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100部最偉大女性執導電影排名(下)

2020-12-05 澎湃新聞

原創: 山小一 山一國際女性電影展

編者按:著名電影網站Indiewire今年推出了一份100部影史最佳女性導演執導電影的重磅榜單,榜單上有我們比較熟悉的阿涅斯·瓦爾達、凱莉·雷查德、琳恩·拉姆塞、凱薩琳·畢格羅等導演,也有我們不太熟悉的芭芭拉·洛登、卡瑞恩·庫薩馬等導演。我們翻譯這份榜單,意圖向更多的人介紹這些女導演和她們的作品,這些傑出的電影或許被影史、影迷或影評人忽略了,到了將它們打撈出來,並重估它們價值的時候了。

自從電影出現以來,就有女性拍電影。當盧米埃爾兄弟用他們對運行的列車的令人難以置信的表現震驚觀眾之時,艾麗斯·蓋伊·布萊克則用全新的藝術形式開拓了自己的技術。在 D.W.格裡菲斯引導了開創性的技術進步並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來進行他的工作之時,洛伊絲·韋伯在做的其實是同樣的事情。在好萊塢的黃金時代,多蘿西·阿茲納、多蘿西·達文波特、特雷西·索德斯等眾多女性都正在那裡製作著她們自己的電影。女性拍電影甚至不是一個真的減弱了的趨勢,因為它從來就不是一個趨勢;長久以來,女性作為電影製片人只是常態的一部分。

然而大約就在有聲電影的出現之時,女性在製作電影中的參與就開始下降。而這個數字在最近十年的下跌甚至難以衡量。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婦女電視和電影研究中心的最新賽璐珞天花板報告顯示,女性在250部最賣座的影片擔任導演的比例從11%到2018年下降到2017年8%。女性在最佳100和500部電影導演電影的百分比都在下降——女性指導的最佳100部電影的只有4部(4個百分點的下降)和最佳500部電影的15%(3個百分點的下降) 。儘管如黛布拉·格蘭克,克洛伊趙,馬裡埃爾·埃萊爾,塔瑪拉·詹金斯,盧茨雷西亞·馬爾泰勒等女性在2018年發布了備受好評的電影,女性實則再次完全離開了在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提名。

但女性電影的寶藏是真實存在的,並且有著幾十年的深厚積澱。因此獨立電影的工作人員推出了這個有史以來由女性執導100部最偉大的電影作品名單,來讚美從電影開始存在以來就開始創作的作品並一直在電影文化中留下的獨特標誌的女性指導的電影。我們的作者和編輯選出了200部電影,然後投票決定入圍名單以確定最終排名。

我們希望這個名單捕捉了女性在攝像機背後創造的廣泛性和多樣性,並提醒人們,女性導演已經把她們的標記深深印在了每個十年、每個流派和每個種類的電影中,並且她們會繼續做到這一點。

50

浮沉

蘇·弗裡德裡希 1990

自從在20世紀40年代,梅雅·黛倫(Maya Deren)基於《午後的迷惘》(「Meshes of the Afternoon」),《時間變形中的儀式》(「Ritual in Transfigured Time」) 以及其他將形式主義實驗與民族志相結合的電影中建立了一種另類電影語言後,女性成為美國前衛藝術和實驗電影中最重要的驅動因素之一。比如瑪麗·門肯(Marie Menken)對環境音效的把控;卡洛琳·史尼曼(Carolee Schneemann)對性和象徵主義的大膽探索;岡沃爾·尼爾森(Gunvor Nelson)進行了比如《我的名字是歐娜》("My Name Is Oona")中出現的大膽的重複片段;米歇爾·西桐(Michelle Citron)開創了一種用日誌式電影來表達女權主義者的焦點的形式;而蘇·弗裡德裡希(Su Friedrich)則用自己的作品以更挑釁的方式推動前衛藝術。弗裡德裡希的《浮沉》是一部長48分鐘的印象派作品,探討了記憶的不可逃避性。這部電影集合了26篇短篇小說。每個短篇小說都有一個比如「處女」或「教育學」的標題,由一個小女孩(以第三人稱)用畫外音講述她童年時發生的一些事情。所有的標題看似無關,卻都有一個重要意象。其中,有一篇關於女孩童年時發現一本希臘神話書的故事。故事背景是女健美運動員擺姿勢的畫面;同時她講述了看電影版《時間機器》(「Time Machine」)的經歷,以及該片中出現的當攝像機在木製過山車車前拍攝整個旅程時對人類退化的描述。 「她捂著眼睛,懇求離開電影院。她的父親伸出手,把她的手從臉上拉下來,並堅持要看電影的剩餘部分。「這些時刻會在最不可能發生的情況下永遠伴隨著你,甚至在坐過山車的時候,它們也會悄悄靠近你。弗裡德裡希的電影的天才之處正是它的記憶變得像你自己的記憶。

49

拆彈部隊

凱薩琳·畢格羅 2009

《拆彈部隊》開啟了凱薩琳·畢格羅(Kathryn Bigelow)職業生涯中最激動人心的時期。這是一部基於在伊拉克戰爭中陸軍亡命連拆彈組的經歷創作的懸疑電影。靠這部電影畢格羅打破了奧斯卡的先例,成為第一位(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女性導演。但無人會將這一巔峰成就僅僅歸功於電影界的進步,而是歸功於她的卓越導演才華。她將觀眾熟悉的化險為夷情節轉化成深入人心的經歷。結局中的重頭戲刻畫了身處腹地戰鬥的精英們對以命換命的冒險中毒般的渴望。這是一部引人入勝的驚悚片,驚心動魄又不失真實思考。馬克·鮑爾(Mark Boal)寫實風格的劇本為每個場景注入了一股深刻的現實主義暗流,但《拆彈部隊》尤其令人欣慰的是在鞏固了畢格羅幾十年的電影製作技藝的同時,又升華了它。

48

西方文明的衰落

佩內洛普·斯皮瑞斯 1981

W.A.S.P.樂隊的吉他手克裡斯·霍姆斯(Chris Holmes)在舞池中喝著伏特加酒,離他嚇破膽的母親僅幾步之遙,這可能是佩內洛普·斯皮瑞斯(Penelope Spheeris)《西方文明的衰落》(」 The Decline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三部曲中最不可磨滅的場景,但這絕非是唯一一個。這部原創於1981年的電影記錄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洛杉磯的朋克搖滾:X和Black Flag這類樂隊正名聲鵲起。而斯皮瑞斯更使他們進一步聲名遠揚。作為一部紀錄片的搗蛋鬼,紀錄片的「無趣之處」 在於它與音樂一樣質樸。《西方文明的衰落》可以像音樂會一樣寫實;可以突然拍攝幕後揭秘;甚至還可以在某個場景中展現叛經離道的20多歲年輕人的現狀。它同時也是濃縮過去的時間膠囊,美國國會圖書館(The Library of Congress)似乎也持雙手贊同,並在三年前就將這部電影保存於美國國家電影名錄(the National Film Registry)。

47

黑屋

福羅克·法羅赫扎德 1963

福羅克·法羅赫扎德在27歲那年拍攝了一部時長22分鐘的紀錄片,聚焦伊朗麻風患者的聚居地。她在參與受試者的過程中表現出強烈的同情心,並真實展現了受試者們的生活、接受治療的過程和上學的日常。標題出自一個身患麻風病的學生在黑板上寫的一句話。《古蘭經》和《舊約全書》中的話以背景音的形式貫穿整個影片——以及法羅赫扎德的原創詩。法羅赫扎德以創作詩歌出名,她的作品打開了伊朗中世紀女性世界的窗戶,讓人有幸穿越過往,似驚鴻一瞥。她的這部電影是如此美麗和詩意,以至於讓人產生一種接近於美感的苦痛。而導演的經歷也表明她的同情心不僅僅是膚淺的做戲,製作本片極大地影響了她,她也以此為契機收養了影片中出現的一個年輕的男孩。然而人生如戲,幾年後法羅赫扎德死於一場車禍,享年32歲。

