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震蕩是顱腦損傷中最普遍的一種類型,在顱腦損傷中程度最輕、最容易被忽視,但腦震蕩患者在門診中佔比很大。
隨著競技運動的興起, 對運動相關性腦損傷的關注度日益增加;同時頻發的暴力恐怖事件和局部衝突戰爭,使人們對其導致的軍人及其運動員相關性腦損傷也高度重視,在這些腦損傷中,輕型腦損傷佔據了絕大部分。
定義
腦震蕩傳統定義是頭部外傷後立即出現短暫的腦功能損害表現, 但沒有器質性的神經病理改變的一種輕型腦損傷。
根據第三次國際運動相關腦震蕩會議共識,將腦震蕩定義概括為:鈍性力或突然加速、減速、旋轉力等生物機械力作用於頭部、面部、頸部或身體其它部位傳導至頭部引起的急性、短暫神經功能障礙性病理生理過程。
臨床表現
腦震蕩患者臨床上可能表現為生理 (頭疼、噁心、嘔吐、視力模糊、復視、閃光、平衡障礙、聲光過敏、耳鳴、眩暈) 、精神行為 (疲勞、嗜睡、入睡困難、煩躁、抑鬱、焦慮) 和認知 (遲鈍、迷濛、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 等方面的若干症狀或體徵。
(1)意識障礙:常見表現,傷後立即出現(
(2)認知功能障礙,近事遺忘(逆行遺忘)、精神恍惚、定向力障礙、注意力不集中、憶力下降、回答問題遲鈍、重複語句。
(3)情緒障礙:煩躁、易怒、憂鬱、恐懼、情緒化、倦怠等。
(4)睡眠障礙:思睡、睡眠時間減少、入睡困難、失眠等。
(5)自主神經功能紊亂:頭痛、噁心、嘔吐、頭暈、皮膚蒼白溼冷、血壓下降、脈搏細弱緩慢,一般隨意識恢復而逐漸消失;患者可遺留眩暈、心悸、耳鳴、躁和抑鬱等症狀,3~5 d 逐漸恢復。
腦震蕩的症狀和體徵較多,但傷後即刻出現定向障礙或者意識障礙為其主要症狀;傷後24h內出現平衡功能缺失;傷後48h內出現反應遲鈍及學習能力和記憶力減退。
引起腦震蕩的外力作用於頭部後產生的腦幹症狀如意識不清、昏迷等通常比較短暫, 一般不超過30min,並伴有出汗、面色蒼白等臨床表現,體檢可見呼吸淺慢、血壓下降、心率遲緩、肌張力弱、生理反射減弱甚至消失。
臨床常用診斷標準和分類
診斷標準:
(1)腦外傷病史;(2) 短暫意識障礙
記憶受損的特殊現象是逆行性遺忘和創傷後失憶。前者是指患者意識恢復之後不能回憶受傷當時乃至傷前一段時間內的情況。腦震蕩的程度愈重、原發昏迷時間越長,近事遺忘現象越顯著,但能夠憶起遠事。
逆行性遺忘可能與海馬回受損有關,創傷後失憶是指從創傷發生到重新獲得連續記憶,一般在在24h內,時間越長提示病情越重。
診斷分類 :
(1)腦外傷後神經反應 (無意識障礙 );(2)腦外傷後症候群(傷後症狀持續 3 個月以上 );(3)腦外傷後遺症。
治療原則與注意事項
大多數的腦震蕩症狀在一周內恢復,平均3~5d。症狀超過7d未恢復考慮為腦震蕩後症候群。但一般認為腦震蕩後症候群的腦震蕩症狀大多超過了3個月。腦震蕩症狀持續超過1年者,稱為慢性創傷性腦病。
以休息靜養 (清淡飲食,作息規律,避免過度用腦,減少閱讀、看電視電腦等) 並配合神經營養和腦血管調節藥物治療為主。
注意事項:
(1)無論何種類型的腦震蕩,均應建議休息 7~14 d;
(2)留診住院觀察或交代病情變化隨診;
(3)急性期可鎮靜鎮痛治療;
(4)頭痛嘔吐嚴重者可適當脫水治療,必要時複查 CT 或 MRI 以防漏診;
(5)作好心理醫療工作,解除患者思想顧慮,立治癒信心 。
總結
通過病史收集和查體,發現以下情況時, 需要行頭顱CT掃描:(1) 持續的嚴重頭疼;(2) 嘔吐, 特別是頻繁嘔吐;(3) 抽搐;(4) 意識喪失時間>5min;(5) 持續的創傷後失憶 (傷後4h 簡明威斯特創傷後遺忘量表
如有頭皮出血或撕脫傷、多系統創傷、危險機制、臨床表現延遲可作為行頭顱CT掃描的相對指徵。
如果CT掃描異常,可以住院觀察治療。如果CT掃描正常,傷後4~6h症狀好轉,沒有持續的創傷後失憶,警覺、行為和認知恢復正常,距離醫院較近且有人照顧者可以回家觀察,並向患者或家屬講明觀察注意事項。
參考文獻
[1]閆德祺,王剛,高玉松,王鳳仙,羅新銘,張松坡.腦震蕩的診療研究進展[J].華南國防醫學雜誌,2018,32(02):133-136.
[2]李培建. 易被忽視的腦損傷——腦震蕩的診斷和治療[J/CD]. 中華神經創傷外科電子雜誌, 2018, 4(3): 188-189.
堅持科普,希望醫生和患者少走彎路,疾病得到儘早診治!
免責聲明:本站所有視頻或圖片均來自網際網路或參考文獻收集而來,版權歸原創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權益,請通知我,我會及時刪除侵權內容,謝謝合作!本公眾號所載文章、內容、數據等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讀者參考,與本人所在工作部門的立場無關!
喜歡就點個「在看」吧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