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日摘要:黃瓜CsSPL基因作用於花葯和胚珠的生長發育
花葯和胚珠發生是作物受精和果實產量的先決條件,然而目前對於花葯和胚珠的協調調控及底層的分子調控通路仍然不是了解得很清楚。本文發現在黃瓜花葯和胚珠發育缺陷的突變體中,SPL/NZZ基因的正常表達遭到破壞。CsSPL基因特異在黃瓜花葯和胚珠發育過程中表達。敲低CsSPL基因的表達會降低雄性和雌性的育性,同時產生畸形花粉,抑制胚珠的發育。
-
復旦大學常芳課題組揭示花葯基因在環境高溫下保護雄性育性新功能
2020年9月8日,復旦大學常芳課題組和美國賓州州立大學馬紅教授合作在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正常生長溫度下,這一類轉錄因子和花葯中其它重要轉錄因子相互作用形成複合物,不同的轉錄因子複合物就像一把把「鑰匙」,特異地識別位於下遊基因啟動子區域的一個個與表達相關的「鎖」,從而激活各自特異下遊基因的表達,精確調控花粉發育進程;而在高溫環境下,這一類轉錄因子表達量會增加,一方面維持上述花粉發育的基本調控網絡
-
植物所在花粉發育的表觀遺傳調控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花粉是植物有性生殖的執行者,對作物育性調控和雜種優勢的利用至關重要,其發育涉及精細調控的細胞分裂與分化以及嚴格監控的基因組穩定性。已有的研究顯示,內源小RNA特別是miRNAs在生長發育和基因組穩定性調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但對小RNA在花粉發育過程中的作用尚缺乏系統的認識。
-
科學網—茉莉酸究竟如何調控小麥花葯開裂
其中,小麥花葯是否開裂、開裂程度及開裂時間是影響雜交小麥制種產量、質量和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 已有研究表明,植物花葯不開裂與茉莉酸類物質代謝相關,噴施外源茉莉酸甲酯可以使突變株的花葯開裂、育性恢復。然而,對於控制花葯開裂異常的因子及信號通路等相關機制,此前尚不清楚。
-
PNAS:萬向元教授與袁隆平院士團隊發現玉米雄性不育基因分子……
因此,採用生物技術手段以利用雄性不育基因開發新的雄性不育體系,成為當前研究的重點,比如萬向元教授團隊之前所建立的玉米多控不育(MCS)系統。ZmMs7 是一個編碼 PHD-finger 的轉錄因子,是玉米花葯發育中的關鍵調控因子,但其精細的分子調控機制仍待進一步研究。
-
武漢大學提出植物受精後父母親本調控胚胎發育的新觀點
武漢大學孫蒙祥團隊提出植物受精後父母親本調控胚胎發育的新觀點責編 | 奕梵is not equal control of embryogenesis的重要成果,提出了關於父母親本調控植物胚胎發育的新觀點。
-
北大生命科學學院蘇都莫日根研究組破解花粉萌發負調控機制
花粉萌發是植物傳粉和有性生殖的重要過程。長期以來人們對花粉萌發必需的基因及產物進行了較充分的了解,而對花粉不萌發(休眠)的機制知之甚少。國際知名植物學刊物The Plant Cell於7月28日在線發表了題為「Arabidopsis JINGUBANG is a Negative Regulator of Pollen Germination that Prevents Pollination in Moist Environments」的文章,報導了生命科學學院巨豔和郭梁博士(共同第一作者)等的研究成果
-
研究揭示miR165/6調控擬南芥花葯結構的分子機制
6月27日,國際學術期刊Plant Physiology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何玉科研究組題為microRNA166 monitors SPOROCYTELESS/NOZZLE (SPL/NZZ) for building of the anther internal boundary 的研究論文。
-
茜草科花粉發育研究獲進展
花粉是種子植物的雄配子體,在花葯的發育過程中由花粉母細胞經過減數分裂產生、發育而成。
-
楊維才研究組:一種新的十字花科植物花粉管吸引信號
在有性生殖過程中,動物和低等植物的精子都是由尾部鞭毛的擺動提供推力,從而尋找成熟的卵細胞,並實現精卵結合。但開花植物卻是特例,它們的精細胞沒有鞭毛。因此,精細胞不能自主運動,需要通過極性生長的花粉管將精細胞運輸到胚囊。胚囊被包裹在胚珠中,並由兩個雌配子(卵細胞和中央細胞)、助細胞和反足細胞構成。
-
植物雌蕊頂端模式建成和功能特化的調控新機理
