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讀《易經》,而且要那麼下功夫地鑽研,其實不就是想從古人留下的這部重量級的經典中獲取人生的智慧,讓生活更幸福順利嗎?
在1988年在巴黎召開的「面向21世紀」第一屆諾貝爾獎獲得者國際大會上,一批國際著名學者和諾貝爾獎得主探討了21世紀科學的發展與人類面臨的問題。得出的重要結論之一是:「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個世紀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而「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就出自《易經 繫辭》。這個《繫辭》上下傳,傳說就是孔子研究《易經》的心得,集中體現了孔子哲學思想和人生智慧。孔子認為,一個人如果能善於從剛柔變化中,把握自然的節律,那就「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但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卻硬生生地把自己的路變得越來越窄,個人萎靡不振、抑鬱消沉;工作半死不活、毫無起色;家庭雞犬不寧、支離破碎。
這些人大都會怨天尤人、憤憤不平,像魯迅《故鄉》中的那個絮絮叨叨的楊二嫂一樣。但如果他們懂一點《易經》的話,眼前就會展開一片新的田地,有春風悠然吹來,有花香悄然圍繞,有暖陽知心撫慰。
人其實不怕遭遇挫折,就怕沒有面對挫折、化解挫折的智慧。「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就能給你指一條陽光大道。
首先,作為個人來講,要隨自然的「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大自然晝夜交替、寒暑易節,這就是剛柔相推而呈現的外在之象。天亮了,告訴人們要「日出而作」了;太陽落山了,又通知人們要「日入而息」了。東風來、百花開、太陽笑,明示人們陽氣生發,要多去戶外活動,像植物一樣讓自己發榮滋長;秋風吹、樹葉黃、霖雨至,昭示人們要內斂藏養了,別那麼張狂躁動了。
但是想一想我們自己,是這樣按節律生活嗎?是不是常常故意與大自然唱反調,晝夜顛倒、冬夏異時?只舉簡單的例子,就能說明我們不按時生活是多麼普遍。
許多年輕人,整夜都不睡覺忙於玩樂,大白天蒙頭大眠。這是不是晝夜顛倒?大冬天穿非常單薄的衣衫,有些女孩子竟然只穿薄薄的絲襪和短裙。而夏天呢,躲在二十度的空調房裡凍得嘴唇發紫、抖抖索索。這是不是冬夏異時?該剛時不剛,該柔時不柔,完全擰著來,這怎麼能意氣奮發、志薄雲天呢?
其次,在工作單位也應隨環境的「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人雖然說生來平等,但是世界是並沒有絕對平等的事。無論是大單位還是小單位,都存在主次關係、上下級關係。
假若對方是上級,或者是主要的角色,那自己相對來說就是下級,是次要角色。這個時候,你非要拿出家中母老虎、太歲爺一樣天不怕地不怕被寵壞的魔樣子出來,叫囂著「天下老子第一,誰怕誰」的怪論,完全「剛」性出頭,那你說,結果會是怎麼樣?這時候,你只要站在對方的角度稍微審視一下自己,就能把自己的那副嘴臉看得一清二楚,這時候,你就會明白為什麼有許多人想找地縫鑽了。
如果正好相反,你是上級,你是主角,那相對來說,你就是「剛」的那一位。這時,如果你還像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千金小姐或小家碧玉一樣,嬌滴滴、軟綿綿,一副言聽計從、任人宰割的態度,那麼你的未來也估計會鬧心許多。設想一下,你希望你的領導是這樣一塊扶不上短牆的爛泥巴嗎?
第三,在家庭中,也應隨小氣候的「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太太今天火氣盛,「剛」氣足,那你就陰柔一些,直待雲消雨散、春彩虹飛架。先生天然就是陽氣所在,屬於「剛」的一方,所以一直「剛」下去,不懂得在家庭中養你的「陰」,那就可能陽氣過盛而爆胎。
先生今天生氣了,太太該怎麼辦呢?先生本來就人高馬大、筋強骨壯,太太想要在氣力上勝過一籌,那真是比較困難。但是太太肯定不能一直陰柔下去,最好的辦法就是靜默以養我們的真氣、陽氣。我們知道話多傷陽,這時候你大吵大鬧,陽氣丟失得更快更猛,所以不如以靜制動,以外在的柔而實質是內在的陽,去克對方外在的陽而實質是內在的陰,這樣無往而不吉。
夫妻切忌對吵,雙方都在傷各自的陽,並傷全家的陽。夫妻也切忌冷戰,雙方都在內耗自己的陰,最終是要傷陽,導致陰陽失衡。家庭陰陽失衡,那家這個港灣就不是吉祥溫柔地了,而變成恐怖害人場了。
所以「陰陽」二字,裡面有許多的法則,需要我們好好思索。祝願每個人都能「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讓自己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寬、越走越亮、越走越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