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為什麼能,不停地產奶

2020-12-06 騰訊網

言相勸:語言的終極本質是能量,能量的功能是喚醒,喚醒的生命才具有溫度和意義。

今天這一篇內容,講述了人類社會進入到農業革命階段後,許多動物和植物的命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比如雞、牛、豬、羊,比如小麥。

但尤瓦爾·赫拉利以《革命的受害者》為題,講述了這些看似是「成功的演化」。

在現實的工作和生活中,越來越多地充斥著諸如此類的「進步」和「革命」——管理者在學習並推進各種考核的工具方法,家長在學習並嘗試各種新穎的教育方法。我們企圖使自己越來越具「控制力」,目的是讓員工和孩子們「更聽話」;因為只有「更聽話」,才能「更進步」,或是「更有業績」。

如同一頭能不停產奶的奶牛。

特別贊同作者在本章最後的結束語——

「每當人類整體的能力大幅度增加,看來似乎大獲成功的時候,個人的苦痛也總是隨之增長。」

也特別喜歡作者在文中的這一句話——

「就算是瀕臨絕種的野生犀牛,比起被關在小格子裡變肥,等著成為鮮美牛排的肉牛,日子應該還是好過得多。」

我們自己的一生到底在追求什麼?

我們在管理和教育上的努力,到底想讓員工和孩子變成什麼?

這些問題,真的是很大的問題……

一、每日一思

1.動物的馴化是建立在一系列的野蠻作為上,而且隨著時間的前行,殘忍程度只增不減。

「人」的馴化不也是如此嗎?所以,「隨著時間的前行」,我們越來越迷茫,越來越不開心。

「人性化」的管理,「人性化」的教育對「本質」的理解始終是排在第一位的問題人性化不是簡單的放縱不管,是基於「人的天性」。

我多次談到過,在管理本質的理解上,我最認同的是德魯克先生「管理是就通過尊重人性釋放人性,進而創造人性價值」的觀點。在符合這個本質要求的基礎上,通過目標管理體系,通過績效考核系統,來幫助個體進步,從而提升整個組織系統的能力和結果,這肯定是非常棒的。

但如果不是在符合本質要求的基礎上,一味簡單地制定目標施加考核甚至末位淘汰,這樣的「演化」和「進步」,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革命」,而是要命」——先是在短期要了員工個體的命,然後在不知不覺的長期中也會要了整個組織的命。

野蠻,就是不順其自然。

順其自然,這個其,就是管理或教育這件事;這個自然,就是管理或教育的「」,規律」。

2.每當人類整體的能力大幅增加,看來似乎大獲成功的時候,個人的苦痛也總是隨之增長。

手機、汽車、網際網路,是一種能力的增長。

智慧型手機、智能汽車、網際網路+,是一種能力的增長。

拭目以待吧……

二、每日一學

神聖的幹預

以上這種說法認為農業革命就是判斷錯誤的結果,這確實有可能,畢竟歷史上滿是錯得更離譜的例子。不過也還有另一種可能性:或許我們遠古祖先的出發點並不是為了要讓生活輕鬆點?或許智人是有其他的目標,所以自願過得辛苦一點,好實現這些目標?

講到歷史發展,科學家常常會歸咎於某些冷冰冰的經濟和人口因素,畢竟這和他們理性、數學的思考方法比較合拍。但講到現代歷史的時候,因為有大量的書面證據,所以學者不得不考慮非物質的因素,例如意識形態和文化。像我們有足夠的文件、書信、回憶錄,證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並非糧食短缺或人口壓力。然而,像納圖芬文化並未留下任何文獻檔案,所以講到遠古時代,唯物主義學派說話總是比較大聲。對於這些文字出現前的時代,就算我們認為這些人行事的原因是出於信仰而非經濟所需,實在也很難證明。

然而,我們很幸運地在極少數的案例中找到極有力的線索。1995年,考古學家開始挖掘位於土耳其東南部的哥貝克力石陣(G bekli Tepe)。在這最古老的地層裡,他們找到的不是聚落、房舍或日常活動的跡象,而是雄偉的石柱結構,它們雕飾華美、令人驚嘆。這裡每根石柱重達7噸、高5米。在附近的一個採石場,甚至還發現了一根尚未完工的石柱,重達50噸。全部加起來,總共有十多個遺蹟結構,規模最大的寬度近30米。

