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常芳課題組揭示花葯基因在環境高溫下保護雄性育性新功能

2020-09-10 BioArt植物

內容 | JGG

責編 |

全球氣候變暖是人類需要面對的一個極大挑戰,也給植物及全球糧食生產帶來巨大影響。相對於營養生長,植物的生殖發育過程對溫度升高更為敏感,常常直接導致作物減產。儘管如此,人們對生殖發育過程如何響應高溫並不十分清楚。


2020年9月8日,復旦大學常芳課題組和美國賓州州立大學馬紅教授合作在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JGG) 發表了的題為Analyses of functional conservation and divergence reveals requirement of bHLH010/089/091 for pollen development at elevated temperature in Arabidopsis 的研究論文,揭示了植物中一類bHLH轉錄因子的新功能:響應環境高溫,維持植物雄性育性。


該研究發現,植物花葯中的一類bHLH轉錄因子具有在常溫和環境高溫不同條件下維持花粉育性的雙重功能。正常生長溫度下,這一類轉錄因子和花葯中其它重要轉錄因子相互作用形成複合物,不同的轉錄因子複合物就像一把把「鑰匙」,特異地識別位於下遊基因啟動子區域的一個個與表達相關的「鎖」,從而激活各自特異下遊基因的表達,精確調控花粉發育進程;而在高溫環境下,這一類轉錄因子表達量會增加,一方面維持上述花粉發育的基本調控網絡,另一方面大量促進熱響應基因的表達,啟動花葯熱防禦機制,從而保護花粉在高溫下的正常發育、維持植物育性。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類bHLH轉錄因子在植物中是保守的,其熱響應功能的發現,為植物育性改良和耐熱品種的開發提供了新思路。同時,研究獲得的幾個bHLH啟動子-螢光蛋白能夠特異地標記花葯絨氈層,也為植物雄性育性的基礎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圖:bHLH010/089/091在常溫(22℃)和高溫(28℃)環境下調節花粉發育的工作模型


復旦大學付營博士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常芳教授和馬紅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相關工作得到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