96

米奇和尼基

伊萊恩·梅 1963

彼得·福爾克和約翰·卡薩維特斯主演,伊萊恩 梅掌鏡——這大概是電影界的頂配了。憑藉《天堂可以等待》和《原色》兩次獲得奧斯卡提名,梅是20世紀70年代響噹噹的名字:拍攝《米奇和尼基》之前她已經自導自演過《一片新葉子》和《心碎的孩子》,並在之後馬不停蹄製作了《天堂可以等待》。這部雙主角的電影講述了米奇多年來一直在幫助尼基擺脫困境,他如何讓摯友認清自己所一再堅持的他殺只是一種臆想。本片一直是電影界的遺珠,但它的光芒正在被人發現:標準頻道最近將它推上了新流媒體服務提供的電影周的C位。

45

搭便車的人

艾達·盧皮諾 1953

20世紀50年代,艾達·盧皮諾是第一位在好萊塢電影製片廠製作美國主流電影的女導演。《搭便車的人》是她巔峰之作——一部大膽改寫視覺風格題材的悲劇電影,並在其中注入了連環殺手的恐怖懸念元素。盧皮諾也是本片的聯合編劇,她以比利庫克的美國殺人狂潮為基礎,講述了兩名漁民抓獲一名逃犯的故事。盧皮諾選擇了加利福尼亞州阿拉巴馬山的某個地點作為拍攝地,利用汽車幽閉的內部環境和當地廣闊空間所形成的對比,創造出一種令人不安的忐忑,讓每一刻都充斥著恐懼感和懸念感。如同盧皮諾在女導演的歷史上做出的突破,「黑色電影」的《搭便車者》也在悲劇電影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44

我們的故事

莎拉·波莉 2012

莎拉·波莉試圖解開圍繞著她已故母親的家庭秘密,一個為了掩蓋真相而精心設計的故事。而這個謊言也對製片人的自我認知產生深遠的影響。波莉慷慨的精神是美麗的,她組織和創作出一部體現這種精神的電影,這是一部可以和其他任何優秀的非小說電影一較高低的作品。其結果是一幅坦誠、溫柔的家庭肖像畫,用電影來捕捉記憶中的情感模糊——如果不是因為故事所包含的太過濃厚個人的色彩,這將是對影像本質的理想解剖。總而言之,完美無瑕。

43

西瓜女人

謝麗爾·鄧耶 1996

1996年,熒幕上展現黑人女性的形象屈指可數,黑人同性戀女性更是少之又少。這一現象驅使謝麗爾·鄧耶在她首次以紀錄片人身份出道的作品中使用了這一聰明的戲劇元素,並為這個迷人的低成本愛情故事添加了另一層色彩。以費城為背景,謝麗爾開始沉迷於了解一位來自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神秘而美麗黑人女演員「西瓜女」。與此同時在另一喜劇的層面上,由於無法找到合適的幻想對象,鄧耶與女同性戀藝術家佐伊·倫納德合作創造出了「西瓜女人」。卡米爾·帕格裡亞、託希·裡根和莎拉·舒爾曼客串了本片,它是女權主義者的夢想,也是不被賞識的藝術家為自己發聲的典範。

42

處女的自殺

索菲亞·科波拉 1999

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理清拼接故事的碎片,但我們會永遠記住裡斯本姐妹。索菲亞·科波拉在拍攝《處女自殺》時遇到了困難,不僅因為這是她是第一次拍電影。這部電影改編自小說家傑弗裡·尤金尼德斯的處女作,一個關於五個兄弟姐妹的令人難忘的故事,而其命運已被標題所揭露。這本小說被賦予的罕見夢幻和感召力使電影人甚至難以下手改編。依靠多方的鼎力相助:柯爾斯滕·鄧斯特演出,愛德華·拉赫曼拍攝以及喬瓦尼·裡比西敘述,《處女自殺》集百家之長,講述了一個五姐妹喪失和對生的希望的美麗悲劇。

41

鯨魚騎士

尼基·卡羅 2003

這部尼基·卡羅令人驚嘆的處女作源自一個純粹的愛之地——紐西蘭——在每一個陽光普照的畫面中都能看到。但這也是一部關於愛、毅力、抱負和每個年輕人都能召喚的力量的電影。作為電影節巡迴演出的熱門影片,該片獲得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的大眾選擇獎(其主要榮譽)、聖丹斯世界電影觀眾獎和鹿特丹運河嘉獎。凱莎·卡斯爾·休斯靠本片也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的提名——作為當時最年輕的提名人,而導演本人對指導拍攝和演員的投入讓初出茅廬的卡羅備受關注。本片在運用細膩拍攝手法的同時也體現了導演對純真女性力量崛起題材持之以恆的思考。

40

塞爾瑪

艾娃·杜維奈 2014

儘管對美國文化和全球人權討論有著巨大的影響,但馬丁·路德·金卻很少出現在銀幕上。在如何描繪一個如此家喻戶曉的人的命題前,多數人都會止步於挑戰,但艾娃·杜維奈卻迎難而上。她直面美國傳奇人物,聯手大衛·奧耶洛沃,將一個擁有無人能企及的演講技巧的偶像,同時也是一個有缺陷的凡人形象呈現在銀幕上。關於從阿拉巴馬州塞爾瑪市到蒙哥馬利市的遊行,這個故事之前的處理方法主要集中在林登·詹森在通過國會指導1965年投票權法案方面的作用。杜維奈將馬丁·路德·金,一個真實的變革推動者,推上舞臺——通過描繪他如何從草根領袖,一步步頂著壓力並將壓力轉化為動力,推動改革。《塞爾瑪》是有史以來最好的關於改革主題的電影之一。

39

怪物

帕蒂·詹金斯 2003

這是一部最人性化的連環殺手主題電影。從影片開場開始,我們就深深地紮根於愛玲·沃諾斯(Charlize Theron飾)對愛的渴望——屬於這個世界。導演帕蒂·詹金斯用寬廣深厚、豐富多彩、充滿音樂的筆觸描繪情感。但性暴力迫使女主角變成了怪物。導演巧妙而充滿苦痛的暴力鏡頭從受害者的視角出發,刻畫主角深受暴力影響的內心世界。儘管多數連環殺手主題電影最後都淪落為表象研究,但詹金斯卻在藉助塞隆真情實感的完美表演下,利用相機製作了一部充滿令人心碎的生活和人性的電影。

38

不留痕跡

黛布拉·格拉尼克 2018

黛布拉·格拉尼克的《不留痕跡》用及其優雅的方式講述了人們對彼此的渴求,以及他們自己所能給予對方的極限。本·福斯特和天才新人託馬辛·麥肯齊在俄勒岡州的一個公園裡扮演一對孤獨的父女。在他們被選中並被迫過上更「正常」的生活後,兩人的親情就受到了考驗。格拉尼克的劇本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父親和女兒之間的關係上。利用低調的導演風格,她巧妙地讓觀眾投入到他們的關係中,避免了觀眾和角色間的距離感。格拉尼克不慌不忙的節奏創造了一種有人情味的難忘氛圍,讓觀眾在謝幕後也久久不能忘懷。

37

胖女孩

瑟琳·布雷 2001

凱薩琳·布雷拉的一些電影(如《羅曼史》)充滿挑釁意味。但是《胖女孩》是其中最具火藥味的,擁有不可磨滅的地位。本片直接論述了兩性在對於性覺醒認知上所受到的動態壓迫。這是一個被扭曲的大眾成年故事,殘酷地敘述了年輕女性是如何重新習慣於默認侵犯行為的合理發生。胖安娜(安娜·瑞博)正剛剛步入在青春期,在一個家庭假日,她被迫和她的模範生姐姐埃琳娜(羅克珊梅斯基達)生活在一個屋簷下。安娜隨波逐流,埃琳娜膽小脆弱;兩個人都渴望長大。而她們也夢想成真了,跌入現實的深淵。

36

小約瑟的故事

尤詹·帕西 1983

詹·帕西的出道作品以1930年馬提尼克(Martinique)鄉村的甘蔗種植園為背景,在那裡,一個11歲的早熟女孩夢想著外面的世界。這部電影就地取材,將加勒比地區當地的種族關係和歷史大膽融入進故事。本片打破以往的教條主義,隨著童年的回憶而展開:年邁的祖母為了達到讓孫子獲得讀書的機會,好以此擺脫艱辛的生活,所做的種種努力,甚至甘願犧牲一切。這部1983年的電影改編自作家約瑟夫·佐貝爾的同名小說,斬獲了包括凱撒最佳影片在內的十多個國際獎項,以及銀獅獎和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當時扮演女主的演員達林·吉蒂莫斯已76歲高齡)。本片兼具娛樂性和文藝性,節奏緊湊,拍攝手法也十分優美,被譽為加勒比電影的真正經典。

