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接頭影響的盾構隧道地震響應分析

2021-01-14 城市軌道交通網CM
1 研究背景

隨著我國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高潮期到來,盾構隧道憑藉其施工安全快速、佔地面積少、對環境影響小等優勢得到了廣泛應用,覆蓋了交通、市政、電力、水利等多個領域。與此相對應的是我國面臨的嚴峻地震形勢,地處太平洋板塊和歐亞板塊交匯部位使我國地震活動異常活躍,且當前正處於我國幾大地震帶的活躍期,工程抗震問題越發嚴峻。從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頒發的《市政公用設施抗震設防專項論證技術要點(地下工程篇)》可看出當前工程建設中抗震問題備受關注。

20世紀60~70年代,通過地震觀測及振動臺試驗研究,研究人員逐漸認識到地下結構具有較小視比重,其地震響應特性並不取決於結構本身,而是取決於周圍地層的振動特性。以此理念進行抗震設計的地下結構以美國BART系統最具代表性,日本學者提出反應位移法並一直沿用至今,在日本國內鐵道、共同溝、地下停車場等抗震設計中廣泛採用。我國近年頒布《城市軌道交通結構抗震設計規範》(GB50909—2014)首次將反應位移法作為軌道交通地下結構的抗震設計方法。國內許多學者採用反應位移法開展了研究並對其進行了實用化的改進,如劉晶波等結合反應位移法的物理概念和理論基礎,提出適用於複雜斷面地下結構地震反應分析的整體式反應位移法;董正方等採用平面彈性理論複變函數方法,推導具有小孔無限介質在無限遠處受剪應力的水平位移,並將其應用於反應位移法中地層層位移的求解;賓佳等在現有靜力有限元求解地層彈簧係數方法的基礎上,通過比較計算時不同的施力方式,對反應位移法地層彈簧係數求解方法進行改進;張景等針對雙跨箱形地下結構提出基於地層—結構模型施加強制位移和加速度的反應位移法簡化分析途徑,簡化其計算過程並提高了適用性。綜上可知,反應位移法歷經多年發展和進化仍被廣泛使用,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內隧道結構,特別是埋置於土質地層中的盾構隧道等隨著地層變形的地下結構的主要抗震計算方法。

現有大部分研究成果中均將盾構隧道襯砌採用勻質圓環代替,該模型無法直觀、精確地表徵盾構隧道接頭對整環襯砌受力及變形的影響。當需要計算錯縫拼裝影響時,在勻質圓環模型中須引入彎曲剛度有效率η和錯縫彎矩傳遞率ξ,來計算整環剛度因管片接頭造成的降低以及錯縫拼裝時環間接頭的彎矩傳遞作用。該方法雖然簡便,但係數 η、ξ的確定均需由試驗確定,設計人員常憑經驗取值,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地鐵盾構隧道設計中通常的取值為 η=0.6~0.8、ξ=0.5~0.3。考慮到接頭影響的盾構隧道地震內力及變形規律如何,採用勻質圓環模型開展地震內力計算時誤差大小等問題有待回答,因此,筆者分別採用勻質圓環模型以及梁—彈簧模型對某盾構隧道進行反應位移法計算,對比分析考慮和不考慮接頭作用時盾構隧道地震響應的差異,為相似工程的抗震設計提供參考。

2 反應位移法原理

盾構隧道等地下結構在地震作用下最主要的振動特性為:

1)隧道結構對地層振動具有依賴性和追隨性;

2)隧道結構的存在對地層本身的振動影響很小。反應位移法即建立在上述振動特性的基礎上,其荷載組成分為三部分:結構頂底部位移差,地層作用於結構周邊的剪應力以及結構的慣性力。通常而言結構慣性作用在地震內力中佔比很小(不足5%),一般均做忽略處理(見圖1)。確定反應位移法荷載的關鍵是求解自由地層位移及剪應力分布,通常根據地層實際情況可將地層結構簡化為均勻地層或水平成層地層。

