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成夕陽產業,看韓國工業 4.0 的布局

2020-12-04 OFweek維科網

自德國在 2011 年喊出工業 4.0 的概念之後,世界上每個國家都唿應推出了相對應的製造業轉型計劃。包含中國的《中國製造 2025》、日本的《工業 4.1J》以及韓國《製造業創新 3.0》。

這些國家級的轉型計劃有幾個共通點:自動化、虛擬化、智能化。

韓國超強造船業也不敵製造業衰退,還要靠政府支持

製造業同樣佔據國家經濟重要地位的韓國,目前也遭遇了製造業衰退的窘境。舉個例子來說,「造船」曾經是韓國的強項之一。2016 年遭遇中國的激烈競爭、訂單銳減的情況下造成熘滑梯式營收下滑,就連造船龍頭現代重工都將目標總額 195 億美金直接修訂為 95 億美金。逼得韓國政府都不得不砸重金、以政府名義訂了好幾艘船來拯救韓國的造船「慘」業。

不只造船產業,韓國是全球製造業強權國家之一,產業種類非常齊全,尤其汽車、電子、化工、鋼鐵都在世界具有重要的地位,技術也十分發達先進,製造業強如韓國也迎來了蕭條寒冬,面臨到不得不轉型的關卡。而在轉型這方面,製造強權韓國有其獨特的觀點值得借鑑。

一、戰略目標明確:計劃 2024 年競爭力超越日本,僅輸中美德

《製造業創新 3.0》規劃在 2017 年前將 投資 1 兆韓元研發 3D 列印、大數據及物聯網等 8 項智能製造核心技術。這方面韓國與德國、中國、日本的發展路徑十分相像。

其中在機器人應用的案例中,韓國政府提供 67.5 億韓元給三星電子研發工業機器人,希望韓國能夠製造出精密的多關節機器人,自主研發出關鍵的零組件。除了機器人之外,韓國計劃整合資訊技術、軟體、物聯網的技術整合,導入智能生產的概念,並期望在 2020 年實現 10000 家智能工廠的建設。

《製造業創新 3.0》的計劃則希望韓國在 2024 年競爭力進入全球第四名,超越日本,僅次於中美德。

二、母雞帶小雞:大企業應該扶持沒錢研發、生產效率低落的小企業

韓國大小企業差別過大,韓國政府希望大企業以「母雞帶小雞」的方式來提攜中小企業,逐漸向全世界漸進式的推廣出去。由韓國政府資助大型企業所產出的研究計劃,將會同步分享於韓國的中、小企業中。

值得注意的是,韓國政府不是講講而已, 而是把扶持和培育弱勢地位的中小企業作為重點方向之一 。目標 2017 年培育 10 萬家中小型出口企業和 400 家出口額達 1 億美元的中堅企業。

此外,在韓國的轉型計劃中,3D 列印除了被視為關鍵技術之外,還被認為是可以提升中小企業的創新能量。

三、總結韓國《製造業創新 3.0》:不只提高國內水準,更要取得國外市場份額

總結韓國《製造業創新 3.0》共可分為四個大策略:

1. 製造業模式轉移與融合: 包括 IT 產業與軟體業的創新,並建立新成長引擎。

2. 強化特定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包含上述提到的機器人產業、其他先進材料零件組,以及製造業軟實力(商業端、2c 消費者端)。

3. 強化製造業的創新與競爭力: 人力資源的強化,提供國際一流的條件,放寬籤證吸引創意與具有創業精神的外籍人才,並吸引國際先端企業到韓國設廠,建立東北亞創新園區。