35

沙漠之心

唐娜·迪奇 1985

唐娜·迪奇開創性的浪漫故事讓女同性戀第一次在電影院感同身受。故事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的內華達州雷諾市,英國教授維維安·貝爾(海倫·肖弗飾)等待離婚並準備開始新的生活,經歷婚變的她脆弱拘謹,卻立刻被一個年輕的雕刻家卡伊·裡弗斯(帕特麗夏·夏波諾飾)所吸引。她膽大隨性,總是追尋心之所向。《沙漠之心》是第一部沒有與男人發生三角戀或以悲劇告終的女同性戀電影。憑藉橫掃熒幕的視覺效果以及所刻畫的多個複雜的女性角色,這部經典的影響力不容否認。

34

來自家鄉的消息

Chantal Akerman 1977

在為迎合年輕一代影迷的冒險下,《來自家的消息》令觀影者有耳目一新之感。它就像《小鳥夫人》中最後一幕的加長版,是一個純粹而痛苦的甜蜜故事。純粹而扭曲的距離和錯位,苦甜參半地表現出「家」的完美存在和這個概念中從未缺席的陰影。要點如下:1971年,21歲的阿克曼從比利時搬到紐約市,在那裡,這個任性但堅定的年輕女子企圖尋找自己聲音。在那段時間裡,她收到了幾十封來自她憂心忡忡的母親的信,信中關於家庭和經濟的瑣碎信息充滿了存在主義的恐懼和焦慮。六年後,在女主人公的傑作《珍妮·迪爾曼》獲得突破性成功後,阿克曼回到曼哈頓,花了一個夏天捕捉了這座城市的動態。在《來自家的新聞》中,這段視頻疊加在旁白敘述下,講述她讀她母親曾經寄給她的信。一開始看似正式而僵硬的東西,逐漸融化成了一股情緒的湧動。《來自家的消息》不僅僅是一枚引人注目的時間膠囊,更是一個電影前衛主義的裡程碑,它體現了它的創造者通過實驗概念傳達原始情感的獨特能力,40多年後,它仍然讓人感覺到當今電影還正在試圖趕上阿克曼創意的腳步。

33

巴巴多克

詹妮弗·肯特 2014

早在成為病毒式表情包和讓人產生好奇的同性戀偶像之前,巴巴多克是歷史上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兒童圖書中的人物。澳大利亞導演詹妮弗·肯特的處女作成功地描述了一個母親的焦慮,同時也塑造了一部充滿靈感的怪物和刺激的電影。埃西·戴維斯飾演一位憂鬱的寡婦,她盡其所能地撫養她六歲的兒子薩姆(諾亞·懷斯曼)。薩姆房間裡莫名出現的一本圖畫書讓他找到控制母親的一個很好的理由:「你不能擺脫巴巴多克」。這是一句標誌性的臺詞,因為它表達了對一種無法克服的、挑戰成人理解力的恐懼。這個形體細長的怪物看起來像是E.T.和Edward Gorey插圖的恐怖混合體:巴巴多克是一個真正的超自然威脅還是一個源於女人起伏內心的想法。起初,薩姆似乎屬於大家都很熟悉的「毛骨悚然的孩子」,但當肯特把指揮棒傳給了他的母親,這一說法就被顛覆了。儘管如此,「巴巴多克」還是設法做到了兩者兼得。最高潮的決戰讓薩姆擁有了他自我挑釁的時刻,最後一幕把他的命運作為一個可怕的問題懸而不決。不管怎樣,這部電影把巴巴多克變成了一個非常真實恐懼的化身,罕見的恐怖似乎能從電影畫面中溢出,並伴隨你回家。

32

驚爆點

凱薩琳畢格羅 1991

《驚爆點》這部電影已經被嘲笑和貶低太久了。凱薩琳畢格羅很清楚地意識到是因為該片所塑造的超級男子漢氣概,以及電影中的同性戀潛臺詞。電影在製作方面體現出了完全的現代化,而且為了創造出令人難以置信的新鮮感,導演凱薩琳畢格羅轉而採用了超越劇本的廉價哲學,從這個角度來看,《驚爆點》體現了一種懷舊。隨著電影對運動中的身體的詩意處理,你感覺到畢格羅的藝術背景在發揮作用,通過鏡頭給人一種超越圖像的探索屬於自己的自由。無論你相信認真的臥底警察(基努·裡夫斯)是不能因為真摯的愛情,或是他自己的一段形上學的旅程而無法下手逮捕銀行劫匪(派屈克·斯威茲)。一切都被包裹在一部有著最原始和最令人興奮的片段的衝浪電影裡,從而體現了一個有遠見的導演的才華。

31

歐羅巴,歐羅巴

阿格涅絲卡·霍蘭 1990

20世紀70年代,阿格涅絲卡·霍蘭在波蘭電影屆嶄露頭角。她的早期經歷與她的朋友克日什託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相似。由于波蘭的動蕩,她離開了祖國去了西歐。霍蘭一直都活躍於影壇,但直到1991年借與德國合拍的電影《歐羅巴,歐羅巴》才讓她名聲大噪。直到今天,她的知名度仍然很高,她最新的電影剛在柏林電影節首映。《歐羅巴,歐羅巴》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為了度過二戰,一位猶太青年隱瞞了自己的身份偽裝成一個雅利安人。這部電影在美國獲得了巨大成功,票房高達1200萬美元。它使得霍蘭成為了國際上一位重要的導演,並讓她成為了第二個憑藉自己的電影獲得奧斯卡最佳編劇提名的女導演。縱觀她的職業生涯,「堅持不懈」一詞完美地描述了她的所作所為,她通過自己的抗爭贏得了不少於任何男導演的關注度。

30

仲夏夜玫瑰

卡斯·萊蒙斯. 1997

這部電影是導演卡斯·萊蒙斯的處女作,由她自己同時擔任編劇和導演,塞繆爾·傑克遜任聯合出品人和主演。這是一個美國南部的哥德式故事,發生於1962年路易斯安那州炎熱的夏天,一個10歲的美籍非裔小女孩偶然發現了她文雅外表下的家庭隱藏著的一些令人不快的事實。這部電影是90年代獨立電影的經典之作。由非裔女導演執導,電影罕見有力地從一個非裔小女孩的視角出發描述了美籍非裔的旅美經歷。萊蒙斯成功地顛覆了當時普遍存在於黑人電影中的對黑人的固有印象,例如暴力。相反,在路易斯安那州鬱鬱蔥蔥的背景下,萊蒙斯講述的是一個容易引起情感共鳴的、近乎夢幻般的成長故事。電影的演員陣容很傑出,其中年輕而引入矚目的演員朱尼·斯莫利特擔任主演。

29

尋找蘇珊

Susan Seidelman 1985

1985年,這部以紐約為背景的時髦喜劇在影院上映。這是流行歌手麥當娜在銀幕上首次亮相,成為她通向超級明星的路上的墊腳石。不過,為了拍攝這部獨立電影,她依然做出了很多努力。年輕的羅珊娜·阿奎特完美地飾演了一個無聊的新澤西家庭主婦羅伯塔。羅伯塔被波西米亞派對女郎蘇珊(麥當娜飾)迷住,兩人很快成為了朋友。蘇珊的活力感染了羅伯塔,開啟了她單調家庭生活之外的可能性。隨著羅伯塔跟隨她的新繆斯在城市中閒逛,她們的友誼漸漸變成了一種執念。本片的編劇樂拉·布萊西受到了雅克·裡韋特1974年的電影《塞琳和朱莉出航記》啟發,借鑑了其中與現實脫離關係這一要素。該片票房大獲成功後,導演蘇珊·塞德曼執導了一系列以女性為主導的喜劇片,之後又執導了幾集《欲望都市》。

