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是核心素養
「孩子在一生成長過程中,除了父母親之外,最重要的人就是教師!如果教師的性格、脾氣、談吐、氣質、風度、品位都不讓孩子喜歡,就沒有辦法對孩子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所以教師真的是一份高尚的事業。」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 彭凱平
PART1.為什麼積極心理是核心素養?
Q中國網:積極心理學是核心素養,為什麼提出這個理念?
彭凱平:過去15年以來,心理學家一直在探索,如何弘揚人的積極天性,如何在教育工作中把積極心理學的理念貫徹下來。教育部提出核心素養的教育問題,我們仔細研究探索分析學習了核心素養。我們發現,所有這些核心素養的本質是積極心理。
中國人早就提出:誠意正心,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兩個最重要的是誠意、正心。其實就是把人的積極心理,積極天性調動出來。從科學角度來講,具有積極天性,其實符合人性的特點。
人類在這個地球上總共生存了6500萬年,真正成為人是十萬多年左右的歷史。為什麼是我們成為地球上的主人,靠的肯定不是動物本能。其它動物本性比我們還要突出,它們比我們更兇狠、更毒辣、更殘忍、生命力更強、跑得更快。我們有它們沒有的天性,這個天性就是積極的人性。所有的核心素養就是積極的人性,都是積極的天性。從科學或者進化角度講,二者之間是完全相通的。
核心素養教育就是積極教育,這是國際共識。三年前,在聯大舉行國際積極教育大會上,我曾經代表中國參加了討論,我們決定在全世界成立積極教育聯盟。其中一個核心任務就是把全世界的核心素養教育統一起來,以積極心理的教育、品德和道德的教育,作用立足點。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 彭凱平
Q中國網:我可否理解成核心素養其實是一個內核,積極心理學是實現這種內核的方法?
彭凱平:可以說中國的智慧是一種體,積極心理學作為科學是一種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體用結合才能做到完美的珠聯璧合,才能達到培養核心素養的目的和價值。
中國網《霞客》對話節目主持人 王曉霞
Q中國網:國際的核心素養和中國的核心素養有什麼區別和相同點?
彭凱平:相同點很多,都是關注積極的人性和積極的心態,關注品德教育、興趣教育、情感教育等等。不同點主要體現在:第一,中國核心素養列得太多,我們可能是世界上列舉核心素養最多的國家;第二,我們相對而言比較強調愛國主義精神,這個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和優秀文化,把它單列出來也是中國的特點;第三,我們有很多中西合璧的成分,其他國家的核心素養本土化比較嚴重。中國人相對而言喜歡中西合璧,古今貫通,什麼都有。這個可能是我們的特色:多,全,大。
Q中國網:您覺得,積極心理學可以實現這些核心素養的落地?
彭凱平:我覺得積極心理學簡單、明確,一個概念叫做積極,所以它基本上能夠包括所有的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是要弘揚人的積極天性。所謂積極教育,作為一個用科學方法弘揚積極天性的學科,肯定對核心素養的提升有極大的幫助。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接受中國網記者採訪
PART2.中國傳統文化哪些精華是支撐積極心理學的?
Q中國網:很多年前,國際大專辯論賽上有一個話題,是人心本善和人性本惡之爭,積極心理學是否是揚善抑惡的一種方式?
彭凱平:積極心理學不光講幸福、快樂、愉悅,還講積極的人性。人類哲學家辯論、思考、爭執將近三四千年都沒有結論,積極心理學15年前就得出結論:人性本善。是我們後天的教育、環境、經歷、變化,讓我們懷疑人類的良知。我個人覺得,心理學對人性的問題有更加科學的解讀。性善是真理,性惡是哲學家的胡思亂想。
Q中國網:我相信大部分教育人都認同積極心理學的理論,那麼如何將積極心理學落地到學校中,讓學生真正地去落實?
