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網12月15日訊 12月15日,青島地鐵1號線、8號線北段舉行試乘活動。自即日起至12月23日,市民可通過「團體預約」為主、「個人憑票」為輔兩種方式參與試乘(點擊查看試乘指南)。記者試乘青島地鐵8號線,穿越國內最長地鐵過海隧道,整個過程行駛平穩,車廂內沒有產生太大噪音。
8號線北段:穿越國內最長地鐵過海隧道,平穩無噪音
上午9點半,記者乘坐地鐵3號線,在抵達終點站「青島北站」後,同站臺換乘,登上了地鐵8號線前往紅島方向的列車。「1號線和8號線北段開通後,大家的出行就更方便了。」參與試乘的市民周大爺家住李滄區,雖然平時經常乘坐3號線,但今天首次坐上8號線的列車,激動的心情溢於言表。
地鐵8號線自「青島北站」至「大洋站」經過國內最長的地鐵過海隧道,記者留意到列車在經過這一區間時行駛平穩,車廂內的吊環扶手幾乎「紋絲不動」,整個過程也沒有太大噪音。地鐵八號線公司副總經理程學友介紹,8號線北段面臨穿越國內最長的過海地鐵海底隧道、與濟青高鐵並行施工、下穿已運營的地鐵3號線等一系列重大難題。針對過海段下穿9條破碎帶、地質非常複雜這一特點,公司邀請院士陳湘生、史玉新研究各類重難點技術和施工問題的風險管控,為過海段順利推進出謀劃策、「把脈會診」。根據不同地質同時採用礦山法、泥水盾構、TBM施工,最終攻克「咽喉」。
8號線北段在軌道交通領域創造多項「青島速度」:僅用3年半時間實現48.3公裡地鐵線路開通,在國內巖石隧道地鐵中是沒有過的;僅用2年零7個月,國內最長的地鐵過海隧道在消除了大量重大安全風險源後,順利實現「洞通」,泥水盾構實現220米/月掘進速度,這在國內是最快的;僅用32天完成過海隧道5.8公裡軌道鋪設,創造行業新標杆。
一線建設者「釘」在工地上,吃住在現場
8號線北段的開通離不開3萬餘名建設者1300多個日夜的辛勤工作。張磊是青島市地鐵八號線有限公司工程管理處的一名普通員工,身為「85後」,張磊已經有了不少白頭髮,說起這份「超越年齡的穩重」,他立即自嘲說「因為比較胖,所以看著又穩又重,其實就是顯老。」自從投入地鐵8號線建設,張磊的腦海裡就一直繃著兩根弦,一個是安全質量,一個是施工進度。為了讓這兩根弦保持平衡,張磊經常吃住都在現場,「釘」在工地上。
張磊所管轄的工區,包括大青區間東側過海段和青滄區間折返段,在這些工區內,有3個一級風險源和幾個一級風險點,且施工周期均在半年至一年,這無疑給了張磊不小的壓力。其中過海段海底段中,最大埋深為海面以下56米,多處處於不良地質——地質構造斷裂帶,不但地質複雜、湧水量大,而採用泥水盾構下穿膠州灣,施工難度異常艱巨。為了保證工程的安全質量和施工進度,張磊將工地當成了自己的家,以便隨時協調各方,解決各種實際問題以保障現場施工。
問起讓張磊踏踏實實「釘」在工地上的底氣,他說這都來自於身邊領導同事的支持。「我非常感激大家對我的幫助,有些超出我能力範圍外需要各方配合解決的事情,領導都會親自調度、現場決策,這份效率和執行力,實在是很讓人提氣。這不止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責任,我們公司上下所有人都是為了一個目標在努力、在拼搏。」交談過程中不難感受到,面對這份「共同的事業」,張磊心存感激且鬥志昂揚。
可是,再堅強的「鐵人」也會有內心脆弱的一面。聊起家人時,看似「銅牆鐵壁」的張磊,眼睛裡的光漸漸黯淡了下來。張磊本計劃在青島穩定下來之後,便找機會將在廣東的愛人接到青島團聚,但一晃兩年多過去了,因為忙於工作,張磊還沒來得及實現家庭的遷居計劃,只能每天通過視頻電話和愛人見面。他甚至沒時間去老家聊城看望父母,逢年過節只能電話問候。有那麼幾次,還是老兩口專程跑到青島的工地上去探望的他。迄今為止,張磊已經在工地上度過三個春節了。
「說不孤單也是假的,但好在我有一個好媳婦,不僅特別理解我,還會經常開導我,讓我沒有後顧之憂地撲在工作上。」張磊說這話時,上揚的嘴角藏都藏不住。在張磊看來,對於工作日復一日嚴要求、高標準的這份堅持既是他的執念,也是在兌現一份內心的承諾。「雖然現在還顧不太上家裡,但是等8號線工程竣工後,我一定找機會把愛人接過來團圓。」
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圓
返回半島網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