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者彭凱平:教育的最大問題,是學生的主動精神不夠

2020-11-29 中國網

 

積極心理是核心素養

 

「孩子在一生成長過程中,除了父母親之外,最重要的人就是教師!如果教師的性格、脾氣、談吐、氣質、風度、品位都不讓孩子喜歡,就沒有辦法對孩子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所以教師真的是一份高尚的事業。」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 彭凱平

 

PART1.為什麼積極心理是核心素養?

 

Q中國網:積極心理學是核心素養,為什麼提出這個理念?

 

彭凱平:過去15年以來,心理學家一直在探索,如何弘揚人的積極天性,如何在教育工作中把積極心理學的理念貫徹下來。教育部提出核心素養的教育問題,我們仔細研究探索分析學習了核心素養。我們發現,所有這些核心素養的本質是積極心理。

 

中國人早就提出:誠意正心,才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中兩個最重要的是誠意、正心。其實就是把人的積極心理,積極天性調動出來。從科學角度來講,具有積極天性,其實符合人性的特點。

 

人類在這個地球上總共生存了6500萬年,真正成為人是十萬多年左右的歷史。為什麼是我們成為地球上的主人,靠的肯定不是動物本能。其它動物本性比我們還要突出,它們比我們更兇狠、更毒辣、更殘忍、生命力更強、跑得更快。我們有它們沒有的天性,這個天性就是積極的人性。所有的核心素養就是積極的人性,都是積極的天性。從科學或者進化角度講,二者之間是完全相通的。

 

核心素養教育就是積極教育,這是國際共識。三年前,在聯大舉行國際積極教育大會上,我曾經代表中國參加了討論,我們決定在全世界成立積極教育聯盟。其中一個核心任務就是把全世界的核心素養教育統一起來,以積極心理的教育、品德和道德的教育,作用立足點。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 彭凱平

 

Q中國網:我可否理解成核心素養其實是一個內核,積極心理學是實現這種內核的方法?

 

彭凱平:可以說中國的智慧是一種體,積極心理學作為科學是一種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體用結合才能做到完美的珠聯璧合,才能達到培養核心素養的目的和價值。

 

中國網《霞客》對話節目主持人 王曉霞

 

Q中國網:國際的核心素養和中國的核心素養有什麼區別和相同點?

 

彭凱平:相同點很多,都是關注積極的人性和積極的心態,關注品德教育、興趣教育、情感教育等等。不同點主要體現在:第一,中國核心素養列得太多,我們可能是世界上列舉核心素養最多的國家;第二,我們相對而言比較強調愛國主義精神,這個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和優秀文化,把它單列出來也是中國的特點;第三,我們有很多中西合璧的成分,其他國家的核心素養本土化比較嚴重。中國人相對而言喜歡中西合璧,古今貫通,什麼都有。這個可能是我們的特色:多,全,大。

 

Q中國網:您覺得,積極心理學可以實現這些核心素養的落地?

 

彭凱平:我覺得積極心理學簡單、明確,一個概念叫做積極,所以它基本上能夠包括所有的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是要弘揚人的積極天性。所謂積極教育,作為一個用科學方法弘揚積極天性的學科,肯定對核心素養的提升有極大的幫助。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接受中國網記者採訪

 

PART2.中國傳統文化哪些精華是支撐積極心理學的?

 

Q中國網:很多年前,國際大專辯論賽上有一個話題,是人心本善和人性本惡之爭,積極心理學是否是揚善抑惡的一種方式?

 

彭凱平:積極心理學不光講幸福、快樂、愉悅,還講積極的人性。人類哲學家辯論、思考、爭執將近三四千年都沒有結論,積極心理學15年前就得出結論:人性本善。是我們後天的教育、環境、經歷、變化,讓我們懷疑人類的良知。我個人覺得,心理學對人性的問題有更加科學的解讀。性善是真理,性惡是哲學家的胡思亂想。

 

Q中國網:我相信大部分教育人都認同積極心理學的理論,那麼如何將積極心理學落地到學校中,讓學生真正地去落實?

