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明洪
中國一航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大響如今已是 83 歲高齡,但寶刀依然不老。2018 年 4 月,劉老應邀在國家工程技術圖書館作了「國之重器,跨越發展」的航空科技報告;6 月,又做客西華大學,為師生們帶來了「我心飛翔—— 為根治飛機『心臟病』鼓與呼」的發言。他寄語西華學子努力奮鬥,「今年我 81 歲了,將逐步退出科研第一線,這是人類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但我願在有生之年,繼續發揮餘熱,繼續為中國心鼓與呼,再貢獻一點微薄之力!」劉老的高壽和他堅韌不拔的精神、善於苦中作樂及勤奮學習等有關。
1962 年,劉老從北航畢業,被分配到國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二研究所,從此,他情系長空。1980年 6 月,劉老從英國歸來,準備將在英國學到的先進技術和試驗經驗用於我國的高空臺建設。不巧的是,1981 年我國國民經濟大調整,高空臺被列為緩建項目,好多人要求調離。但劉老和他的高空臺「鐵桿」卻發誓:「不搞出中國自己的『爭氣臺』誓不罷休!」他們一面組織「收尾安裝隊」完成高空臺一期工程的安裝收尾工作,一面探索研究高空模擬試驗技術,主持制定了 10 多份技術文件和試驗規程,並將在英國學到的先進技術和調試經驗應用到 SB101 高空臺中,順利完成了高空臺一期工程直接排大氣的調試,並於 1986 年完成了渦噴13A Ⅱ發動機進口流場畸變模擬鑑定試驗,不但為我國自行研製的殲 8 Ⅱ飛機定型做出了貢獻,而且使高空臺一期工程提前 8 年投入使用。1995 年,我國高空臺項目通過國家驗收,正式投入使用。自此,我國成了世界上繼美、俄、英、法之後第五個擁有的國家。高空臺投入使用後,已相繼完成 30多個機型、80 多臺份發動機的科研、調試、考核、鑑定、定型試驗,為航空發動機的發展和多種飛機的定型做出了突出貢獻,1996 年被評為 1995 年全國十大科技成就之一。
1970 年,劉老被調到 624 所工作,在四川江油一個偏僻的山溝裡工作了 30 年。「當地條件的確十分艱苦,有著『山青水秀屋頂漏,鳥語花香廁所臭』的打油詩。」劉老回憶:「屋頂漏是所內房屋的真實寫照,而廁所臭也絕非誇大之詞。」但劉老善於苦中作樂,在生活中尋找一些有趣的事。「那個時候很有趣,全所各家的餐桌上幾乎都是一樣的,要吃魚就家家都吃魚,要吃雞就家家都吃雞,還有蘋果、鴨梨什麼的,幾乎家家都一樣。這固然是由於供應過於單一的原因,但還真有點『有福同享』的味道。」而「知足」在劉老的身上也得到了體現:「我們剛去624 所時,當地的雞鴨很便宜,大概 2 元錢就能買回一隻。經濟條件好一點的同志,每個星期都可以殺只土雞吃。有人就編個謎語,說『某某家的雞』打一地名,謎底是『長沙』,諧音『常殺』。雞蛋也很便宜,開始時 3 分錢一個,後來 5 分錢一個,但越往後價錢也就越高了。一次,一位同志買了一背簍的雞蛋,已經背到住的大樓裡面,背繩突然斷了,雞蛋摔在地上幾乎全部打碎,懊喪不已,哭笑不得。」如今,劉老和一些老朋友聚在一起談論起當年的情景,就會覺得當年大家在山溝裡工作是一種難得的緣分,也是一段難忘的經歷。
