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皆可貴 和正醫療為「絕處逢生」的患者帶來暖意 ——獨特的...

2021-01-20 上遊新聞

和者,和諧、和睦、平和,正者,正氣、正向、正念。中國傳統文化中講究「和為貴」,和不僅調劑人際關係,也是人自我調內心與環境之道,和正理念,天人合一的行動導則,不僅是文化,也在健康方面顯示出強大的力量—— 

氣溫漸冷,僵手僵腳。每天下午,位於沙坪垻區新橋街道的一幢臨街門面內,一群衣著普通的中年人正在屋內進行各種器械的鍛鍊,這個場面看起來和每天傍晚跳廣場舞的大爺大媽們沒啥區別,但是真正知道內情的人卻都明白,這是一群並不普通的人們,他們中的不少人,剛被診療出患有惡性疾病或正處於化療後的康復期。 

對於經歷過生死邊緣的人來說,擁有普通人的正常生活就是不平凡,也許,這樣平平淡淡的日子才是他們心中的幸福生活。「不會再像以前一樣加班加點,完成工作。即使有許多工作,也要學會分解成自己可以承受的範圍內,不必因工作傷身。」謝女士家住渝中區,今年48歲,一年前,她是一家企業的財務負責人,加班加點是家常便飯,「自從生了那樣的病之後,我才明白健康的真正價值。」她是在2020年上半年查出患有腫瘤的,現在經過治療,她的心情歸於平靜,「暫時沒有上班,等身體好了再考慮從事一些輕鬆的工作。」 

身患重症的病人要先過「心理關」 

眾所周知,一些癌症病人是被「嚇」死的。這句話也並非全無道理,在傳統中醫文化中,身體的免疫力包括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面,正念是被不少實例檢驗過的有效方式之一,保持心情愉悅一直是健康之道。 

雖然呈年輕化的趨勢,但是腫瘤的主要患病人群仍以中老年人為主,身體的衰退,免疫力降低,惡性疾病就容易找上門。我們身邊有不少這樣的實例,有些人查出患病後,長籲短嘆,整天悶悶不樂,導致病情加重。而有一些人則在家人的關心下,「向死而生」,他們中的一些人,有些取得了不錯的康復效果。一個經典的故事是,有人得知自己患癌後,賣掉家產雲遊四方,保持適當的治療,歸來時病情已大為好轉,令醫生和身邊的人稱奇。

「早檢查、早治療」是醫療界提倡的防病策略,按照這個邏輯,「上醫治未病」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人在沒有生病之前,身體免疫力最好,健身的最好方式是保持足夠的鍛鍊,這已成為當今不少都市人的共識,每天晚上,位於九龍坡區的奧體中心以及各個社區廣場上,都不乏參加鍛鍊的達人。 

在和正醫療創始人蔣金妍醫生看來,「心理關」其實是一種平和的心態,無論是在生病前還是生病後,都要坦然面對,用一個時尚一些的詞來說,有點像「佛系」態度。她曾在西南醫院腫瘤科工作十餘年,赴新加坡進修時,發現新加坡有一些醫療機構的服務人群就是針對患癌患者的康復服務的,這讓她萌生了開辦一個類似機構的想法。 

進修回來後,她開始與一些社區醫療機構合作,開創一種融社區醫療和準家庭醫生模式為一體的新型醫療服務方式。 

用心做一件事,專心做一件事,心心相加,才會賦予客體或他人溫度和力量。 

「個性化定製」的社區醫療服務模式受到歡迎 

大渡口春暉路錦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蔣金妍創業的第一站,因為父母住在這個社區,從方便照顧老人的角度出發,她開始在這裡為社區居民提供醫療服務。「最初還是遇到一些阻力的,但是不久還是得到大家的理解,以及諸多昔日同事的支持。」蔣金妍說,因為曾在西南醫院工作,不少人對她的選擇感到有些不理解,覺得丟掉大醫院的工作出來創業太過冒險。 

