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技五巨頭有錢有技術少衝突:它們誰會先衰落

2021-01-15 創業邦

(原標題:The Race to a Trillion)

網易科技訊7月15日消息,蘋果研究網站Above Avalon撰文指出,包括蘋果、亞馬遜、Alphabet和微軟在內的科技巨頭距離1萬億美元市值並不遙遠,誰將率先達成這一裡程碑無疑是業界的一大看點,但這場競賽背後,有更值得關注、更加有趣的問題:這些巨頭是否能夠一直站在頂峰呢?我們會看到新一代企業巨頭的崛起嗎?

以下是文章主要內容:

在華爾街,許多人一直在密切關注的一場競賽是:哪家公司將成為第一家市值達到1萬億美元的公司?目前,有四個強有力的競爭者:蘋果、亞馬遜、Alphabet和微軟。然而,這場衝擊萬億美元市值的競賽卻掩蓋了華爾街正在上演的要有趣得多的進展。

少數幾家企業巨頭在繼續擴大影響力和吸引投資者的資金。它們的崛起,讓人懷疑這一次是否有所不同。這些公司是否找到了一種方法可以永遠站在最頂峰呢?我們會看到新一代企業巨頭的崛起嗎?

今時今日的的巨頭

目前華爾街有五大巨頭,以下是截止周五收盤他們的市值。

·蘋果:市值9404億美元

·亞馬遜:市值8797億美元

·Alphabet:市值8256億美元

·微軟:市值8100億美元

·Facebook:市值6001億美元

上述五家公司合計市值達到4.1萬億美元,佔整個標普500指數超過16%。這一進展引發了人們的擔憂:我們可能正處於某種科技泡沫之中,或者更糟糕的是,如今的巨頭在整個大盤中佔據過高的權重。

歷史提供了不同的視點。華爾街對企業巨頭並不陌生。事實上,在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權力更為集中,當時排名前五的公司佔標準普爾500指數總市值的20%以上。

表1:近50多年來標準普爾500指數前五公司的市值(佔標準普爾500指數的百分比)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最大的公司佔標準普爾500指數總市值的7%到9%。如今,蘋果大約佔標準普爾500指數的4%。如圖2所示,沒有一家公司最終能避免從最頂峰掉下來。似乎今天最大的公司未來肯定不會還是最大的那家公司。

表2:近50多年來標準普爾500指數中最大公司的市值(佔標準普爾500指數的百分比)

多樣化

從歷史上看,最大的幾家上市公司一直以來呈現出行業的多樣化。幾十年來,市值排名前五的公司都涵蓋了來自不同經濟領域的代表,比如科技、工業、能源和金融行業。許多人看到了今天的巨頭榜單,並得出結論說這種多樣化已經不復存在了。然而,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不一樣的情況。最頂端的那些公司仍然存在多樣性:

·蘋果是一家設計公司,致力於銷售能夠賦能人們的工具。

·亞馬遜是一家專注於提供最佳零售體驗的零售商。

·微軟是一家聚焦企業市場的服務公司,專注於幫助人們完成工作。

·谷歌是一家旨在向儘可能多的人提供數據捕獲工具的服務公司。

·Facebook是一家提供策展版網際網路(Facebook和Instagram)的服務公司。

這五家公司依靠不同的業務模式來建立起獨特的客戶關係。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每家公司取得今時今日的地位,卻沒有妨礙到其他幾家公司的商業模式。我們看到一些邊界上存在一些小衝突。(Facebook和谷歌都為廣告商提供優質廣告位,而亞馬遜則進入了谷歌的搜索領域。)然而,巨頭之間並沒出現全面開戰的情況,這頗為令人意外。

