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新型鋰離子電池研究    鈣鈦礦結構下的全新突破

2020-08-28 鋰電在線

導讀: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正在領導一項新的鋰離子電池陽極的研究。據研究人員稱,這種新發明具有鈣鈦礦晶體結構,可以通過比其他陽極材料更簡單、更廉價的生產方法提供強大的全面性能。

今天的鋰離子電池有很多證據證明其不足,這促使人們考慮在此類設備中使用過多的新材料。當談到陽極,目標是整合材料與更好的電荷率和能量密度比通常使用的石墨,並找到使用鋰的安全方法而不會冒著樹枝狀晶體的風險。

鈦酸鋰已經證明了它的前景並具有一定的商業價值,但是用這種材料製作的陽極往往具有比石墨更低的能量密度以及與循環壽命和充電率相關的挑戰。

鈦酸鋰電池是從儲能供應鏈中消除稀有,昂貴和對環境有害的材料(尤其是鈷和鎳)的眾多途徑之一。

據了解,迄今為止,此類電池受到陽極和陰極的不匹配性能的限制,並試圖通過使用3D多孔結構並將碳納米膜植入其設備來克服這些問題。這些通過一系列新穎的過程整合在一起,包括分子偶聯,冷凍乾燥和熱解。

由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KIT)工作人員領導的科學家們使用鈦酸鑭鋰陽極(LLTO)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結果,該陽極具有鈣鈦礦晶體結構。他們與來自中國吉林大學的同事在《自然通訊》上發表的論文中描述了鈦酸鑭鈣鈦礦作為鋰離子電池陽極的工作。

在實驗中,陽極的工作電壓低於1V,可逆容量為每克225毫安時,3000次循環後容量保持79%。KIT應用材料-儲能系統研究所的負責人Helmut Ehrenberg說:「最終,電池電壓和存儲容量決定了電池的能量密度。在未來,LLTO陽極可以特別安全和耐用的高性能電池。」

該小組指出,他們的陽極的性能是在沒有複雜的納米級工程的情況下實現的。即使是較大的顆粒,LLTO陽極也比研究更為普遍的鈦酸鋰氧化物表現出更好的功率密度和電荷率。

研究人員將其歸因於LLTO的偽容能特性,即離子插入並將其電荷轉移到活性材料層中。Ehrenberg說:「由於顆粒更大,LLTO原則上可以使電極生產更簡單、更便宜。」