圖1 反應位移法


2.1 均勻地層

均勻地層位移分布可假定為三角函數分布(1/4餘弦曲線形式),文獻[8]根據此假定給出自地表向下沿土層深度方向同一時刻位移分布及剪應力計算公式:

其中,umax為場地地表最大位移;H為地表至抗震基準面的深度;Gd為地層動剪切模量。


2.2 水平成層地層

土層在深度方向上分層顯現時,可將其簡化為水平多層平面模型,根據一維等效線性理論建立地層位移波動方程,土體採用Maxwell黏彈性本構,並將實際地震作為輸入,求解各層地層的位移及剪應力響應,計算過程一般通過電腦程式實現,其中最著名的為SHAKE程序,隨著目前商用軟體的成熟,該方法已經成為一種常用的計算地層位移及剪應力的方法,其計算精度較規範中的三角函數分布假定更精確,本文即採用該方法進行計算。


3 計算模型及其實現3.1 計算模型的選擇

由於盾構隧道抗震研究滯後於靜力研究,因此當前盾構隧道抗震設計時仍以勻質模型為主,計算中的重要參數彎曲剛度有效率η以及彎矩傳遞率ξ的取值主要基於經驗,帶有一定的主觀性。由此導致兩方面的問題:首先,模型中不考慮盾構隧道接頭時,對其地震內力及變形是否存在顯著影響;其次,基於勻質圓環模型的計算結果精度如何評價。因此本文分別採用圖2所示勻質圓環模型及梁—彈簧模型開展盾構隧道反應位移法計算,對上述問題進行研究。

圖2(a)所示為一個具有均勻剛度的圓環,計算時考慮接頭對整環剛度的折減;當考慮錯縫拼裝的影響時,以彎矩傳遞率係數ξ對管片的設計彎矩進行提高,對接頭處的設計彎矩進行折減,調整後的彎矩分別為(1+ξ)M、(1–ξ)M。圖2(b)所示3環梁—彈簧模型採用曲梁模擬盾構管片,中間為一個整幅寬環,兩側為兩個半幅寬環;採用彎曲、拉壓、剪切彈簧模擬環間接頭,其中以彎曲彈簧起控制作用;採用剪切彈簧模擬環間螺栓的作用。使用梁—彈簧模型的優勢在於可以根據管片真實拼接方式調整接頭位置,從而實現考慮接頭影響以及不同拼裝方式下盾構隧道管片力學行為分析。

圖2 勻質圓環模型及梁—彈簧模型


3.2 有限元方法實現

本文數值計算的實現採用了大型通用有限元軟體ANSYS,其中管片襯砌採用梁單元(beam3)模擬,環間接頭以及地層切向彈簧 Kt採用線形彈簧單元(combin14)模擬;管片接頭正負抗彎剛度Kθ不同,地層法向彈簧拉壓剛度Kr不同,因此採用非線性彈簧(combin39)模擬,有限元模型如圖3所示。進行反應位移法計算時,將地層強制位移施加於地層彈簧的末端(非結構一端),將地層剪應力轉換為梁單元的節點力施加在梁單元節點上。

圖3 梁—彈簧模型反應位移法計算


4 計算實例4.1 工程概況

以杭州地鐵2號線二期工程勾—新盾構區間為研究對象,該區間隧道採用單層裝配式混凝土管片襯砌,外徑6 200 mm,內徑5 500 mm,管片厚度350 mm,幅寬1 200 mm,標準環採用1塊封頂塊(22.5°)、2塊臨界塊(67.5°)、3塊標準塊(67.5°)的分塊方式(見圖4),管片混凝土等級為C50,整環管片採用12根M30環向螺栓以及16根M30縱向螺栓連接。因缺少動力實測參數且材料應變速率較低,因此本次計算參數均選取靜力參數,管片接頭處抗彎剛度Kθ正負抗彎剛度分別為 5×107 kN·m/rad 及 3×107 kN·m/rad,當不考慮管片環之間的錯動時,環間接頭的剪切剛度通常認為是無窮大,數值計算中為求收斂快速可將其設置為比管片接頭剛度高若干數量級的值。按照參考文獻[8]中給出的地層彈簧單元剛度取值方法,將地層基床係數與單元作用面積的乘積作為剛度值,本次計算地層法向壓縮剛度Kr取為1.72×107 N/m,切向拉壓剛度Kt取為 5.74×106 N/m。