4. 擴展海外市場:透過 FTA 擴展海外市場,並積極參與外交高峰會。

相關焦點

  • 中國船舶雷凡培:造船與鋼鐵產業聯動融合發展 是國際慣例
    沒有鋼鐵就沒有船舶,當前,要想實現我國從造船大國向造船強國邁進的目標,還需要船舶人和鋼鐵人共同聯合起來,形成發展的命運共同體。船舶業與鋼鐵業高度融合,鋼鐵產業是船舶工業供應鏈的重要一環。同時,作為鋼鐵行業的下遊,造船產業是鋼鐵工業的消費大戶。造船與鋼鐵產業聯動融合發展,是國際慣例。
  • 2019年全年中國船舶製造業發展現狀分析 造船完工量有所回升、手持...
    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E4639G0 2019年11月26日,原中國船舶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與原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俗稱「南北船」)合併重組後形成的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在北京召開成立大會並舉行揭牌儀式,宣告「南北船」合併重組最終落定,並成為全球最大的造船集團。
  • 船舶海工產業成南通主導優勢產業 市場份額分別約佔全國1/10和1/3
    然而,近年來,受世界航運市場持續低迷的影響,我市船舶海工產業的發展也有所波動。所幸的是,這一狀況正在得到改變。在20日舉行的2018船舶海工新技術發展交流會上,中國船舶工業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孫超發表主旨演講時說,2017年全球新造船市場累計成交新船訂單7264萬載重噸,同比增長133%。
  • LNG船需求增加 韓國造船商獲益
    中國石化新聞網訊 據1月5日Korea JoongAng Daily報導,在環保航運需求不斷高漲的背景下,韓國造船商本周二宣布了他們新年的第一筆大宗交易。    韓國造船與海洋工程公司是現代重工集團的子公司,該公司贏得了一份價值9000億韓元(8.27億美元)的合同,將建造6艘液化天然氣動力貨櫃船舶。其中4艘將由現代重工(Hyundai Heavy Industries)生產,2艘將由現代三湖重工(Hyundai Samho Heavy Industries)生產,預計將從2023年上半年開始交付。
  • 現代尾浦造船無壓載水艙貨櫃船獲韓國船級社認證
    現代尾浦造船已成功研發出無壓載水艙的新概念環保貨櫃船,引起全球造船及海運業界的關注。11月23日,該公司開發的1800TEU級無壓載水艙貨櫃船獲得了韓國船級社(KR)頒發的原則性認可證書(AIP)。
  • 2019年中國船舶製造產業前景堪憂,新增訂單量下滑,進出口低迷
    中國船舶工業歷經70年發展,在新中國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比較完整的船舶工業體系,實現了世界第一造船大國的夢想,走出了一條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跟跑到領跑的中國船舶工業發展之路。當前,我國船舶工業整體規模實力進入世界前列,產業國際競爭力達到世界一流水平,船舶工業現代科技創新體系基本形成,中國船舶工業當前正處於歷史上的最好時期,造船強國之夢曙光初現。
  • 影視航拍已成「夕陽產業」?「行業鼻祖」Flying-Cam轉型工業應用
    「影視航拍現在利潤越來越低,但要求很高,目前其實已經是很夕陽的行業。」張頌華解釋說,其實從2004年開始到現在,這個行業就一直在走下坡。張頌華說,2011年之時,邀請他的團隊(4個人帶上飛機和設備)在中國大陸拍攝一天的價碼是8萬塊人民幣,那時候,有比較好的拍攝業務,Flying-Cam也樂於去做比較高價值的服務,但到了現在,電影拍攝的要求很高、報價卻不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搞航拍的人越來越多,最便宜的甚至幾百塊一天都有人幹。「上海的影視城,很多人帶盒飯,500塊就可以幹一天,就像群眾演員一樣。我們這樣的飛機就沒有優勢了。」
  • 從「淺海」駛向「深海」——中國船舶工業跨越式發展紀實
    近年來,我國船舶工業實現了由傳統工業向現代工業,由自我封閉到國際性產業的歷史性飛躍,開創了我國船舶工業的新局面。  船舶工業的發展,既是改革開放的產物,也是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一個顯著標誌。30年前,我國的造船年產量不過三四十萬載重噸,到1994年,成為僅次於日本、韓國的世界第三造船大國;到2010年,三大造船指標全面超越了當時排名世界第一的韓國。2012年,全國造船完工量為6021萬載重噸;承接新船訂單量為2041萬載重噸;手持船舶訂單量為1.0695億載重噸。雖然這三大指標同比都有下滑,但在全球航運市場低迷的情況下,依舊牢牢佔據了世界第一的位置。
