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者,和諧、和睦、平和,正者,正氣、正向、正念。中國傳統文化中講究「和為貴」,和不僅調劑人際關係,也是人自我調內心與環境之道,和正理念,天人合一的行動導則,不僅是文化,也在健康方面顯示出強大的力量——
氣溫漸冷,僵手僵腳。每天下午,位於沙坪垻區新橋街道的一幢臨街門面內,一群衣著普通的中年人正在屋內進行各種器械的鍛鍊,這個場面看起來和每天傍晚跳廣場舞的大爺大媽們沒啥區別,但是真正知道內情的人卻都明白,這是一群並不普通的人們,他們中的不少人,剛被診療出患有惡性疾病或正處於化療後的康復期。
對於經歷過生死邊緣的人來說,擁有普通人的正常生活就是不平凡,也許,這樣平平淡淡的日子才是他們心中的幸福生活。「不會再像以前一樣加班加點,完成工作。即使有許多工作,也要學會分解成自己可以承受的範圍內,不必因工作傷身。」謝女士家住渝中區,今年48歲,一年前,她是一家企業的財務負責人,加班加點是家常便飯,「自從生了那樣的病之後,我才明白健康的真正價值。」她是在2020年上半年查出患有腫瘤的,現在經過治療,她的心情歸於平靜,「暫時沒有上班,等身體好了再考慮從事一些輕鬆的工作。」
身患重症的病人要先過「心理關」
眾所周知,一些癌症病人是被「嚇」死的。這句話也並非全無道理,在傳統中醫文化中,身體的免疫力包括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面,正念是被不少實例檢驗過的有效方式之一,保持心情愉悅一直是健康之道。
雖然呈年輕化的趨勢,但是腫瘤的主要患病人群仍以中老年人為主,身體的衰退,免疫力降低,惡性疾病就容易找上門。我們身邊有不少這樣的實例,有些人查出患病後,長籲短嘆,整天悶悶不樂,導致病情加重。而有一些人則在家人的關心下,「向死而生」,他們中的一些人,有些取得了不錯的康復效果。一個經典的故事是,有人得知自己患癌後,賣掉家產雲遊四方,保持適當的治療,歸來時病情已大為好轉,令醫生和身邊的人稱奇。
「早檢查、早治療」是醫療界提倡的防病策略,按照這個邏輯,「上醫治未病」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人在沒有生病之前,身體免疫力最好,健身的最好方式是保持足夠的鍛鍊,這已成為當今不少都市人的共識,每天晚上,位於九龍坡區的奧體中心以及各個社區廣場上,都不乏參加鍛鍊的達人。
在和正醫療創始人蔣金妍醫生看來,「心理關」其實是一種平和的心態,無論是在生病前還是生病後,都要坦然面對,用一個時尚一些的詞來說,有點像「佛系」態度。她曾在西南醫院腫瘤科工作十餘年,赴新加坡進修時,發現新加坡有一些醫療機構的服務人群就是針對患癌患者的康復服務的,這讓她萌生了開辦一個類似機構的想法。
進修回來後,她開始與一些社區醫療機構合作,開創一種融社區醫療和準家庭醫生模式為一體的新型醫療服務方式。
用心做一件事,專心做一件事,心心相加,才會賦予客體或他人溫度和力量。
「個性化定製」的社區醫療服務模式受到歡迎
大渡口春暉路錦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蔣金妍創業的第一站,因為父母住在這個社區,從方便照顧老人的角度出發,她開始在這裡為社區居民提供醫療服務。「最初還是遇到一些阻力的,但是不久還是得到大家的理解,以及諸多昔日同事的支持。」蔣金妍說,因為曾在西南醫院工作,不少人對她的選擇感到有些不理解,覺得丟掉大醫院的工作出來創業太過冒險。
蔣金妍頂住了各種壓力,開始專注投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工作。社區中老年人多,但是一些患病群體對如何科學治療有些盲然。「可以不上大醫院而專門去排隊,浪費時間不說,也增加身體的負擔。」她開始試著為來看病的小區居民建立健康檔案,試著為一些慢性病老年患者提供「個性化定製」,「根據他們的病情,該在社區治的就在社區治療,該上大醫院的我們幫忙聯繫,走綠色通道。」
實踐證明,有專業化醫生的指導,「個性化定製」是一種理想的醫療服務模式。但是,在社區層面,因為各種客觀條件限制,這樣的專業化醫生並不多,近年來,政府主管部門意識到這個問題,開始推行「家庭醫生」制度,對於一些行動不便的患者,由基層醫院醫生提供上門服務。
7年前,蔣金妍醫生在距新橋醫院300米的地方,租下500平方米民房,創辦了服務重疾患者康復的和正醫療。「化療後患者的康復,也是需要專業指導的,比方說,根據不同的身體指標,哪些能吃,哪些要少吃,我們也會制定不同的個性化方案。而這一塊,是正規醫院醫生難以覆蓋的,他們精力有限,只能在患者出院時提供一些籠統的醫囑。」