全球各地都有這樣令人驚嘆的遺蹟結構,最著名的是英國的巨石陣(Stonehenge),但哥貝克力石陣有一點特別驚人。巨石陣的年代約是公元前2500年,是由一個已經相當發達的農業社會所建造。但哥貝克力石陣的年代約是公元前9500年,所有證據都顯示,它是由狩獵採集者建造而成。一開始,考古學界覺得這簡直是天方夜譚,但經過一次又一次檢視之後,無論是這個結構的年代,還是建造者尚未進入農耕社會,都是毋庸置疑的。看起來,過去我們對於遠古採集者的能力和他們文化的複雜程度,都是嚴重低估。

為什麼採集社會想興建這樣的結構?這種結構看來並沒有什麼實質用途,既不是大型屠宰場,也沒辦法用來避雨或躲獅子。所以,我們只能推論這是為了某種神秘的文化目的,而考古學家到現在也還在為此傷腦筋。不論用途為何,都能肯定採集者願意為它花上大把的時間和精力。想要蓋起哥貝克力石陣,必然需要集合數千位來自不同部落的採集者,長時間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而如果背後沒有成熟的宗教或意識形態系統,就萬萬不可能做到。

哥貝克力石陣還有另一件聳人聽聞的秘密。多年以來,基因學家一直想找出馴化小麥的起源。最近的發現顯示,至少有一種馴化的小麥就起源於附近的喀拉卡達山脈(Kara adag),距離哥貝克力石陣只有30公裡遠。

這幾乎不可能只是巧合。很有可能,哥貝克力石陣的文化中心就與人類首次馴化小麥(或小麥馴化人類)有著某種關聯。養活建造和使用這些巨型結構的人,需要非常大量的食物。所以,採集者之所以從採集野生小麥轉而自行種植小麥,可能並不是為了增加日常食物供應,而是為了支持某種神廟的建築和運作。在傳統的想像中,人是先建立起村落,接著等到村落繁榮之後,再在村落中心蓋起信仰中心。但哥貝克力石陣顯示,很有可能其實是先建立起信仰中心,之後才圍繞著它形成村子。

革命的受害者

浮士德跟魔鬼交易,人類則跟穀類交易。但人類做的交易不止這一項,另一項則是和綿羊、山羊、豬、雞之類的動物命運有關。過去四處流浪的採集部落會跟蹤獵殺野綿羊,也逐漸改變了羊群的組成。第一步可能是開始挑選獵物。人類發現,如果獵殺的時候只挑成年公羊或是年老生病的羊只,對人類來說反而有利。放過有繁殖能力的母羊和年輕的小羔羊,當地羊群就可長可久。

至於第二步,可能是積極趕走獅子、狼和敵對的人類,保護羊群不受掠食者侵擾。第三步可能就是將羊群趕到某個狹窄的峽谷,方便控制和保護。最後一步,就是在羊群當中做出更謹慎的挑選,好符合人類的需要。其中,最具侵略性的公羊是人類想控制羊群最大的阻力,所以第一個就宰它們。至於瘦小或是太有好奇心的母羊也是除之而後快。(太有好奇心,就容易走得離羊群遠遠的,對牧羊人來說可不是好事。)於是,一代一代下去,綿羊也就越變越胖,越來越溫和,也越來越不那麼好奇了。就是這樣,英文才會有首童謠,唱著瑪莉有隻小綿羊,而且瑪莉去哪兒它就跟到哪兒。

另外一種可能,則是獵人一開始是抓住一隻羔羊來「收養」一下,在食物無虞的時候養上幾個月,等到比較沒食物的季節就宰來吃。等到了某個階段,這種先養再殺的規模開始越來越大,有些羊甚至被養到進入青春期,開始生出小羊來。那些生下來之後最具侵略性、不聽話的,就會先遭到宰殺。至於最乖、最聽話的羊,則被饒下小命,繼續再生小羊。結果一樣就是有了一群馴化、溫順的羊。

這樣經過馴化的家畜(羊、雞、驢等等)能夠為人類提供食物(肉、奶、蛋)、原料(皮、毛),以及獸力。於是,以前必須由人自己來做的工作(像是搬運、翻地、磨穀物等等),許多都開始交給了其他動物。在大多數的農業社會裡,人類的第一重點是種植農作物,第二才是飼養動物。但是有些地方也出現了一種新型的社會,主要就是靠著剝削利用其他動物為生:遊牧部落。