 

彭凱平:首先一定要滲透在中國現有的教育實踐、教育方法中。中國的教育雖然有很多問題,我個人覺得還是很優秀,很突出的。我們國家發展這麼快,肯定是我們做了一些對的事情,我們的孩子成績這麼好,心態這麼陽光,事業這麼發達,肯定我們的教育沒有摧殘人性,沒有摧殘人才,我個人不認同那些消極悲觀的說法。

 

如何在已經非常有效的教育實踐中滲透積極性理論,這是我們正在探索的問題。我們已經開始在各個課程中有意地將積極心理學的內容加進去,通過校長老師們的努力。比如,我們的德育教育以前停留在講道理、講英雄、講榜樣、講政策、背書等等過時的教育方法上。現在把積極心理學引進來,我們強調福流、強調崇高、強調升華、強調各種迷走神經和化學激素的作用,這些都是人類道德情感特別重要的元素。

 

它是可以讓我們體驗得到的,觀測得到,看得到的,摸得到的。積極教育可以讓現有的各種教育方法更好地科學化、行為化、世俗化和心理學化,這是我們做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滲透進現有的教學實踐中。

 

第二,我們現有的教育由於各種原因,沒有關注人類的心態,兒童的天性,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我們現在很多教育政策強調的是老師、學校、政府、家長如何去做,從來沒有去想小孩如何去學。積極心理學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調動他們的主動精神、積極精神、行動精神,我們可以補充進很多現有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案缺失的東西。

 

第三,創造出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實踐和教育方法。中國人關注教育,積極心理方法為積極教育提供了很多的理論指導,這些指導一定從實踐、探索、分析、提升、總結出來對世界有貢獻的一些中國的積極教育理念。

 

我希望,我們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滲透進去,讓中國現有的教育局長和校長意識到,有一個科學叫做積極心理學;從他們開始,滲透進去,然後再去補充、完善現有的教育實踐;我們一起努力合作,創造出真正具有21世紀特色的中國特有的教育理念,這就是積極教育。

 

Q中國網:中國傳統文化中,哪些精華是支撐積極心理學的?

 

彭凱平:所有從事積極心理學的學者一致承認,他們的靈感來自東方智慧。東方智慧的儒、釋、道都特別強調正心的作用,儒教叫誠意正心,佛教講關心,道教講寬心。在中國人的認知裡,心正是特別重要的修行和實踐。怎麼做?中國提出過八正道、五施、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吾日三醒吾身等等。

 

集儒釋道三位一體的王陽明先生特別提出心學,知良知,知行合一,簡單明確。我們一定要知道人最偉大的是人性,把人性調動出來,就可以做很多別的生物包括我們自己以前做不到的事情。同時我們要知行合一。這些智慧都是中國人的偉大創造,只不過在過去幾百年,我們受帝國主義欺負的時候,忘掉了我們還有偉大的智慧,強調了器,強調了術。我們現在是回歸到本體的時候,叫做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西合璧,無往而不勝。

 

Q中國網:積極心理學的關鍵詞是積極,積極其實是有一個判定標準的,是否和價值觀有關係,價值觀為積極提供了支撐?

 

彭凱平:非常有意思,價值觀是人判斷事物對錯好壞、輕重緩急的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可以多種多樣,有積極的價值觀,也有消極的價值觀。自私自利就是消極的價值觀,我們認為人是為生存,為金錢而活著,這是消極的價值觀。人可以有積極價值觀。中國文化提出來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我認為是非常積極的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也是積極的價值觀,二者之間是完全相通的。

 

PART3.中國的教育問題到底出在哪?

 

Q中國網:中國的基礎教育有很多優秀的地方,也有一些問題。您覺得目前中國的教育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彭凱平:第一,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不夠,學生很被動,不想讀書,考上了大學以後就放鬆了,放縱了自己。學習沒有成為快樂和幸福的事業,成了負擔和厭倦的原因,甚至有些孩子因為逃避學習而自殺。學習本來是人的天性,是人獨有的動物沒有的一種行為,我們應該從中感到快樂。教育最大的問題是學生的主動精神不夠。

 

第二,教育太強調功利,太強調價值,太強調產生經濟價值和地位等等。中國教育,功利的教育太多了一些。

 

第三,我個人覺得,我們的教育強調簡單的短暫的效果太突出了一些,我們希望立即見效,馬上就能考大學,我們忘掉了教育是長遠的事業,甚至是塑造人一生的事業。教育不是學校獨一無二的功能,也是社會功能,是我們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中國教育主動精神、科學精神、整體的發展精神還是不夠。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以人為本的意識不夠。

 

Q中國網: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不僅僅在於學生自身,還有很多因素組成。如何改變,如何提升學生的主動意識,讓他們對學生產生興趣?