彭凱平:首先一定要滲透在中國現有的教育實踐、教育方法中。中國的教育雖然有很多問題,我個人覺得還是很優秀,很突出的。我們國家發展這麼快,肯定是我們做了一些對的事情,我們的孩子成績這麼好,心態這麼陽光,事業這麼發達,肯定我們的教育沒有摧殘人性,沒有摧殘人才,我個人不認同那些消極悲觀的說法。
如何在已經非常有效的教育實踐中滲透積極性理論,這是我們正在探索的問題。我們已經開始在各個課程中有意地將積極心理學的內容加進去,通過校長老師們的努力。比如,我們的德育教育以前停留在講道理、講英雄、講榜樣、講政策、背書等等過時的教育方法上。現在把積極心理學引進來,我們強調福流、強調崇高、強調升華、強調各種迷走神經和化學激素的作用,這些都是人類道德情感特別重要的元素。
它是可以讓我們體驗得到的,觀測得到,看得到的,摸得到的。積極教育可以讓現有的各種教育方法更好地科學化、行為化、世俗化和心理學化,這是我們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滲透進現有的教學實踐中。
第二,我們現有的教育由於各種原因,沒有關注人類的心態,兒童的天性,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我們現在很多教育政策強調的是老師、學校、政府、家長如何去做,從來沒有去想小孩如何去學。積極心理學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調動他們的主動精神、積極精神、行動精神,我們可以補充進很多現有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案缺失的東西。
第三,創造出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實踐和教育方法。中國人關注教育,積極心理方法為積極教育提供了很多的理論指導,這些指導一定從實踐、探索、分析、提升、總結出來對世界有貢獻的一些中國的積極教育理念。
我希望,我們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滲透進去,讓中國現有的教育局長和校長意識到,有一個科學叫做積極心理學;從他們開始,滲透進去,然後再去補充、完善現有的教育實踐;我們一起努力合作,創造出真正具有21世紀特色的中國特有的教育理念,這就是積極教育。
Q中國網:中國傳統文化中,哪些精華是支撐積極心理學的?
彭凱平:所有從事積極心理學的學者一致承認,他們的靈感來自東方智慧。東方智慧的儒、釋、道都特別強調正心的作用,儒教叫誠意正心,佛教講關心,道教講寬心。在中國人的認知裡,心正是特別重要的修行和實踐。怎麼做?中國提出過八正道、五施、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吾日三醒吾身等等。
集儒釋道三位一體的王陽明先生特別提出心學,知良知,知行合一,簡單明確。我們一定要知道人最偉大的是人性,把人性調動出來,就可以做很多別的生物包括我們自己以前做不到的事情。同時我們要知行合一。這些智慧都是中國人的偉大創造,只不過在過去幾百年,我們受帝國主義欺負的時候,忘掉了我們還有偉大的智慧,強調了器,強調了術。我們現在是回歸到本體的時候,叫做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西合璧,無往而不勝。
Q中國網:積極心理學的關鍵詞是積極,積極其實是有一個判定標準的,是否和價值觀有關係,價值觀為積極提供了支撐?
彭凱平:非常有意思,價值觀是人判斷事物對錯好壞、輕重緩急的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可以多種多樣,有積極的價值觀,也有消極的價值觀。自私自利就是消極的價值觀,我們認為人是為生存,為金錢而活著,這是消極的價值觀。人可以有積極價值觀。中國文化提出來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認為是非常積極的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也是積極的價值觀,二者之間是完全相通的。
PART3.中國的教育問題到底出在哪?
