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巨頭在中國尋「破局」!美國則自食苦果:晶片業損失11193億

2020-11-30 手機鳳凰網

IT之家11月19日報導指出,近期三星面向中國市場推出了全新的手機處理器——Exynos1080。該處理器採用了最新的5nm EUV(極紫外光刻)的FinFET工藝製造,且集成了 5G數據機。

自此,三星已經成為全球繼華為、蘋果之後,第三家推出5nm製程5G晶片的廠商。這意味著,如今三星在手機晶片商用市場上的「野心」也在不斷擴大,從而將有可能改變手機晶片商用市場高通、聯發科兩家獨霸的局面。

據報導,Exynos1080不僅領先高通、聯發科,通過先進的5nm工藝製程上將晶片尺寸縮小 25%,功率效率提高 20%。

分析認為,此次三星放棄自研架構回歸主流,使得該公司有望重新找回失去的市場份額,同時也會給美國巨頭高通帶來一些壓力。

要知道,在過去幾年裡,高通利用其優勢地位,構建起的龐大專利池,讓手機廠商們支付了高額費用。比如,華為就曾向高通支付高昂的專利費用。據報導,今年7月,高通和華為達成一項和解以及一份長期專利授權合約,華為需要一次性付清1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18.5億元)的專利款項。

專利費用也一定程度上助漲了高通的業績。據高通發布的最新財報顯示,第四財季該公司淨利潤為29.6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95億元),同比暴漲485%。高通還透露,這其中就包含了華為支付的專利費用。

但令高通感到擔憂的是,受美國晶片限制令的影響,該國晶片供應商已經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國際半導體協會(SEMI)表示,美國晶片行業已經為該國的「錯誤決定」損失了近17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1193億元)。