故事

這五大巨頭並沒有受到華爾街同等的對待和看待。除了擁有不同的商業模式以外,每一家巨頭都擁有獨特的故事,其中有的故事比其他的更有說服力。亞馬遜目前擁有最有吸引力的故事之一。在五大巨頭中,亞馬遜被認為擁有最具可防禦性的商業模式,它將自己定位為一種公用事業單位,最終將能夠以最具成本效益和最有效的方式將商品從商家運送到人們家中。要印證這種富有吸引力的故事,一種途徑就是看看市場對亞馬遜宣布併購活動的反應。亞馬遜要進入一個新的行業(食品雜貨和現在的藥店)的消息一經傳出,該行業的現有參與者必定會股價大跌,市值大幅蒸發。

與此同時,Facebook和谷歌被認為更容易受到憑藉不同類型的數據捕捉服務搶奪用戶注意力的競爭對手的影響。儘管如此,市場仍然非常青睞這兩家公司,因為它們基於廣告投放的的服務收入流似乎更可預測。

蘋果被認為是五大巨頭中最易受影響的一個。對於蘋果是否有能力不斷推出深受人們喜愛的新產品,人們仍然存在很大的疑問。幾十年來,這種懷疑態度一直縈繞著蘋果。當然,該公司也以此來激勵員工給世界帶來驚喜。

這幾家公司獲得的市盈率反映了這些不同的故事的魅力。在五大巨頭中,亞馬遜的市盈率是最高的,蘋果則是最低的,比整個大盤還要低出10%(基於前瞻市盈率數據)。

以下的估值指標是營運現金流收益率(營運現金流/市值)。收益率越低,估值指標越高。例如,市場目前願意為1美元的亞馬遜營運現金流(以及亞馬遜未來的現金流)支付的金額達到願意為1美元的蘋果營運現金流支付的金額的3倍。

·蘋果:7%

·微軟:5%

·Alphabet:5%

·Facebook:4%

·亞馬遜:2%

軟體

美國五大上市公司倒有一個共同之處:強大的軟體實力。這五家公司中有三家能夠利用移動時代的軟體取得一種曾經無法想像的規模。這五家公司都依賴於軟體的提升來創造新的客戶體驗。Facebook和Alphabet各自為20多億用戶提供服務。微軟和蘋果也各自擁有超過10億的用戶。

一些市場觀察家在想,兼具軟體實力和巨大的規模,是否造就了一種不同類型的企業巨頭。今天最大的那些公司是否已經憑藉它們的能力和忠實的用戶基礎取得足夠多的權勢,以至於它們能夠避免最終跌下神壇的結局?類似的問題也被指向美國以外的企業,其中包括騰訊和阿里巴巴。

決定性的力量

今天的企業巨頭無可匹敵的權勢體現在兩個方面:

1. 現金

2. 數據

美國最大的五家上市公司有四家擁有極其強勁的資產負債表。下面的匯總是截至2018年3月的現金淨額(不包括負債)數據:

·蘋果:1450億美元

·Alphabet:1000億美元

·微軟:550億美元

·Facebook:440億美元

·亞馬遜:60億美元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每家公司都有巨大的現金流量。下面的匯總是2017財年的營運現金流量:

·蘋果:640億美元

·微軟:400億美元

·Alphabet:370億美元

·Facebook:240億美元

·亞馬遜:180億美元

強大的資產負債表和超高的現金流量為管理團隊提供了投資和追求雄心勃勃的項目的靈活性。近年來,各家公司的研發費用都出現了大幅增長。就連一向以研發支出節儉著稱的蘋果公司,2018年一年的研發支出就超過其1998年至2011年的支出總額。以下的匯總是2017財年的研發費用。

·Alphabet:170億美元

·微軟:130億美元

·蘋果:120億美元

·亞馬遜:120億美元

·Facebook:80億美元

再將像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這樣的話題加入到討論中來,一些人認為這些巨頭的價值不僅來自於擁有龐大的用戶基礎,還來自於海量的用戶數據。越來越多的市場觀察人士和專家認為,一種新的壟斷正在誕生,它就是「數據壟斷」。在這些巨頭眼裡,數據或缺乏數據是一大行業進入門檻,可阻止其他人與今天的巨頭競爭。在這種情況下,唯一一個能夠讓這些巨頭放慢腳步的就是政府監管。