 

彭凱平:首先,教育理念要發生改變;第二,教育評價體制要發生改變,現在的高考體制導致大家都追求短期的功利;第三,教育學的方法要改變。從以教師為主轉變為以學生為主,強調學生的自主發展、興趣、追求、能力、因材施教,而不是簡單地按照統一的教案來進行教育。

 

PART4.積極心理學可以帶著鐐銬跳舞嗎?

 

Q中國網:中國教育正在改革,但是這種改革需要時間和漫長的過程。積極心理學可以帶著鐐銬跳舞嗎?

 

彭凱平:如果這個鐐銬指的是時間,肯定是的;如果這個鐐銬指的是觀念,這種觀念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破的;如果鐐銬指的是體制,或者政策和法律,這個就很難改了。只能在現有的政策法律規定的框架下完成我們的心願。這個鐐銬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我們心的產物,不是一個外在的,是我們自己給自己戴上的,破除這個鐐銬沒有想像那麼簡單。我心光明,一切都可以克服。

 

Q中國網:積極心理學可以打破這些束縛,給孩子們帶來一些更加積極的可以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因素?

 

彭凱平:我們反覆強調積極是人的天性。積極教育就是弘揚人的天性,天性在心中,這也是陽明先生的智慧,天理即人心。當你自己覺得自己做的事情都不對的時候,我們就應該改變環境,改變政策,改變各種各樣的約束。

 

知良知,知行合一特別積極的方面就是憑著自己的良知和良心來,發現不好的事情,我們去克服它、戰勝它、超越它、改變它,這也是陽明心學的智慧,也是我們積極心理學的主張。我們一定要有一種行動的傾向,積極的傾向,不要等,不要守,不要宅,一定要走出去,一定要行動起來。這是人的天性,也是積極心理學的重要觀點。

 

Q中國網:積極心理學倡導的是內在的覺醒,改變外部的環境首先從我做起,從內在做起,從我們的心做起。

 

彭凱平:一定要心如明鏡,一定要自知之明,要知道自己追求什麼,需要什麼,哪些不足,哪些可以做得更好。順著我們人類良知的天性來,我們就一定會發現,一切就在心中,改變了它,就可以改變周圍的世界。

 

Q中國網:與您的對話中,我也感受到,積極心理學不僅僅是教育範圍內的一些方法或是理念,它其實是一種人生哲學。

 

彭凱平:教育是社會的縮影,學校的學習階段是人生的一個起點。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為了解決社會的問題,不要局限於學校或者在學校的日子,一定要有一個全局的觀念。積極心理學強調終身的、普世的、集體的行動。

 

PART5.積極心理學給教育帶來了哪些改變?

 

Q中國網:在這麼多年的研究中,積極心理學給教育帶來了一些改變嗎?

 

彭凱平:我們在中國清華大學舉辦幸福園丁教育公益項目,做了將近五六年,已經有上百上千的邊緣地區的老師、校長參加培訓。我們免費給他們提供積極心理學的知識,希望把他們把這個知識帶到自己的學校去。我們也在很多地方進行了積極教育的試點,有很多學校用積極教育培養孩子的核心素養,效果很明顯。我們發現提高學生考試成績是家長最關心的,幸福積極愉悅的孩子,成績反而好。

 

中國古人早就知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在學校產生快樂的體驗,孩子就會愛學習。我們提高孩子的成績,心理素質和抗壓能力,各種抑鬱症、自殺率、孤獨症相對而言都會下降,是雙贏、多贏的結果。有實踐,也在落地,也有很多成功的經驗。

 

Q中國網:我們經歷了從素質教育過度到核心素養的過程,您覺得,積極心理學與核心素養是什麼關係,和素質教育是什麼關係?