28

無頭的女人

盧奎西亞·馬特爾 2018

阿根廷導演盧奎西亞·馬特爾在她的電影中對社會的混亂展開了極有魅力的探索。從《沼澤》中自私自利的一家人到《扎馬》中的殖民者,馬特爾將她的祖國放到人類學顯微鏡下探索的能力在當今電影屆無人企及。《無頭的女人》完美展現了她把深刻主題融入進緩慢敘述節奏的能力:在電影的開端,Vero(馬莉亞·奧內託飾)在路上撞到了一個東西,她沒有停車查看而選擇了繼續前行,從這一刻開始,電影慢慢展現了一個冥想性的罪惡寓言。Vero不確定她有沒有撞到人或者動物,並逐漸將自己的焦慮告訴了周圍的人,他們安慰Vero,告訴她沒什麼好擔心的。電影在她的不確定中徘徊,Vero開始與周圍的環境脫節。突然意識到一切的不確定性,Vero從她資產階級生活的穩定中驚醒。馬特爾對聲音的嫻熟運用,以及阿根廷薩爾塔地區令人瞠目的沙漠景觀,都為影片怪誕夢幻般的質感做出了貢獻,讓觀眾置身於維羅的奇異困境之中。這部作品是馬特爾電影才華的一種難忘而奇妙的升華。影片充滿了許多神秘的細節,因此重複觀影只會使觀眾更加深陷其中。

27

節節敗退

凱薩琳·柯林斯 1982

這是一件非常罕見的事情:一個年近中旬的黑人女性的心理被開誠布公地審視,並以豐富的象徵主義術語加以華麗地描述,栩栩如生地勾勒出她的夢想和失望。儘管導演兼編劇凱薩琳·柯林斯並不屬於當時著名的洛杉磯電影反叛運動中的一員,但她的作品無疑為當時新一代非洲和非洲裔美國導演希望創造的「黑人電影」做出了貢獻。只要好萊塢電影涉及非洲移民的後代形象塑造,「黑人電影」都會選擇有別於好萊塢敘述的另一種方式。由塞雷特·斯科特主演的《節節敗退》在30多年後仍然讓人感覺栩栩如生。這不僅證明了這部電影的永恆,也悲哀地表明,在當代美國電影中,對黑人女性複雜內心生活描寫是多麼罕見——尤其是如此巧妙的描寫。

26

幸福

阿涅斯·瓦爾達,1965

阿涅斯·瓦爾達以敏銳的眼光理解人性。《幸福》講述了一個擁有田園般鄉村生活的丈夫和他可愛的情婦的故事。這是一部迷人的作品,影片鏡頭呈現了畫家般的色彩運用。這部顛覆性的電影劇情一直緩緩進行,直到瓦爾達毫無歉意地揭開了整個情節的面紗。然而,儘管這部電影頗具諷刺意味,但瓦爾達採取一如既往的不評判,對觀眾而言,沒有什麼比這更高的道德高地了。性、幸福和工人階層生活的本質——這部電影並沒有給出答案,只是一味地探索,以至於《幸福》挖掘到比其他任何新浪潮男導演所能想到的更深的層次。

25

美國哈蘭縣

芭芭拉·庫珀 1976

1976年,芭芭拉·庫珀的紀錄片《美國哈蘭縣》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這部紀錄片講述了肯塔基州布魯克賽德的罷工。為自己爭取更安全的工作條件、更合理的工資和公平的待遇,180名礦工和他們的妻子聯合起來反對杜克電力公司。庫珀對電影場景的深度沉浸剖析讓這部紀錄片獲得了引人入勝的魅力。庫珀花了數年時間與罷工的家庭在一起,並獲得許可來展現工人們糟糕的採礦條件。導演甚至在抗議者被射擊時仍舊繼續拍攝。而這最混亂的時刻造就了這部電影最出名的片段。《美國哈蘭縣》證明了電影具有新聞性的重要意義。

24

我們需要談談凱文

琳恩·拉姆塞,2011

琳恩·拉姆塞和蒂爾達·斯文頓的合作點燃了《我們需要談談凱文》中情緒的火藥。《我們需要談談凱文》改編自萊昂內爾·施賴弗的同名小說。斯文頓飾演一位問題少年(埃茲拉·米勒飾演)的母親。這位令人恐懼的少年犯下了嚴重的罪行。不過,拉姆塞的非線性敘事使這部電影成為一部精心力作。與剪輯師喬·比尼合作,拉姆塞深挖了主角在其兒子出事前後的心理狀態,卻從不明晰相關事件發生的時間線。拉姆塞的敘事選擇使觀眾被迫陷入兔子洞般的絕望。只有最專注的觀眾,才能追蹤到故事中分散的線索,解開拉姆塞和斯文頓心理剖析的力量。這使電影宛若一場印象派噩夢,至今仍是最令人不安的非恐怖片之一。

23

我在伊朗長大

瑪嘉·莎塔琵,2007

很明顯,瑪嘉·莎塔琵用她自己的自傳體成長漫畫來激發她的動畫創作。動畫影片以伊朗革命為背景,在現代(彩色畫面)和過去(黑白畫面)之間切換,既呼應了漫畫,同時有自己獨特的展開方式。雖然莎塔琵的故事非常個人,也非常特殊,但她講故事的技巧使這部電影紮根於簡單易懂的普遍問題。故事的展開讓導演發掘了年輕的自我是一個複雜的並值得崇拜的女英雄。電影不僅在技術上令人感嘆,也在感情上令人滿足。

22

懸念

洛伊斯·韋伯,1913

洛伊斯·韋伯被廣泛地認為是好萊塢有史以來最重要的女性導演。她是一位多產的導演,其作品大多富有啟示意義。1913年,她和菲利普斯·斯莫利共同創作了這部無聲電影,不過電影中大部分的創新和幽默都來自韋伯。這部電影是一部驚險刺激的短劇,遠遠超前於其所處時代。這部電影的情節是觀眾至今仍非常喜歡的:誤導,汽車追逐,分屏,切斷電話線,還有其中的一把巨大的刀。

21

迷失東京

索菲亞·科波拉 2003

索非亞·科波拉的第二部電影講述了置身於人群中能有多麼孤獨,或者說,置身於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會有多孤獨。這部電影用獨一無二的細膩手法描寫了處於茫茫人海中的感覺。過氣電視明星鮑勃·哈裡斯(比爾·默瑞飾,這是演員本身詮釋過最打動人心的角色)和年輕任性的研究生夏洛特(斯嘉麗·詹森飾,同上)一樣,都無法理解東京宛若外星的城市風景。這一點迫使他們面對自己的陌生感,並促使他們之間建立了聯繫。這種聯繫既短暫維持了幾天,也在兩人的未來中延續。科波拉典型的如薄紗般的拍攝和數十個顯眼的推動點很容易使得《迷失東京》局限於美國白人的優越感視角。不過,鮑勃和夏洛特用苦樂參半的方式改變對方,這點與普世真理的溫柔產生了共鳴。洛克希樂隊(Roxy Music)的評論很有道理:沒有比這更重要的。

20

黑客帝國

莉莉·沃卓斯基 / 拉娜·沃卓斯基,1999

沃卓斯基姐妹將亞洲電影的元素(武術指導袁和平)、槍戰、賽博朋克動畫、哲學性文本、以及他們自創的特效技巧(子彈時間)融為一體,創造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好萊塢電影。(此外,基努·裡維斯竟然會功夫!)。除了它的獨創性和影響力,《黑客帝國》還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動作電影。它近乎完美的劇本並沒有降低科幻世界的複雜性,而電影也沒有迷失於繁雜的講述中。儘管續集未能延續第一部的神話,但也無法抹去這部開創性作品的偉大之處。

19

旺達

芭芭拉·洛登 1970

在拍攝《旺達》之前,芭芭拉·洛登主要為人所知的是她的舞臺作品、一些電視出境和電影《天涯何處覓知音》裡飾演的一個小角色,以及她與伊利亞·卡贊的婚姻。和很多有才華的女藝術家相似,她與男人的關係備受矚目。在憑藉《萬達》獲得1970年威尼斯電影節國際影評人獎後,那些真正關心電影藝術的人才意識到她是二十世紀70年代最優秀的導演之一。除了導演本片,洛登還在電影中飾演旺達——一個看起來沒有善惡之分的女人。之前旺達的漂泊生活一直平淡無奇,直到有一天被莫名地捲入了一個銀行搶劫犯的搶劫陰謀之中。本片聚焦社會對女性的種種負面偏見,並通過女性的角度講述這個搶劫案。如同戈達的《隨心所欲》一樣,旺達展現了社會將女性視為可拋棄物的不適觀點。不過和戈達有距離感的電影不同,洛登的電影讓人身臨其境。電影最後一幕使人難以忘懷,是所有電影中最令人魂牽夢繞的鏡頭。

