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災難推動生物演化:6億年前,雪球地球後出現複雜生命體
(PS:目前正在長期更新地球演化系列文章,歡迎大家關注。)一、 雪球地球事件在距今7-6億年前,地球經歷了長時間的極寒狀態,在這個期間,地球溫度極低,厚厚的冰蓋幾乎覆蓋整個地球,這讓地球看起來就好像是一個打雪仗用的雪球一樣,因此被稱為雪球地球。
-
枝「濃縮」成花?演化路上添新證
弄清花的演化 跨越形態學鴻溝1.74億年前,地球就有了美麗的南京花。1.25億年前,朝陽序、古果、中華果、麗花、遼寧果、白氏果等眾多被子植物出現在我國遼西地區。但是其中很多(例如朝陽序、古果、中華果)不似現代意義上的花:要麼只有雌性結構,要麼雌雄兩性器官相距甚遠,受人喜愛的靚麗花瓣也無影無蹤。
-
歷史連載——地球生命演化歷程(4)
前文簡介:之前的章節講述了地球最初的地質紀元——冥古宙時期的大致狀況,以及地球生命從誕生到演化出細胞生物的基本歷程。地球至此也迎來了第二個地質紀元——太古宙,本章的內容便從太古宙開始。太古宙始於38億年前,也就是內太陽系大撞擊結束之後。地球上在此時已經出現了一些簡單的原核生物,如細菌和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藍藻菌等。
-
復原5億多年來脊椎動物「從魚到人」的演化歷程
中國古動物館館長、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王原,為羊城讀者精彩講述了「化石的故事」,復原5億多年來脊椎動物「從魚到人」的演化歷程。根據中國古動物館的統計,至2018年6月,中國已經研究命名了290種恐龍,而且中國每年還以發現6到7種恐龍的數量發展。活動最後,王原館長還就讀者提出的問題進行了精彩的互動。
-
90載化石研究探索5億年生命演化奧秘
90年後,為紀念古脊椎所走過的歷程,科學家們從研究所收藏的24萬件標本中精心挑選出90件,舉辦「90周年紀念展(1929—2019)」特展,在中國古動物館展出。90件珍貴標本,講述著中國古生物學90年不平凡的發展歷史,帶領公眾感受5億多年來脊椎動物演化的偉大與神奇。
-
歷史連載——地球生命演化歷程(3)
當生命體演化出細胞結構後,這些化學反應就轉為在內部小環境中進行,依靠液體的流動輸入反應所需原料物質並輸出反應生成後的廢棄物質,這便是細胞生物的新陳代謝機制。這一機制無疑是極其合理的,因此一經形成,便被所有細胞生物沿用至今。而且我們有理由相信,有機生命體的很多基本特性自其誕生之初便已確立,不管生命體如何進化,這些特性都將被維持下來。
-
探索生命演化的歷程,才是最迷人的事
有雄偉的雪山、蔚藍的海洋、繁茂的森林、美麗的都市,還有多姿多彩的生物們。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感受著生命世界的奇妙與浩瀚。我們現在能看到地球是這個樣子,但我們的星球從沒有停下過腳步,只會不斷更新、進化。與30多億年來地球上曾經生活過的所有生物物種相比,現代生物不過是滄海一粟。
-
安吉杭垓驚現5億年前海綿生物演化「天書」
原標題:安吉杭垓驚現5億年前海綿生物演化「天書」 經歷了4億多年的等待,通過專家近四年的野外考察和論證,今天終於揭開了神秘的面紗:浙江省安吉縣杭垓地層剖面是一部研究5億年前海綿生物演化的「天書」。
-
基因組圖譜全面揭秘鳥類演化「大爆炸」歷程
這些新發布的成果在許多鳥類演化相關問題上提出了新的觀點。其中發表在《科學》雜誌的兩篇綜合性文章稱,研究人員基於全基因組數據構建了有史以來最高可信度的鳥類分子演化樹,前所未有地解決了關於早期鳥類演化關係的歷史爭論;描述了鳥類基因組演化的歷程,從基因組角度闡述了鳥類宏觀演化的重要特徵。
-
歷史連載——地球生命演化歷程(4)
太古宙始於38億年前,也就是內太陽系大撞擊結束之後。地球上在此時已經出現了一些簡單的原核生物,如細菌和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藍藻菌等。科學家在澳洲西部發現了形成於約35億年前的古老巖石,上面就有藍藻菌沉積的痕跡。這是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化石之一,直觀地揭示了當時地球上的生命演化狀態。太古宙時期的地殼仍相當薄弱,火山活動強烈而頻繁,巖層普遍變形變質嚴重。
-
《140億年宇宙演化全史》:貫穿140億年的簡史經典