  • 哈爾濱工程大學:「造船我們是專業的」,實力非常雄厚!
    中國、埃及、希臘和羅馬都是世界造船和航海的發源地。中國古代的造船技術在世界上長期處於領先地位。1879年世界上第一艘鋼船問世後,開始了以鋼船為主的時代。船舶的推進也由19世紀前的依靠人力、畜力和風力發展到使用機器驅動。
  • 中國拿下全球近半數造船訂單 造船產業鏈現狀與發展趨勢
    我國造船行業歷史悠久,近代造船工業從一無所有逐漸發展呈具有成熟產業鏈和完成工業體系的造船大國。在船舶行業產業鏈中,上遊為原材料及船舶配套設施供應;中遊為船舶總裝製造;下遊為航運、維修等船舶應用及服務環節。我國水路客運、貨運量不斷增長,對我國船舶製造行業提出更大需求。
  • 登鑽井平臺觀造船流程,臨港新片區啟動首批6條工業旅遊線路
    登鑽井平臺觀造船流程,臨港新片區啟動首批6條工業旅遊線路 澎湃新聞記者 張靜 2020-07-30 18:55 來源:
  • 買船造船成熱潮?萬華化學,東華能源,寶來巴賽爾,衛星石化前赴後繼!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十四·五」是國內聚烯烴發展的高光時刻,石腦油路線、煤基路線、甲醇路線、輕質烷烴路線百花齊放。在眾多路線之中,輕質烷烴因其低成本被熱捧,混合烷烴裂解制烯烴裝置已經投產了華泰盛富和萬華化學兩套裝置。
  • 超前布局未來產業,對山東發展至關重要
    此種形勢下,我們絕不能滿足於「走一步,看一步」的亦步亦趨式發展,那樣只會「一步慢,步步慢」,而應把眼光投向未來,準確把握世界經濟科技發展趨勢,超前規劃和布局一批未來產業,以未來引領現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 貴港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關於印發《關於推動船舶修造行業高質量發展...
    二、發展目標力爭2022年實現全市船舶工業年產值100億元以上、稅收1億元以上;經過5-10年努力,培育出若干個符合現代造船模式的造船總裝廠和「專、精、特、新」船舶配套產品生產企業,在珠江-西江流域市場比重進一步提高。
  • 船舶與海工產業智慧財產權發展國際論壇在江科大舉行
    中船聯理事長、江蘇科技大學黨委書記葛世倫,副校長俞孟蕻,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研究與合作部主任陳文波,江蘇省知識產權局調研員朱一華,鎮江市知識產權局局長翟春暉,江蘇科技大學海洋裝備研究院院長蔣志勇,智慧財產權研究中心主任吳潔等與來自美國、日本、韓國、奧地利、巴西、烏克蘭等國專家學者,以及中船聯內的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服務機構等單位140名代表參加了論壇。
  • 加快布局 韓動力電池產業再提速
    加快布局 韓動力電池產業再提速  本報駐韓國記者 邰 舉  特斯拉「電池日」翌日,股價大跌。新發布的電池顯然沒有滿足市場的期待,動力電池在業界舉足輕重的地位則再次彰顯。  逐鹿鋰電,韓系異軍突起  「2022年動力鋰電池將嚴重短缺。」
  • 2018年全球船舶行業市場現狀與發展趨勢 造船中心向中日韓轉移
    世界造船市場呈現新格局,造船中心向中日韓轉移,在新接訂單和在手訂單上,我國牢牢佔據全球第一的寶座,但是在技術水平和高附加值的高端船型製造、核心船舶配套產業上面臨結構性技術與產能缺失問題,國際競爭力較弱,遠遠落後於韓國與日本。
  • 推動海上風電產業發展!關於加快福建省海洋強省的對策建議已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北極星風力發電網訊:近日,福建省工信廳發布《關於加快福建省海洋強省的對策建議》的答覆。答覆中提出:推動海上風電產業發展。推動馬尾造船大部件更換運維平臺、東南造船海上風電運維船、福船一帆年產20萬噸海上風電裝備製造基地項目等一批海上風電裝備製造關鍵技術產業化示範工程。原文如下:推動海上風電產業發展!
  • 韓國氫能經濟,一場生死未卜的政府「賭局」
    20世紀60年代,韓國政府看到看半導體迅速發展的趨勢,縱然在美日技術封鎖下,韓國只能承接低利潤、低技術環節,韓國政府依然「下注」了電子和半導體工業。2019年,韓國政府又繼續「下注」十一大技術領域:ICT 和軟體、生命和健康醫療、能源和資源、材料和納米、機械和製造、農林水產和食品、宇宙航天和海洋、建築和交通、環境氣象、基礎設施以及災難安全,並以20.5328萬億韓元研發投資(佔總預算的 4.4%)進行資金支持。  今天,本文要講述的韓國氫能經濟,正是韓國政府近期「下注」的重點產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