18

阿基米德王子歷險記

洛特·雷妮格,1926

洛特·雷妮格對於來自《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表現主義般的再現不算是濫觴之舉,這個榮譽應給與阿根廷導演Quirino Christiani 的一些電影。但洛特·雷妮格的這部電影卻是已知的倖存下來的最早的長篇動畫片。同時它的劇情也是史詩級別的: 怪物、邪惡的魔法師,以及穿越波濤洶湧大海的旅程。這部電影是導演花了三年的時間進行繪畫,一幀一幀地拍攝,使畫面產生動起來的錯覺。故事情節極其豐富,比如一個魔法師快速地變成了多個動物的片段讓人眼花繚亂。再配上極其簡潔視覺風格,使本片產生了非凡的微妙感覺。但故事情節上的立體起伏卻與畫面形成了衝突:由於畫面由扁平的輪廓組成,使畫面看起來就像皮影戲(但這並不是一部拍攝皮影戲的電影)。電影是對二維動畫的獨特探索,但其塑造的人物形象卻立體存在於三維世界中。

17

魚缸

安德裡亞·阿諾德,2009

在2009年《魚缸》首映時,安德裡亞·阿諾德已經斬獲坎城殊榮並獲得了奧斯卡短片獎,但這部講述成長的電影證實了這位英國導演理應躋身世界最佳導演之列的不爭事實。《魚缸》由凱蒂·賈維斯主演,她飾演一個15歲的女孩,與母親的男友(麥可·法斯賓德飾)開始了一段婚外情。這部電影是迄今關於女性性徵作品中最為大膽的幾部中的之一。阿諾德用手持攝像機捕捉到了主人公的性覺醒和情感騷動,畫面震撼人心。導演在拍攝前並沒有給演員們完整的劇本,而是決定在拍攝當天告訴他們這一天的故事情節。而臨場發揮的能量和探索的感覺也正是每一個場景的核心。

16

獵殺賓拉登

凱薩琳·畢格羅 2012

批判《獵殺賓拉登》和本片編劇馬克博爾的大多數聲音說它源自中央情報局的情報,但批評者忽略了一個事實,即電影實質為虛幻。不可否認畢格羅一貫奉行政治不可知論的觀點,她的這部電影捕捉到了美國9.11後人們對報復行為的盲目痴迷。雖然人們可以討論酷刑是否能換來真正的情報,以及如果觀點屬實,本片是否在宣揚這種行為,但事實上畢格羅的鏡頭卻更多瞄準了對賓·拉登追捕行動背後的人們。這是一部畢格羅專屬的高精確「快攻電影」,通過角色動態的演繹,我們完美捕捉到了不停追求的疲憊感。突襲賓·拉登的住處大院是影片中令人難以置信的一幕,令人震驚的真實性使其成為過去十年中最具顛覆性的電影製作:這個國家在反恐戰爭中取得最偉大成就的時刻在畢格羅的鏡頭下,產生了道德層面上的模稜兩可。當傑西卡查斯坦拉開賓拉登的屍體袋時,我們感受到的不是一個宣洩勝利的時刻,而是一些更奇怪、更深刻的東西:查斯坦的空白凝視本質上是一面鏡子,似乎是使我們看清了自己變成了什麼樣;同時電影的結局也提出了一個明確的問題:這所有一切都值得嗎?

15

跳吧,女孩子

多蘿西·阿茲娜 1940

儘管好萊塢無聲電影時代有過一些女導演,比如喜劇女演員梅布爾·諾曼德,但隨著電影行業越來越商業化,男性完全地掌握了這個領域。阿茲娜是早期有聲電影時代的第一位女導演,1927年到1943年間執導了多部電影,也是第一位加入美國電影工會的女性。她在自己的第一部電影中,發明了吊杆話筒技術,這部電影是《狂野派對》的翻拍版,由克拉拉·鮑主演。同時,她還捧紅了凱薩琳·赫本(《雌雄同體的克里斯多福·斯特朗》)和羅莎琳德·拉塞爾(《克裡格的妻子》)。她導演的20部電影即使算不上開創性的,也絕對是經典佳片。傑出女權主義電影代表《跳吧,女孩子》由阿茲娜的長期伴侶馬裡恩·摩根編舞,講述了演藝界幕後的故事,並被選入美國國家電影名錄。影片中,兩位頂尖舞者露西爾·鮑爾和莫琳·奧哈拉,爭奪工作以及同一位男子(路易斯·海沃德飾)的青睞。在一場關鍵的試鏡一幕中,嚴肅的舞蹈演員莫琳·奧哈拉引誘叼著雪茄負責選角的男人失敗後,鮑爾靠著賣弄風情得到了一份跳草裙舞的工作。阿茲娜通過大特寫鏡頭展示男人對兩個女人的反應,從面無表情到滿臉色相,在影片中傳達了女權主義思想。

14

燕特爾

芭芭拉·史翠珊,1983

爸爸,你能聽見我說話嗎?這個問題無論是放在現在,還是放在1983年,傳奇歌手兼演員芭芭拉·史翠珊憑藉導演處女座《燕特爾》轟動影壇的時候,都值得人們深思。影片中最著名的歌曲何嘗不是女性製片人永恆的戰鬥口號,因為她們一直以來都被這個父權的電影榮譽體制排除在外。這部歷史音樂劇用莎士比亞式的視角,講述了一個波蘭猶太女人在父親去世後,為了學習《塔木德經》女扮男裝的故事。這部宏大的、影響廣泛的、具有時代特徵的歷史劇和原創音樂劇的最後一個鏡頭是在船上用直升機拍攝的。史蒂芬·史匹柏看完粗剪的片子後,十分震驚,說出了電影史很著名的話,「一個鏡頭都不要改。」史翠珊是導演、主演,也是聯合製片人、聯合編劇,這是史上頭一回,她更是成為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 !)贏得金球獎最佳導演獎的女性。

13

獨領風騷

艾米·海克林 1995

《獨領風騷》的文化意義怎麼誇大都不為過,因為它既是90年代精神的完美代表,又是對那些諷刺女權主義者的有力一擊。90年代的孩子們看到超短裙或者色彩鮮豔的格子呢時,腦海中總會浮現出雪兒·霍洛維茲站在她那令人羨慕的自動衣櫥裡的畫面。當苔對雪兒說「你是個不會開車的老處女」的時候,你幾乎可以聽到當今這種持有積極性觀念、痴迷流行文化的DIY女權主義誕生的聲音。這部充斥著流行用語的喜劇由艾米·赫克林創作並且執導,將簡·奧斯汀的經典作品成功包裝成一部講述一群青少年長大成人的時髦浪漫喜劇片。赫克林的第一個妙招是把「愛瑪」重新塑造成一個來自比弗利山莊的姑娘,她雖然傻頭傻腦,但是十分時髦、感染力強、頗受歡迎。儘管能真正理解導演的人越來越少,但是赫克林憑藉她富有遠見的選角本領開拓了許多事業,憑藉聰明的劇本,創造了一個極具感染力且經久不衰的詞彙,憑藉前衛的置景和服裝設計,創造了一個極具辨識度的世界。就像雪兒·霍洛維茲說的那樣,「那,可真是開天闢地。」