不可否認的是,人患重病後會變得脆弱敏感。在蔣金妍的眼中,只有構建全方位的關心支持系統,才能更好地激發病人的生命活力,有助於康復。
世界500強女副總:和正讓我學會「累了,請慢下來」
快,是為了走得更遠,如果中途累了,請慢下來,這樣才能真正走得更遠!馬拉松講究持久的耐力,而維持耐力的,必然是自己能承受的快慢節奏。
和正醫療,一個極具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名字,有平和、中正之意。致良知文化公益推廣機構在這裡設了一個點,蔣金妍的一個微信號就是「和正暖醫」,即用愛心去關心、去溫暖那些需要關心的人。在這個機構裡,健身設施、心理諮詢小屋、圖書室等一應俱全,儼然一個文化學校,「病人最怕的是過度關心,病人心底最理想的狀態,是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因此,他們需要這樣一個稍顯輕鬆而又不僅僅是休閒的場所。」
徐女士是肺癌I期患者,一個世界500強企業的副總,在同事眼中,她取得的一切都令人羨慕,然而,疾病突然找上門來,令她有些措手不及。
手術剛做完,她對疾病十分恐懼,術後的胸痛、咳嗽、肩頸腰痛等不適症狀,都感覺跟復發有關係,心理壓力山大。
在和正醫療獨特的醫學人文門診中,醫生陪她一起去探究疾病發生的原因,分析職業影響,徐老師自己意識到崗位的壓力與高強度的工作量可能是自己的病因,早癌是身體給自己的一個警告。
「若引起重視就是禮物,若忽視也許再沒有機會重來。」醫生的話引起她心靈的強烈共鳴,她主動辭去副總的職位,換到普通崗繼續上班。和正醫療為徐老師精心制定的康復管理方案,效果非常好。在和正的幫助下,徐女士的症狀都得到了很好的緩解,不折不扣的重建了自己的健康生活模式。
「嚴格健康的自律管理不是單純的說教,只要堅持你就會發現她的神奇力量!」徐女士說:「在和正,現在我體會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生命狀態,甚至比生病之前還要好。」
比病情更重要的是關心病人的心理狀況激發生命活力
蔣金妍和她的團隊會密切跟蹤病人的身體情況,以及每次化療複診後帶回來的病情資料。「細到每天的飲食怎麼安排,藥該怎麼吃,哪天增減某一種藥物,都是我們的服務內容。」蔣金妍說,多年的腫瘤科工作經歷為她為病人個性化制定方案提供了信心,關心病人心理狀況更能激發人的生命活力。
家人十句勸,不如一人語。這個人就是醫生,是病患最信賴的人,為了放鬆重病患者的心理負擔,和正醫療也會組織一些病友會,通過患者之間的交流提振他們佔戰勝疾病的信心。
另一個明顯的案例,楊女士是卵巢癌晚期,手術後做了清掃,化療做到第5期,4度骨髓抑制,體重已經下降了10多斤,惡病質,她感覺自己再化療下去就再也起不了床啦。
到和正時,她整個精神處於崩潰狀態,流淚不止,總是問是不是自己離死不遠了?白細胞低、胃腸道功能差、全然不能吃東西。
和正的醫學人文門診用1個小時,與她一起畫出威脅她生命的所有看得見、看不見的因子,其中,癌症進展引起的生命威脅排在最後一位。所有眼前威脅她生命的因素都是化療的毒性反應,毒性反應造成的痛苦誘發的絕望情緒。
和正的醫生精心為她制定的整體康復計劃,幹預僅僅兩周時間,她精神狀態就有很大的改善,食慾改善,血象恢復,體重恢復,運動能力恢復,心肺功能恢復,內代謝改變,她整個變了一個人。
3個月的管理,最讓她和家人不能想像的是:她的胃口變得非常好,胃容量也增大了,從小到大從沒能一次吃這麼大量的食物。這也見證了運動的確可以改變內代謝。3個月後,她回歸到自己的正常的生活中,開始正常上班去了。
楊女士在無症狀1年多時間後進行了複查,發現癌細胞有進展,但沒有特別的症狀。化療開始她再次選擇和正整體康復幹預,重新再次接受原方案化療5周期治療,毒負反應比初治時小了很多。此次化療,病灶縮小不理想,和正團隊一直支持著她,準備必要的時候要幫她做精準化療藥物的測評。
……和正,一直是她們的「暖醫」。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不少關於人生、關於天人合一的思考,在致良知文化公益推廣活動中,參與者會結合傳統文化對自己的生命、工作、健康等進行思考與體悟,自律、自信、自強,每個人只要認真去感悟,必然會找到自己的活法,健康時不忘記鍛鍊健身,患病時不自怨自艾、保持平和心態積極配合治療,這樣才能擁有正向的力量,從社會、家庭、醫院構建的社會關心支持系統中凝聚康復的巨大能量。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陳軍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