沒有什麼可以 持久永恆

這可能是一個有爭議的說法,但是今天的巨頭很有可能不會是明天的巨頭。儘管有些公司的商業模式被認為比其他公司更有防禦能力,但每家公司都是可攻破的。新公司(有的尚未成立)將會崛起,與當今的領導者爭奪市場霸主地位。評論家們會說,這種想法太老派了,如今的公司擁有太多的權力(通過現金和用戶數據),因而不會被顛覆。我不認同。

我們很容易認為,今天的巨頭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因為特定的產品、特徵或核心競爭力。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相反,每家公司都建立起了一種文化和流程,來為客戶創造價值。正是這種流程,以及改變這一流程的巨大難度,將會成為當今巨頭的前進障礙。

假以時日,挑戰原有流程的新勢力將會崛起,向巨頭們提出找到新的思維方式的要求。管理團隊能夠對這些新勢力做出多大程度的反應和調整,將決定他們的公司能夠在頂峰停留多長時間。當今的巨頭們沒有任何內在的東西能阻止新公司利用技術以新的方式提供客戶價值。未來的巨頭很可能將會踩著今天的領導者達到新的高度,而不是出現某種只有五大巨頭才能取得進展的創新黑洞。這種進展的一個例子是,各家公司利用智慧型手機推行共乘模式重塑交通出行。

初創企業將能夠在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領域進行創新,儘管它們無法像大型企業那樣享有海量的數據。本質上,太多的人將數據和規模視作保護當今巨頭的護城河。二者都算不上護城河。

五大巨頭敏銳地意識到它們的脆弱性。沒有人想要錯過下一個重大趨勢,被甩在後面。說到避免公司失去重要地位,不妨想想以下的動作:

1. 蘋果正在快速開發可穿戴設備,同時繼續利用驅動其設備的核心技術,進行更多的垂直整合。蘋果正在規劃後iPhone時代的發展道路。

2. 谷歌的Alphabet重組旨在更好地管理該公司的各種押注。從管理/領導力的角度來看,該重組似乎進展得不算糟糕。在財務問題上,Alphabet對於長期的押注已經變得更有紀律性。

3. 在Facebook的年度開發者大會上,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將不同的項目列入公司的未來計劃。2016年,虛擬實境(VR)被說成是Facebook的未來。言下之意是,世界將會逐漸超越文字和照片的範疇。2017年,增強現實(AR)是Facebook的未來。今天,Facebook發現自己在倒退回去,把更多的資源投入到攝像頭和視頻上面。

4. 微軟淡出消費者市場,標誌著其管理層接受了錯過移動革命的事實,並為未來指明了一條差異化的道路。

5. 亞馬遜在產品和配送上的垂直整合模式,正在顛覆整個傳統零售業的幾乎每一個部分。

儘管這些巨頭已經變得更加雄心勃勃,且願意接受挑戰,但它們的文化或流程幾乎沒有什麼變化。

案例研究:蘋果

蘋果管理層清楚地意識到,他們正在嘗試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維持舉足輕重的行業地位。除了少數奢侈品牌以外,很少有公司能夠避免似乎不可避免的衰落。

蘋果的未來不會由iPhone、Apple Watch或服務業務來決定。相反,蘋果的未來將取決於該公司為人們打造有價值工具的能力。這一現實取決於以下幾個因素:

1. 蘋果內部團隊之間的深度協作。

2. 高度專注於設計(即蘋果產品如何被使用)。

3. 正確的市場定位和時機(也可以說,這兩點最終會成為設計的一個分支,因為它們與人們會如何使用蘋果的工具有關。)

作為蘋果的CEO,蒂姆·庫克(Tim Cook)受到了外界的誤解。很多人一直在把庫克當蘋果的產品設計師來看待。相反,庫克的任務是管理比任何產品都重要的東西。庫克聚焦於用於開發產品的流程。他見證了蘋果日常管理方式的重大變化,同時也加倍努力地將蘋果的工業設計團隊定位為蘋果產品體驗的提供者。