Q中國網:中國的基礎教育有很多優秀的地方,也有一些問題。您覺得目前中國的教育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彭凱平:第一,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不夠,學生很被動,不想讀書,考上了大學以後就放鬆了,放縱了自己。學習沒有成為快樂和幸福的事業,成了負擔和厭倦的原因,甚至有些孩子因為逃避學習而自殺。學習本來是人的天性,是人獨有的動物沒有的一種行為,我們應該從中感到快樂。教育最大的問題是學生的主動精神不夠。
第二,教育太強調功利,太強調價值,太強調產生經濟價值和地位等等。中國教育,功利的教育太多了一些。
第三,我個人覺得,我們的教育強調簡單的短暫的效果太突出了一些,我們希望立即見效,馬上就能考大學,我們忘掉了教育是長遠的事業,甚至是塑造人一生的事業。教育不是學校獨一無二的功能,也是社會功能,是我們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中國教育主動精神、科學精神、整體的發展精神還是不夠。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以人為本的意識不夠。
Q中國網: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不僅僅在於學生自身,還有很多因素組成。如何改變,如何提升學生的主動意識,讓他們對學生產生興趣?
彭凱平:首先,教育理念要發生改變;第二,教育評價體制要發生改變,現在的高考體制導致大家都追求短期的功利;第三,教育學的方法要改變。從以教師為主轉變為以學生為主,強調學生的自主發展、興趣、追求、能力、因材施教,而不是簡單地按照統一的教案來進行教育。
PART4.積極心理學可以帶著鐐銬跳舞嗎?
Q中國網:中國教育正在改革,但是這種改革需要時間和漫長的過程。積極心理學可以帶著鐐銬跳舞嗎?
彭凱平:如果這個鐐銬指的是時間,肯定是的;如果這個鐐銬指的是觀念,這種觀念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破的;如果鐐銬指的是體制,或者政策和法律,這個就很難改了。只能在現有的政策法律規定的框架下完成我們的心願。這個鐐銬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我們心的產物,不是一個外在的,是我們自己給自己戴上的,破除這個鐐銬沒有想像那麼簡單。我心光明,一切都可以克服。
Q中國網:積極心理學可以打破這些束縛,給孩子們帶來一些更加積極的可以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因素?
彭凱平:我們反覆強調積極是人的天性。積極教育就是弘揚人的天性,天性在心中,這也是陽明先生的智慧,天理即人心。當你自己覺得自己做的事情都不對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改變環境,改變政策,改變各種各樣的約束。
知良知,知行合一特別積極的方面就是憑著自己的良知和良心來,發現不好的事情,我們去克服它、戰勝它、超越它、改變它,這也是陽明心學的智慧,也是我們積極心理學的主張。我們一定要有一種行動的傾向,積極的傾向,不要等,不要守,不要宅,一定要走出去,一定要行動起來。這是人的天性,也是積極心理學的重要觀點。
Q中國網:積極心理學倡導的是內在的覺醒,改變外部的環境首先從我做起,從內在做起,從我們的心做起。
彭凱平:一定要心如明鏡,一定要自知之明,要知道自己追求什麼,需要什麼,哪些不足,哪些可以做得更好。順著我們人類良知的天性來,我們就一定會發現,一切就在心中,改變了它,就可以改變周圍的世界。
Q中國網:與您的對話中,我也感受到,積極心理學不僅僅是教育範圍內的一些方法或是理念,它其實是一種人生哲學。
彭凱平:教育是社會的縮影,學校的學習階段是人生的一個起點。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為了解決社會的問題,不要局限於學校或者在學校的日子,一定要有一個全局的觀念。積極心理學強調終身的、普世的、集體的行動。
PART5.積極心理學給教育帶來了哪些改變?
Q中國網:在這麼多年的研究中,積極心理學給教育帶來了一些改變嗎?
彭凱平:我們在中國清華大學舉辦幸福園丁教育公益項目,做了將近五六年,已經有上百上千的邊緣地區的老師、校長參加培訓。我們免費給他們提供積極心理學的知識,希望把他們把這個知識帶到自己的學校去。我們也在很多地方進行了積極教育的試點,有很多學校用積極教育培養孩子的核心素養,效果很明顯。我們發現提高學生考試成績是家長最關心的,幸福積極愉悅的孩子,成績反而好。
中國古人早就知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在學校產生快樂的體驗,孩子就會愛學習。我們提高孩子的成績,心理素質和抗壓能力,各種抑鬱症、自殺率、孤獨症相對而言都會下降,是雙贏、多贏的結果。有實踐,也在落地,也有很多成功的經驗。
Q中國網:我們經歷了從素質教育過度到核心素養的過程,您覺得,積極心理學與核心素養是什麼關係,和素質教育是什麼關係?