圖4 管片分塊

對3種錯縫拼裝方式進行計算,同時單設一組工況採用勻質圓環模型,作為梁—彈簧模型計算結果的對照,工況劃分如表1所示,其中錯縫拼裝時,中間環封頂塊位於拱頂,前後環與中間環錯動某一角度,真實的勻質圓環模型中彎曲剛度有效率及彎矩傳遞係數取值需根據室內實驗確定,本文僅取一組常用數值進行計算。

表1 工況計算


4.2 計算斷面

該區間隧道縱向穿越多種黏土、粉質黏土地層,計算中選取圖5所示地層為計算斷面,該斷面內隧道埋深12 m,位於黏土⑤21地層中,根據規範[8]規定選取隧道底部3倍洞徑處為抗震基準面,各土層的物理力學參數如表2所示。

圖5 計算斷面分層


4.3 地震參數

根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規定,本地區設計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 g,由於本工程場地為軟弱土,建築場地類別為III類,於抗震不利,故設計文件中規定「本工程區間隧道按照7度設防烈度進行抗震驗算」。因此選用本地區峰值加速度為0.1 g的人工合成地震波進行計算,地震波加速度時程如圖 6所示。

表2 地層物理力學參數

圖6 人工合成地震波加速度時程曲線


5 計算結果分析5.1 地層位移及剪應力分布

圖7 地層動力計算結果


結構頂底部位移差最大時刻的地層位移峰值分布曲線及地層剪應力分布曲線如圖7所示。據圖可知,從抗震基準面起,隨著埋深減小,地層位移峰值逐漸增大,而地層剪應力則逐漸減小。由於地層的非均勻性,地層位移及剪應力的分布曲線並非簡單的線性或三角函數形式,曲線斜率與地層特性相關。該斷面內結構頂底部最大位移差為0.0028m,此時結構頂底部地層剪應力分別為62.31kPa和82.53kPa。如圖8所示,將地層位移差、剪應力按照結構模型中地層彈簧與模型底面的距離進行線性差值計算,並將差值後的水平位移分解在隧道外表面的法向和切向,以強制位移的形式作用於地層彈簧非結構端,剪應力可按照類似的方式差值後轉化為節點力施加於結構上,從而可以求出結構最大地震內力及變形。

圖8 地層強制位移施加


5.2 結構地震內力分析

圖9所示為勻質圓環模型地震內力計算結果。由於未考慮接頭的影響,整環結構採用連續梁模型,故橫斷面地震內力分布連續,其中彎矩、軸力近似反對稱分布,管片環共軛45°方向上出現最大值,由於地震作用往復循環,左右拱肩、拱腳位置將交替出現彎矩、軸力最大值,且管片內外側將交替承受拉壓應力作用;從圖9(b)可知工況1整環管片全斷面受壓,拱肩部位軸力最小,而此處彎矩最大,因而偏心距最大,為橫斷面內抗震最薄弱部位;斷面內剪力呈近似對稱分布,其對稱軸相比豎直方向產生輕微偏轉是由於地層法向彈簧不受拉僅受壓的緣故。圖10~12為3種錯縫拼裝方式下結構地震內力,地震內力分布規律大致相同,但由於接頭的存在,內力分布與接頭位置相關,對比工況1~4的彎矩分布可知,當模型中考慮了管片接頭作用時,橫斷面彎矩在剛度較小的接頭會有顯著的降低,在彎矩圖上表現為「內凹」,而勻質圓環模型則體現不出管片、接頭之間的差異;軸力與剪力的分布則因環間接頭的傳力作用而發生突變,此外,拱肩、拱腳部位的軸力還有可能因接頭存在而改變正負號,而這一點是勻質圓環模型中未出現的。