蔣金妍頂住了各種壓力,開始專注投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工作。社區中老年人多,但是一些患病群體對如何科學治療有些盲然。「可以不上大醫院而專門去排隊,浪費時間不說,也增加身體的負擔。」她開始試著為來看病的小區居民建立健康檔案,試著為一些慢性病老年患者提供「個性化定製」,「根據他們的病情,該在社區治的就在社區治療,該上大醫院的我們幫忙聯繫,走綠色通道。」

實踐證明,有專業化醫生的指導,「個性化定製」是一種理想的醫療服務模式。但是,在社區層面,因為各種客觀條件限制,這樣的專業化醫生並不多,近年來,政府主管部門意識到這個問題,開始推行「家庭醫生」制度,對於一些行動不便的患者,由基層醫院醫生提供上門服務。 

7年前,蔣金妍醫生在距新橋醫院300米的地方,租下500平方米民房,創辦了服務重疾患者康復的和正醫療。「化療後患者的康復,也是需要專業指導的,比方說,根據不同的身體指標,哪些能吃,哪些要少吃,我們也會制定不同的個性化方案。而這一塊,是正規醫院醫生難以覆蓋的,他們精力有限,只能在患者出院時提供一些籠統的醫囑。」 

不可否認的是,人患重病後會變得脆弱敏感。在蔣金妍的眼中,只有構建全方位的關心支持系統,才能更好地激發病人的生命活力,有助於康復。 

世界500強女副總:和正讓我學會「累了,請慢下來」 

快,是為了走得更遠,如果中途累了,請慢下來,這樣才能真正走得更遠!馬拉松講究持久的耐力,而維持耐力的,必然是自己能承受的快慢節奏。 

和正醫療,一個極具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名字,有平和、中正之意。致良知文化公益推廣機構在這裡設了一個點,蔣金妍的一個微信號就是「和正暖醫」,即用愛心去關心、去溫暖那些需要關心的人。在這個機構裡,健身設施、心理諮詢小屋、圖書室等一應俱全,儼然一個文化學校,「病人最怕的是過度關心,病人心底最理想的狀態,是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因此,他們需要這樣一個稍顯輕鬆而又不僅僅是休閒的場所。」 

徐女士是肺癌I期患者,一個世界500強企業的副總,在同事眼中,她取得的一切都令人羨慕,然而,疾病突然找上門來,令她有些措手不及。 

手術剛做完,她對疾病十分恐懼,術後的胸痛、咳嗽、肩頸腰痛等不適症狀,都感覺跟復發有關係,心理壓力山大。

在和正醫療獨特的醫學人文門診中,醫生陪她一起去探究疾病發生的原因,分析職業影響,徐老師自己意識到崗位的壓力與高強度的工作量可能是自己的病因,早癌是身體給自己的一個警告。 

「若引起重視就是禮物,若忽視也許再沒有機會重來。」醫生的話引起她心靈的強烈共鳴,她主動辭去副總的職位,換到普通崗繼續上班。和正醫療為徐老師精心制定的康復管理方案,效果非常好。在和正的幫助下,徐女士的症狀都得到了很好的緩解,不折不扣的重建了自己的健康生活模式。

「嚴格健康的自律管理不是單純的說教,只要堅持你就會發現她的神奇力量!」徐女士說:「在和正,現在我體會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生命狀態,甚至比生病之前還要好。」

比病情更重要的是關心病人的心理狀況激發生命活力 

蔣金妍和她的團隊會密切跟蹤病人的身體情況,以及每次化療複診後帶回來的病情資料。「細到每天的飲食怎麼安排,藥該怎麼吃,哪天增減某一種藥物,都是我們的服務內容。」蔣金妍說,多年的腫瘤科工作經歷為她為病人個性化制定方案提供了信心,關心病人心理狀況更能激發人的生命活力。 