彭凱平:我個人覺得素質教育和核心素養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是相通的。主要的目的不是內容和概念,內容和概念都是與時俱進的,都是因地制宜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教育部提出了核心素養,是一次觀念的轉移,就是要強調人性,強調孩子,這是跟以前不一樣的地方。以前我們做教育包括素質教育,強調的是教育,強調老師做什麼,學校做什麼。核心素養我個人認為,其實有一個觀念的潛臺詞,強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調學生的作用。
我就擔心,我們老師馬上把它變成自己的任務。其實不是的,是學生要變,學生要開始關注自己,怎麼從積極教育的實踐開始。因為我們的目的,我們的對象,我們關注的焦點,永遠是學生。我個人覺得,積極心理學可能是真正把核心素養落地的一個科學指導。
Q中國網:把積極心理學落地到學生群體中,是否也要對老師進行積極心理學的培養?
彭凱平:老師如果真的想培養下一代的人才,培養具有積極素養的年輕人,我個人認為要具備六個能力。
第一,欣賞感。教師要有欣賞感,喜歡每一個孩子,喜歡人。欣賞感很重要。比如說我們兩個互相欣賞,這就是很自然的人性。很多人怕見人,跟人在一起很彆扭,很痛苦,這就沒有辦法做積極教育的工作。
第二,意義感。一定要在生活中找到意義,得讓孩子說出來學習的意義,生活的意義。人的一生其實是漫長的,漫長的過程中,我們得做很多機械的、本能的甚至是重複的事情。在這個單調、重複、平凡的生活中如何找出它的意義?需要我們老師去說、講、表達、發現、傳遞,所以意義感很重要。
第三,幸福感。你要是自己不開心,怨天尤人,老是垂頭喪氣,怎麼傳遞這種積極的核心素養?
第四,想像力。要有一種把複雜抽象的概念變成具體行動的講故事的能力,我們把它叫做具體思維,或者叫做想像力。一個很複雜的概念,能夠用故事,用幽默,用生活中的小事情說清楚很重要。很多老師,包括很多教授,只會背書,只會講概念,沒有把這些概念變成接地氣,通人心,讓大家喜聞樂見的內容。所以我覺得,這種現象力很重要。
第五,共情。知道孩子們的需求、願追,非常重要。我們的小孩兩歲半就有這種共情的能力,但是很多老師這麼大了,都不一定有這樣的能力。為什麼?後天經歷讓他變得保護自己,內向,封閉,不跟外人接觸,不關心別人。這就是共情的能力。人類很多基本的能力都是教師應該具備的,培養未來人才的十分重要的能力。
孩子在一生成長過程中,除了父母親之外,最重要的人就是教師!如果教師的性格、脾氣、談吐、氣質、風度、品位都不讓孩子喜歡,就沒有辦法對孩子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所以老師真的是高尚的人,教師真的是一份高尚的事業。要把自己培養得積極,愉悅,主動,要不然無法去感化、召喚其他的人。
Q中國網:如果讓老師特別積極向上,也是要激發老師的內驅力才能實現的?
彭凱平:積極教育有三個體系。一個體系是針對學校的,體制、方案、教學計劃、管理風格還有學校的建設;另外一個針對老師的,老師應該變得積極、愉悅、主動;第三個才是針對學生的,三位一體,缺一不可。
中國網:與您的對話中,能夠感受到您內心積極向上的力量,也影響和感染著我。我覺得,您的這個理論核心是從心出發,用愛滋養。我們的老師和學生不管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其實從內在覺醒,就會改變今天教育的現狀。
(中國網教育頻道 記者王曉霞 劉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