12

冬天的骨頭

黛布拉·格蘭尼克,2010

除了欣賞詹妮弗·勞倫斯突破性表演外,這部格蘭尼克的郊區黑色電影為我們打開了一扇了解美國下層社會生存本能的迷人窗口。電影設定在密蘇裡州奧扎克森林的中心地帶,圍繞一個苦惱的少女展開,他的父親把賣了房子交保釋金後就人間蒸發了。芮擔起了母親的責任,照顧兩個年幼的弟弟和妹妹 ,並開始深入調查父親的下落,在這片濃密的森林裡和各種危險罪犯以及癮君子們打交道。但是,謎底並沒有過程中呈現的情緒重要——疲憊和憤怒交織下的沉悶談話為這裡奠定了似世界末日後般荒蕪的基調。儘管如此,還是有希望之光閃現出來:突然響起的藍草音樂,芮面對有權有勢男性的勇敢反抗,以及暗示了她不惜一切代價堅持下去的最後一幕。《冬天的骨頭》在聖丹斯電影節首映時並不廣為人知,最終卻贏得了電影節的大獎,還斬獲了四項奧斯卡提名,包括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女演員獎。多年之後,格拉納克在《不留痕跡》一片中再次精彩呈現了郊區的倖存者們,但《冬天的骨頭》凝結了她電影製作的精湛技藝,確保了她在電影史上一流故事講述者的地位。

11

騎士

趙婷 2018

趙婷的《騎士》單槍匹馬地證明了電影的移情作用無與倫比。與她的處女作《哥哥教我唱的歌》類似,趙婷用《騎士》一片探索了美國生活的一角,與觀眾最初的期待不同,影片更多地是關於犧牲和成長的普世真理。電影的成功一半歸功於讓銀幕首秀布雷迪·詹德羅演出了自己生活。《騎士》因而成為一部自傳性電影。片中,男主角與過去的選擇及其對他現在經歷的影響作鬥爭。趙婷手持相機的拍攝手法體現了她的藝術敏感性,當她敞開視覺範圍去捕捉開闊平原上稍縱即逝的日落時,電影的抒情性達到了更高的層次。

10

大地的女兒

朱莉·黛許 1991

朱莉·黛許1991年的開創性歷史劇可以說是過去30年最重要的電影之一。這是第一部由非裔美國女性創作執導且在廣大影院上映的劇情片。影片生動地描繪了1900年代初的古勒文化——古勒人是非洲奴役的後代,後在南卡羅來納州以及喬治亞州沿海和島嶼上定居。部分歸功於亞瑟·賈發令人驚嘆的彩色電影攝影技術,電影捕捉到了皮贊特一家人的最後一次聚會,因為家裡的年輕人準備為了充滿希望的大陸而離開島嶼和他們的女族長,娜娜·皮贊特(科拉·李·戴 飾)。《大地的女兒》讓人們回想起1803年伊博人登陸的神話,因此,影片至今仍能引起大眾共鳴,比如對碧昂絲的視頻專輯《Lemonade》的影響。最近,在攝影師賈發的指揮下,這部電影第一次通過色彩分級進行了修復,確保觀眾能夠真正欣賞到導演黛許理想中的版本。

09

七美人

裡娜·韋特繆勒 1976

影評人寶琳·凱爾曾不屑一顧地寫道,在《七美人》裡,裡娜·韋特繆勒「靠不斷地把義大利臘腸扔向觀眾來推動故事情節」。也許她說的沒錯,畢竟,這部咄咄逼人的黑色喜劇裡的特寫鏡頭在大屠殺電影史上是史無前例的,但並不是凱爾說的那個意思。到1975年,電影界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尋找新的方法來再現20世紀最嚴重的暴行,因為戰後30年間的電影已經僵化成易消化的過時的影像語言。韋特繆勒必須餵大眾些新東西。從這個角度上說,她的代表作可謂是一場盛宴。傳奇人物吉安卡洛·賈尼尼在片中飾演帕斯誇裡諾弗拉福索,又名「七美人」,他是那不勒斯最淫亂、最招搖的流氓,他的無恥最終成為他忍受墮落的集中營的唯一希望。《七美人》把將古老寓言中的流浪漢式的輕鬆與現實生活中深不可測的恐怖結合起來,並且巧妙利用了磨坊電影院的顛覆性的快感,重新把人們帶回那個快要被遺忘的噩夢裡,這是韋特繆勒最偉大、最怪誕的電影,她大膽地把倖存本身看作是一種美德。正因為《七美人》從始至終都堅持著這一理念,才能阻止大屠殺成為另一種電影類型。而40多年過去了,它的影響力從未衰弱。

08

午後的迷惘

梅雅·黛倫 1943

有些電影傳達出夢幻般的奇妙感覺,而梅雅·黛倫的《午後的迷惘》是迄今為止最接近將真實夢境變為影像的作品。這部不到14分鐘,令人瞠目結舌的短片成為了美國先鋒運動的一項巨大成就,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實驗電影人,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的魅力已經滲透到流行文化中,從充滿野心的音樂視頻,到大衛·林奇的《妖夜慌蹤》。(可以肯定地說,如果青年時代的林奇沒有通過黛倫的作品認識到電影也可以抒情的話,「林奇式」這個詞甚至不會存在。) 這部了不起的電影由黛倫與丈夫亞歷山大·罕密德於1943年共同執導,描繪一個在多重身份之間徘徊的女人,在一棟空蕩蕩的房子裡追逐一個戴著兜帽的神秘人物的故事。從一隻異常長的手臂把一朵花放在地上,然後消失的那一刻起,梅雅就開始擾亂觀眾的感官:一切看起來都很熟悉,但又很陌生。開頭的「好萊塢製造」十分諷刺地指出了這部電影的精明之處——顛覆傳統的敘事方式,進入了一個更加抽象、超現實的層面。最終的結果是一部簡潔的傑作,即使在幾十年後,仍然不斷地驚訝著觀眾,歡迎新的解讀。

07

五至七時的克萊奧

阿涅斯·瓦爾達 1962

影片由米歇爾·勒格蘭德配樂,讓-呂克-戈達爾和安娜·卡裡娜客串。情節圍繞著塔羅牌,存在主義恐懼,和內化的厭女症展開。《五至七時的克萊奧》在1962年首映後,阿涅斯·瓦爾達藉此片成為法國新浪潮時期的重要導演之一。但是57年過去後,這部電影一點也不過時,不管是那種毫不費力的年輕感覺,還是那種對未來的深切焦慮。從這種角度上來說,克萊奧令人唏噓的名言(只要我還漂亮,我就活著)甚至可以作為拉娜·德·雷德的歌的標題。

這種永恆源於瓦爾達作品寓言般的特點,影片講述了金髮女主人公焦慮等待癌症檢測結果的90分鐘。克萊奧(科琳娜·馬爾尚飾)曾經以為自己會永遠活著,也許她確實會長壽,但在一個夏末午後發生的一切似乎都在告訴她是生命是多麼短暫;無論是唱流行歌曲,坐計程車兜風,還是與註定要重返阿爾及利亞戰爭的士兵調情,自戀的克利奧都被死亡的徵兆包圍著。從一個完美的場景到另一個場景,在一系列令人難忘的鏡子畫面的刺激下,瓦爾達漫不經心地嘗試著調和對美的需求和自我反思的危險,她的不斷突破引起廣大觀眾共鳴。

06

伯德小姐

格雷塔·葛韋格 2017

美國的青春片經歷了一次又一次消亡、復活、再次消亡,以至於不得不叫停。《伯德小姐》的奇蹟在於,編劇兼導演葛麗泰·葛韋格奮起迎接挑戰,用魅力和自信毫不費力地戰勝了挑戰。自克莉絲汀·麥克弗森,又名伯德小姐,為了擺脫和她的「我是為你好」的媽媽(勞裡·梅特卡夫飾)的無謂的爭吵,而跳出行駛中的車的那一刻起,西爾莎·羅南已經獻出了她生涯的一個重要角色:激烈而生動的表演裡充斥著她對一個無法理解的世界的態度和好奇,以及她對周圍世界的探索。伯德小姐在一系列的困難中掙扎著——奪走她童貞的情場老手(提莫西·查拉梅飾),發現約會對象是同性戀,大學申請的煩惱,家庭的爭吵以及高中生活的種種挫折。這部電影以2002年為背景,描繪了911事件之後,在一個對未來充滿了不確定的世界中成長起來的一代年輕女性的獨特經歷。情節本身大部分是常見的內容,但葛韋格巧妙地將真誠和伯德小姐獨特的諷刺口吻融為一體,劇本隨之煥然一新。作為一名演員,葛韋格總是顛覆人們對一個傻乎乎的女主角的期待,她俏皮的笑容遮蓋了表面之下敏銳的智慧。《伯德小姐》也是一樣,不僅成功地講述了一個關於成長的故事,而且為新一代重新塑造了成長的故事。

