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凱平:用積極心理學實現心理康復和成長

2020-12-04 中國青年網

「疫情期間,清華大學心理學系成立了一個24小時的心理幹預熱線,招募了3000多名志願者,接聽了10500多通電話,勸止了138個想要自殺的人。」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教授介紹說。彭凱平認為,經過此次疫情,人們的心理都需要經歷一個康復的過程,不僅新冠肺炎患者需要得到心理支持,患者家屬也需要獲得心理疏導,此外,很多長期隔離在家的群眾也會產生某些程度的心理問題,因此在疫情時代,必須高度重視全社會的心理健康,動員各方力量,全面加強心理疏導工作。在10月18日由紹興市人民政府、中國青年報社、中國教育電視臺、柯橋區人民政府、北京橫山書院共同主辦的第四屆會稽山講壇暨第十二屆文化中國講壇上,彭凱平教授表示:「疫情發生後人們心理的康復和成長需要依靠科學的技巧和方法,需要調動積極心理的力量。」

積極心理是人類的進化優勢

彭凱平說,人類在漫長的進化歷史中,經歷過無數次瘟疫、戰爭以及自然災害。人類能夠在大災難後依然存活,並且活得越來越好,是因為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產生了一種自然的保護機制,叫做應激反應。彭凱平解釋說,人類的腦垂體、腎上腺、下丘腦形成了「應激反應軸心」,「應激反應軸心」在緊急情況下會釋放壓力激素,讓人類感官更加敏銳,心血管循環加強,骨骼和肌肉更有力量,從而使人類作出重要選擇:戰鬥,或者逃跑。在戰鬥或者逃跑之後,壓力得到解除,人類就會感到放鬆。應激反應是人類重要的自然反應機制。

然而在40萬年前,人類突然產生了語言,有了合作和交流,懂得了「思考」。彭凱平說,「思考」給人類帶來了科學和文明,但是「思考」多了也會出問題,會導致錯誤的應激反應方式,包括過度思維,即對壓力產生過度的思考和判斷,包括極端化、災難化,扭曲事實,陰謀論等。正如希臘哲學家愛比克泰德所說,「真正困擾我們的並非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而是我們對這些事情的看法。」錯誤的應激反應還包括無所事事,不愛動;各種成癮行為;壓抑各種情緒;對他人或者自我的傷害等。

那麼,在災難或疫情發生後,人們應該如何去應對呢?彭凱平指出,長期以來,心理學都在試圖引導人們調節、控制、管理自己的心態,但這其實是錯誤的方向。彭凱平告訴大家,哈佛大學著名心理學教授丹尼爾·魏格納做了一個實驗,要求參與者嘗試不要想像一隻白色的熊,結果人們的思維出現強烈反彈,腦海中都浮現出一隻白熊的形象。魏格納通過「白熊效應」證明,用逃避、壓抑的方式去控制疼痛、創傷和困擾都會導致這些症狀以更負面的方式回歸。消除負面症狀,只能通過積極的心理去替代、轉移和升華負面的消極體驗。這就是積極心理學。

為什麼積極心理能夠產生這麼大的作用?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弗裡德裡克森教授在2004年提出積極情緒的拓展與構建理論,解釋了幸福能力的個體差異和生活價值。她指出,積極情緒是可以幫助提升我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的重要能力,是一種寶貴的再生資源。積極情緒包括自豪、平靜、感恩、滿足、興趣、愉悅、希望、好奇與愛。

彭凱平教授解釋說,「人們在不開心的時候會手足乏力,步履沉重,連路都走不了;而在開心的時候,會感到充滿生機勃勃的力量,會願意去建立社會關係。大量研究發現,生病的、失敗的人總是懷念過去;而健康的、成功的人更喜歡談論和計劃未來。研究還發現,人們在積極的時候,自我認同感會提升,會更願意去設計和追求人生目標,從而智力資源也得到提升,解決問題、思考問題、創造問題的能力也得到加強。相反,人在消極的時候,思維會變得狹窄,也會變得愚蠢。」