 

彭凱平:我個人覺得素質教育和核心素養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是相通的。主要的目的不是內容和概念,內容和概念都是與時俱進的,都是因地制宜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教育部提出了核心素養,是一次觀念的轉移,就是要強調人性,強調孩子,這是跟以前不一樣的地方。以前我們做教育包括素質教育,強調的是教育,強調老師做什麼,學校做什麼。核心素養我個人認為,其實有一個觀念的潛臺詞,強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調學生的作用。

 

我就擔心,我們老師馬上把它變成自己的任務。其實不是的,是學生要變,學生要開始關注自己,怎麼從積極教育的實踐開始。因為我們的目的,我們的對象,我們關注的焦點,永遠是學生。我個人覺得,積極心理學可能是真正把核心素養落地的一個科學指導。

 

Q中國網:把積極心理學落地到學生群體中,是否也要對老師進行積極心理學的培養?

 

彭凱平:老師如果真的想培養下一代的人才,培養具有積極素養的年輕人,我個人認為要具備六個能力。

 

第一,欣賞感。教師要有欣賞感,喜歡每一個孩子,喜歡人。欣賞感很重要。比如說我們兩個互相欣賞,這就是很自然的人性。很多人怕見人,跟人在一起很彆扭,很痛苦,這就沒有辦法做積極教育的工作。

 

第二,意義感。一定要在生活中找到意義,得讓孩子說出來學習的意義,生活的意義。人的一生其實是漫長的,漫長的過程中,我們得做很多機械的、本能的甚至是重複的事情。在這個單調、重複、平凡的生活中如何找出它的意義?需要我們老師去說、講、表達、發現、傳遞,所以意義感很重要。

 

第三,幸福感。你要是自己不開心,怨天尤人,老是垂頭喪氣,怎麼傳遞這種積極的核心素養?

 

第四,想像力。要有一種把複雜抽象的概念變成具體行動的講故事的能力,我們把它叫做具體思維,或者叫做想像力。一個很複雜的概念,能夠用故事,用幽默,用生活中的小事情說清楚很重要。很多老師,包括很多教授,只會背書,只會講概念,沒有把這些概念變成接地氣,通人心,讓大家喜聞樂見的內容。所以我覺得,這種現象力很重要。

 

第五,共情。知道孩子們的需求、願追,非常重要。我們的小孩兩歲半就有這種共情的能力,但是很多老師這麼大了,都不一定有這樣的能力。為什麼?後天經歷讓他變得保護自己,內向,封閉,不跟外人接觸,不關心別人。這就是共情的能力。人類很多基本的能力都是教師應該具備的,培養未來人才的十分重要的能力。

 

孩子在一生成長過程中,除了父母親之外,最重要的人就是教師!如果教師的性格、脾氣、談吐、氣質、風度、品位都不讓孩子喜歡,就沒有辦法對孩子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所以老師真的是高尚的人,教師真的是一份高尚的事業。要把自己培養得積極,愉悅,主動,要不然無法去感化、召喚其他的人。

 

Q中國網:如果讓老師特別積極向上,也是要激發老師的內驅力才能實現的?

 

彭凱平:積極教育有三個體系。一個體系是針對學校的,體制、方案、教學計劃、管理風格還有學校的建設;另外一個針對老師的,老師應該變得積極、愉悅、主動;第三個才是針對學生的,三位一體,缺一不可。

 

中國網:與您的對話中,能夠感受到您內心積極向上的力量,也影響和感染著我。我覺得,您的這個理論核心是從心出發,用愛滋養。我們的老師和學生不管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其實從內在覺醒,就會改變今天教育的現狀。

 

(中國網教育頻道 記者王曉霞 劉昌)