人類擴張到世界各地,家畜也跟著他們的腳步移動。1萬年前,全球只有在亞非大陸的幾個特定地點有綿羊、牛、山羊、野豬和雞,總數大約幾百萬隻,但現在全球有大約10億隻綿羊、10億隻豬、超過10億隻牛,更有超過250億隻雞,而且是遍布全球各地。家雞是有史以來最普遍的鳥類。至於大型哺乳類除了以智人居首,後面的二三四名就是馴化的牛、豬和羊。從狹隘的演化觀點來看,演化成功與否的標準就在於DNA的拷貝數,於是農業革命對於雞、牛、豬、羊來說可是一大福音。

不幸的是,演化觀點並不是唯一判斷物種成功與否的標準。它一切只考慮到生存和繁殖,而不顧個體的痛苦或幸福。雖然就演化而言,馴化的雞和牛很可能是最成功的代表,但它們過的其實是生物有史以來最慘的生活。動物的馴化是建立在一系列的野蠻作為上,而且隨著時間的前行,殘忍程度只增不減。

野生雞的自然壽命大約是7~12年,牛則是20~25年,雖然在野生環境它們多半都活不到這個歲數,但至少還有相當機會可以活上好一陣子。相較之下,出於經濟考慮,馴化後的肉雞和肉牛不過出生幾周和幾個月,就到了最佳屠宰年齡,於是一命歸天。(如果養一隻雞隻要三個月就已經達到體重最重的狀態,又何必再多餵好幾年?)

蛋雞、奶牛和提供勞力的役用動物有時候能多活上幾年,但代價就是過著完全不符合它們天性和渴望的生活。舉例來說,不難想像牛寧願優哉遊哉地在開闊的草原上整天漫步,有其他牛做伴,而不是被一個猿類在身後揮著鞭子,要它拉車拖犁。

為了把牛、馬、驢、駱駝訓練成聽話的役用動物,就必須打破它們的天性和社會連接,抑制它們的侵略和性能力,並且限制它們的行動自由。農民還發明各種控制技術,像是把動物關在獸欄和獸籠裡、套上枷鎖鏈條,用皮鞭和刺棒來訓練,甚至刻意造成動物傷殘。馴化動物的過程幾乎總是會將雄性閹割,好抑制雄性的侵略性,也讓人類能夠控制挑選牲畜的生育。

在許多紐幾內亞的部落社會裡,想判斷一個人富不富有,就要看他/她有幾頭豬。而為了確保豬跑不掉,紐幾內亞北部的農民會把豬的鼻子切掉一大塊。這樣一來,每次豬想聞東西,都會感到強烈的疼痛,不但無法覓食,甚至連找路都做不到,於是不得不完全依賴人類主人。在紐幾內亞的另一個地區,人們甚至還習慣直接把豬的眼睛挖掉,杜絕它們逃跑的可能。

乳品業自有一套來強迫動物聽話。奶牛、山羊和綿羊只有生了小牛小羊之後才會產奶,而且也僅限哺乳期這一段時間。想要動物不斷供奶,農民必須讓它們生下小牛小羊,但又不能讓小牛小羊把奶吸光。所以,整個歷史上常用的方法就是乾脆等到小牛小羊出生後不久就全宰了,如此一來人類就能霸佔所有牛奶羊奶,等到它們停奶之後再重新懷胎即可。聽來殘忍,但甚至到現在這種做法仍然十分普遍。在許多現代的奶牛場裡,奶牛通常只能活到5歲就會被宰殺。這5年中,它幾乎一直在懷孕,為了維持最大的產奶量,在分娩後大約60~120天就要再次受精。至於它的小牛們,則是一出生沒多久就被帶走,母的被養大成為新一代的奶牛,而公的就進了肉類產業的手裡。

另一種方式,是雖然容許小牛小羊接近媽媽,卻用上各種方式不讓它們喝得太多。最簡單的辦法,是讓小牛小羊開始吸奶,但在奶要流出來之前就把它們抱走。可以想見,這種方式會同時受到母親和孩子兩方的抗拒。有些畜牧部落過去的做法,是將小牛小羊宰殺食用,但拿東西塞回空的毛皮做成標本,再送回媽媽身邊刺激它們產奶。而在蘇丹的努爾族(Nuer)還更進一步,在標本上塗著牛媽媽的尿液,所以這隻假小牛連聞起來也很像個樣子。努爾族的另一項技術則是在小牛的嘴邊綁上一圈刺,小牛想吃奶就會刺傷牛媽媽,好讓牛媽媽排斥讓小牛吃奶。撒哈拉的圖阿雷格族(Tuareg)養駱駝,他們過去會將小駱駝的鼻子和上唇的部分穿孔或切除,如此一來只要一吸奶就會疼痛,也就不會喝得太多。