彭凱平教授說,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基礎是達爾文的進化論,達爾文在進化論中指出,人類的心理是漫長的進化歷史選擇的結果,自然選擇和性選擇是產生這些心理機制的主要進化過程,選擇出來的心理機制的意義是要有利於人類的生存和繁衍。人類的進化選擇使人類有積極的天性,讓人類有了同理心、自控力、道德感、理智,喜歡學習、熱愛創造,善於想像,願意計劃未來,也讓人類有了愛心,有了責任感,懂得溝通和合作,有審美和形象思維的能力。

彭凱平介紹,人類有一條最古老的神經通道,叫做迷走神經。迷走神經支配呼吸、消化兩個系統的絕大部分器官以及心臟的感覺、運動以及腺體的分泌。而積極心理學的新研究發現,迷走神經與親社會行為有關,與道德有關,與幸福的積極體驗有關。

彭凱平舉例說,當人們看見崇高美好的事物時,就會感受到一種積極的力量,這是因為迷走神經張開的關係。「哲學家康德曾經說,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康德沒有解釋為什麼仰望星空和思想道德能夠產生共同的反應,但這其實就是迷走神經張開的結果。當我們仰望星空的時候,我們情不自禁地張開了迷走神經,於是自然而然喚醒了進化選擇出來的人類的積極的天性。」

知行合一,創造快樂心情

那麼人類應該如何把積極心理的概念變成具體的行動方法,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心理援助過程中,如何運用積極心理學來產生積極的心態呢?彭凱平提出了「五施」,即言施、眼施、顏施、身施和心施。

言施,是要向人展示出有感染力的笑臉。「笑是人的天性,也是人類的第一語言。言施就是要把人類笑的天性呈現出來。要學會在生活中發現事物與眾不同的意義,要學會關心。任何事情如果只是用肉眼去看,而不用心去看,是看不見的。」彭凱平教授說。

身施,就是要行動。彭凱平教授說,可以通過撫摸身體、深呼吸、聞香、專念、喊吼、寫作、傾訴等行動控制負面情緒,運動、旅遊、遊戲、照顧自己的身體、觸摸、聞香、飲酒、聽音樂、唱歌、禪思、行善等行為都可以讓人產生積極情緒。彭凱平教授強調,養成運動的習慣非常重要,「每天運動15-30分鐘,大腦分泌出多巴胺、催產素、內啡肽、血清素都讓我們覺得心情振奮。」

彭凱平教授特別提到,人類有一種利他的本能。正如梁漱溟在《人心與人生》所言,「自己越是在給別人有所犧牲的時候,心裡特別覺得痛快、酣暢、開展。反過來,自己力氣不為人家用,似乎應該舒服,其實並不如此,反是心裡感覺特別緊縮、悶苦。所以為社會犧牲,是合乎人類生命的自然要求,這個地方可以讓我們生活更能有力!」

第三是言施,就是要積極溝通。要學會積極地傾聽,積極地表達,具有同理心,不要用批評、鄙視、辯護、冷戰的方式處理問題。表達感恩也非常重要,佛羅裡達大學的心理學教授發現,會感恩的人普遍更加健康和幸福,壽命也比不會感恩的人平均長12年。

第四是眼施,就是要有慧眼禪心,會用心去欣賞和發現身邊美好的事物,發現微言大義,發現生命的意義。所有的生命都必然死亡,但只有人類才知道自己會死亡。正是因為人類有揮之不去的死亡威脅,所以才有求生的欲望。發現生命的意義,是人類管理對死亡恐懼的有效手段。

最後是心施,是要學會體驗自己澎湃的「福流」(亦稱「心流」)。福流是美國心理學家齊斯真·米哈伊教授發現的。米哈伊於上世紀60年代對美術家、西洋棋高手、攀巖者、作曲家、運動員進行了觀察,發現他們全神貫注地工作時,經常忘記了時間的運轉,對周遭環境也渾然不覺。他們所從事的活動完全出於樂趣,這些樂趣來自於活動的過程,而不是外在的報酬。這種經由全神貫注所產生的心理體驗,被齊斯真·米哈伊稱為FLOW——一種最佳的心理體驗。彭凱平把這種體驗翻譯為「福流」。