SSS功能缺陷幹擾了花粉管在雌蕊頂端的正常生長,表現為花粉管伸長變緩,甚至無法進入花柱。這表明 SSS基因共調控的雌蕊頂端精細的形態結構對於保證雄配子體和雌性組織間的相互作用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該工作揭示了植物雌性生殖器官的細胞數按量控制和其精細的排布形式對於形成與雄配子體相互作用的適宜界面或微環境,以便發揮其特定的功能至關重要。
-
北京科技大學萬向元教授團隊與袁隆平院士團隊合作,成功研發出植物通用型顯性不育育種技術
雙方以萬向元團隊發表在國際TOP1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IF8.2)上封面文章報導的ZmMs7基因為基礎,進一步解析了該基因調控花葯和花粉發育的分子機制,發現ZmMs7為具有轉錄激活功能的PHD轉錄因子,可以與玉米NF-YA/B/C三個亞基互作形成多蛋白複合體,直接激活目標基因,在絨氈層發育和花粉外壁形成中起關鍵作用(圖2)
-
李傳友研究組解析茉莉酸調控植物免疫的轉錄重編程
茉莉酸是來源於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免疫激素。其生物合成途徑和化學結構與高等動物中的免疫激素前列腺素有極高的類似性。對應於機械傷害、咀嚼式昆蟲和死體營養型病原菌的侵害,植物激活茉莉酸信號通路,啟動並級聯放大茉莉酸介導的轉錄重編程,從而產生有效的防禦反應。但目前對茉莉酸激活植物免疫轉錄重編程的機理所知甚少。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傳友研究組長期以番茄為模式研究茉莉酸調控植物免疫的分子機理。
-
遺傳發育所研究組在蛋白質翻譯後修飾調控植物脅迫反應研究中取得...
甲基化修飾與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依賴的亞硝基化修飾是高度保守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這兩類修飾參與調控眾多生物學過程,包括調控非生物脅迫反應。但二者調控非生物脅迫的分子機制不甚清楚。
-
遺傳發育所發現植物雌雄識別分子機制助力雜交育種
植物受精需要精子和卵細胞的結合,而精子能否被及時地傳遞到卵子是受精的關鍵。在被子植物中,精子是通過花粉管來傳遞的,但花粉管是如何將精子傳遞到卵子的呢?這是植物生殖生物學幾十年來關注的主要問題。
-
瞿禮嘉課題組在Science發文揭示植物中調控花粉管細胞完整性與精細胞釋放的分子機制
這個剛剛發表在Science的工作中,瞿禮嘉課題組發現了另外兩個花粉管質膜上的受體(命名為BUPS1和BUPS2),這兩個受體基因突變後花粉管也會提前爆炸,出現精細胞無法正常送至胚囊、雙受精無法完成的現象。他們的研究發現,BUPS1/2受體實際上是與之前報導的受體ANX1/2形成一個異源受體複合體。
-
遺傳發育所謝旗研究組發表「泛素化修飾調控植物低磷脅迫響應」的...
泛素化修飾是一種重要的蛋白質翻譯後修飾,通過精確調控蛋白質的穩定性、亞細胞定位、活性和與其它蛋白的相互作用在多種生命活動中發揮重要功能。近幾年的研究發現,泛素化修飾在植物低磷脅迫響應中發揮著核心調控作用。
-
貴州大學方中明研究組發現胺基酸轉運蛋白可調控水稻分櫱和產量
#責編 | 王一胺基酸類有機氮營養是植物體內最重要的營養物質之一,而胺基酸轉運蛋白在植物生長發育中起重要的胺基酸類營養運輸作用。近日,貴州大學農學院方中明教授研究組在Rice發表了題為The amino acid transporter OsAAP4 contributes to rice tillering and grain yield by regulating neutral amino acid allocation through two splicing variants的研究論文。
-
《自然通訊》論文報導植物花粉管吸引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為PRK6作為LURE小肽的直接受體提供了證據,為更好地理解花粉管吸引的分子機制提供了線索。在高等開花植物的繁殖中,受精過程是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受到了複雜且精細的調控。不具有移動能力的精細胞依賴於花粉管的運送,最終在雌配子體實現成功受精。
-
研究發現調控植物器官塑形的生物力學機制
扁平化是葉片等植物器官最為常見的形狀之一。另一種常見的器官形狀是輻射對稱,如根、莖。不同的器官形狀如何產生是一個基本的發育生物學問題。多年來的分子遺傳學研究發現了眾多能夠影響植物器官形態的基因,但是這些基因怎樣介導器官三維形態的變化(又稱塑形)尚有待解析。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焦雨鈴研究組長期致力於植物器官塑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