該小組說,他們的工作強調了鈦酸鋰電池化學性質的重要性,並補充說,他們希望促進鑑定和開發其他具有令人滿意的電化學性能的新的鈦基陽極材料的新研究。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以其製備簡單、成本低和效率高的優勢在新型光伏技術領域迅速崛起。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按照器件結構可分為正式和反式兩種結構,相比於正式結構,反式結構器件因製備工藝更加簡單、可低溫成膜、無明顯回滯效應、適合與傳統太陽能電池(矽基電池、銅銦鎵硒等)結合製備疊層器件等優點,受到學術界和產業界的關注。但仍然存在開路電壓與理論值差距較大、光電轉換效率仍然偏低等應用瓶頸。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結構及原理
    隨著電池效率紀錄不斷被刷新, 更多關於鈣鈦礦電池的研究成果不斷湧現, 內容涵蓋結構設計、工作機理、製備工藝各個方面的優化。有機金屬滷化物鈣鈦礦的基本結構及電池構造有機金屬滷化物鈣鈦礦結構太陽能電池是一種以全固態鈣鈦礦結構作為吸光材料的太陽能電池。這種材料製備工藝簡單, 成本較低。鈣鈦礦材料的結構通式為ABX3, 其中A為有機陽離子, B為金屬離子, X為滷素基團。
  • 鈣鈦礦研究突破點是什麼?全球鈣鈦礦電池研究小組有哪些?
    鈣鈦礦研究突破點是什麼?全球鈣鈦礦電池研究小組有哪些?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導讀:2009 年,日本桐蔭橫大學Miyasaka等人在研究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的過程中,製備出了效率達3.8%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開啟了鈣鈦礦電池發展的徵程。
  • 太陽能電池材料新突破: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數百萬美元已經投向許多鈣鈦礦初創企業中,但在未來三年中,如果沒有在延長電池壽命方面實現突破,這些錢就會慢慢燒完了。」 「這就是為什麼他們團隊開發的新型鈣鈦礦製造工藝如此令人興奮的原因。」 Rolston 補充道。 快速製備方法問世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是由廉價、存量充足的化學物質(如碘,碳和鉛)製成的合成晶體薄膜。
  • 【科技前沿】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實現新突破
    雙面(bifacial)光伏電池是一種正面和反面都可以接受光照而產生電流、電壓的器件。在同等面積下,雙面電池單位面積發電量比單面電池有了極大的提升,平均高出10%~35%左右,已經成為一種降本增效的新興高效光伏發電技術。近年來,憑藉吸光係數高、載流子壽命長、電荷遷移率高等優異性能,基於有機金屬滷化物半導體吸光材料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一直廣受關注。
  • 德國衛星火箭搭載鈣鈦礦及太陽能電池   動力具有強大潛力
    如今,宇宙飛船工程師通常會選擇砷化鎵或III-V電池技術,太空旅行等小眾應用領域是少數幾個高效率、高成本技術可行的領域之一。在科學家們努力降低電池成本的同時,其他薄膜光伏技術,尤其是鈣鈦礦,近年來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進展
    作為一種誕生於2009年的新型能源電池,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曾被《科學》《自然》分別評為「10大科技突破之一」,發展迅猛,被視為最具應用潛力的高效太陽能電池。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基本結構1.第2種是鈣鈦礦雙極性材料為本徵層(I層),I層負責吸收太陽光、產生激子、電荷分離,同時負責傳輸電子等。納米多孔的二氧化鈦或者氧化鋁膜作為I層的載體,稱為異質結觀點,PIN原理。基於這2種原理,目前研究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結構研究主要集中於3種,如圖3所示。
  • 能直能彎的太陽能電池——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用光能轉化為電能的太陽能電池技術已經發展了70多年。然而,由於技術的種種局限性,傳統的太陽能電池還無法真正替代化石能源。一種新型材料鈦鈣礦的出現,讓太陽能電池的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這種新材料到底是什麼?它做成的新型太陽能電池相比傳統的,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 使用金屬滷化物鈣鈦礦新型材料實現了金屬鋰負極與電解液的隔離
    然而,與鋰離子導體鋰鑭鈦氧化合物(Li3xLa2/3-xTiO3)具有相似空間結構的金屬滷化物鈣鈦礦材料,其框架內的鋰離子傳導特性以及相關應用卻少有研究。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學院的姚宏斌課題組與張國楨副研究員和PHI CHINA南京表面分析實驗室的鞠煥鑫博士合作,在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導鋰層的構建,並用於穩定鋰金屬電池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國內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從科技部獲悉,北京大學朱瑞研究員、龔旗煌院士與合作者展開研究,針對反式結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在光電轉換效率上存在的瓶頸,提出了「胍鹽輔助二次生長」方法,開創性地實現了鈣鈦礦薄膜半導體特性的調控,顯著降低了器件中非輻射複合的能量損失,在提升器件開路電壓方面取得了突破,首次在反式結構器件中獲得了超過1.21 V的高開路電壓