05

雛菊

維拉·希蒂洛娃 1966

《雛菊》是一部怪異而創新的劇情片,講述了兩個愉快地擺脫社會習俗束縛的女孩(都叫瑪麗)的故事。電影也鮮明地展示了為什麼維拉·希蒂洛娃是現代捷克電影的先驅。儘管希蒂洛娃在捷克電影界,尤其是女性主義電影界都舉足輕重,她始終討厭被貼標籤,力求按照自己的方式辦事(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她經常與捷克政府發生衝突)。

希蒂洛娃在一家政府資助的電影製片廠的全力支持下拍攝了這部電影,但最終卻拍成了一部顛覆性的經典之作,把玩著對女性的描繪、真正愚蠢的圖像,以及一種難以匹敵的自我意識。儘管電影最初獲得了政府的支持,但最終政府認為它「描繪醜惡」,並禁止這部電影上映近十年。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希蒂洛娃都做到了創新,很少有哪個藝術家能實現如此強有力的個人創作。(而且,《雛菊》真的非常非常有趣。)

04

紅粉聯盟

潘妮·馬歇爾 1992

偉大的潘妮·馬歇爾於去年年底逝世,緊隨其後的除了近期最真誠的集體哀悼會之一以外,還發生了一件非常有影響力的事:影迷們終於可以盡情表達他們對《紅粉聯盟》的愛了。在90年代長大的假小子們內心一直深知《紅粉聯盟》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好萊塢電影之一,而崇拜韋斯·安德森的中年電影迷們似乎也在突然之間相信了這一點。儘管所有人都很喜歡馬拉·霍琦的醉酒情歌(「為尼爾森歌唱」),或驚嘆多蒂能夠赤手空拳毫無畏懼地搶快速球,但是小部分同性戀群體來說,這部電影可謂是福音,也正因為他們,電影的排名能如此之高。無論是麥當娜和羅西·奧唐納之間口音濃重的愛情火花,還是漢斯·齊默筆下那催人淚下的配樂,這部堪稱完美的棒球電影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出自潘妮·馬歇爾之手。蒙太奇手法應該被淘汰,因為它在這部電影裡已經達到了巔峰。「棒球場上可沒有淚水」,這已經成為湯姆·漢克斯最具代表性的臺詞,正是因為馬歇爾挖掘出了他無比出色的表演。之後沒有哪一部女性主義電影能與《紅粉聯盟》匹敵。這部電影是個徹頭徹尾的喜劇片,因為馬歇爾自己也是個徹頭徹尾的喜劇人。她知道如何吸引觀眾:說好玩的笑話,刻畫有趣的人物——當然還要適時催人淚下。

03

鋼琴課

簡·坎皮恩 1993

簡·坎皮恩的作品總是與女權主義不謀而合——把女性的故事放在中心,看重她們,尊重她們。她的早期作品致力於用新穎的方式探索女性的生活,比如她在《甜妹妹》裡探索兩個截然不同的的姐妹的生活,或者她在傳記片《天使與我同桌》裡探索單身作家簡妮特·法蘭姆的生活。不過坎皮恩在1993年的《鋼琴課》是她真正的飛躍。

故事背景設定在19世紀中期,改編了經典的藍鬍子民間故事,將霍莉·亨特塑造成一個沉默不語、看似溫順的愛達,嫁給了一個冷酷無情的陌生人(山姆·尼爾飾),然後被送到他遠在紐西蘭荒蕪的西海岸的家裡。在女兒和鋼琴的陪伴下(安娜·帕奎因飾演並因在電影中的出色表現獲得奧斯卡獎),愛達並不關心世界,而是沉浸在自己的音樂中。

《鋼琴課》不僅僅是一個偉大的愛情故事,這也是一個女人逐漸探索內心、認識自我的故事。起初,艾達沒有能力說出自己的欲望,但從自我釋放的那一刻起,她就能做到真正地去追尋對自己欲望的滿足。即使在最後關頭,慌張的尼爾企圖打著懲罰的旗號徹底殘廢愛達的時候,也無法打敗她了;這只會讓她更加充滿渴望地表達自我。

02

軍中禁戀

克萊爾·德尼 1999

電影界飽受讚譽的1999年裡最棒的電影?亦或是當今最偉大的電影製作人拍的最好的電影?雖然這部電影有口皆碑,沒有誰真正道出了它的電影藝術成就。梅爾維爾的《戰海風雲》以非洲國家吉布地的法國外籍軍團為背景。當一名年輕有為的新兵加入軍團時,嫉妒的種子在一名軍官德身上生根發芽。正如《月光男孩》一樣——一部明顯受到《軍中禁戀》啟發的電影——對男性氣概的研究,一方面立足於情感現實主義,另一方面立足於一個沐浴在陽光中的電影夢。艾格尼絲·戈達爾的35毫米攝影是一個奇蹟,在陽光下閃著光澤的運動的身體,那美妙旖旎的風光,打破了明亮直射的陽光這個電影攝影師的噩夢。這部電影是純粹而詩意的視覺上享受,是對晚期無聲電影時代的懷念,但在其創造性上卻明顯具有現代感,因為這個關於丹尼斯的悔恨的故事以及鏡頭的使用都濃縮為電影的精髓。每一個鏡頭、剪輯和動作都極具表現力。

01

讓娜·迪爾曼

香特爾·阿克曼 1975

如果你覺得在幾乎與現實同樣長的電影時間裡,看一位單身母親白天削土豆皮,晚上出賣身體,聽起來不像是電影的精髓的話,或許你可以看看《讓娜·迪爾曼》這部影片是如何表現的。這部香特爾·阿克曼的代表作品長達201分鐘,而且故事幾乎完全發生在女主角的小公寓裡。影片很大程度上是電影史上的裡程碑,不僅僅是因為這是第一部女性主義的傑作。《讓娜·迪爾曼》太與眾不同了,但這也不是說阿克曼沒有影響整整一代甚至兩代電影人,無論男性還是女性。德菲因·賽裡格通過兩天裡有限的對話,無盡的情感,和做最普通的事情等令人難忘的精湛演技向我們展現了一個被家庭問題困擾的女人。每一幀都靜靜地散發出緊張和興奮,使得這部電影苦樂參半而不是味道寡淡。如果說讓娜做家務只是晚飯時暴風雨前的寧靜的話,未免和說《讓娜·迪爾曼》是女性執導的最佳影片一樣低估了這部電影。沒錯,這確實是女性執導的最棒的電影,但它也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電影之一,毋庸置疑。

作者 | Christian Blauvelt, Eric Kohn, Anne Thompson, Kate Erbland, David Ehrlich, Chris O'Falt, Jude Dry, Tom Brueggemann, Bill Desowitz, Tambay Obenson, Michael Nordine, Zack Sharf

譯者 | 李竺芫 胡華慧 彭元龍 林芷衣 唐鈺淇 馮媛 白今明

校對 | 陸惠欣 尤鈺淇 任嬿如

排版 | 顧芳綺

製圖 | 楊帆

編輯 | 黃周穎

原文連結:https://www.indiewire.com/2019/02/female-directors-best-movies-directed-by-women-1202045399/

相關連結:【第二輯】影史100部最偉大女性執導電影排名(上)