隨著我們進入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時代,蘋果一直在進行內部變革,以促進工業設計師(負責蘋果的產品願景)與走在新技術前線的團隊之間更深層次的合作,這並非巧合。最近僱傭約翰·詹南德雷亞(John Giannandrea)出任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戰略的負責人的舉動,凸顯了最後一點。相對於舊總部,蘋果新總部的設計工作室更有助於進行更大程度的創意傳播。

我們還看到,蘋果正在更多地尋求擁有核心技術——這一押注可能會給該公司帶來幾十年的競爭優勢。蘋果不僅致力於開發新產品品類所需要的技術,管理層也在等待正確的市場時機。對於像蘋果這樣的公司來說,進入交通運輸業的時機還不太成熟。然而,考慮到該領域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蘋果入局是不可避免的。這一舉動可能與蘋果依賴於不同的流程來貨幣化優質體驗有關。正是這種對變革的積極擁抱,給了蘋果繼續為人們打造工具的最佳機會。等待合適的時機行動是蘋果20年前從未有過的自由。

萬億美元市值的提醒

除非全球經濟活動出現某種程度的放緩,否則今天的巨頭當中很可能至少會誕生一家萬億美元市值的公司。在未來的幾年裡,肯定有可能會出現數家萬億美元市值的公司。

這一裡程碑事件代表著這些巨頭新篇章的開始,但它更應該提醒我們這些公司的脆弱性,以及新勢力源源不斷的出現——構想出新的流程來為世界提供體驗和價值。

儘管許多人認為,如今的巨頭之間的競爭或戰爭將越來越激烈,但這種情況不太可能發生。相反,競爭將來自其他方向,包括擁有全然不同的商業模式和流程的新玩家。

在巨頭的戰鬥中,最強大的對手最終還是它們自己。對大多數巨頭來說,對變革的自然厭惡將會變得非常強烈。強大的資產負債表,數十億的用戶根基,以及似乎無邊際的用戶數據,都將在它們維持舉足輕重的行業地位的努力中被證明是毫無助益的。(樂邦)

