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推進,大量村轉社區相繼出現。為適應農村居民生產生活方式的新變化,應對新形勢下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面臨的新挑戰,成都市以村轉社區黨組織建設改革試點為契機,緊緊圍繞強化黨組織政治引領和服務凝聚作用,探索提出「四步建黨、五項引領、六策並舉」的村轉社區黨組織建設新模式。
改革試點工作啟動以來,成都通過村轉社區黨建探索有效激發了村轉社區黨組織活力,有力促進了黨員主體作用的發揮,切實保障了多元主體的廣泛參與,對於鞏固和強化黨在村轉社區的執政基礎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村轉社區居民歸屬感明顯提高,融合度顯著提升,對黨員幹部的認同感有力增強,村轉社區黨組織已成為社區發展的「主心骨」,黨員幹部成為群眾信賴的「貼心人」。
「四步建黨」:構建村轉社區戰鬥堡壘
農民集中居住後,由分村、分組合居變為多組、多村甚至跨鎮混居,原有的以「血緣」、「地緣」關係為紐帶的自然村落黨組織設置模式已難以適應基層黨建工作的需要。成都根據村轉社區四個階段特點,有針對性地設置黨組織,把黨的基層組織建成保障穩轉快融的戰鬥堡壘。
立足「有序籌建」組建臨時性黨組織。針對社區「籌備期」建立臨時黨支部,充分發揮政策熟、村情熟、「人頭」熟的優勢,指導理順與原村各類權屬關係,抓好規劃介入、政策宣傳、群眾工作,組織黨員開展政策宣傳、民意收集、施工監督等,有力地保障平穩有序過渡,順利實現拆遷。
立足「平穩過渡」組建功能型黨組織。針對「過渡期」居民集中入住、尚未成立建制型社區的實際,適時成立社區功能型黨委。由鎮黨委副書記兼任書記,負責社區過渡期管理和服務;委員則由社區黨員推選產生。全面摸清組織中黨員的基本情況,推薦產生「管委會」「議事會」「業委會」等自治組織,進一步明確管理主體,搭建服務平臺,為社區自主運行理順機制、積累資本、培養人才。在黨員群眾相互熟悉了解後,逐步實現脫鉤和退出,籌備黨員代表大會和居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兩委」班子。
立足「自主運行」組建建制型黨組織。針對社區「融合期」建制調整完成、黨員組織關係逐漸收攏、黨員之間基本熟悉的情況,緊扣任務導向、需求導向、政治導向和改革導向選配班子,調整社區規模,重組新建社區黨總支,著力抓好社區公共服務平臺建設,著力抓好社會組織、社會自組織的培育引導,著力抓好相關制度規範的制定完善,發揮黨組織政治功能和服務功能,進一步確定社區黨組織在社區各類組織和各項事務中的領導核心地位,實現社區自主運行。
立足「深度融合」組建區域型黨組織。針對社區「成熟期」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大量入駐的情況,探索組建社區區域黨委,吸納駐區單位、「兩新」組織、流動黨員代表等以「兼職委員」進入領導班子,充分整合轄區各類黨建資源,進一步健全服務體系、拓展服務功能,促進社區各類組織和居民有機融合、互動發展。
「五項引領」:確保村轉社區合作共治
按照「有利於打破原籍意識、有利於塑造社區形態、有利於推動居民融合」的原則,積極發揮黨組織政治、思想、組織、制度和服務引領作用,推動形成「一核多元,合作共治」治理格局。
注重政治引領,保證社區治理方向。堅持發揮黨組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積極宣傳貫徹黨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模範遵守國家各項法律法規,帶頭執行各項惠民利民政策,確保社區治理方向正確、措施有力。
注重思想引領,凝聚社區治理共識。立足短期內居民對社區認同感不強、社區意識相對淡薄等實際,著力發揮社區黨組織思想引領作用,大力倡導主動承擔、睦鄰友好、共建共享、文明和諧等社區理念,廣泛凝聚社區各類組織和居民的責任意識、參與意識和服務意識,推動「村莊治理」向「社區治理」轉變。
