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客戶端12月7日電「它的另一個『兄弟』,在昨天早上6點左右,由『嫦娥五號』的上升器把它穩穩地交到了返回器的懷抱裡,此刻,它正安靜地待在離我們38萬公裡遠的月球軌道上,等待著啟程回家……」12月7日下午,甘肅省舉行勞動模範和先進生產者代表記者見面會,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第510研究所(簡稱510所)空間環境載荷工程中心的技術總監雷軍剛,作為當天受到表彰的「甘肅省勞動模範」代表來到現場,捧出一個特殊的太空容器樣品,開始講述「嫦娥五號」月球挖土背後的航天故事。
雷軍剛說道,大家知道「嫦娥五號」的主要任務就是從月球上「挖土」,那麼我們這個設備就是用來裝珍貴的「月球土壤」的容器。看著不起眼,但它實際上要非常好地密封,非常可靠,才能確保把「月壤」安全無汙染地送回地球。
「為了研製這個設備,我們所很多同志付出了難以想像的努力。從6年以前,就在北京的實驗室裡,不停地進行試驗,到現在都數不清做了多少次的試驗,就是為了確保可靠的密封。」 雷軍剛說。
「我有一個同事,跟我一個辦公室,就坐在我的對面,他就參與研製了這個設備。前一段到北京去進行試驗保障,就是一步一步地監測,來保障任務圓滿完成。當我們的這臺設備把裝進去的月壤成功密封起來的那天,我有事兒跟他聯繫,隔著電話都能感覺到他那種抑制不住的喜悅和興奮。」 對許多人來說,航天探月很神秘,許多尖端技術難以理解,但雷軍剛說,「我們也都是一些普通人,一點兒也不神秘,有著各種各樣普通人的煩惱、願望和樂趣,最大的樂趣,就是在付出了超常的努力獲得成功之後,所帶來的巨大的喜悅和成就感。」
自參加工作起,雷軍剛就一直從事衛星上空間產品的研製工作,先後參加了「神舟」系列飛船、「嫦娥」探月著陸器上一些設備的研製。最近幾年,主要從事一些高精度空間「載荷」產品的研製,包括 「張衡一號」衛星上國內第一個空間電場探測儀,國家第一顆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驗證衛星「太極一號」的核心儀器——慣性傳感器。
雷軍剛解釋說,這個傳感器的靈敏度非常高,用首席科學家吳嶽良院士的話來說:可以測出「一隻螞蟻推動『太極一號』衛星產生的加速度。」
當天的見面會上,雷軍剛還帶來了「嫦娥五號」探測器的模型。據了解,510所是我國第一批直接從事空間飛行器研製的單位,也是我國空間技術領域的骨幹單位。
「航天是一個高風險、高技術難度的行業,要持之以恆地做好工作,確實需要有精神的力量。」 雷軍剛說,「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上的每一個容器、每一個裝置部件,都凝聚著航天人烙印在骨子裡的精神——「特別能吃苦」 「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工人日報記者 康勁)