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都或多或少進入或者看過工地的場景:一些人搬磚,一些人拿著圖紙來回指揮,還有一撮人時不時聚在一起低語討論。工地給人的不免是傳統、勞動密集等印象,但隨著BIM(建築信息模型化管理)應用的提出及信息化加劇,建築產業的網際網路化已成為改造重點。
築捷是一款BIM(建築信息模型化管理)協同管理平臺,工地管理痛點可以歸為三類,一是勞務實名制管理難,二是質量安全進度信息化難,三是協同辦公同步難。築捷BIM協同平臺也針對以上三個痛點進行產品研發。
工地上的工程通常實行轉包製,項目經理並沒有權利管控工人,後果就是工人工作不及時,工期得不到保證,因此實名制是工人服從管理的比較好的管理方式。築捷首先為工人佩戴可穿戴設備,利用工人的位置信息確定工人是否按時到達工地;第二種方法是在工地出入口安裝攝像頭,對工人人臉識別。採集到的信息會同步到管理端便於項目負責人管理。
工地安全質量進度過去由各負責專員每天反覆巡檢督促整改,平均每天要走3萬步左右,耗費人力物力。築捷為此構建了事項管理模塊,巡檢過程中現場拍照、上傳系統,並根據模型或圖紙構建做關聯,一旦發現問題線上告訴相關負責人,系統也會實時監控各項隱患是否已經解決。在機器設備方面,築捷利用物聯網,檢查設備是否運行順利、預測設備是否會發生故障。
但歸根結底,工地上最大的痛點其實是協同,具體指機具的協同和人的協同。
工地上機具設備的使用很多時候是隨機、人為的,機具的不飽和使用既浪費了資源又提高了成本。築捷將工地上機具設備整合起來,根據機具使用數據降低「空窗率」,提高使用率,發揮機具設備價值。
人的協同在工地這個場景下更有必要,因為工地上有業主、施工、監理、勘查、設計、分包等各方參與,如果設計師的施工圖要改,那麼所有的流程都要配合一起改,而且每改一版需要一版圖紙,如果是BIM模型則更為繁瑣,圖紙、模型、構建量非常大,信息傳達在長決策流程上的流轉並不通暢和及時,這點也是築捷團隊在實地調研後得出的結論,對於現階段來講,網際網路信息化過程當中需求最大的就是工地協同。
築捷現在主要做基於BIM模型的輕量化改造及協同管理,各終端可以在系統上共享信息、共享模型,各方通過模型構件與工地事項的相互連接,對文件的修改與審批可以同步到系統中,這麼做直接促進了溝通便捷性。過去對模型、圖紙、信息的深化修改需要幾天,築捷系統可以將這一時間縮短至幾小時。
築捷今年年中上線,主要採購方為總包方或施工方,C端用戶多是項目中的中高級管理人才,使用人數在500左右,部署的工地大約是40個。整體為工地提高了10%的績效和60%的協同效率。
盈利模式是收取 SaaS 系統服務費,以項目制為單位,5個人以內永久免費,5個以上根據使用用戶多少收費,單項目15000元起。
工地像很多傳統行業一樣,信息化可改造程度是人們關心的問題。關於這點 CEO 王可告訴36氪,從整個建築產業看,45歲以上的工人逐漸退出,年輕工人和管理者對信息化接受程度較高,加上現在裝配建築崛起,傳統工藝減少,大的建設項目減少,集團式的建築企業勢力增強,中小建築廠商生存空間變小。集團式大企業對於信息化和網際網路化需求較大,而且國家層面驅動力增強,十三五規劃對於信息化是有要求的,未來將大力增強 BIM、大數據、雲計算、智能化、物聯網、移動通訊等信息技術集成應用能力, 2-3年之內信息化需求會變得越來越高,雖然現在國內建築信息化只有0.3%(國外這一比例為3%),但是未來還是有可為的。
工地信息化有一定的技術門檻,比如對於BIM模型的解析,對整個管理流程的理解以及協同系統本身在技術上面對於流量、並發量等的處理。但是技術從長時間來看並不構成唯一的核心競爭力,真正的競爭力還包含服務能力,比如產品的迭代升級,對於工地需求的快速反應和敏捷開發。
公司現在有25人,已經完成天使輪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