相關焦點

  • 彭凱平:用積極心理學實現心理康復和成長
    彭凱平認為,經過此次疫情,人們的心理都需要經歷一個康復的過程,不僅新冠肺炎患者需要得到心理支持,患者家屬也需要獲得心理疏導,此外,很多長期隔離在家的群眾也會產生某些程度的心理問題,因此在疫情時代,必須高度重視全社會的心理健康,動員各方力量,全面加強心理疏導工作。
  • 中國積極教育發展研討會在清華大學召開
    中國積極教育發展暨「幸福校園建設倡議」研討會現場「圍繞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為出發點,由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清華大學社會治理與發展研究院聯合中國心理學會積極心理學專業委員會、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心理學系
  • 清華大學彭凱平教授蒞臨臨澧一中舉辦積極心理學專題報告會
    清華大學彭凱平教授蒞臨臨澧一中舉辦積極心理學專題報告會    中國教育在線湖南站    2020-07-28 大 中 小
  • 中共教育部黨組關於印發《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的...
    二、總體目標  教育教學、實踐活動、諮詢服務、預防幹預「四位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覆蓋面、受益面不斷擴大,學生心理健康意識明顯增強,心理健康素質普遍提升。常見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預防、識別、幹預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
  • 調查稱美華裔移民易患心理疾病 老人年輕人最高危
    而反過來,亞裔幾乎和其他身體普遍超重的族裔一樣,面臨高血壓和高膽固醇等健康問題困擾。  據《洛杉磯時報》報導,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的一份調查報告說,亞裔超重的人數為38%,明顯低於其它族裔。超重指的是體重指數(BMI)超過25的情況。據統計,白人超重比例為66%,黑人為76%,拉美裔則將近80%。
  • ...壽光現代中學教師李百芹在第六屆世界積極心理學大會上做專題報告
    近年來,壽光現代中學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不斷加大師資投入,構建了一整套「心理教育」服務體系,努力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學校堅持開設將自主開發的校本教材《心靈導航》列入課程表,把課堂打造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學校已形成校報《現代園》、心理宣傳欄、《心語心晴》小報、心語信箱、熱線電話、個別心理輔導、心理網站、電子郵箱和QQ輔導等多種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為學生、家長和老師提供免費的心理服務。
  • 東華理工大學在疫情防控形勢下積極建構「三三三」心理育人新模式
    為推動心理自助意識與戰「疫」精神入腦入心入行,為30餘名教師開展線上心理健康教育授課技巧培訓提升授課實效;結合疫情形勢,錄製情緒調適、生活適應、壓力管理等18個主題系列心理微課,普及心理健康與安全知識,保障疫期、暑期心理安全,點擊量達2萬餘次,其中「成長」與「釋壓」兩個心理微課視頻被選送至學習強國學習平臺。
  • 20%大學生有心理問題 為何心理這麼脆弱(組圖)
    首先,教育系統重視不夠,片面注重知識的學習,忽視了心理素質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對高考狀元過度宣揚,而高考僅僅是成才中間的一個環節而已。其次是家庭原因,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家庭不關注孩子的教育,把孩子完全交給學校,比如打工者子女出現的問題;另一種是過度保護,家庭什麼都包攬,也容易讓孩子心理脆弱,經不起挫折。
  • 銅陵學院:「五」育並舉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學院抽調骨幹教師共同打造了「共戰疫情,愛國力行」教學課件,要求所有思政教師通過傳達黨和國家關於打贏防控阻擊戰的方針政策、講解學校關於做好防控工作的各項要求,教育大學生作為優秀時代青年,最主要的就是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服從政府安排,切實擔當起大學生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的責任與義務。另外,學生們也自覺踐行社會責任,勇於擔當,主動作為,積極傳播正能量。
  • 藍鯨死亡遊戲利用青少年心理問題 專家:需正確引導
    「我想去上學,但是學不進去」、「我上課老走神」、「我經常提不起精神」、「我總是莫名其妙地想發火」、「我不知道該怎麼跟同事打交道」……工作中,範新剛常常遇到出現各種心理健康問題的病人,他們或是學生、或是工作人士,但是所諮詢的問題往往逃不出工作學習、婚姻戀愛、人際關係等幾個方面。
  •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怎樣活出「心花怒放」的感覺?
    如果你活出了心花怒放的感覺,做事情就有勁,想問題就全面,追求就有感召力,自己就有魅力。演講:彭凱平(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責任編輯:任慧媛 李靖當前中國企業家普遍出現了五個重要的心理情緒體驗:急、煩、燥、愁、苦。大家都容易著急,急就煩,煩就燥,燥就愁,愁就苦。