家人十句勸,不如一人語。這個人就是醫生,是病患最信賴的人,為了放鬆重病患者的心理負擔,和正醫療也會組織一些病友會,通過患者之間的交流提振他們佔戰勝疾病的信心。

另一個明顯的案例,楊女士是卵巢癌晚期,手術後做了清掃,化療做到第5期,4度骨髓抑制,體重已經下降了10多斤,惡病質,她感覺自己再化療下去就再也起不了床啦。 

到和正時,她整個精神處於崩潰狀態,流淚不止,總是問是不是自己離死不遠了?白細胞低、胃腸道功能差、全然不能吃東西。    

和正的醫學人文門診用1個小時,與她一起畫出威脅她生命的所有看得見、看不見的因子,其中,癌症進展引起的生命威脅排在最後一位。所有眼前威脅她生命的因素都是化療的毒性反應,毒性反應造成的痛苦誘發的絕望情緒。 

和正的醫生精心為她制定的整體康復計劃,幹預僅僅兩周時間,她精神狀態就有很大的改善,食慾改善,血象恢復,體重恢復,運動能力恢復,心肺功能恢復,內代謝改變,她整個變了一個人。

3個月的管理,最讓她和家人不能想像的是:她的胃口變得非常好,胃容量也增大了,從小到大從沒能一次吃這麼大量的食物。這也見證了運動的確可以改變內代謝。3個月後,她回歸到自己的正常的生活中,開始正常上班去了。 

楊女士在無症狀1年多時間後進行了複查,發現癌細胞有進展,但沒有特別的症狀。化療開始她再次選擇和正整體康復幹預,重新再次接受原方案化療5周期治療,毒負反應比初治時小了很多。此次化療,病灶縮小不理想,和正團隊一直支持著她,準備必要的時候要幫她做精準化療藥物的測評。 