文 | 林妙瓊 題 | 徐曉冰 圖|盧文祥 審 | 徐曉冰

相關焦點

  • 英國蹦躂了這麼久,終究是自嘗苦果
    英國雖然是一個擁有廣泛影響力的國家,並且也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但是由於其跟美國特殊的關係,在許多有關於歐洲的事務上其一定程度上還需要代表美國在歐洲的利益,隨著英國脫歐,美國反而加強其對於英國的影響力。
  • 讓你提升智慧: 「賣玉米種的」因為不懂技術,自食苦果(上)
    讓你提升智慧: 「賣玉米種的」因為不懂技術,自食苦果(上) 2020-11-18
  • 美國晶片巨頭2700億收購要黃?英國宣布介入調查,中國院士也發聲阻止
    晶片業的驚天收購交易要黃了? 去年9月,美國的晶片巨頭英偉達宣布,將會以400億美元(約2700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對軟銀旗下的晶片設計公司——英國ARM進行收購。如果該交易成功,這將會是史上晶片行業上最大的收購案。
  • 自嘗苦果!全球最大IT設備製造商:華為禁令將使英國損失千億英鎊
    據英國媒體報導,英國自嘗苦果,世界上最大 地 IT設備製造商宣布,倫敦政府對華為禁令將使英方損失千億英鎊。據新浪財經在10月29日消息,據英諮詢公司Assembly Research評估,如果政府想要全面 的 替換華為設備,那麼將會對英方5G建設造成一年半至兩年的延遲,這也就意味著將會給政府帶來45億至68億英鎊的損失,約合人民幣392億。除此之外,對華為的禁令將會使倫敦在未來的十年內損失1,000億英鎊的經濟效益以及超過35萬個就業崗位。
  • 損失4045億?愛立信終於憋不住了:歐洲再這樣只會「自食惡果」
    近幾年5G的建設對於任何一個國家都是極為重要,能夠率先在網際網路上奪得優勢,而中國近些年的華為5G技術受眾很廣,在多個國家取得了大訂單,效益良好,但是有些國家對於華為的5G協議還是抱有一定的「不信任」,甚至還將華為排除在外。損失4045億?
  • 不誠信訴訟終將「自食苦果」
    當事人在訴訟證據上動歪心思,幹擾法官有效判斷,不僅損害其他當事人合法權利,也終究要「自食苦果」。  按照規定,對於明知訴訟調解情況,但故意以授權委託書不是本人所籤,是他人代籤為由申請再審,惡意濫用法律程序的,如經查實,將受到相應法律制裁。在涉及親屬關係、繼承等案件中,當事人要注意如實提供全部家庭成員的信息,切不可擅作主張認為部分家庭成員與案件無關便隱瞞相應信息。
  • 損失高達150億!中蒙達成一項重要合作,澳大利亞再嘗苦果
    而且蒙古距離我國更近,從成本上考慮,進口蒙古的煤炭要更加划算,所以蒙古未來很有可能取代澳大利亞成為中國最大的煤炭供應商。    澳大利亞嘗苦果  澳大利亞的煤炭出口之所以受到限制也可以說是自食其果。    但是由於國際關係的變化,澳大利亞選擇和美國站在一邊,率先出手破壞了兩國的關係,才會導致今天的局面。
  • 刷爆業內朋友圈,「中國芯」夢想難以照進現實?
    從規模看,全球代工企業主要有臺積電、臺灣華聯電子、美國格羅方德半導體、韓國三星以及中國大陸的中芯國際等公司。  目前,前五家海外圓晶代工廠的市場份額超過全球70%。中芯國際、武漢新芯、上海華力微電子等大陸企業,雖然近年來增長較快,但大陸晶片代工企業的市場份額不超過15%。如果算上英特爾、IBM這樣的IDM企業,中國晶片在圓晶製造方面的份額還會更低。
  • 損失2306億!澳大利亞付出慘痛代價,為何仍不願向中國「服軟」?
    損失2306億!澳大利亞為其錯誤行動買單澳大利亞歷來屬於外向型經濟體,極度依賴國際市場,獨立性較低,其出口支柱產業分別是礦業、農業和留學生教育業。但在一系列謎之操作下,澳大利亞自吞苦果。分析指出,2019/2020財年澳大利亞資源出口總值將損失340億澳元。除了以往的「賺錢利器」沒有發揮作用以外,澳大利亞的葡萄酒、大麥、牛肉、食糖、龍蝦等農產品也因為質量「不過關」正面臨危機。
  • 「強硬派」終自食惡果,澳前官員認清現實,緊急呼籲:跟中國合作
    作者/編輯:尋陽 全文895字,閱讀約需2分鐘 澳大利亞政府追隨美國,展開一系列針對中國的措施,使得中澳關係跌入低谷,雖然對中國有一定影響,但是中澳角力中,澳洲明顯是更吃虧的一方。
  • 中國院士說的沒錯,美巨頭400億併購或將泡湯
    去年9月份,美企晶片巨頭英偉達讓整個晶片業都為之一振,企業宣布將耗資400億去併購英國晶片架構巨頭ARM。坦率地講,400億的美金足夠誘人,但對比ARM所具備的市場潛力,這些資金都是毛毛雨。但問題的關鍵是,ARM主要出售晶片設計技術的授權,而晶片架構是ARM最優質的資產,華為、高通、蘋果等尖端企業都是ARM的用戶。統計結果顯示,全球範圍中與ARM進行合作的企業超過500家。
  • 鮮為人知的中國巨頭,年產50億克拉人造鑽石,強勢挺進全球第三
    而中國無疑便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造金剛石——即人造鑽石生產國。在中國的一眾金剛石生產企業中,又獨屬河南黃河實業表現最為出色。這個誕生於民間的中國民營巨頭,雖然平時十分低調,甚至一度低調到鮮為人知,在提到其公司的名字時會讓人產生這是一個建設集團程度的企業,卻以年產50億克拉人造鑽石的成績,強勢挺進全球前三,成為僅次於美國GE和英國戴比爾斯的存在。
  • 半導體專題 | 韓國半導體是如何崛起的?
    與近鄰韓國相比,我們在半導體行業落後了30年,80年代的韓國重金砸研發,搞出了存儲器晶片,這兩年經濟復甦,存儲器晶片價格翻番漲,韓國人從我們身上賺取了百億美金利潤,還有高通、博通、英特爾他們。每年,我們進口的晶片價值2000億美金,和進口石油的規模差不多,這每年的2000億美金進口額,是中國現代化的恥辱,是我們「鋼筋水泥」粗放式發展的帶來的苦果。
  • 又一航空巨頭扛不住了?每月損失20億,下半年或減員6000人
    2020年航空業遭受「痛擊」,去年全球航空的營收為8380億美元,在今年預計「銳減」一半,不少航空公司根本就扛不住這樣衝擊,目前全球航空的預計損失在年底將「飆升」到830億美元,多家航空公司都展開了裁員計劃,現在又一航空巨頭扛不住了,它就是國泰航空。
  • 全球晶片業大變局:臺積電的野望和英特爾的潰敗-虎嗅網
    晶片巨頭臺積電,最近好事連連,不僅接到英特爾的大訂單,股價更是節節攀升。隨著市值在盤中一度升至4100億美元,臺積電超越了美國巨頭強生公司和Visa,成為全球第十大市值公司,並推動臺灣基準股指突破了30年來的最高紀錄。
  • 大爺苦果自嘗 | 覆車之戒
    大爺苦果自嘗 | 覆車之戒 2020-11-24 17: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損失達7567億美元!連鎖反應仍在繼續,美國人:中國才是對的
    自喬治·弗洛伊德事件以來,衛生事件的性質早已在美國國內發生了改變,再和美國換屆糅雜在一起,真的可以說是亂成了一鍋"大雜燴"。據統計,美國在過去的2020年一整年中,預計損失大概達到了7567億美元,而美國如今的情況,也幾乎是"社會性死亡"。
  • 國際銳評丨「閉目塞聽」終將自食惡果
    如此閉目塞聽,令美西方在反恐問題上的雙重標準暴露無遺,這不僅向國際恐怖勢力發出極其危險的信號,也終將令美西方自食惡果。人們記得,就在半個月前,以《紐約時報》為首的一些西方媒體大張旗鼓地報導關於新疆的「內部文件」,雖然它們承認「不清楚文件是如何被收集的」,但絲毫不影響其對中國新疆政策攻擊抹黑。
  • 美國兩大航空巨頭暫停直飛中國上海航班,達美則做相反決定
    達美航空、美聯航、美國航空先後恢復了中國航班。但據光明網12月2日最新報導,知情人士透露,美國航空和美聯航將暫停運營從美國直飛中國上海的航班計劃。 據悉,美國兩大航空巨頭突然改變決定,主要是由於該航司當地住宿條件有限,機組人員到達酒店等待時間過長,這可能會影響到機組人員的休息要求。因此,美國航空、美聯航兩大航司在原有的直飛中國航線中,增加了韓國首爾中轉站。
  • 碾壓三星SDI,韓國動力電池巨頭,3個月對應業務營收189億
    說起韓國企業,國內不少人只知三星,而不知LG。 誠然,三星的知名度要比LG高上一些,但這並不意味著三星在全方位碾壓LG。比如在動力電池領域,LG集團旗下的LG化學就碾壓三星S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