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構裝上「透視眼」 同濟大學解決地鐵隧道穿越敏感建構築物關鍵技術

2021-01-08 新民晚報

圖說:第二代產品在濟南地鐵中的應用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目前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修建地鐵,盾構機是地鐵施工中最主要的施工設備。但是,盾構施工會引起土體沉降,在穿越老舊居民樓、運營地鐵隧道、電力隧道等敏感建構築物時,會造成既有建構築物變形開裂。如何能提前感知並有效控制可能出現的沉降?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謝雄耀教授團隊成功研發了「深埋近距離地鐵隧道穿越敏感建構築物關鍵技術及裝備」,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創新方案,就像是給盾構機裝上了一雙「透視眼」。該成果亮相於本周開幕的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後,一定會相當「彈眼落睛」。

思路從地層損失率控制入手

盾構,如同一隻巨大的穿山甲,它在城市地下挖掘土方、運送渣土、整體推進並安裝管片,從而完成地鐵隧道的「毛坯房」建造。謝雄耀教授介紹,隨著我國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對互聯互通需求進一步增強,亟需建設大量的大體量通道工程,盾構隧道迎來快速發展。城市核心區地下空間開發、密集建構築物、複雜地質環境,使得盾構在近距離穿越敏感建構築物時,易發生開挖面失穩、鄰近建構築物沉降過大、開裂甚至垮塌的安全事故,因此,對隧道穿越所產生的沉降進行有效控制非常關鍵。

由於穿越市中心時引起的開裂糾紛成本非常高,通常希望沉降最小甚至沒有,那麼如何實現這一點呢?研究團隊從地層損失率控制入手,在機理、技術、裝備、平臺四個方面實現了地層損失預測、微擾動施工控制、注漿實時感知、沉降協同管控的實質性創新,提出了「在沉降發生前感知並控制」的理念,形成了盾構施工的微沉降智能預警方法與技術,解決了盾構隧道近距離安全高效穿越敏感建構築物的關鍵技術難題。

圖說:產品在超大直徑盾構隧道——上海北橫通道的應用

準確判斷同步注漿情況

「盾構隧道施工中,沉降發生的主要原因在於盾構機開挖形成的直徑大於拼裝好的管片直徑,這個空隙是通過盾尾壁後注漿進行填充的。在施工中,我們只能控制注漿的壓力和注漿總量,至於漿液注入到管片背後發生了什麼、如何分布,現有的手段是看不到的。如果注入的漿液不能充滿盾尾的空隙,會導致盾尾上方的土體發生沉降,傳遞到地表敏感建構築物,就會引起房屋變形開裂等。」謝教授說,「我們團隊提出的方法,是通過雷達來解決這個問題,雷達天線發射的電磁波穿透過管片,經漿液和土體反射回來,這兩者的反射信號存在明顯的差異,通過找出這種差異,就能分辨出管片與土體間漿液的分布情況。這就如同在盾構機上安裝了一雙『眼睛』,而且是能『透視的眼睛』」。為了能夠更加快速準確地判斷同步注漿的情況,他們團隊開發了一種車架隨行式壁後注漿檢測裝備,該裝備能夠在兩分鐘內自動完成壁後注漿情況的檢測,如果發現注漿不飽滿,就可以在沉降發生前及時安排二次補註漿。

摸清地層沉降發展規律

這一技術的實現依賴於四個方面的創新。一是在沉降發生的機理方面開展了大量的模型試驗和數值仿真,摸清了盾構穿越不同類型建構築物的地層損失情況和沉降發展規律。二是在沉降控制手段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工程經驗,提出了新的注漿漿液配比。三是發明了車架隨行式盾構壁後注漿雷達實時檢測裝備,「透過」管片「看到」實際的注漿情況,能夠在沉降發生前二次補漿。四是在盾構施工信息聯動交流方面開發了一系列軟體平臺,打破了現有施工過程中地面和地下溝通不暢的壁壘,使得項目管理人員、工程師、業主等隨時隨地掌握盾構施工情況。

目前,該成果已成功應用於上海地鐵、南寧地鐵、濟南地鐵、上海長江隧道、北橫通道等國內標誌性工程以及莫斯科地鐵三號線等國際工程中,實現了穿越老舊居民樓、鐵路股道、火車站站房、運營地鐵隧道、機場跑道、電力隧道及建築物樁基等敏感建構築物,沉降均控制10毫米以內,產生直接經濟效益12.59億元。該成果申請專利40項,獲上海市優秀髮明金獎1項,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顯著推動了城市盾構隧道穿越建構築物的科技進步,為城市地下空間的建設保駕護航。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王蔚