……和正,一直是她們的「暖醫」。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不少關於人生、關於天人合一的思考,在致良知文化公益推廣活動中,參與者會結合傳統文化對自己的生命、工作、健康等進行思考與體悟,自律、自信、自強,每個人只要認真去感悟,必然會找到自己的活法,健康時不忘記鍛鍊健身,患病時不自怨自艾、保持平和心態積極配合治療,這樣才能擁有正向的力量,從社會、家庭、醫院構建的社會關心支持系統中凝聚康復的巨大能量。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陳軍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醫療糾紛:延誤診斷和治療過錯,使動脈夾層患者喪失挽救生命機會
    朱某某因劍突下疼痛、頭暈到x縣人民醫院就診,後患者死亡,死亡診斷主動脈夾層。二〇二〇年六月十一日法院經審理認為,雖然即便是及時將患者轉診至上級醫院,也未必一定能夠挽救患者的生命,但醫方延誤診斷和治療的過錯,未能有效控制收縮壓等過錯,沒有儘早建議轉院的過錯,使患者喪失通過恰當治療可能挽救生命的機會。判決被告承擔30%的賠償責任,賠償236043.65元。
  • 女大學生捐造血幹細胞救9歲患者 謝謝你的「善良可貴」
    【女大學生捐造血幹細胞救9歲患者 謝謝你的「善良可貴」】近日,福建泉州,22歲女生徐梅琴成功捐獻造血幹細胞,為一名9歲的白血病患者重燃生命之火。採集完成沒休息幾天,她又參加了學校教師資格證考試。她說,立志當一名老師,為了向學生傳達「善良可貴」、「人要向善」的觀念。
  • 創新藥為癌症患者帶來新希望,患者生存率顯著提高
    癌症已成為美國第二大人口死亡原因,隨著老齡化程度逐步加深,每年癌症確診和死亡人數持續上升。據統計,40%的美國男性和39%的美國女性將在一生中被確診癌症,20%的全美死亡病例由癌症導致。美國每年癌症護理產生的直接醫療費用為802億美元,與癌症有關的死亡病例所導致的生產力間接成本損失高達944億元。隨著癌症患者數量的日益增加,新療法和早期篩查需求顯得尤為迫切。
  • 新型CAR-T療法 為腫瘤患者帶來生命曙光
    新型CAR-T療法 為腫瘤患者帶來生命曙光這種來源於患者自身的細胞製劑還可避免傳統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與患者和諧共存。但從目前CAR-T細胞抗癌的進展來看,現實與理想還有距離。目前,全球僅有兩款CAR-T療法獲批上市,適應症均為血液腫瘤,臨床試驗顯示其完全緩解率高達90%以上,可以說CAR-T療法在部分血液系統腫瘤中獲得了成功。
  • ...海南西部中心醫院口腔科護理組組長薛梅麗:為患者帶來美麗和健康
    儋州市融媒體中心消息   「全院正以『創三甲』為契機,加強醫院內涵管理,努力提高服務水平,在這個關鍵時刻,我調到了一個新的科室工作,應該努力學習塑造新形象,轉變觀念,不斷完善自己,提升護理服務質量,進一步提高患者就醫獲得感和滿意度。」
  • 重生末世爽文,廢柴異世重生逆襲成末路強者,絕處逢生,強者無敵
    這本小說的標題取自《末路強者之異世重生》,作者把情節描述充分運用自己的寫作風格把主角寫得很有獨特的氣場,非常不錯,在主角光環上描寫得很到位,所以小編強推,大家可可以通過點擊下方書籤進入主頁 ,即可把小說加入到書架上哦!
  • 對話高端輝瑞:為患者帶來創新診療手段與藥物
    隨著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肩負「為患者帶來改變其生活的突破創新」使命的輝瑞,也加入轟轟烈烈的實踐行動中,積極與國內醫療機構、專家、第三方機構合作,推動中國診療技術、理念不斷進步,最大限度地滿足中國患者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
  • 醫療保健 | 人工智慧和物聯網如何幫助老年痴呆患者?
    它是一種無線技術,不同的計算機、傳感器和機器可以相互通信。物聯網傳感器使醫生和護士能夠訪問遠離他們家的患者的健康記錄和重要信息。這些物聯網傳感器與網際網路相連,任何重大更新都將立即報告給醫療保健專業人員。兩種方式,物聯網和醫療保健技術融合在一起,從而獲得更好的患者護理。物聯網如何幫助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病患者?
  • CRE為移植患者帶來危害,新型藥物出擊帶來更多治療選擇
    為使頭孢他啶/阿維巴坦更早地惠及中國患者,指導我國臨床治療更好地使用最新治療藥物,現邀請我國呼吸、感染、重症、移植、血液等多領域專家,共同圍繞當前疾病現狀、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為臨床患者帶來的獲益等多方面內容發表各自觀點。
  • 獨特酶譜覆蓋優勢,國內患者有望獲益
    為使頭孢他啶/阿維巴坦更早地惠及中國患者,指導我國臨床治療更好地使用最新治療藥物,現邀請我國呼吸、感染、重症、移植、血液等多領域專家,共同圍繞當前疾病現狀、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為臨床患者帶來的獲益等多方面內容發表各自觀點。