圖9 勻質圓環模型地震內力結果


圖10 錯縫22.5°拼裝地震內力結果


圖11 錯縫90°拼裝地震內力結果

圖12 錯縫180°拼裝地震內力結果


表3所示為不同工況內力峰值統計,工況1中管片彎矩值為經彎矩傳遞係數(1+ξ)M修正後的結果。從表2中可看出,模型中是否考慮接頭對橫斷面地震內力分布影響顯著,具體而言,採用勻質圓環模型時,經修正的最大設計正彎矩為102.75 kN·m,錯縫時最大正彎矩平均值為97.57 kN·m,二者相差5.3%,而最大負彎矩則相差 19.2%;在軸力方面,軸壓最大值二者相差21.84%,但在軸力最小值方面,勻質圓環模型中軸力均為壓力,但錯縫拼裝的梁—彈簧模型,軸力均出現了拉力,差異顯著;在剪力方面,最大正、負剪力分別相差11.9%、19.1%,差別也較為明顯。

表3 不同工況內力峰值

註:表中括號內數字為負的最大值。


採用梁—彈簧模型且錯縫角度不同時,結構地震內力峰值也略有差別。在本文給定的計算實例中,錯縫 90°拼裝地震內力峰值最小,而錯縫 180°時最大;就具體數值而言,彎矩、軸力、剪力分別相差20.7%、15.4%以及26.4%,而這一差異需在設計中引起重視。


5.3 結構變形分析

盾構隧道地震響應主要取決於地層的振動特性,反應位移法中的主要荷載為地層位移差以及剪應力,各工況中結構變形結果很好地印證了這一點。圖 13所示為工況1結構位移矢量圖,不同工況下位移矢量圖形類似,僅最大數值略不相同。從圖14中可知各工況中最大位移相差很小,模型中接頭是否存在並不顯著影響結構的最大變形量。其中最大值0.003 61 m和最小值0.003 43 m僅相差4.99%,並且其數值接近地震荷載中的地層位移差為0.002 8 m;而5.2節的分析顯示管片內力差異則達到20%左右,可見地震作用下是地層位移對結構變形起到控制作用,結構自身剛度在其變形量上並未起控制作用。


5.4 接頭內力及變形

圖13 整環襯砌變形矢量圖


圖14 不同工況襯砌變形最大值


圖15 中間環接頭編號


表4 各工況中接頭彎矩及轉角最大值

採用勻質圓環模型不能直觀地求出管片接頭處的內力及變形,須經彎矩傳遞係數(1–ξ)M修正得出彎矩後,再計算出接頭處的轉角。採用梁—彈簧模型可以方便地求出各接頭處的地震內力及變形。圖15為中間環接頭編號,表 4所示為各工況管片接頭彎矩、轉角最大值及其位置。地震作用下,位置3、4處的接頭變形最大,而這兩個位置分別接近左右 45°拱腳部位,與前述內力分析中襯砌彎矩最大值分布位置吻合。勻質圓環模型得出接頭最大轉角分別為 1.38×10–3及–1.65×10–3 rad,3 種錯縫拼裝時的平均值則為 7.63×10–4和–1.35× 10–3 rad,勻質圓環模型較梁—彈簧模型轉角計算結果分別為 44.7%及 18.2%,錯縫不同角度拼裝造成的轉角差異最大可達8.2%,可見地震作用下雖然各工況整環變形相差不大,但接頭轉角計算結果卻因接頭的存在與否相差較大,也會因錯縫角度不同而略有不同。證明考慮接頭影響對盾構隧道地震動力響應主要的影響是管片內力和接頭受力及轉角,對整環變形影響很小。


6 結論

基於工程實例分別採用勻質圓環模型及梁—彈簧模型,考慮不同拼裝方式對盾構隧道地震響應進行計算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在地震作用下,盾構隧道橫斷面地震彎矩、軸力為近似反對稱分布,在橫斷面上左右拱肩、拱腳位置出現彎矩、軸力最大值,剪力分布近似對稱分布,勻質圓環模型與梁—彈簧模型揭示出相同的規律,但就分布形狀而言,梁—彈簧模型中的接頭會導致管片內力圖形在接頭部位的內凹或突變。