劉老曾著有《我心飛翔》一書,書中記述了自己的童年、求學生涯以及為我國航空動力事業奮鬥的過程。書中寫道「60 年代沒有計算機,全靠拉計算尺,後來才有了一臺手搖計算機。我主要向江源俊同志學習發動機方面的一些計算公式、算法,不懂就向他請教……總之一句話,放下架子,向一切比我強的同志學習。」1979 年在英國進行斯貝發動機考核實驗時,劉老和他的同事與試車臺領導及參試人員的關係相處得十分融洽,爭取到了在休息時觀察高空艙的機會;同時就「第一個高空臺是怎麼調試出來的」等問題與英方專家進行廣泛交流,了解英國高空臺要測量多少個點的參數等,這些經驗對我國高空臺的調試起到了一定的技術支持作用。「我是屬牛的,屬牛的人都會有點兒牛脾氣,但總是勤奮勞作,不畏艱辛,任勞任怨,奮力向前。我常常想,自己天分並不很高,也不那麼聰明,但笨鳥先飛,從小讀書刻苦用功,所以學習成績才比較好。」劉老在書中謙虛地說。中航工業科技委原副秘書長彭友梅說:「大家勸他多注意休息、保重身體時,他的回答是:『老牛自知使命重,不用揚鞭自奮蹄。』為了讓國產飛機都裝上強勁的『中國心』,我願繼續努力,發揮餘熱,直到自己的生命之光熄滅為止。」
2004 年,劉老應祁東縣領導的邀請返回故裡,參觀了他的母校祁東一中。在劉老的兩位恩師劉紀生、劉曉初及校長等領導的陪同下,劉老來到學校禮堂,為學生們作了《動力與飛翔——世界航空百年的回顧》科普報告。回賓館後,劉老心潮起伏,賦詩一首:「少小離校老大還,鬢絲染霜慨萬千。辛勤園丁神採奕,湧泉感恩翱藍天。」70 歲生日時,劉老曾寫了一首《七十抒懷——自勉》:「人生七十古來稀,現今上壽(百歲)不出奇。萬裡徵程積跬步,學無止境苦攀登。一生成長黨指引,知恩圖報中國心。老牛自知使命重,不用揚鞭自奮蹄。」表達了劉老對黨的一片忠心。兩個月後,老伴段蘭芳70 歲生日,劉老回憶起老伴對家庭付出的辛勤勞累,感慨萬千,遂賦詩一首《同賀古來稀·贈夫人段蘭芳》,表達了他對夫人的感激之情:「同窗恰兩期,戀情系天意。十年苦相思,六三結連理。蘭花幽雅秀,芳草香撲鼻。教子又相夫,良母更賢妻。松嶺三十秋,建臺為爭氣。無私作奉獻,同賀古來稀。白髮共偕老,百歲創奇蹟。如若有來世,兩牛還親密。」詩中的「十年」是指段蘭芳分配到瀋陽,兩人苦等了十年,「六三」指 1963 年結婚,而「兩牛」則是指兩人都屬牛。劉老對老伴的感恩之情,溢於言表。
劉老的妻子段蘭芳比劉老小兩個月,兩人是中學同學,可謂兩小無猜。1963 年,兩人登記結婚。50 餘年來,兩人互敬互愛,相濡以沫,共同度過了艱苦的歲月。「老段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能吃苦,任勞任怨!為工作、為我、為孩子、為我們這個家,做出了很大的犧牲。我們 3 個孩子都是她一手拉扯大的。說實在的,我沒有真正盡到做父親和丈夫的責任,孩子的生活、教育和成長都是她管著。」有一年,所裡評技術職稱,劉老是職稱高評委副主任,主管評審工作。由於上報的人多但指標有限,劉老就動員段蘭芳不要報了:「你要是報了,評你、不評你我都不好辦。」段蘭芳聽從了劉老的意見,兩次都沒有申報。直到所有 1967 年以前畢業的大學生都可以評高工,段蘭芳才評上,但工資卻比同屆畢業的人低了二級,退休金也要比他人低了很多。「對此,老段看得很淡,沒有什麼怨言,當然這也是她對我的最大支持。」劉老和段蘭芳的生活可謂平淡,幾十年來,他們從沒進過歌廳、咖啡館和公眾娛樂場所,也沒有卿卿我我,雖然乏味,但過得踏實。2000 年,劉老調到北京後,工作更忙。段蘭芳開玩笑地說「家裡就好像賓館」。劉老哄她道:「要治好飛機的『心臟病』,只有請夫人您多多包涵和辛苦囉!」
歡迎訂閱,訂閱有好禮!郵發代號:82-33
我們竭誠歡迎廣大醫護人員(撰寫醫學科普)和社會人士(撰寫人生感悟、名人養生)踴躍投稿,來稿一律不退, 請自備底稿。文稿不拘文體、格式,力求通俗易懂,具備科學性、普及性、實用性、新穎性,字數以2000 字內為宜,請勿一稿多投,否則本刊拒付稿費。文稿一經採用,稿酬從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