相關焦點

  • 美股科技五巨頭,今年過得怎麼樣?
    科技五巨頭市值排名圖 數據來源 / 公開數據 製圖 / 深燃與國內新冠疫情的爆發、對企業的影響集中在一季度不同,美國市場受疫情影響延續至今。深燃統計了科技五巨頭今年以來發布的三個季度財報,從收入、淨利潤、業務變化等維度來反映疫情之下科技五巨頭今年過得如何,誰最得意?誰最慘?它們走出疫情陰霾了嗎?五巨頭誰最掙錢?從最新一季財報來看,科技五巨頭在營收、利潤方面都表現出強勢增長。營收方面,亞馬遜以961億排名第一,蘋果則表現出最強的盈利能力,淨利潤達127億。
  • 科技文明的末日與新黎明,誰先報到?
    目前,地緣政治衝突正在增加,主要與爭奪石油和天然氣的鬥爭有關。擁有大量石油儲備的伊拉克、伊朗、利比亞和委內瑞拉就是這方面的生動例子。誰將賭注押在「綠色科技」?科技文明的末日與新黎明,誰先報到?當中微子穿過這些層時,它們不被「捕獲」,而是發射垂直脈衝到石墨烯,而矽顆粒在水平方向移動。當層為最佳厚度時,這些原子振動會產生一種共振,並轉移到鋁箔上,產生的動能被轉換成電能。噴塗基板的一側為正極,未鍍膜面為負極。
  • 太平洋出現不明「大陸」,美國日本科學家:誰先發現的歸誰!
    科技壁壘終究會越築越高,科技舞臺有能力參與競技的國家只會越來越少,因為科技壁壘的存在,會將大多數玩家都擋在了壁壘外面。有資格參與科技競賽遊戲的國家不斷變少,未來將更少,直到最後的最後,剩下唯一一人,因此我們自然是要全力爭取成為那最後一人。
  • 美國紀錄片裡的製造業衰落-虎嗅網
    美國製造業衰退這個話題由來已久,但在中國的輿論中比較少被提及。一方面,美國製造業衰落的同時,信息產業卻在崛起,掩蓋了很多製造業衰退帶來的問題;另一方面,除了枯燥的統計數字和圖表外,大洋彼岸的中國讀者也很難有直觀了解美國製造業衰落的渠道。
  • 美國如若衰落,誰將成為下一個超級大國?張召忠給出兩個名字
    美國的實力是毋容置疑的,但是很多人從細節卻感覺到美國的發展速度似乎沒有以前那麼快了,巨額的軍費開支也在消耗著美國的國力,另外他們每年都欠著大量的國債。雖然美國依然強勢,但是所謂的全球霸權卻是很難實現的了。
  • 澳媒:中美在亞洲爭奪空間 註定會爆發衝突?
    既有大國(特別是美國)以及新興大國(最明顯的是中國)在爭奪政治空間時,註定會爆發不可避免的衝突嗎?表面看來,一場對亞洲霸權的爭奪或許會在海和南海上的領土爭端和其他緊張關係熱點地區重新浮現。在一些人看來,中國和美國似乎正在亞太安全領域展開較量,在一場越來越危險的博弈中上演傳統的大國政治戲碼。比如,約翰·米爾斯海默認為,崛起中大國為了生存必須擴張,這通常會導致它們謀求地區霸權並挑起衝突。
  • 科技前沿領域存在「文明衝突」嗎?
    雖然如此,其中依然有一條自古至今,跨越民族和國界,超越文明衝突,清晰可見的主線,那就是科學技術的發展。然而,這條貫穿古今的科技發展主線,在20世紀末出現了某種分裂的跡象,並且在金融危機後日漸明顯,科技發展不再「跨越」和「超越」,而是與文明衝突交互。文明衝突幹預科技發展路徑,科技發展影響文明衝突態勢。
  • 《終結者》衰落 末日電影仍美國主導
    《終結者》系列的衰落,並不表示末日電影走向末路,相反,該類型的電影一直長盛不衰。地震、海嘯、火山爆發、火災、洪水、隕石彗星或地外文明的襲擊、科技失控……舉凡表現人類在災難面前賤如蟻螻的題材,不僅特別適合高投入、大製作,而且觀眾百看不厭。
  • 美國製造業衰落(一):百年通用跌落神壇,美國製造出現空心化?
    總結下來,美國之所以能在短短的100年時間內,就從一個農業國蛻變為世界上舉足輕重的製造業強國,主要得益於以下三個方面的因素:(1) 對科學技術和創新的重視美國製造業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技術進步,主要體現在技術、生產方式和企業組織上的創新,而美國政府和企業也適時地抓住了刺激科學技術革命帶來的機遇。
  • 射頻衰落模擬器在信號衰落測試中的應用介紹
    信號在空中傳播期間,會存在衰落現象。這意味著如樓宇、山坡或者樹木等障礙物都有可能吸收或反射信號,對其幅度和相位產生明顯影響。由於反射、衍謝和本地散射作用,在基站和接收機之間可能形成多個信號傳輸路徑(見圖1)。
  • 日本衰落?19年間出19個諾貝爾獎,張召忠:科研能力趕超美國