2)計算模型中是否考慮接頭影響對結構盾構隧道整環內力峰值影響顯著;同時,管片錯縫拼裝時因錯縫角度不同也會造成地震內力峰值的差異。採用本文工程實例參數計算結果顯示:勻質圓環模型所得地震內力峰值與梁—彈簧模型相差約 20%,並且拱肩、拱腳部位的軸力會因接頭而改變拉壓性;錯縫 90°拼裝與錯縫180°拼裝時內力峰值差異也可達20%以上,可見計算盾構隧道地震內力時考慮管片接頭影響的必要性。

3)地震作用下,盾構整環的變形並不隨著拼裝方式的變化而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勻質圓環模型、梁—彈簧模型計算所得整環變形差異不足 5%,結構整體變形接近反應位移法計算時輸入的地層位移差,證明地層的變形對結構整環變形起到支配作用。

4)當採用勻質圓環模型與梁—彈簧模型時,管片接頭轉角在地震作用下的差異最大可達40%以上,梁—彈簧模型中不同錯縫角度時的最大差異約 8%,可見計算模型中是否考慮接頭以及拼裝方式對管片接頭轉角影響較大,而勻質圓環模型受計算參數限制,當需要精確計算接頭轉角時不再適用。

本文來源:《都市快軌交通》2018年第3期

感謝您關注我們,歡迎投稿至小編郵箱:3109746258@qq.com

相關焦點

  • 「軌道交通防水技術」地鐵盾構隧道的滲漏治理
    因具有施工速度快,適用地層範圍廣等優點,盾構法是城市軌道交通隧道建設的主流工法。根據國內外軌道交通建設情況,盾構隧道出現滲漏水現象較為普遍,已成為軌道交通建設的「頑疾」。廣州地鐵一號線盾構補漏工程(廣州魯班公司)廣州地鐵2號線隧道道床冒漿整治工程(廣州魯班公司)廣州魯班公司地鐵滲漏維修經典工程廣州地鐵楊珠盾構區間盾構隧道堵漏工程廣州新機場航站大樓地下轉軌試驗段防水補漏工程廣州軌道交通五號線【員-車盾構區間】右線盾構隧道管片滲水處理工程廣州地鐵二號線隧道道床冒漿整治工程(
  • 湖南省首條電力隧道盾構正式始發 預計2019年9月洞通
    (視頻:湖南省首條電力隧道盾構正式始發,預計2019年9月洞通。嶽珊 攝製)  (8月28日,湖南省首條電力隧道——長沙萬家麗路220KV電力隧道盾構始發。)圖片均由 嶽珊 攝)  星辰在線8月28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嶽珊)8月28日,湖南省首條電力隧道——長沙萬家麗路220KV電力隧道盾構機從月湖公園處2號盾構井隧洞開始始發,朝南向月湖安置小區4號出線井掘進。項目預計2019年9月洞通,項目建成後,未來將為長沙地鐵3、5號線,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城際鐵路交通及長沙河東城區北部供電。
  • 逃生井洞門順利破除,嘉興首條電力盾構隧道建設任務完成過半
    逃生井洞門順利破除,嘉興首條電力盾構隧道建設任務完成過半 2020-06-09 2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盾構平衡壓力理論計算與應用技術
    李雪等[1]以南京某地鐵隧道為背景,提出盾構隧道隧頂實測土壓力約為太沙基鬆動土壓力的80%,實測隧道土壓力更接近於太沙基鬆動土壓力,隧道上方存在土拱;楊洪傑等[2]通過建立盾構模型模擬掘進,得出如下結論:實際施工中嚴格控制推進速度和艙內土壓,以及儘量保持艙內外土壓的平衡是減少地表沉降的有效措施;武軍等[3]指出土的黏聚力、內摩擦角、刀盤與鬆動土體間的摩擦角以及埋深等物理參數對盾構最小土壓應力均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 1K413034 盾構掘進技術