  • 【乾貨】新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研究
    自從2009年日本學者首次研究鈣鈦礦敏化太陽能電池,經過5年的發展,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從最初的3.1%躍遷到19.3%,引起了人們極大的研究熱情。而鈣鈦礦太陽能薄膜電池成為人們研究的重點,本文研究了不同成分的摻雜對錫鈣鈦礦電池薄膜成膜性能的影響,對薄膜的形貌、物相、吸收率和禁帶寬度進行表徵和測試。測試結果表明,CH3NH3SnI3成分的鈣鈦礦薄膜具有最低的禁帶寬度,其吸光性能優於其他成分的鈣鈦礦薄膜。摻雜Br、Cl離子會導致CH3NH3SnI3成分的鈣鈦礦薄膜的禁帶寬度增加,而吸光性能和結晶性能降低。
  • 喜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實現新突破
    (a)雙面鈣鈦礦太陽能電池JV特性;(b)不同透明電極的透光率比較;(c)雙面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效率統計,插圖為TeO2/Ag電極實物照片;(d)理論計算的雙面鈣鈦礦太陽能電池JV特性;(e)、(f)分別為不同照射方向下的穩態輸出特性。雙面(bifacial)光伏電池是一種正面和反面都可以接受光照而產生電流、電壓的器件。
  • 【電池快訊•前沿】技術新突破!鋰空氣電池來了,續航裡程可達1000公裡!
    日前韓國多家科技研究院攜手合作,透過陶瓷材料開發出全新鋰空氣電池,有效改善過去電池耐用性挑戰,還將壽命延長 10 倍以上。鋰空氣電池的反應物質為空氣中的氧氣,由於鋰空氣電池在充放電過程中產生活性氧,衝擊電池壽命,對此研究團隊用超級計算機的量子物理模型,合成出新型鈣鈦礦陶瓷材料,將電池原本的導電材料跟有機電解質取而代之後,有效延長電池壽命 10 倍,電池充放電次數可達 100 次。
  • 新型鎳鋅電池或可取代鋰離子電池
    ­  (編譯 / 魏昕宇)­  鋰離子電池被廣泛應用於手機、筆記本電腦等可攜式電子產品。雖然具有眾多優點,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一直為人詬病,也不時引發消費者的擔憂。因此,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都在致力於提高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或者尋找鋰離子電池的替代品。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一種以鋅為電極的新型電池或有望取代鋰離子電池。
  • 新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預計接近40%
    目前,晶體矽(Si)是代表性的太陽能電池材料,佔各種類型太陽能電池板的90%以上。然而,隨著矽太陽能電池板的轉換效率達到其理論極限,其降低成本的速度變得越來越慢。為了實現可再生太陽能發電成本的大幅度降低,正在尋找新的太陽能電池材料的研究。
  • 華中科大全印刷介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獲突破
    7月18日出版的《科學》(Science)雜誌刊發了華中科技大學韓宏偉課題組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青年基金(項目編號61106056)資助下完成的有關全印刷介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的新成果。  充分利用太陽能是解決目前人類面臨的能源短缺和環境汙染等問題的根本途徑。
  • 物理所鈣鈦礦型甲胺鉛碘薄膜太陽能電池研究獲進展
    鈣鈦礦型甲胺鉛碘薄膜太陽能電池以其結構簡單、製備成本低廉等優點吸引了眾多科研工作者的關注。其光電轉化效率在近5年內從3.8%迅速提高到15%以上,高於非晶矽太陽電池效率,被Science評選為2013年十大科學突破之一。隨著電池工藝的進一步發展和成熟,電池效率有望突破20%,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 德國科學家研究陰極材料退化機理 有望將鋰離子電池容量增加30%
    蓋世汽車訊 據外媒報導,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KIT)及合作機構的研究人員為研發未來高能量鋰離子電池,研究了陰極材料合成過程中結構的變化,並獲得了有關陰極材料退化機理的重要發現,或有助於研發更大容量的電池,以增長電動汽車的續航裡程
  • 誰會是取代鋰離子電池的下一代超級電池?
    最近,剛好有一批華人在《自然.能源》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意義重大的研究成果論文,裡面涉及的全新電池材料技術或許將徹底改變目前主流鋰離子電池一統天下的局面。食鹽也能變電池這個取代「鋰離子」成為蓄電池原料的物質不是什麼稀罕事物,而是大家天天與之打交道的——「鈉」。是的,就是我們天天做菜用到的食鹽的主要元素鈉離子。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低溫運行最高效率25.2%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在近太空、極地等極端環境中展現了其獨特的應用優勢。但是,由於低溫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較少,低溫鈣鈦礦效率還遠遠未達到目前的先進水平,此外,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低溫條件下運行機理尚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