  • 【武醫先鋒】徐亮:為重症患者守住最後的「生命防線」
    重症醫學科(ICU),被稱為守護危重患者生命的最後一道防線。當患者被推進ICU,往往是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刻,醫護團隊需要快速決策,並在第一時間診斷和治療。作為重症醫學科主任、黨支部書記,徐亮每天都在和死神展開較量,在時間、人員、設備上,給予患者最「精心」的保護:進來的患者都是生命垂危的,包括器官衰竭患者、嚴重感染患者、嚴重併發症患者等,無一不是在生命線上掙扎。可以說,進ICU,是患者的最後一道保障。
  • 當科技碰上傳統醫療,AR/VR會帶來什麼改變?
    先來看幾個案例吧,2015年12月,來自明尼蘇達州Nicklaus兒童醫院的醫生們利用谷歌Cardboard進行了一例體外循環心臟手術,挽救了一個四個月大的小生命。2016年1月20日,Realmax在上海展示了刨婦產手術和臂骨骨折手術示意案例……隨著AR技術的發展,那些幻想正在實現。
  • 「網際網路+醫療」健康醫療大數據能帶來什麼?
    「網際網路+醫療」健康醫療大數據能帶來什麼?  ——訪市中心醫院副院長、中國衛生信息與健康醫療大數據學會網際網路醫院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楊國慶  「網際網路+醫療」給人們帶來的舒適就醫體驗,正在讓大家拋棄傳統的就醫模式。   正如大家剛熟悉的移動端預約掛號繳費,新的就醫模式又接踵而至了。   「在『網際網路+醫療』建設過程中,我們前期已經做了很多基礎性的工作,打通醫院各應用系統與網際網路醫院平臺的數據交換接口等等。」楊國慶表示,伴隨著「網際網路+醫療」工作的不斷推進。如何採用先進的信息技術讓老百姓就醫更便捷?
  • 璧醫「追光者」為患者帶來福音
    傳統的治療手段不適合高齡患者,手術創傷大,對高齡老人而言風險也更大;化療副作用大,老人的身體不一定能耐受;放療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對其他細胞組織也有損傷。  璧山區人民醫院肝膽外科結合患者體徵特點,與患者家屬充分溝通後,在1月12日為患者進行了內鏡下光動力手術治療。
  • 意外收穫下的生命感悟!——新冠治癒患者回憶實錄
    如今,新冠疫情已不像昔日般駭人聽聞,隨著死亡人數的減少,治癒病例的遞增,它帶來更多的是對於健康和生命的思考。近日,新冠治癒患者王先生對話鳳凰網山東,分享了治癒之路的意外收穫及對生命的切身感悟。王先生回憶,隔離入院的小年夜最為深刻,遺憾沒有觀看一年一度春晚的歡聲笑語,遺憾沒能與家人共度佳節,但更為難忘的是住院期間親朋好友的真摯關愛和問候,是愛,給了他戰勝病魔的信心。治癒之路的意外收穫王先生是濟南市為數不多病情尤為嚴重的新冠患者。
  • 德勤2019全球生命科學展望:醫療保健將佔GDP的10.5% 美國仍為全球...
    個性化醫療 在醫療分析、人工智慧和區塊鏈方面的進步的幫助下,預計2017-2024年全球個性化醫療市場的年複合增長率將超過11%。2019年,向以價值為基礎的個性化醫療服務的轉變,可能需要新的平臺來支持患者和許多利益相關者,為患者提供有針對性的突破。個性化醫療最緊迫的挑戰預計是報銷、臨床效用、數據連接和訪問。
  • 廣東研製的人工角膜已成功為11例患者重新帶來光明
    9月22日,來自浙江台州的重度燒傷患者王乃平在山東眼科醫院成功實施了人工角膜植入臨床手術,手術後半天時間,患者視力檢測為0.8。創造這一奇蹟,給眼盲患者重見光明,重燃生活希望的是我國知名眼科專家史偉雲教授領銜的廣東佳悅美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團隊。王乃平是目前成功植入佳悅美視公司研製的人工角膜的第11例臨床使用患者。
  • 頭皮冷卻法:海外醫療讓患者化療不再有脫髮尷尬
    患者癌接受化療治療的同時,隨之而來的脫髮也給不少患者帶來了一定的打擊,需要帶假髮來遮蓋這個醜。癌症治療在給患者肉體上帶來疼痛之外,其內心還要承受著治療帶來的各種打擊與負面情緒。下面,盛諾一家分享一個來自海外醫療最新研究技術,他能夠幫助患者解決化療脫髮問題。
  • 波士頓科學和蘇州法蘭克曼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結成戰略合作夥伴
    蘇州法蘭克曼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是中國外科手術器械市場的行業領先者,有著豐厚的本土市場經驗。通過此次戰略合作,波士頓科學公司和蘇州法蘭克曼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將共同把內鏡下微創治療技術提供給更多醫生和患者。蘇州法蘭克曼公司現有股東中信產業基金旗下的CPEChina Fund將繼續作為公司股東支持公司發展。
  • 初六,一切皆為虛幻
    初六,一切皆為虛幻 2020-02-01 14: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