相關焦點

  • 連續穿越1000多個溶洞 世界級海底隧道成功貫通
    1月11日,由中鐵裝備集團自主研製的「海宏號」盾構機順利貫通大連地鐵五號線火車站至梭魚灣南站區間海底隧道,這標誌著我國成功攻克大盾構下穿海域巖溶地質這一「世界性難題」,為世界領域範圍內的「穿江越海」隧道中海底巖溶地層、長距離硬巖大盾構施工積累了寶貴經驗。
  • 穿越1000多個溶洞,中鐵裝備助力世界級海底隧道貫通!
    穿越1000多個溶洞,中鐵裝備助力世界級海底隧道貫通! 1月10日10時21分,由中鐵裝備聯合中鐵一局研製的「海宏號」盾構機順利貫通大連地鐵五號線火車站站至梭魚灣南站區間海底隧道,這標誌著我們圓滿攻克大盾構下穿海域巖溶地質這一「世界性難題」,為全球「穿江越海」隧道中海底巖溶地層、長距離硬巖大盾構施工積累了成功經驗。
  • 「河南造」盾構機連續穿越1000多個溶洞「世界級難題」海底隧道...
    1月11日,由中鐵裝備集團自主研製的「海宏號」盾構機順利貫通大連地鐵五號線火車站站至梭魚灣南站區間海底隧道,標誌著我國成功攻克大盾構下穿海域巖溶地質這一「世界性難題」,為該領域長距離硬巖大盾構施工積累了寶貴經驗。據了解,大連地鐵五號線全長24.484公裡,設車站18座,其中全線控制性工程火車站站至梭魚灣南站區間大盾構段長2882米,有2310米下穿大連梭魚灣海域。
  • 這條世界級海底隧道貫通!創下多項第一
    、國內最長距離硬巖地層大盾構隧道、國內最大直徑地鐵海底隧道——大連地鐵五號線火車站站至梭魚灣南站區間海底隧道實現安全貫通。「大」:環境風險大,大盾構下穿航道、碼頭等重要建構築物及交通設施,有風化槽、斷裂帶、軟硬不均地層,遍布灰巖、輝綠巖及鈣質板巖,巖石抗壓強度高,最大抗壓強度118兆帕,安全風險大。「高」:隧道埋深大、水壓高,最大水頭壓力0.5 兆帕,相當於在一個雞蛋大小的面積上站立3個人所承受的壓力。
  • 聚焦|國際首例巖溶地層大盾構海底隧道安全貫通
    近日,國際首例巖溶地層大盾構海底隧道、國內最長距離硬巖地層大盾構隧道、國內最大直徑地鐵海底隧道——大連地鐵五號線火車站站至梭魚灣南站區間海底隧道實現安全貫通。
  • 「軌道交通防水技術」地鐵盾構隧道的滲漏治理
    廣州地鐵一號線盾構補漏工程(廣州魯班公司)廣州地鐵2號線隧道道床冒漿整治工程(廣州魯班公司)廣州魯班公司地鐵滲漏維修經典工程廣州地鐵楊珠盾構區間盾構隧道堵漏工程廣州新機場航站大樓地下轉軌試驗段防水補漏工程廣州軌道交通五號線【員-車盾構區間】右線盾構隧道管片滲水處理工程廣州地鐵二號線隧道道床冒漿整治工程(
  • 盾構平衡壓力理論計算與應用技術
    (1.中電建成都建設投資有限公司 四川 成都610212;2.西華大學 四川 成都 610039)摘  要:為了確保盾構穿越附近地表及建(構)築物的安全,無論是土壓平衡盾構還是泥水平衡盾構開挖面平衡壓力的準確選取十分重要。
  • 盾構穿越全斷面硬巖及上軟下硬地層施工探討
    摘 要:盾構掘進過程中,開挖面的穩定對周圍巖土體及上部結構具有重大影響。變異地層條件下的盾構掘進施工,對開挖面穩定性研究更為重要。結合穗莞深城際鐵路線的實際情況,研究盾構穿越全斷面硬巖及上軟下硬地層下施工技術,探討盾構開挖沉降控制,為複雜地層環境下盾構開挖分析提供了新思路。
  • 記者試乘青島地鐵8號線北段,穿越國內最長地鐵過海隧道
    記者試乘青島地鐵8號線,穿越國內最長地鐵過海隧道,整個過程行駛平穩,車廂內沒有產生太大噪音。8號線北段:穿越國內最長地鐵過海隧道,平穩無噪音上午9點半,記者乘坐地鐵3號線,在抵達終點站「青島北站」後,同站臺換乘,登上了地鐵8號線前往紅島方向的列車。「1號線和8號線北段開通後,大家的出行就更方便了。」
  • 我國盾構機挑戰世界極寒環境,貫通莫斯科首條地鐵隧道
    2019年4月4日,由中國鐵建重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鐵建重工)與中鐵十六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鐵建國際集團有限公司為莫斯科地鐵聯合定製的5臺挑戰世界極寒環境盾構機中的首臺——「波麗娜」號盾構機順利實現莫斯科地鐵項目首條隧道的貫通,標誌著鐵建重工成功攻克了極寒地質條件下盾構施工這一世界級難題。
  • 地鐵十八號線實現「長距離小半徑」下穿珠江
    11月12日,在冼村路的盾構接收井內,隨著盾構機刀盤緩緩轉動,負責地鐵十八號線琶洲西區站至冼村站區間右線隧道掘進任務的「鐵兵40號」盾構機破土而出,標誌著國內首次長距離小半徑下穿珠江的難題挑戰成功。