    日本經濟陷入衰落但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財政赤字劇增,為了控制這一現象,美國和日本、法國、英國等國家籤訂了《廣場協定》,隨後,美國的情況逐漸好轉,但是日本經濟卻受到了很大影響,在之後的幾十年間都萎靡不振。日本似乎陷入了衰落,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國著名軍事評論家張召忠先生認為,日本仍然有一方面非常強。
  • 讀書筆記 | 重建文明秩序——讀《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熱點資訊▕ 知識分享▕ 專業解讀 訂閱NewMediaLab 廣東省新媒體與品牌傳播創新應用重點實驗室《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的作者是美國政治學家、著名學者塞繆爾·亨廷頓。該書講述了冷戰結束後世界衝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識形態,而是文化差異,主宰全球的將是「文明的衝突」。
  • 五巨頭勇士或重現聯盟,太陽成最大助力
    五巨頭勇士或重現聯盟 勇士隊的弱點大家都是知道的如果勇士隊真用非核心球員換取到了烏布雷,那麼水花兄弟+嘴哥+格林+烏布雷的五巨頭陣容,下個賽季還是具有爭冠的機會。
  • 秘密登陸美國西海岸?霸道的前蘇聯黑科技 可惜沒有使用的機會
    20世紀60年代,美國和蘇聯的兩個超級大國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冷戰狀態不斷地升級,由於在50年代受到美國軍事經濟各個方面的碾壓,蘇聯整體的軍事實力受到美國壓制,原本按照美國經濟走勢,蘇聯想要在軍事力量上超過當時如日中天的美國是很難的(美國當時無論是從陸海空三軍的裝備、或者是部隊整體素質都遠遠優於蘇聯,而且戰爭打的就是錢,美國有錢,不懼戰)。
  • 南非衰落誰人擔責?曼德拉領導黑人運動,美國時代周刊這樣評價
    南非的衰落是由很多原因共同導致的,即使曼德拉不領導黑人解放運動,南非衰落的命運也無法避免。 很多人都吐槽曼德拉接管南非後,把南非從一個發達國家,變成了一個發展中國家。
  • 漫威鋼鐵俠和DC蝙蝠俠誰更厲害,斯塔克比布魯斯韋恩更有錢嗎
    漫威電影最有代表性的霸道總裁鋼鐵俠VS DC電影裡的翩翩君子蝙蝠俠,兩人都有相似的身世和背景,都是高科技工科男。一身技能全靠裝備。那麼這兩個人到底誰更有錢更厲害呢?小編下面就來跟大家聊一聊。正義聯盟    鋼鐵俠,在《美隊3》決裂之前,可以說是復仇者聯盟的核心領導。復仇者聯盟的復仇者大廈就是斯塔克大樓改建而成的。
  • 衝突營銷關鍵詞:樹敵
    而我們卻經常看到,即使到了今天仍舊有很多企業,尤其是傳統企業,經常因為找不準自己的敵人是誰而出現重大的戰略決策錯誤,從而誤判自己與市場中參與者的關係。 所以,在樹敵的過程中,第一步,也是最為重要的一步就是: 搞清楚你的敵人究竟是誰?
  • 美國人:誰先發現的歸誰
    隨著人類科技實力的進步,很多科學家都主張將人類科技朝著外太空方向發展。因為他們認為地球最終一定是會走向外太空的,所以不如趁早做些準備,所以科學家們也不斷研發出了很多的探索外太空的設備,就是為了讓人類能對太空多一些了解。
  • 曾經的蘇聯與美國都平分秋色,為何要解體,答案有這幾點
    蘇聯,曾經一個無比強大的國家,不僅世界地位居高,而且也是當時唯一和美國能並駕齊驅的國家,科技及軍事和美國勢均力敵。而且蘇聯國家政策和社會福利要比美國還好,一度成為世界各國有權有錢的人想移民之地。可是誰知道歷史會發生戲劇性的反轉,在1991年,蘇聯居然解體,國家四分五裂,並且都逐漸走向了衰落。其實這一切都不是偶然,和蘇聯政府當時幾點錯誤決策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不然,一個鼎盛的王朝,不會瞬間崩塌。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原因究竟是什麼。
  • 火箭再做雷人交易,雄鹿五巨頭告吹,莫雷神操作
    今天是NBA的選秀大會,隨著這一天的到來,NBA聯盟將會變得更加風雲變幻,難以捉摸。實際上在此之前,聯盟已經呈現出了競爭加劇的狀態,接二連三的有不少大交易發生。短短2天的時間,聯盟裡已經誕生了多筆交易,火箭、開拓者、太陽、雷霆、湖人、雄鹿和鵜鶘等球隊,都相互之間有交易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