那麼,做什麼事情能產生澎湃的福流呢?彭凱平2014年在新浪微博的幫助下,對中國2億多網民所經歷過的極度巔峰的幸福狀態進行調查分析後發現,其實中國人的幸福體驗比想像的多得多。「我們在做任何愛做的事情時都能夠進入到福流的狀態。」彭凱平說,「喜歡攝影的人會為了一張好照片而願意跋山涉水、餐風飲露;看一部好電影時會感覺時間瞬間而過;運動、飲食、學習、工作等活動都可以產生福流。但是在做雜務、看電視、閒逛和無聊時,福流就很難產生。一心多用、同時做很多事情的時候也很難產生福流。」

「人類所有的活動,其實都受心理的影響,而心理的影響會改變我們對世界的認識。 」彭凱平教授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夏瑾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積極心理學者彭凱平:教育的最大問題,是學生的主動精神不夠
    其中一個核心任務就是把全世界的核心素養教育統一起來,以積極心理的教育、品德和道德的教育,作用立足點。>Q中國網:我可否理解成核心素養其實是一個內核,積極心理學是實現這種內核的方法? 彭凱平:可以說中國的智慧是一種體,積極心理學作為科學是一種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體用結合才能做到完美的珠聯璧合,才能達到培養核心素養的目的和價值。
  • 清華大學彭凱平教授蒞臨臨澧一中舉辦積極心理學專題報告會
    清華大學彭凱平教授蒞臨臨澧一中舉辦積極心理學專題報告會    中國教育在線湖南站    2020-07-28 大 中 小
  • 調查稱美華裔移民易患心理疾病 老人年輕人最高危
    但是,亞裔成人的高血壓比例卻和白人成人一樣高,高膽固醇比例和白人、黑人和拉美裔成人一樣。  數據顯示,一些亞裔美國成年人是比其他族裔更容易超重。例如,43%的男性亞裔,34.7%的女性亞裔的BMI超過25。此外,在超重人群中,超過40歲以上的成年人群比20至39歲的人群患病率高出近1.5倍。
  • ...壽光現代中學教師李百芹在第六屆世界積極心理學大會上做專題報告
    魯網8月29日訊 2019年7月18-21日,國際積極心理學協會(IPPA)組織的第六屆世界積極心理學大會在澳大利亞墨爾本會展中心順利舉行,來自40個國家和地區的1600餘名專家、教授參加了大會。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組織、帶領了35位中國積極心理學界和教育界人士參加了本次大會。
  • 中國積極教育發展研討會在清華大學召開
    9月27日上午,「中國積極教育發展暨『幸福校園建設倡議』研討會」在清華科技園陽光廳舉行。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國家發改委就業和收入分配司巡視員朱英娟、中國教育電視臺黨委書記柯春暉、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教授等領導和嘉賓與會,並在研討會開幕式上致辭。
  •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怎樣活出「心花怒放」的感覺?
    演講:彭凱平(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責任編輯:任慧媛 李靖當前中國企業家普遍出現了五個重要的心理情緒體驗:急、煩、燥、愁、苦。大家都容易著急,急就煩,煩就燥,燥就愁,愁就苦。而出現這些心理問題並不是我們自己的問題,不是性格的問題,不是原生家庭的罪過,也不是社會的罪過。那麼原因到底是什麼?又該怎麼解決這些問題?
  • 書單| 專業系統學習心理學:選修課教材
    積極心理學(第2版)(愛爾蘭)卡爾( Alan Carr)著,丁丹 等譯積極心理學領域權威教材,囊括了這門新學科的幾乎所有理論和研究發現。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領域的一場革命,也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中的一個新裡程碑。它倡導心理學的積極取向,以研究人類的積極心理品質、關注人類的健康幸福與和諧發展。
  • 心理危機幹預專家建議勿過度幹擾傷病員康復
    心理危機幹預小組經過幾天的工作,建議媒體、社會愛心人士等勿過度幹擾傷病員,給他們一個安靜的康復空間。  在溫州一家醫院裡,9歲的哥哥顯得煩躁,而6歲的妹妹卻表現得很鎮定,以稚氣未脫的童聲勸哥哥道:「不要急,我們快點好了,就可以離開這裡,去找媽媽了。」而他們有所不知,他們的媽媽已經在這次事故中遇難了。
  • 心理丨蘇彥捷《生物心理學》:心理活動究竟是如何產生的?
    第一部分主要是生物心理學基礎知識與基本原理,包括生物心理學概論、心理與行為的種系發生和演化以及心理行為的遺傳機制。該部分具體論述了生物心理學的起源、現狀和前景,生物心理學研究方法,以及心理活動的神經生理學基礎知識。同時,通過比較心理學闡述了心理和行為的發生和演化過程。此外,還通過量化遺傳學、分子行為遺傳學研究成果揭示了心理、行為與遺傳的關係以及遺傳與環境交互作用對心理行為的影響。
  • 積極心理學 | 福流
    厚德載物篇(1-8章)講了人與人之間積極的心理體驗知道他人很重要獲得幸福的資源