    (2)應根據隧道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埋深、線路平面與坡度、地表環境、施工監測結果、盾構姿態以及始發階段的經驗,設定盾構刀盤轉速、掘進速度和土倉壓力等掘進參數。(3)掘進中應監測和記錄盾構運轉情況、掘進參數變化和排出渣土狀況,並應及時分析反饋,調整掘進參數和控制盾構姿態。(4)應根據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向刀盤前方及土倉注入改良劑,渣土應處於流塑狀態。
  • 長沙萬家麗路220千伏電力隧道啟動盾構施工 預計明年9月洞通
    長沙晚報記者 王志偉 實習生 羅悅 攝影報導  星辰在線8月29日訊 據(長沙晚報記者 陳煥明 通訊員 隆昌兵)報導 一般地鐵盾構機直徑在6米以上,而萬家麗路220千伏電力隧道盾構機直徑只有3.6米,可以說是「迷你」盾構機。昨日,這臺「迷你」盾構機從月湖公園處正式始發,向南掘進,標誌著該項目進入盾構施工新階段。
  • 世界首臺大斷面馬蹄形盾構施工隧道順利貫通
    央廣網西安1月26日消息(記者劉濤 通訊員許國 許乃見 許偉)1月26日,世界首臺大斷面馬蹄形盾構機在中鐵四局集團蒙華鐵路白城隧道順利實現出洞,標誌著異形盾構工法首次在我國黃土隧道得到成功應用。白城隧道位於陝西省靖邊縣,隧道全長3345米,為時速120公裡的單洞雙線電氣化鐵路隧道,最大埋深81.05米,由世界500強企業——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標杆企業中鐵四局集團負責施工。該隧道是我國西北地區較為普遍的黃土軟質隧道,具有土質鬆軟、施工安全風險性大等特點。2015年開工之初,由蒙華公司、中國中鐵組織隧道專家多次論證後,確定該隧道由傳統的礦山法施工改為異形盾構法施工。
  • 陳雲出席穿江越海超大斷面盾構隧道建造技術高端論壇
    8月22日,穿江越海超大斷面盾構隧道建造技術高端論壇在廣東汕頭成功舉辦。此次論壇旨在進一步總結和探討穿江越海隧道建設面臨的挑戰,助推我國超大斷面盾構隧道建造技術發展。
  • 盾構裝上「透視眼」 同濟大學解決地鐵隧道穿越敏感建構築物關鍵技術
    但是,盾構施工會引起土體沉降,在穿越老舊居民樓、運營地鐵隧道、電力隧道等敏感建構築物時,會造成既有建構築物變形開裂。如何能提前感知並有效控制可能出現的沉降?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謝雄耀教授團隊成功研發了「深埋近距離地鐵隧道穿越敏感建構築物關鍵技術及裝備」,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創新方案,就像是給盾構機裝上了一雙「透視眼」。該成果亮相於本周開幕的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後,一定會相當「彈眼落睛」。
  • 十年修建世界半數以上大盾構工程 中國水下隧道建造技術達到世界...
    齊魯網10月22日訊中國已經全面掌握了複雜地質、氣候條件下隧道及地下工程成套建造技術與經驗,特別是在水下盾構隧道設計、裝備製造、安全建造等領域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10月21日,記者從在南京舉行的長江中下遊大盾構技術峰會上獲得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
  • 專家解讀如何在海底修建時速350公裡高鐵隧道
    「在地震帶上修建,能保證安全嗎?」相比海上橋梁而言,隧道方案可有效規避颱風威脅且抗震性能優於地面結構,同時運營服役期間可降低對海洋環境及航道通行的影響。建橋還需要面對諸多風險,如颱風、地震、斷層錯動等不利因素。這位網友,你真的只是本地人這麼簡單嗎?Q如果擔心風雨,跨海大橋加築上蓋不就行了?