注重組織引領,健全社區治理體系。在社區建立伊始,注重發揮好黨組織政治、組織和資源優勢,及時做好社區自治組織、集體經濟組織、群團組織等組建,積極培育符合社區需求的社會組織。
注重製度引領,完善社區治理機制。注重在繼承和發揚鄉村治理優秀傳統基礎上,結合村轉社區工作實際健全社區民主參與、民主議事和民主監督機制,推動社區自治事務全過程陽光透明運行。
注重服務引領,提升社區治理成效。堅持聚焦居民需求,把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作為黨組織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領導和支持社區各類組織和居民合力抓好社區服務,確保社區各類組織和居民有效凝聚。
「六策並舉」:煥發村轉社區生機與活力
黨員幹部的素質和作用決定著黨組織的整體素質和形象,加強黨員幹部隊伍建設,提高村轉社區黨員幹部素質是搞好社區黨建工作的基礎。成都圍繞村轉社區不同階段所面臨的具體問題,順勢而動抓好黨員教育管理、關懷幫扶,積極理順機制、搭建載體,促進黨員隊伍先鋒模範作用發揮。
抓好素質提升,提高服務群眾能力。立足黨員幹部能力差距,市級層面堅持將村轉社區黨組織書記納入全市基層黨員幹部示範培訓範圍,採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方式,著力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村轉社區幹部隊伍;各試點區積極探索,創新搭建學習教育載體,不斷提升村轉社區黨員幹部引領發展、服務群眾的能力。
抓好分類管理,破解黨員管理難題。探索推行「四類管理」法,有效破解黨員去向掌握難、教育管理難、作用發揮難的問題。對組織關係尚未轉入社區的,實行「雙重」管理;對組織關係到社區的,根據小區、樓宇、商圈劃分網格,實行「網格」管理;對流動黨員實行「動態」管理,全面掌握動態,做到「四清」;對在職黨員實行「共同」管理,結合「雙報到」活動,變「八小時」管理為「全天候」管理,促進作用發揮。
抓好培養選拔,建強後備幹部隊伍。根據村轉社區階段性工作需要,堅持從原行政村和社區中培養選拔有能力、敢擔當、熱心社區服務工作的黨員擔任「兩委」「兩會」和集體經濟組織幹部,充分發揮其人脈、信息等優勢,推動社區建設和發展。
抓好示範帶動,有效發揮黨員作用。深化黨員幹部「三個帶頭」,不斷增強政治意識、宗旨意識和服務意識。帶頭宣傳政策,在自己帶頭拆遷的同時,做好親朋好友及身邊群眾的思想工作,不說不負責任的話,不做違反原則的事,起到黨員應盡的作用;帶頭融入社區,在入住農集區後,主動轉接組織關係、參加組織生活,不做「口袋」黨員、「隱形」黨員、「掛名」黨員;帶頭志願服務,主動參加黨員志願服務隊、「設崗定責」活動,面對面服務群眾,一對一解決問題,不挑肥揀瘦、不推避責任。
抓好制度保障,切實維護黨員權利。堅持在村轉社區全過程中充分尊重黨員主體地位,切實保障黨員各項權利,注重在社區籌建中合理採納黨員意見建議,引導黨員監督社區籌建工作,確保參與權利「不旁落」;注重在社區過渡中保障好黨員公平參與集體資產分配、拆遷過渡補償、安置房屋選擇等權利,確保正當利益「不受損」;注重在社區融合中保障好黨員參與民主選舉等權利,確保政治權利「不削弱」;注重在社區成熟期保障好黨員參與黨組織活動、接受教育培訓等權利,確保在黨員區域流動性逐漸增強情況下基本權利「不流失」。
抓好延伸監管,確保黨員流而不散。結合村轉社區黨員生產生活方式變化和流動性增強等實際,逐步延伸黨員管理鏈條,實現黨員監管由「實體空間」向「虛擬空間」延伸、由居住地向工作地延伸。建立「屬地+雙軌」模式考評黨員,居住地黨組織對登記身份黨員參加組織活動、志願服務、遵守小區公約等進行積分管理,每半年將積分情況函告黨員所在黨組織,並提出民主評議、評先選優的意見建議,確保黨員作用有效發揮。(成都市委組織部組織二處)
(《四川黨的建設》(農村版)雜誌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