  • 用得上的心理學
    二十二、樂觀者心理彈性更佳  小雅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女孩,8歲的時候被診斷出患有白血病,醫生的建議是先採用大劑量的化療
  • 藝術需要的實現心理學探析
    3.2與生活環境有關在一個文化氣息濃厚的家庭中,孩子從小接受文化薰陶,藝術需要則會逐漸培養起來,但對於知識貧乏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藝術欣賞和創造能力都很難得到發展。3.3從低級需要與高級需要的關係來看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中論述了低級需要與高級需要的關係,他認為,低級需要未能滿足時,但無法實現高級需要。
  • 培養「成長型思維」,化解孩子「畏難心理」
    列夫·託爾斯泰曾說過,人類被賦予了一種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長。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都有保持精神成長的義務。一個無法保持精神成長的人,思維模式就容易產生片面,狹隘,不思進取等現象。尤其對於孩子來說,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大多數人首先想的是如何逃避困難,而不是如何迎難而上。何為"畏難心理"?斯坦福著名的心理學博士Dr.
  • 學點心理學:心理神經免疫學
    心理神經免疫學是門涉及心理學、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研究的學科。過去25年的研究證明,壓力源以及人們應對它們的方式,穩定地影響著免疫系統的效能。想想免疫系統的一個基本功能,治療皮膚上的小傷口。有個研究小組給13個照顧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家屬和其他作為控制組的13個參與者在皮膚上留下一個標準的小傷口。一般來說,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家屬通常會經歷慢性壓力,需要9天時間傷口才能癒合!
  • 積極心理學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種學生主體性的缺失突出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還主要表現在把一些比較普遍的、抽象的理論觀點外在地灌輸給學生,而沒有能夠調動學生自己獲得相關知識以形成有效互動、融合和升華的積極性;二是受傳統心理學和傳統教育思維的影響,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偏重於對大學生的消極心理特質、行為和價值觀念的批評、懲罰與化解,不大注重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的培育,未能有意識地引導積極社會環境的營造,等等。
  • 松江區心理大講堂開講啦!適合各年齡段孩子家長,還有學生成長講堂!
    要提高未成年人的心理素質,培養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充分開發心理潛能,不僅需要自我調節,也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通力合作,共同創造良好的環境,為孩子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奠基。
  • 積極心理暗示激發潛能
    其實,他成功的精神力量,就是積極的心態,或者說是內心對一個好的結果的希望,這就是「積極的自我心理暗示」。潛意識能量不可估量「心理暗示」這一術語來自西方的心理學,指用含蓄、 間接的方式,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心理暗示往往會使人不自覺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動,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見或信念。
  • 什麼是心理學?含羞草和向日葵有心理嗎?心理學科普1
    在十九世紀之前,中國是沒有「心理」這個詞語的,當然更沒有心理學(不相信的同學可以去查查《詞源》)。學術界一般認為,漢語的「心理學」一詞譯自「psychology」,由日本哲學家西周於1875年《奚般氏心理學》裡首譯。經過康有為和梁啓超等人的努力才逐漸被國人所接受。那麼這個外來的「心理學」又是從何而來呢?
  • 家庭必備心理急救醫藥箱,我推薦這本韓國第一部心理學百科全書
    這是宸媽2020年發布的第130篇原創內容全文共計2429字,大約需要2-4分鐘時間閱讀如同我們生存離不開基本的氧氣和水分一樣,我們每一個人都離不開心理活動。這些心理活動或積極、或消極、或陽光、或陰暗。因為內在有了心理活動,所以對外有了各種表情和舉止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