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西海岸報/西海岸新聞網記者 董梅雪
1月6日上午,青島地鐵6號線全線首臺盾構始發暨黨建聯建啟動儀式在黃海學院站施工現場舉行,標誌著地鐵6號線工程正式進入正線主體結構施工階段,創造了地鐵建設「當年進場,當年具備盾構始發條件」的「青島速度」。隨著機械化掘進設備的啟用,將掀起6號線項目優質高效建設的新高潮,大幅提升6號線的工程建設速度,為爭創國家軌道交通示範線工程奠定堅實基礎。
青島地鐵6號線一期工程位於西海岸新區,起點為辛屯路站,終點為生態園站,線路全長30餘公裡,全部為地下線,共設21座地下車站。
根據全線的地質條件,6號線將綜合採取傳統礦山法、TBM(硬巖隧道掘進機)、盾構機掘進等多種施工法。其中,明挖區間隧道左右線合計1.36千米,礦山法段區間隧道左右線合計3.89千米,TBM區間隧道左右線合計16.79千米,盾構區間隧道左右線合計27.63千米。全線預計將投入盾構機32臺。與TBM不同,盾構機主要應用於隧道掘進中的不良地質環境。
預製裝配式建造技術是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軌道交通行業未來工業化發展的重要趨勢。地鐵6號線將在6個車站推行裝配式車站工法。據悉,此次首臺盾構始發的黃海學院站是山東省首座裝配式地鐵車站,將採用明挖裝配式施工工法。黃海學院站為地下2層車站,2020年3月開始進場施工。截至目前,車站基坑開挖已完成90%。作為區間始發站,這個車站是全線第一個圍護結構封閉站。
記者了解到,與傳統現澆工法相比,預製裝配式建造技術具備加快建設速度、降低施工影響、減少人員投入等優點,更符合節地、節能、節材、節水、環境保護的「四節一環保」的要求,工期可節省4到6個月,能將軌道交通工程施工對城市交通、周邊環境的影響時間降至最低,更容易保證結構質量,施工現場高峰期每班作業工人能由原來的130—180人減少為15—20人,降低施工風險。據青島市地鐵六號線有限公司測算,全線6座裝配式車站的建築面積將達到46918平方米,預計可減少碳排放30%以上。
據悉,致力於打造成為行業標杆的6號線將處處彰顯「智慧地鐵」的特色。記者在黃海學院站看到,這裡率先搭建了「智慧工地」管理系統,全過程應用了「BIM+」技術等最新科研成果,緊緊圍繞現場設備監控、人員管理、安全質量控制等各方面,充分利用物聯網、5G傳感、雲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高科技信息技術,實現工程進度、安全、質量等管理模塊智能化、集約化、信息化交互和實時管控,有力提升了管理水平,實現了地鐵安全質量智能管控、人員實名制管理、紅外測溫自動掃描預警報警防疫等措施,為工程建設安全優質高效推進提供了有力保障。據悉,「智慧工地」管理模式在地鐵6號線試點並形成完整技術標準後,將向全市建築行業推廣應用。
目前,地鐵6號線全線綠化、管遷、調流已全部完成,45個工點全面進入主體土建施工階段。6號線一期建成後將成為貫穿西海岸新區中心城區的大運量骨幹線,為西海岸新區再增一條交通大動脈。同時,該線路還將與地鐵1號線、8號線及規劃的12號線共同形成膠州灣軌道交通環網,在膠州灣東岸、西岸與北岸之間編織起便捷的軌道交通換乘網絡,更好地支撐大青島城市空間發展戰略實施,為青春之島賦能,為創業之城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