也不是所有農業社會都對他們農場裡的動物如此殘酷,某些家畜的日子還是過得相當不錯。像是拿來剃毛的羊、寵物狗和貓,以及戰馬和賽馬,常常就過得相當愜意。古羅馬皇帝卡利古拉(Caligula)據說還曾經打算任命他最愛的馬「英西塔土斯」(Incitatus)為執政官。綜觀歷史,牧者和農民對他們的動物還是抱有感情、照顧有加,正如許多奴隸的主人也會對奴隸關心照顧。所以,君王和先知會把自己營造成牧者的形象也就不那麼意外,他們和他們的神照顧子民的方式,確實也像是牧羊人照顧羊群一般。

然而,如果從牛羊的觀點而非牧者的觀點來看農業革命,就會發現對絕大多數的家畜來說,這是一場可怕的災難。這些演化的「成功」是沒有意義的。就算是瀕臨絕種的野生犀牛,比起被關在小格子裡變肥、等著成為鮮美牛排的肉牛,日子應該還是好過得多。雖然自己的物種即將滅絕,但這絲毫不會影響那頭野生犀牛對自己生活的滿意程度。相較之下,肉牛這個物種雖然在數量上大獲成功,卻完全無法安慰那些單獨個體所承受的痛苦。

我們從農業革命能學到的最重要一課,很可能就是物種演化上的成功並不代表個體的幸福。研究像小麥和玉米這些植物的時候,或許純粹的演化觀點還有些道理。但對於像是牛、羊、智人這些有著複雜情感的動物來說,就必須想想演化上的成功會對個體的生活有什麼影響。我們在下面的章節還會一再看到,每當人類整體的能力大幅增加、看來似乎大獲成功,個人的苦痛也總是隨之增長。

——尤瓦爾·赫拉利《人類簡史》

以上內容僅用於學習交流,不做商業用途。

三、每日一行

1. 請把您認同的部分內容或觀點,首先分享給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人。

2. 重要內容做好記錄或收藏,因為我們很快會忘記。

3. 有適宜機會,用多種方式和身邊人探討交流,相互幫助相互啟發。

4. 認為必要的改變,一定要制訂個人提升計劃,從目標到行動,有日程可測量,把「想」做的事,變成生活的一部分時,才會變成真正的「行動」。

5. 定期回頭學習,「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會持續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而這一能力至關重要。