  • 安居區青少年宮積極發揮學生校外教育陣地作用
    孩子的「快樂大本營」——安居區青少年宮積極發揮學生校外教育陣地作用 「走,去青少年宮上免費興趣班,那裡不僅能保證孩子的安全,還能長才藝,太好了!」如今,安居區青少年宮成為孩子們寒暑假期間的最好去處。學生家長鄧梅說道。  據了解,為給廣大青少年學生創造良好的社會育人環境,去年7月,安居區率先在全市區縣中啟動運行青少年宮,該青少年宮本著「突出公益性、服務青少年」的宗旨,面向全區中小學生,免費開設足球、舞蹈、繪畫、書法、合唱、趣味讀寫等興趣班,分寒暑假兩期進行。青少年宮通過整合教育資源,綜合利用安居小學教學場地和專業師資,特建立了「遂寧市安居區青少年宮」活動陣地,組織少年宮活動。
  • 積極心理學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充分吸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多視角地積極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是高等教育發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發展面臨的重要任務。    毫無疑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挑戰和困境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核心問題是還沒有真正確立起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教育體系和機制。
  • 如何做好疫情期間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以湖南交通職業技術...
    五是定期開展疫期心理排查工作,對學生心理狀況進行摸底,並針對性開展心理援助工作。六是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網課,引導學生學習如何在疫情中提高心理免疫力,積極面對自身情緒變化,進行自我心理保健。加強疫情科普宣傳研究表明,大學生對疫情的認知度越高,預防措施了解得越到位,其心理狀態越好,越能積極應對疫情。
  • 廣西創新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將心理問題化解在萌芽狀態
    心理情景劇、項目素質拓展、樂跑挑戰賽、微電影——各高校積極創新方式方法,將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學生日常學習生活,做到儘早發現、及時預防、有效幹預,從源頭築牢心理健康防線。  「大學生正處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定型的關鍵期,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質尤為重要。」
  • 大學生來心理諮詢,困擾最大的是如何處理人際關係
    浙大心理與行為科學系教授楊宏飛是《心理諮詢實踐》的主講老師,他接受採訪時說,「首先要申明一點,大學沒那麼多心理疾病患者。」作為心理諮詢專業老師,這是他第6次面向本科生開設心理諮詢實踐類課程。  「我開這門課,一方面是為了讓學生掌握更多諮詢技巧,最主要的是想讓學生學會分辨和區別一般心理問題和真正的精神疾病。」
  • 上海交通大學「後疫情時代心理健康教育研討會」在滬召開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大學生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李焰,副主任委員馬建青、桑志芹、黃晞建,委員李樺,上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中心主任李正雲、上海高校心理諮詢協會會長陳增堂、復旦大學心理諮詢中心主任劉明波、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副院長李春波等多名知名心理專家與會研討。
  • 河北廊坊市啟動「陽光成長」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動
    各中小學校要通過雲課堂、直播平臺等方式,面向全校學生開展1次專題輔導報告,專題輔導報告要著重針對疫情防控期間學生心理以及複課復學過程中學生群體的主要心理疏導需求進行有針對性地輔導疏解。相關內容及時通過學校網站、公眾號等平臺進行公開,擴大影響力和受益面。開展關愛談心幫扶。
  • 防患於未然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12月16日清華大學召開的自殺問題媒體報導論壇上,清華大學教育研究所心理研究室主任樊富珉教授在題為《高校自殺預防》的報告中提到,中國大學生自殺人數每年為600人。 樊富珉介紹說,按照教育部的研究結果,我國大學生自殺率在十萬分之2~4之間。她個人的調查數據是十萬分之2.59。
  • 學科特寫 | 心有乾坤,理探其源: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
    2019年,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成立了下屬四個學科方向的學系,分別是腦與認知科學系、管理與社會心理學系、臨床與健康心理學系以及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系。心理學是什麼?心理學是研究人類行為及精神過程的科學,其目標是描述、解釋、預測、控制行為和精神過程。心理學一詞來源於希臘文,意為關於靈魂的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