病知道它怎麼傳播以後,慢慢得就清晰了。到現在為止,我們基本上對這個病毒密切接觸者的概念也可以清晰地認識。比如說我舉一個例子,它是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它是近距離的,所以說我們之間的談話像這個共同的生活,比如像家屬、親戚朋友都有可能成為密切接觸者,還有甚至同事。這種密切接觸來講,判定比較容易,但是難就難在有些交通工具,公共場所的交通工具。現在交通工具我們也有了一個明確的這個標準,國家有個標準,上海市有一個標準,比如說飛機,那飛機如果沒有這個HEAP膜(高效過濾膜)的和有HEAP膜(高效過濾膜)的。有這個過濾膜的,我們就把這一排坐的,前後三排共7排人員定位密切接觸者。如果說沒有這個高效膜的,那整個飛機上的所有的人員都要定位密切接觸者,那同樣的高鐵,高鐵它是不透風的,是跟外面不通的,所以說這個如果發現了,有個病人在這個發病期間,乘坐這個高鐵,那他座位所在的這個一節車廂,是叫做密切接觸者。所以有了這麼一個清晰的一個判定標準,對我們這個公共衛生隊伍來進行確定,這個密切接觸者帶來一個很大的幫助。
前兩天的新聞裡提到,包括南京有時候排隊買烤鴨的時候被感染了,還有這個報告說只有15秒的時間就感染了,這個是不是已經突破了,我們對於原來的密切接觸者的這種概念的範疇了呢?
潘浩說,這個就是人類對這個病毒,尤其是病毒引起的新發傳染病的認識,它是有個過程的。其實我們回想到SARS,我們對SARS的認識多嗎?應該說幾個月才知道SARS才分離到病毒,但是我們這次對這個病毒的認識相對是快了,但是就是這樣的,這個病毒的快、迅速的快,那我們還是感覺到壓力巨大,所以對我們來說的話,要認識這個病毒不是一蹴而就的。就新聞提到的15秒買鴨子這個傳播,我覺得還需要進一步的去仔細的流行病學調查,才能確實的去證明,因為流行病學的一個調查的過程,還是比較困難的,比較複雜的,有很多的這種場景,可能不是我們通過想像一下子能夠一蹴而就得到的,所以這是一個漸進的努力的過程。在不斷地探索當中,在不斷地摸索當中,才能找到這個真正的病原體,或者說這個感染途徑是什麼。
(實習編輯:陸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