6. 定期總結,確認自己的提升計劃,給自己鼓勵和獎賞,持續改進。

———————————————————

從學到習·知行合一

學習學習,邊學邊習

習比學更重要

學習不是為了知道,而是為了做到

相關焦點

  • 除了奶牛,還有能產奶的樹?
    奶叔最近聽了一件奇聞:奶牛不再是牛奶的唯一生產者,有一種樹也可以「產奶」!
  • 動物界十萬個為什麼:魚會口渴嗎?奶牛為什麼總有奶?
    奶牛為什麼能一直產奶大家在喝牛奶的時候可能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奶牛會一直有奶?>才可以繼續產奶,然後懷孕之期接近十個月要等這麼久,牛奶場都要涼涼了所以,行業內的通常做法是在產崽約2-3個月後,母牛會被再次受孕此時的母牛既在產奶,又在孕育下一代而在即將產崽前2個月差不多到達了泌乳期的第10個月奶牛會進入兩個月的幹奶期相當於奶牛的產假
  • 動物界十萬個為什麼:魚會口渴嗎?奶牛為什麼總有奶?
    奶牛為什麼能一直產奶大家在喝牛奶的時候可能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奶牛會一直有奶?所以,行業內的通常做法是在產崽約2-3個月後,母牛會被再次受孕此時的母牛既在產奶,又在孕育下一代而在即將產崽前2個月差不多到達了泌乳期的第10個月奶牛會進入兩個月的幹奶期相當於奶牛的產假奶牛的產奶年限一般在4-5年左右產奶的最佳時期大概在3-
  • Milk|什麼是巴氏奶?公奶牛也會產奶嗎?你不知道的牛奶冷知識!
    平時喝牛奶時,你是否注意到了巴氏消毒這個標籤,巴氏奶指的是什麼?為什麼我們平時見到的奶牛都在產奶,奶牛分公母嗎?難道公奶牛也會產奶?讓我先學習今天的單詞,然後在Tips小貼士裡一起學習牛奶的冷知識!接下來,學習一個例句吧…最後,還有可愛的小貼士要講給寶寶們聽哦~Tips 小貼士文字版什麼是傳說中的巴氏奶?
  • 創造與魔法奶牛怎麼生產 產奶攻略詳解
    18183首頁 創造與魔法 創造與魔法奶牛怎麼生產 產奶攻略詳解 創造與魔法奶牛怎麼生產 產奶攻略詳解 來源:18183
  • 請三秒回答:奶牛頭上有沒有角?
    奶叔問小夥伴們,得到了各種各樣的回答,「有」「沒有」「有的有」「公奶牛才有」……喂喂最後那個你別走,誰告訴你世界上還有公奶牛的啊!△奶叔戴的帽子也是奶牛裝的男款喲奶牛長角用來幹嘛?打架啊!牛可不是好惹的傢伙,奶叔外婆家的大黃牛就特別兇,更別提西班牙人用來鬥的牛了。
  • 缺奶、淡奶、濃奶與毒奶
    在去年毒奶事件爆發後,質檢部門為什麼還冒天下之大不韙,降低生奶的質量標準?我推斷,那是由於政策制定者意識到問題的癥結,不得不通過修訂質量標準,以在「缺奶」、「淡奶」與「毒奶」之間作取捨的緣故。人們有許多美好願望,但經濟學分析有時很殘酷,總不忘提醒大家「現實有約束、願望得取捨」。這是經濟學者理解世事的出發點。讓我談談「缺奶」、「淡奶」、「濃奶」和「毒奶」的情境吧。
  • 瑞源奶牛小鎮迎來了第二批紐西蘭純進口荷斯坦奶牛!
    ~    荷斯坦奶牛由於生產性能好、產奶量高,因此對飼料的要求也較高。據了解,這裡的牛以飼餵青儲飼料為主,飼料的質量對奶牛產奶性能影響很大,因此飼養員對每一頭牛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樣精心呵護。相信它們一定能儘快適應,產出優質的鮮奶!
  • 奶牛體溫的起起伏伏
    這些結果可以幫助奶農管理牛群,確保牛群的福利和生產力。圖2.降溫措施對奶牛體溫的影響在圖2這張約5小時的快照中,灰色區域代表了奶牛採取遮蔭或降溫措施的45分鐘。採用噴淋措施,奶牛的體溫下降近1℉,而遮蔭組奶牛的體溫緩慢上升。黑色的虛線代表了判斷發燒的保守閾值102℉(約38.9℃)和常用閾值103℉(約39.4℃)。
  • 「國際兒童節」撞上「世界牛奶日」,鄭州小萌娃動手檢測大奶牛
    你生病了要抽血檢測白細胞,奶牛也有例行的體細胞檢測,看看牛生病了沒有。」6月1日是國際兒童節,也是世界牛奶日。5月31日,河南省農業農村廳機關黨委、省農業工會、奶業管理處聯合主辦,省奶牛生產性能測定中心承辦的「走進奶業科普館·爭做飲奶小牛人」活動在鄭州舉行,30多位小萌娃走進河南奶牛生產性能測定中心,探秘奶牛科學,深剖「一滴奶的奧秘」。
  • 世界首例乳糖分解酶轉基因奶牛誕生