  • 地鐵6號線開啟區間隧道盾構施工
    【工程概況】  廈門地鐵6號線(林埭西至華僑大學段)全長18.8公裡,設13個車站,西接角美延伸段。  【工程進度】  地鐵6號線林埭西至華僑大學段的13個車站已全部進場施工。其中4站3區間,車站主體結構已全部封頂,區間已洞通。其他9個車站,全部進場展開圍護結構、土石方及車站主體結構施工,林埭至林埭西區間展開盾構掘進。
  • 穿越水下溶洞區,下穿既有運營線,地鐵3號線又有新突破
    近日,長沙地鐵3號線一期工程阜埠河站至靈官渡站區間成功穿越目前國內最長最複雜水下溶洞區,開創了國內同類工程施工先河,為3號線一期工程開通試運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穿越水下溶洞時會遇到什麼?怎麼解決?除此之外,地鐵3號線在修建過程中還遇到了哪些困難?又是怎麼攻克的?新湖南客戶端為您一一揭曉。
  • 上海軌交14號線浦東段盾構區間全部貫通浦東大道明年初恢復至雙向...
    今天下午,由上海建工基礎集團承建的「源深路站——浦東大道站」上行線區間隧道盾構順利進洞。這意味著,上海軌交14號線浦東段盾構區間全部貫通。申通地鐵14號線項目公司副總經理朱科峰介紹。在建設過程裡,一系列創新技術被加以應用。陸家嘴站地理位置特殊,國金中心、花旗銀行大廈、東亞銀行大廈等摩天大樓密集分布。「在這裡,我們首次運用封閉式工地大棚,把工地裝進『殼子』裡,最大程度降低噪音、揚塵、明光對周邊辦公和居住區的影響。」
  • 陳雲出席穿江越海超大斷面盾構隧道建造技術高端論壇
    ▲主會場中國在建隧道規模達到世界50%左右,是名副其實的隧道大國、強國,綜合隧道建造技術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2020年8月7日,「世界級挑戰性工程」汕頭海灣隧道雙線成功穿越汕頭海灣,攻克了海底孤石、基巖、8度地震烈度區等世界級施工難題,掀開了穿江越海隧道建設的新篇章。
  • 這條海底地鐵隧道穿越了9條斷層破碎帶,總長5.4公裡!
    青島據《山東發布》報導:山東青島正在修建的這條地鐵,需要穿越了膠州灣,採用海底隧道的方式過海,海底隧道長度達到5.4公裡,其中,穿越9條斷層破碎帶,破碎帶長度達到1.5公裡,為國內施工難度最大,且最長的地鐵海底隧道!
  • 地鐵3號線最新進展來了!已成功穿越國內最複雜水下溶洞群!
    4月22日上午,在長沙橘子洲風景區湘江西岸,隨著「湘盾二號」盾構機刀盤緩緩轉動擊破洞門,抵達建設中的阜埠河地鐵站,標誌著長沙地鐵3號線一期工程難度最大的湘江隧道順利貫通,為全線開通試運行奠定了堅實基礎。
  • 成功穿越國內最複雜水下溶洞群 長沙地鐵3號線湘江隧道貫通
    新華社北京4月22日電(記者齊中熙)記者從中國鐵建股份有限公司獲悉,22日上午,隨著「湘盾二號」盾構機刀盤緩緩轉動擊破洞門,標誌著長沙地鐵3號線難度最大的湘江隧道順利貫通。  長沙地鐵3號線湘江隧道由中鐵十四局承建,是全線最大的控制性重點工程,施工中成功穿越國內最大最複雜水下溶洞區,標誌著國產盾構機水下施工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中鐵十四局項目負責人師慶彬介紹,湘江隧道全長2.65公裡,隧道施工需要穿越橘子洲下方的湘江巖溶區。此區域的溶洞及溶蝕空洞位置和深度無規律分布,宛如一個巨大的蜂巢,平均每隔1米就有1個溶洞,施工難度在國內外罕見。
  • 杭州地鐵3號線最新進展!這一段率先實現盾構區間全面貫通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餘雯雯 通訊員 餘昶今天(11月19日)16時18分,隨著同協路站—華豐路站左線盾構機刀盤緩緩轉動「破洞而出」,標誌著杭州市市政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施工總承包的杭州地鐵3號線一期工程土建施工SG3
  • 廈門地鐵2號線3分鐘過海隧道挖了1137天 創造奇蹟
    廈門網訊(海西晨報記者 雷妤 實習生 王麗娜 通訊員 李琳)從島內的東渡站到海滄大道站,地鐵2號線開通後穿海而過,僅需3分多鐘。然而,為了廈門市民能享受3分多鐘的這一便利,施工團隊用了1137天,打造了國內首條地鐵穿海盾構隧道,讓我國海底隧道建造技術又往前邁進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