官方網站:www.oneiwff.com

官方郵箱:contact@oneiwff.com

官方微博:山一國際女性電影展

官方微店:山一國際女性電影展

版權說明:所有原創文章版權歸山一國際女性電影展所有,感謝喜歡的朋友轉發,轉發時請註明出處。用於商業用途時,請務必聯繫我們。

原標題:《【第二輯】影史100部最偉大女性執導電影排名(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影史100部最偉大女性執導電影排名(上)
    原創: 山小一 山一國際女性電影展編者按:著名電影網站Indiewire今年推出了一份100部影史最佳女性導演執導電影的重磅榜單,榜單上有我們比較熟悉的阿涅斯·瓦爾達、凱莉·雷查德、琳恩·拉姆塞、凱薩琳·畢格羅等導演,也有我們不太熟悉的芭芭拉
  • 前半段喜劇,後半段悲劇,影史排名第一,它是好萊塢最偉大的電影
    評分9.1、影史100部偉大的電影之一、豆瓣top250排名50。說到底,《死亡詩社》的好不存在任何爭議!它不刻意追求場面,也不主動迎合市場,更不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巨製。被片名耽誤,刪減14分鐘,好萊塢最偉大的電影,上映後卻無緣內地:《死亡詩社》丨Dead Poets Society
  • 影史經典:50部偉大的好萊塢影片,沒錯,是偉大!
    BBC邀請62名全球知名影評人評價美國最偉大的100部影片,在上篇文章盤點排名1到50之後,再度盤點後面的50部。榜單並不是根據票房、觀賞性和評分評選出來的,更多的是影片在影史上的地位及對後世的影響。51.
  • 外媒以科學方式評選影史最恐怖電影前十,溫子仁佔三部
    影史發展上百年,恐怖電影也誕生了不少,如果讓你從中選擇一部最嚇人的,相信就會眾說紛紜,每個人都會給出不同的答案。 影史當中哪一部電影最恐怖?這是一個世紀難題,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說辭,它的答案是不固定的。
  • 影史最偉大的110部恐怖片,最新版!
    相較於2018年第一版,片單從100部擴容到了110部,是橫跨一個世紀的最偉大恐怖片榜單,那麼以下便是這份分量不小的片單。 *篇幅所限,每十部中僅選取前兩部簡單介紹。
  • DC影史31部電影全排名!《蝙蝠俠:黑暗騎士》僅排第二
    於是外媒ComicBook趁著這個上映的間隙,盤點了DC影史上的全部31部電影的排名,讓觀眾看看究竟哪些電影成為了經典,哪些又註定將會被遺忘。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CB選用的評分依據是MC評分,這個評分會依據多家媒體的打分得出平均分,所以比較符合大眾口味,但也會和我們的一些印象有出入。
  • BBC評出本世紀最偉大100部電影 《花樣年華》排第二
    原標題:BBC評出本世紀最偉大100部電影 《刺客聶隱娘》(第50名) 英國廣播電視臺BBC,日前發表了一份經全世界177位影評人投票產生的「21世紀最偉大電影100部」名單。
  • BBC評出有史以來美國最偉大的100部電影
    BBC邀請來自全球的62位知名影評人,投票選出史上最偉大的100部美國電影。 榜單上包括了史匹柏、馬丁·斯科塞斯、斯坦利·庫布裡克、泰倫斯·馬力克、昆汀·塔倫蒂諾等名導的多部作品,大多數都是經典佳片,《綠野仙蹤》、《卡薩布蘭卡》、《雨中曲》、《獅子王》、《星球大戰》等都榜上有名。
  • 影史經典:100部好萊塢世紀佳片(1-50)
    在2014年,BBC邀請來自全球的62位知名影評人評選美國電影史上最偉大的100部影片。榜單100部影片涵蓋了卓別林、比利·懷德、奧遜·威爾斯、希區柯克、約翰·福特、羅曼波蘭斯基、庫布裡克、弗朗西斯·科波拉、馬丁·斯科塞斯、史匹柏等名家的作品,題材從西部片、懸疑片、犯罪片、警匪片、社會片等等,也包含像《生命之樹》這樣晦澀的文藝片。
  • 權威評選:一百部最偉大的非英語電影有哪些?
    後來又陸續推出了二十一世紀百佳電影和影史喜劇電影百佳的榜單——而這兩個榜單也都被美國電影霸佔了前列的位置。 今年,我們認為是時候將眼光投放到好萊塢之外的世界電影舞臺,選出世界範圍內最優秀的電影。
  • 北美票房|《驚奇隊長》成影史開畫最佳女性主演電影
    在它的強勁攻勢下,2019年的北美周末總票房第一次超越了2018年同期,而且同比增長達到了驚人的48%。《驚奇隊長》在周末三天拿下1.53億美元,已經是漫威電影中第七佳的開畫成績,同時也是北美影史第三佳的三月開畫成績,僅次於前年的《美女與野獸》和大前年的《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
  • 外媒評選21部影史最佳喪屍電影:《生化危機》和《釜山行》上榜
    電影作為藝術領域來講,其發展不過100 餘年,對比如繪畫、文學、音樂、戲劇等等,其實還算是一名新手菜鳥,不過要說電影可能是當今成熟且也最普遍的藝術領域之一,可能沒什麼人有意見反對。為什麼成熟?而後幾部喪屍片都獲得商業上的巨大成功,如布拉德皮特(Brad Pitt)開發並主演的《殭屍世界大戰》,以1.9億美金的預算,全球賣出了5.4億美金票房,目前仍舊高居喪屍類型電影的影史票房第一,票房、口碑雙贏的好表現之下,當然更有續集的開發,由奧斯卡名導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執導,小布回歸演出。
  • 盤點12部X戰警電影排名,《黑鳳凰》最差,第1當之無愧
    2000年,X戰警系列電影首次跨次元登上熒幕。之後在接下的20年裡,《X戰警》系列電影有興有衰,隨後慢慢走向死亡。隨著《X戰警:黑鳳凰》的上映,X戰警電影宇宙正式完結,福克斯歸入迪士尼麾下。虎頭蛇尾的《X戰警:黑鳳凰》並不能讓X戰警粉絲滿意,並一度被評為最爛《X戰警》電影。X戰警那系列電影怎麼排名,哪部電影最好看?
  • 100年前,影史第一位吸血鬼誕生了
    100年前,世界上誕生了第一部以吸血鬼為題材的恐怖電影——《諾斯費拉圖》(Nosferatu-A Symphony Of horror)。它的出現,首次塑造了吸血鬼這一超自然生物的經典形象,影響甚巨。影史第一位吸血鬼上世紀20年代,正是恐怖題材類電影初具雛形的關鍵時期。
  • IMDb最新評分最高的25部電影,你看過幾部?
    影片獲得廣泛讚譽,《時代雜誌》將其評為史上100大佳片之中,《帝國雜誌》於2010年也將其列入影史100大佳片之中。21、《七宗罪》本片是大衛·芬奇在1995年拍攝的一部犯罪電影,由安德魯·凱文·沃克編劇,曾獲得奧斯卡和英國電影學院獎提名。
  • 海外影史最經典的十部科幻電影,科幻迷不容錯過的經典!
    大家好,海外影史上拍過很多部科幻片,但是能拿獎的科幻片卻少之又少,來看看那些經典科幻,大家還記得嗎?它們真的沒有資格跟那些文藝片競爭奧斯卡嗎?反正我是第一個不服,今天就給大家介紹十部經典科幻片,排名不分先後,一起看看!
  • 美國評出20部最偉大愛情電影
    美國評出20部最偉大愛情電影2002年06月13日09:14:19 人民網    《卡薩布蘭卡》(又名《北非諜影》)近日被一家名為「美國電影研究所」的機構評選為「美國最佳愛情影片」。這部於1942年拍攝的電影由漢弗萊·博加特和英格麗·褒曼主演的黑白片在擊敗了《飄》(《亂世佳人》)和《西區故事》(《夢斷城西》)後獲得這一榮譽。
  • 影史50部最偉大的科幻電影
    如果你想要一份有史以來最好的科幻電影名單,那你來對了——Empire團隊在雲計算中發布了一份最具標誌性的科幻電影名單,從現代傑作到改變遊戲規則的偉大作品。從史匹柏到斯科特,從庫布裡克到卡彭特,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電影。
  • BFI薦片|有史以來最偉大的100部電影(上)
    每隔十年,BFI都會對世界範圍內的影評人進行一次民意調查,以決定哪些電影是目前最偉大的電影。這項調查的持續時間很長,這意味著它被廣泛認為是最值得信賴的電影經典指南。7《搜索者》約翰·福特約翰·福特創作了也許是所有西部片中最偉大的一個故事,講述了一個內戰老兵頑強地追捕綁架了他侄女的科曼奇族的故事。
  • 15分鐘故事拍出4小時,卻成為影史最偉大電影
    (1)即便如此,我越來越堅信的是這些電影值得在其中擁有更高的地位,而我們必須通過努力來確保這些電影能獲得適當的發行來吸引更廣泛的觀眾。他的電影非常難被看到——缺少拷貝或者極少被放映,這是情況的出現非常令人遺憾,簡單的說,是因為一旦這些電影能在正確的預期下予以對待(最起碼在沒有錯誤的預期的情況下),能釋放出無限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