論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jgg.2020.09.001

相關焦點

  • 保守BOULE基因產生的環RNA在熱應激下保護雄性生育力
    近日,南京醫科大學徐宇君課題組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單革課題組合作在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發表論文:Circular RNAs from BOULE play conserved roles in protection
  • . | 保守BOULE基因產生的環RNA在熱應激下保護雄性生育力
    近日,南京醫科大學徐宇君課題組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單革課題組合作在Science Advances雜誌上發表論文:Circular RNAs from BOULE play conserved roles in protection against stress-induced
  • 科學網—茉莉酸究竟如何調控小麥花葯開裂
    其中,小麥花葯是否開裂、開裂程度及開裂時間是影響雜交小麥制種產量、質量和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 已有研究表明,植物花葯不開裂與茉莉酸類物質代謝相關,噴施外源茉莉酸甲酯可以使突變株的花葯開裂、育性恢復。然而,對於控制花葯開裂異常的因子及信號通路等相關機制,此前尚不清楚。
  • 一個轉錄因子導致玉米S型細胞質雄性不育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Mol Plant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陳化榜課題組研究揭示一個導致玉米S型細胞質雄性不育的分子機制來源:MolPlant植物科學 製版:光明2020年7月3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在雄性不育材料中,花粉粒敗育但其它組織的生長發育不受影響,因此細胞質雄性不育被廣泛應用於雜交種生產。細胞質雄性不育也是研究細胞核與線粒體相互作用的利器,不育基因由線粒體基因組編碼,而大部分恢復基因則由核基因組編碼,兩套不同的基因組如何協同調控花粉粒的育性,甚至植物生長發育,其分子機制還有待進一步探明。
  • 每日摘要:黃瓜CsSPL基因作用於花葯和胚珠的生長發育
    HD‐ZIP III and CsWUS transcription factors regulating anther and ovule development in Cucumis sativus (cucumber)First author: Xiaofeng Liu; Affiliations: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中國農業大學
  • 張啟發組PNAS發表「化石」級研究揭示水稻光敏雄性核不育作用機理
    「化石」級研究揭示水稻光敏感雄性核不育作用機理——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課題組解析水稻光敏感雄性核不育作用機理後來我國育種學家們又找到了一類育性受溫度影響的溫敏雄性不育系,這些環境敏感性的細胞核不育系(environment-sensitive GMS,EGMS)是兩系配套法利用的核心。相對於三系配套,兩系不育系配套組更自由、恢復系廣、雜交制種過程簡化,在雜交稻生產上佔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對於細胞質雄性不育的機理已經研究的較為清楚,但對於環境敏感型的細胞核不育系的作用機理的研究則相對來說比較少。
  • PNAS:萬向元教授與袁隆平院士團隊發現玉米雄性不育基因分子……
    目前,玉米雜交制種主要通過人工或機械去雄,費時費力且成本高昂,因此雄性不育系是玉米雜交制種的關鍵技術。基於細胞質不育的三系法在玉米雜交制種中也有應用,但由於不育系是細胞質遺傳的,存在遺傳資源有限、育性不穩定等問題。因此,採用生物技術手段以利用雄性不育基因開發新的雄性不育體系,成為當前研究的重點,比如萬向元教授團隊之前所建立的玉米多控不育(MCS)系統。
  • 遺傳發育所玉米細胞質雄性不育研究取得進展
    植物細胞質雄性不育是廣泛存在並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的生物學現象。在雄性不育材料中,花粉粒敗育但其他組織的生長發育不受影響,因此細胞質雄性不育被廣泛應用於雜交種生產。細胞質雄性不育也是研究細胞核與線粒體相互作用的利器,不育基因由線粒體基因組編碼,而大部分恢復基因由核基因組編碼。
  • 山西大學教授研究組發現調控植物花葯發育和花粉成熟的新基因
    未來網高校頻道9月9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祁華)開花植物雄性生殖發育的顯著特徵是形成包括花葯在內的雄蕊。花粉發育從花葯孢原細胞的分化開始,經歷小孢子母細胞減數分裂、花粉壁形成、絨氈層退化、花粉有絲分裂等過程達到花粉成熟,隨後花葯開裂釋放出成熟花粉粒。這些過程相對獨立但彼此又緊密聯繫,並受眾多基因的調控。
  • 中美科學家合作揭示甘藍型油菜育性相關基因功能與進化歷史
    . | 中國農科院油料所/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合作揭示甘藍型油菜育性相關基因功能與進化歷史雄性不育是油菜雜種優勢利用的最主要途徑,發掘具有實用價值的油菜雄性不育基因對我國油菜雄性不育系統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 Molecular plant︱復旦大學黃建勳團隊及其合作者揭示葫蘆科全基因組加倍及其關鍵的形態和分子創新
    2020年5月20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黃建勳副研究員團隊聯合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馬紅
  • 復旦大學揭示新型高溫超導體奇特電子結構
    本報訊 日前,復旦大學物理系應用物理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先進材料實驗室的封東來教授課題組在高溫超導研究領域取得新突破,他們運用角分辨光電子能譜儀率先揭示了2010年末發現的新型鐵基高溫超導體
  • 復旦大學揭示DNAzyme剪切RNA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甘建華課題組與麻錦彪課題組合作的關於RNA-cleaving DNAzyme的研究成果。該研究用X-射線晶體學方法解析了8-17 DNAzyme與底物類似物的活性複合物結構,首次揭示了RNA-cleaving DNAzyme剪切RNA的分子機制,為DNAzyme的優化設計、基因沉默和臨床治療方面的應用提供了指導。 DNAzyme是一類具有催化功能的DNA分子。
  • 復旦大學物理學系修發賢課題組在二維超導天線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儘管二維層狀單晶超導材料擁有豐富的量子現象,其在新功能納米器件方面亦擁有巨大潛在應用價值,但現階段科研人員對二維層狀單晶超導材料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在物理屬性方面,基於二維層狀單晶超導體的新功能器件的研究尚且處於空白狀態。
  • 北京科技大學萬向元教授團隊與袁隆平院士團隊合作,成功研發出植物通用型顯性不育育種技術
    當前雜交玉米制種中母本去雄主要依靠人工、機械和化學藥劑,但存在成本高、植株容易受到損傷、汙染環境等問題,因此需建立新的玉米雄性不育體系,例如:美國杜邦先鋒公司和北京科技大學萬向元團隊先後成功研發了玉米SPT技術[4]和多控不育(MCS)技術[5],原理上與水稻第三代雜交育種技術基本一致,統稱為作物第三代雜交育種技術。
  • 蒺藜苜蓿雄性不育調控機制及其進化研究中獲進展
    雄性不育在農業雜交育種上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雄性不育突變體主要由孢子體型或配子體型的花葯組織發育異常引起。絨氈層作為一個為花粉發育提供營養的重要孢子體型組織,其發育異常會引起花粉敗育。為了解析豆科植物的育性調控,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熱帶植物資源可持續利用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江華團隊以豆科模式植物蒺藜苜蓿為研究材料,在其菸草逆轉座子Tnt1插入突變體庫中篩選到一個雄性不育突變體empty anther1(ean1)。它表現為營養期植株生長正常,而生殖期雄性不育。遺傳學分析顯示ean1為單基因隱性突變導致的。
  • 復旦大學4月-5月部分科研成果:抗新冠全人源納米抗體,小型基因編輯...
    近期,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餘宏傑課題組研究揭示增加社會距離對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影響。  生物醫學研究院溫文玉團隊合作研究揭示神經幹細胞不對稱分裂的相分離調控機制  近期,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溫文玉課題組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淡馬錫生命科學研究院蔡毓課題組再次合作
  • 蒺藜苜蓿雄性不育調控機制及其進化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雄性不育在農業雜交育種上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雄性不育突變體主要由孢子體型或配子體型的花葯組織發育異常引起的。絨氈層作為一個為花粉發育提供營養的重要的孢子體型組織,其發育異常會引起花粉敗育。絨氈層廣泛存在於陸生植物中,而被子植物中已報導多個調控絨氈層發育的關鍵因子,但是對這些關鍵因子介導的絨氈層發育在陸生植物中的進化模式甚少被關注。
  • 復旦近兩月理工醫科研成果公布:「太空碎片」實驗天基物聯網
    生命科學學院甘建華課團隊與麻錦彪團隊合作研究揭示DNAzyme剪切RNA的分子機制國際知名學術期刊 《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甘建華課題組與麻錦彪課題組合作的關於RNA-cleaving DNAzyme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