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尹琳
2020-06-24 10:33 來源:澎湃新聞
前兩天,我抱著孩子上公交車,車子一晃一晃地,我挺擔心摔跤,希望有人主動給我讓座。面前的幾個男人都無動於衷,背後有一個女孩拍拍我,給我讓了座位。那一刻我很感動,也對那幾個坐著的男人挺鄙夷的。我佩服那些大大方方提自己要求的人,可自己就做不出來,而且別人如果不為我著想,我會挺生氣的,覺得這個人不好。
回答:如果我們在以往的人際關係中經常遭到拒絕,表達自己需要時會被忽視、被批評、被打壓,那麼我們大概率就不會在這件事情上表現得很勇敢,甚至會逃避。
這不是你造成的錯誤,而是過去的經歷帶給你的影響。如果你不想繼續做一個受害者,你就得開始改變。
首先,我能感受到你的無助和無力。你可能不相信自己有力量去影響別人、改變現狀。
其次,它還影響到了你的人際關係。痛苦長久不被看見,你會覺得人是冷漠的,世界是冰冷的。如果有人幫助你,你可能會感動到把TA看作天使;如果得不到幫助,你會覺得這再一次印證了自己長久以來對人的看法。
如何消弭內心的痛苦和不滿呢?你的方法是退回到幻想的世界,在內心指責、批評那些沒有幫助你的人。
這種方法讓你可以不冒被拒絕的風險,但是也讓你失去了成為更勇敢的自己的機會,也失去了矯正過去被拒絕的經歷的機會。
其實,評價別人,除了讓自己有一份痛恨世界的理由,並不能真正滿足你的需要,對吧?
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提出過一個「課題分離」的理論,說的是在人際矛盾中,我們要區分你的課題和我的課題。每個人把自己應該做的那個部分完成好,就可以減少許多煩惱。
抱著孩子坐車,如果你摔倒了,是誰來承擔直接後果?我想應該是你和你的孩子。這就是你的「課題」——如何保障你和孩子的平安。
帶著這樣的責任,你就得讓自己在困難的時候主動求助,而不是被動地等待某個「天使」降臨。
一旦你主動要求,就會發現,別人不幫助你,不是因為他們在道德上多麼可恥,而是因為忽視、害羞、懶等各種原因。哪怕在一個不太想幫別人的人面前,你主動、明確地告訴對方你的難處,TA也很難拒絕你的請求。
照顧好你自己,是成年的你應該擔負起來的責任,何況你還有需要照顧的孩子。這份責任就是推動你變得更主動的動力。
作者簡介:尹琳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發展心理學碩士,兩個孩子的媽媽,相信「痛苦的背面是力量」。
你可以將困惑和痛苦寫信至郵箱yinlin@thepaper.cn,200字以上,描述最困擾你的一個或兩個點,越具體越好。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心理問答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