出版方供圖《140億年宇宙演化全史》:貫穿140億年的簡史經典南報網訊(記者 解悅)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將到哪裡去?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終極拷問。《140億年宇宙演化全史》是一本關於宇宙起源和演化的科普圖書,美國著名天體物理學家尼爾•德格拉斯•泰森以宇宙的時間初始為起點,從大爆炸寫到星系的形成、元素的誕生,再寫到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作品串聯了宇宙140億年演化的關鍵知識,將一部精彩而宏大的宇宙史娓娓道來,給終極拷問以一個科學版答案。140億年前,在時間的開端,宇宙突然變得灼熱滾燙,隨之繼續膨脹冷卻。
-
重新認識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
4月7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以下簡稱「十大進展」),清江生物群、熱河俊獸、大熊貓古基因組等研究入選,這些成果,作為我國2019年在古生物領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研究,刷新了人類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
-
歷史連載——地球生命演化歷程(3)
當生命體演化出細胞結構後,這些化學反應就轉為在內部小環境中進行,依靠液體的流動輸入反應所需原料物質並輸出反應生成後的廢棄物質,這便是細胞生物的新陳代謝機制。這一機制無疑是極其合理的,因此一經形成,便被所有細胞生物沿用至今。
-
藏文科普|如果把地球誕生時間濃縮為1小時……
地/球/生命/的/誕/生/-Valuable Science 一提到古生物學,大家腦海裡通常都會想起侏羅紀公園裡的各種恐龍,也難怪,《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在全球收穫了大量擁躉,並引發全球的恐龍熱,從網絡到線下活動,從博物館的大型梁龍化石骨架到主題公園裡噴火的霸王龍
-
基因組圖譜全面揭秘鳥類演化「大爆炸」歷程—新聞—科學網
這些新發布的成果在許多鳥類演化相關問題上提出了新的觀點。其中發表在《科學》雜誌的兩篇綜合性文章稱,研究人員基於全基因組數據構建了有史以來最高可信度的鳥類分子演化樹,前所未有地解決了關於早期鳥類演化關係的歷史爭論;描述了鳥類基因組演化的歷程,從基因組角度闡述了鳥類宏觀演化的重要特徵。
-
埃迪卡拉紀:6億年前,地球上最早的生物群長什麼樣子?
(目前正在長期更新地球演化系列文章,歡迎大家關注。)元古宙末期,此時距離地球形成已經39億年了,在前面的39億年間,地球雖然已經出現了生命,但是因為生命個體非常微小,因此看上去一片死寂。但是在這片死寂之下,生命在默默的積蓄力量。
-
距今9億年!科學家發現藻類化石,揭開真核生物演化的奧秘
儘管真核藻類的微體祖先在距今10億年前就出現了,但研究表明,直到距今7-6億年前,包括綠藻在內的肉眼可見的宏體真核藻類才初步具備了生態優勢,成為海洋中主要的初級生產者。採集上萬件珍貴化石標本,持續研究5年……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們與山東科技大學的同行合作,在山東發現了一個距今約10-7.2億年的藻類化石生物群。
-
揭秘生命演化 我國多項古生物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北京3月22日電 題:揭秘生命演化,我國多項古生物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新華社記者 劉詩平、董瑞豐 冰河時期歐洲人的皮膚和眼睛長什麼樣?4億多年前的麒麟魚如何揭示脊椎動物頜演化之路?15.6億年前華北大型多細胞生物化石群的發現,揭開了地球生命早期演化的哪些秘密?
-
有牙齒到沒牙齒,鳥類演化歷程中是如何把牙齒搞丟的?
在一億多年的漫長演化歷程中,鳥類是如何搞丟了牙齒呢?這是個看似簡單卻十分難回答的問題,也是鳥類演化研究中的前沿熱門問題,截至目前仍沒有公認的統一答案。故事將從第一隻鳥和第一隻沒有牙齒的鳥講起,介紹解答鳥類牙齒消失之謎的各種假說,大家可以沿著這個故事,去攀登鳥類演化的科學高峰!
-
1.6億年前哺乳動物演化出滑翔功能
原標題:1.6億年前哺乳動物演化出滑翔功能 記者從北京自然博物館了解到,該館孟慶金研究員和美國芝加哥大學羅哲西教授領導的團隊發現了迄今為止最原始的滑翔哺乳動物化石,比現存最早的滑翔類哺乳動物化石早了1.1億年。北京時間10日凌晨,相關成果的兩篇論文同時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