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完一百場的精準醫療的大會,聽一千位嘉賓侃侃而談,卻依然搞不清什麼是精準醫療?
的確,精準醫療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國情諮文裡的「登月計劃」(Moon Shot),是組學測量,是藥企巨頭動輒數十億美元的跨國併購。可是我們身邊的精準醫療是什麼?
兩位兒科醫生有自己的答案。
鍾蔚(Wendy Wei Chung),48歲的華人遺傳學家和兒科醫生,近日登上了《華爾街日報》的版面。
鍾蔚醫生在哥倫比亞大學的醫學中心裡
《華爾街日報》對鍾蔚的報導初衷很簡單:19個月前,鍾蔚和其團隊啟動了一項名為「Discover」的項目。主要是通過遺傳學分析診斷一些普通醫生和醫學專家從未遇到過也難以診斷的罕見複雜疾病。到目前為止,他們已經發現了28種新疾病——大多數是罕見的兒童遺傳病。
人們把鍾蔚比作「豪斯醫生」,兩者都有點醫學偵探的意味,但是在疾病的診斷上鍾蔚更多的採用了遺傳學和基因組學方法。鍾蔚獲得了洛克菲勒大學的遺傳學博士學位和康奈爾大學的醫學學位。目前在哥倫比亞大學從事兒科醫學和分子遺傳學方面的研究工作。其帶頭的項目隸屬於紐約長老會醫院/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
參與「Discover」項目的大多數病人都是兒童,其中很多人都被當作「n of 1」,這個科學術語用來描述攜帶特定基因突變並第一個得到明確診斷的病人。所以往往這些孩子都是某一疾病的開拓者,他們在探索前人未走過的路。
面對這些未知的疾病,目前的治療方法有時也無能為力。在見過的成百上千的病人中,鍾蔚醫生也只能診斷三分之一。最終治癒的病人不超過10人,其中有一對雙胞胎寶寶曾經因為身體不能消化某些營養成分而日漸消瘦,經過治療後現在正茁壯成長。
鍾蔚醫生採用的方法不同以往——用老鼠代替人進行治療。她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在小鼠身上構建與人類疾病相同的基因突變,然後在實驗鼠身上進行相關實驗,來探索治療方法和結果。實驗室內飼養了許多類似的基因工程小鼠,這些小鼠體內攜帶了她發現的人類基因突變。
「我們發現了病人體內的基因突變,並通過CRISPR-Cas9技術在小鼠體內實現了相同的突變。我們已經用這種方法對三個不同的基因進行了操作,」鍾蔚醫生這樣說道。「我們做這些就是為了治療疾病,我們認為我們會找到治療這些疾病的方法。」
他們會通過給攜帶代謝相關基因突變的小鼠餵食不同的食物觀察改變營養成分是否可以幫助治療代謝疾病。他們還會向那些患有神經疾病的小鼠的腦部重新導入缺少的神經遞質或分子。研究人員還進行了檢測看看通過基因的開啟和關閉能否逆轉一種疾病。
「這是一段旅程,」鍾蔚醫生說,「當我們對於導致疾病的基因是什麼以及診斷是什麼有了答案,我們就更不能停下。」
「Discover」是「Diagnosis Initiative: Seeking Care and Opportunitieswith Vision for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的縮寫。之前我們說「身邊的」精準醫療,因為這雖然是個研究項目,但是會實實在在為普通的病患服務。這個項目每周會看3-4名病人。申請人經過審核後被項目接收,通常是多器官系統受到疾病影響的病人以及出現一些少見並且特別的症狀或發生早衰的病人。項目負責人介紹,病人一般會在一天到兩天時間內看5到10名專家,進行一些之前未做過的檢查。一到兩周後,病人就會得到檢測結果通知。
「身邊的」另一層含義是,通常參與精準醫療,要麼有「小白鼠」的性質,要麼就要花費高額的費用。但是Discover項目中,通常來說,保險能夠覆蓋檢測費用和醫生的診療費, Discover項目不會額外收費。
其他一些大型醫學中心也會在遺傳學家的幫助下完成類似工作,美國NIH有一個未診斷疾病項目。但是Discover項目不僅僅是遺傳學研究,而是通過協調專家,貫穿對病人的治療和支持。
有一些疾病即使發現了病因,可能也無法治癒。在治療初期鍾蔚醫生就需要讓家屬不能抱有太大的希望。如果無法得到確切的診斷結果,但Discover團隊認為疾病有相關的遺傳學基礎,他們可能會繼續尋找解決方法。