  • 錢塘江底最大直徑的盾構隧道來了 錢塘快速路有了新進展
    ,兩臺直徑15.06米盾構機徐徐啟動,穿越錢塘江向著下沙12號大街起航,始發掘進,這也是錢塘江底最大直徑的盾構隧道;同時,艮山東路東延線啟動開工,標誌著錢塘快速路新區段進入全面建設期。 項目地理位置圖艮山東路過江隧道進入盾構施工階段艮山東路過江隧道工程於2019
  • 盾構穿越全斷面硬巖及上軟下硬地層施工探討
    摘 要:盾構掘進過程中,開挖面的穩定對周圍巖土體及上部結構具有重大影響。變異地層條件下的盾構掘進施工,對開挖面穩定性研究更為重要。結合穗莞深城際鐵路線的實際情況,研究盾構穿越全斷面硬巖及上軟下硬地層下施工技術,探討盾構開挖沉降控制,為複雜地層環境下盾構開挖分析提供了新思路。
  • 一級建造師市政:盾構施工3D動畫演示
    當盾構機刀盤破壁而出時,就標誌一條隧道的順利貫通,我們來看一下盾構機刀盤破盤而出的動畫。目前,盾構施工技術已廣泛應用於城市地鐵隧道建設中,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一條千米的地鐵隧道僅需一臺盾構機就可以完成。
  • 【論文精選】水體-結構-地基耦聯的泵站出水塔地震響應
    有限元模型《農業工程學報》2018年第34卷第11期刊載了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張建偉、付傑、趙瑜、王濤和王立彬的論文——「水體-結構-地基耦聯的泵站出水塔地震響應分析
  • 如建臺灣海峽隧道 前期準備工作至少20年
    昨日下午,本報記者採訪了前來參加「2009年成都國際隧道工程動態報告會」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孫鈞教授。孫院士認為,我們與發達國家在隧道工程上的差距不在技術,主要在監控管理上。而要提高隧道的抗震能力,關鍵是要修好隧道的洞口。
  • 錢塘江底最大直徑盾構隧道開工 建成後駕車4分鐘可過江
    讀城杭州10月28日上午,在杭州艮山東路過江隧道工程現場,兩臺直徑15.06米的盾構機徐徐啟動,穿越錢塘江向著下沙12號大街始發掘進,而這也是浙江省市政工程直徑最大的盾構隧道。與此同時,艮山東路東延線啟動開工,標誌著錢塘快速路新區段進入全面建設期。
  • 地鐵6號線開啟區間隧道盾構施工
    其他9個車站,全部進場展開圍護結構、土石方及車站主體結構施工,林埭至林埭西區間展開盾構掘進。  隨著「成功號」盾構機藍色刀盤緩緩轉動,作為閩西南協同發展區重點協作項目的廈門地鐵6號線(林埭西至華僑大學段)工程建設再次取得重大進展。昨日上午9點,「成功號」盾構機在位於馬鑾灣新城西端的林埭西站始發,標誌著地鐵6號線工程正式進入區間隧道盾構施工階段。
  • [分享]全國最大橫斷面隧道資料下載
    導語 結合中國幾例典型沉管法隧道工程,詳細介紹中國沉管法隧道在基槽開挖與航道疏浚日前,世界最大斷面的「陽明號」類矩形盾構機在浙江寧波軌道交通3號線出入段破土而出,標誌著國內第一條城市軌道交通類矩形盾構隧道順利貫通,這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斷面的類矩形盾構隧道。
  • 錢塘江底最大直徑盾構隧道開工,建成後駕車4分鐘可過江!40分鐘,從...
    他早就盼著連接大江東和下沙這兩個片區的那條過江隧道開通了。今天,這條隧道的建設迎來了新的進展。10月28日上午,杭州艮山東路過江隧道工程現場,「錢塘先鋒號」和 「錢塘吉祥號」兩臺直徑15.06米盾構機徐徐啟動,穿越錢塘江,向著下沙12號大街起航,始發掘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