    6月10日,記者在內蒙古農業大學生物製造重點實驗室奶牛基地看到,一隻兩個月大的黑白花小牛犢在牛群中撒歡奔跑。它是一隻轉基因克隆奶牛,是世界首例乳糖分解酶轉基因的哺乳動物。當時共克隆7胎,順利產出4胎,2胎成活。為什麼要克隆乳糖分解酶轉基因奶牛?
  • 奶牛高體細胞數的管理策略
    頭胎牛的平均SCC為11萬,但該數值會隨著胎次的增加而增加,5胎奶牛的平均SCC為35萬。幹奶前最後三次SCC檢測數據有超過20萬的情況或患有臨床性乳房炎的奶牛,才採用抗生素幹奶治療。 所有的幹奶牛都採用乳頭封閉劑。幹奶前5天,減少飼餵量,並把擠奶次數改為1次/天。某些奶牛在幹奶時的產奶量只有5L。 Jose是牧場的顧問獸醫,每月訪問一次。
  • 請不要忽視熱應激對幹奶牛的影響
    不遺餘力降低熱應激對幹奶牛的影響,會使其更健康,產後恢復更快,進入泌乳期後的產奶量也更高。在熱應激期間,由於奶牛的乾物質採食量降低,且消耗過多能量用於散熱而非產奶,因此,其對奶牛的產奶量有巨大影響。雖然熱應激的急性效應已經很清楚,但奶牛在妊娠後期遭受熱應激也會對下一個泌乳期的產奶量和飼餵效率產生巨大影響。
  • 魔獸世界奶牛關怎麼刷 奶牛關掉落物品一覽
    奶牛關 魔獸世界奶牛關怎麼刷,奶牛關掉落物品一覽。今天,暗黑破壞神20周年的紀念活動已經在魔獸世界裡開始了,玩家需要擊殺奶牛關奶牛王來獲得特別成就暗黑破壞神二十周年。在節日期間,寶藏地精會出現在破碎群島,軍團再臨任意難度的地下城,甚至是達拉然下水道裡,玩家擊殺它後會開啟一道傳送門,將玩家傳送到奶牛關。奶牛關裡有許多奶牛,以及稀有的精英怪奶牛王,擊殺奶牛王后會掉落十二弦吉他,可彈奏暗黑經典曲目崔斯特姆,使用後會獲得二十周年的成就。
  • 養一隻奶牛貓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呢
    奶牛貓,顧名思義,是一種花色與奶牛相近品種的貓,常見的比如「黑貓警長」這一種,就是我們所說的奶牛貓。大部分奶牛貓的性格溫和,而且憨厚,很適合作為寵物貓陪伴我們。那麼,養一隻奶牛貓到底是種怎樣的體驗呢?對此,作者採訪了幾位網友,來看看他們是怎麼說的吧。網友1:養了一隻奶牛名字叫燦燦。養了之後發現奶牛真的是貓中哈士奇。
  • 駱駝不喝水也能產奶?究其原因馬上揭曉
    即使是讓它駝上四百斤的貨物,每天都能走四十千米,且連續走上三天,而一隻身上沒有貨物的駱駝,每小時可以跑十五千米,並且連續跑上八個小時,被稱作沙漠之舟屬實是實至名歸。那麼為什麼駱駝能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中很好地活下去呢?
  • 世界上第一個喝牛奶的人,對奶牛做了啥?網友真的沒想到
    網友真的沒想到  現在我們每天早上醒來基本上都會喝上一大杯牛奶,既可以補充營養也可以充飢,牛奶這種食品也幾乎已經成為了家家戶戶每天都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喝牛奶的時候大家會不會產生這樣的疑問,為什麼我們現在人人都知道牛奶可以喝?當初又是誰第一個發現的?他究竟對奶牛做了什麼才會發現牛奶能喝?於是小編就找到了這麼幾種答案,下面大家就一起來看一下吧。
  • 奶牛的種類,比你想像的要多至少9種
    在一頭成功奶牛的身後,一定有無數隻奶牛為它做鋪墊。雖然現在最普遍的奶牛是大荷蘭菲仕蘭省發源的荷斯坦奶牛,但奶牛家族還有很多參與產奶比賽的選手。經奶叔專業鑑定,他們比荷斯坦牛至少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可以拍彩色照片。所以,這些小眾的牛牛你也值得一見!
  • 爸爸,假如我是北緯47°的一頭奶牛,是不是我已經是「牛生贏家」了?
    這不,前兩天姐弟倆閒著無聊和我討論起了地理知識——「爸爸,為什麼上海還有之前去的廈門、泰國都那麼熱呢?」十萬個為什麼的弟弟問道。因此在奶的世界,北緯47°是國際公認的最佳奶牛飼養帶,世界優質奶源地集中分布在此。
  • 「兩頭奶牛」成就一番創業故事?聽聽「沙灣奶牛皇后」怎麼說
    坐落在番禺區沙灣古鎮的奶牛皇后甜品店,是遊客到沙灣古鎮遊玩必去的場所之一。仿古的西關大屋,門上掛著碩大的牌匾——沙灣奶牛皇后。尚未進門,就可以聞到濃濃的奶香。屋內擺放著十來張廣式大理石圓桌椅,青磚、腳門、趟櫳門,散發著獨特的嶺南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