鍾蔚醫生也無能為力的患者,Discover項目會將患有相同疾病的患者聯繫在一起,患病家庭之間可以分享一些經驗。
3歲的Curren Ramsey患有罕見的HIVEP2症候群,目前正在鍾蔚的團隊照顧下進行治療
大約一年前一個三歲的小患者做了全基因組測序,被診斷為HIVEP2症候群,這種罕見的遺傳病會影響腦部生長和發育,引起肌肉缺乏伸縮性。他的媽媽在和鍾蔚醫生取得聯繫後,今年12月份將和另外四個相同情況的家庭一起參加由鍾蔚醫生組織的首次會面。
無獨有偶,在貝殼社近期舉行的Bio4P2016精準醫療創新論壇上,我們發現中國有一個和「Discover」幾乎是同樣思路的項目。
在Bio4P大會上,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副院長周文浩分享了自己版本的精準醫療。
周文浩的精準醫療來自於NICU(新生兒的重症監護病房),NICU接收的是不能自主呼吸的,或者是循環功能不好的新生兒,通過人工的方式幫他們度過生命的不穩定期,逐漸恢復到自主生活,回到父母的懷抱。但周文浩有一個疑問:新生兒中出生缺陷的發生率大概在6%左右,為什麼在NICU的照護後,有些孩子會好,有些孩子卻越來越糟糕?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副院長周文浩
同美國一樣,對這些新生兒,以往都只有臨床的對症治療,但如果回溯本因,周文浩認為應該和遺傳有關。周文浩所屬的病房一年收六到七千個孩子,光醫生肉眼能夠看到明顯畸形和遺傳相關聯的不過是三千左右。也就是說超過半數的孩子是沒法確診的。如果按照老醫生的做法,沒法知道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造成就的遺傳疾病,到底是什麼樣的基因問題造成的?
今年八月,中國遺傳學會遺傳諮詢分會聯合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發起了「中國新生兒基因組計劃」,在這個平臺上,對兩千多個孩子遺傳相關的分子原因進行了逐一篩查,40%非常明確地找到了病因,甚至有一部分在最近的時間裡逐漸有新突破。
周文浩在會上舉了一個例子,原來一個孩子,出生之後一直拉肚子,出生三公斤多,到四個月之後只有兩公斤多。「腸子都爛掉了」,很多人認為這個孩子已經無藥可救。但是周文浩的團隊通過遺傳檢測發現後,用幹細胞移植是可以的,結果從配型、移植、解決醫療費用的問題,一步一步走過來,大家看到了一個讓人喜悅的結局,經過160天左右的治療,孩子原來頑固性的疾病得到了醫治。
周文浩表示,迅速發展起來的高通量測序技術,可以對全基因組進行序列分析,為新生兒遺傳病的檢測提供了簡便有效的手段,「中國新生兒基因組計劃」就是在二代測序成熟的基礎上在新生兒時期對幾千種遺傳性疾病進行早期篩查,找出能早期治療的可能性對象,實現可防、可控和可幹預。
在目前的臨床實踐過程中,周文浩的團隊面臨著非常大的挑戰,因為缺乏中國人群的大樣本的資料庫。
周文浩希望的是能夠建立一個基因篩查計劃,不是在整個人群做篩查,而是在新生兒重症監護中,對高危人群進行篩查。「中國新生兒基因組計劃」提出希望聯合全國各地醫院,五年內完成十萬例新生兒基因組測序,構建中國新生兒基因組資料庫;開發適合中國新生兒的遺傳病基因檢測試劑盒,建立新生兒遺傳病基因檢測標準,促進新生兒遺傳病基因檢測的產業化;制定新生兒遺傳病遺傳諮詢標準。
「前兩天我看病房裡篩查數據的時候暗自慶幸,我們已經積累了1500個數據,但1500個數據遠遠不夠,需要更多的數據。如果有足夠的數據,我們完全有可能在資料庫的基礎上用我們正常的技術剔除不利的因素,把基因對應起來的診斷更加明晰化,可是這還有很長路要走。」
鍾蔚和周文浩在做的事情說明,在新生兒醫學領域中會有很多的未來發展的前景。把很多我們過去認為是一類的遺傳性疾病的分子基因搞清楚,把表型的特徵搞清楚,可以將一類的疾病分成九類,十六類甚至更多,而每一類特徵帶來的治療完全不一樣,這就是精準醫療,也是我們身邊的精準醫療。
這件事,說大了,是帶來一個新興的產業,往小了,是改變一個孩子和一個家庭的命運。無論如何,功德無量。(生物谷Bioon.com)
相關會議推薦
2017物聯網與智慧醫療峰會
會議時間:2017.03.16-2017.03.17 會議地點:杭州
會議詳情: http://www.bioon.com/z/2017l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